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 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 达到“虽有人作, 宛自天开” 的艺术境界。 所以, 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 还要凿池开山, 栽花种树, 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 或以古代山水画为蓝本, 参以诗词的情调, 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 所以, 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 山池、 园艺、 绘画、 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 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 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 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 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 “山水林泉之乐”。 因此, 他们的造园, 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 更重要的是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 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中国古典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 以花木、 水石、 建筑等为手段, 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具有高度自然境界的环境。 因此,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有筑山、 理水、 植物、 建筑和园林小品等构景要素。
(一) 筑山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无园不山、 无山不石。 山是园林中的第一景观要素。 除了少数大型园林有真山外, 多数园林主要靠堆叠假山来营造山林气氛。 叠山是中国造园的独特传统,其形象构思取材于大自然中的真山。 堆石为山, 叠石为峰, 垒土为岛, 无不是模拟自然山石峰峦。 峭立者取黄山之势, 玲珑者取桂林之秀, 使人有 “虽在小天地, 如临大自然”的感受。
假山分为土山、 土石结合山、 石山三种。 土山出现最早, 古代就有挖湖堆山的手法。 但水土易流失, 于是山脚用石块垒砌防护, 这就是土石结合山的雏形。 积土成一定高度的山须占很大的地盘, 在面积有限的园林中很难做到, 于是在土石结合山的基础上出现了叠石假山, 即石山。 用于石山的材质主要有两类: 一是太湖石, 此石多圆弧、 孔洞, 有艺术、 柔和、 空灵的特点ꎻ 二是浙江武康 (今德清县) 的黄石, 此石多硬直, 可垒高, 有自然、 阳刚、 浑厚的特点。 假山所用石材中, 以 “瘦” “透” “漏” “皱” “丑” “清” “顽” “拙” 为上品。
叠山的另一特殊表现形式是置石, 即以单块石头陈设在园林的庭院之中。 在水际、 路边、 墙角、 草地和树林置上几块石头, 运用得当的话, 就会打破平庸的格局, 产生出不凡的艺术效果, 别有情趣。
(二) 理水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 水和山一样是构成园林的骨干, 也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第二要素。园林无水则枯, 得水则活。 古人把水纳入造园中, 称为理水。 水的理引, 或是引用原有园址之水, 或是引来园外之水, 做成湖、 池、 塘、 溪等各种水景。 山、 水再配以花木和建筑, 使得虚实、 明暗、 形体、 空间相互协调, 给人以清澈、 幽静、 开朗的感觉, 天光云影, 碧波游鱼, 荷花莲叶, 无疑为园林增添了无限生机。
园林的理水方法有掩、 隔、 破三种。 “掩” 是通过建筑或绿化的方法, 将池岸加以掩映, 使水好像从建筑下流出, 或临水边制造出杂木迷离、 菰蒲苇岸, 形成池水无边的视觉效果ꎻ “隔” 是用筑堤、 石板小桥、 浮廊或水中点缀以步石等手法, 将水面横断, 用以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 产生幽深之感ꎻ “破” 是以乱石为岸, 怪石纵横, 并配以植物、 鱼藻, 使很小的水面产生山野风情的美感。
古人理水也讲究原则, 如水源要活, 水流要曲, 水道宽窄相间 (一区一水, 一水一区,区区有水), 水位要恰到好处等。
园林中水的形态有动静之别, 静水的处理方法多变, 小则聚, 大则散, 使一样的静水显示出不同的风貌。 园林中动水以自然式瀑布为主, 池中往往有矶石, 以表现人工美化的自然。
(三) 植物
植物是造山理水不可缺少的因素。 园林中有山则显俊美, 有水则显生机, 有花木则显秀媚。 植物犹如园林的毛发, 能增添生气, 制造气氛, 引发联想。
中国古典园林对植物的配置以树木为主, 附以花草。 在选择花木上也是有标准的: 一讲姿美, 即树叶的形状、 树枝的疏密曲直、 树皮的质感、 树冠的形态等, 都要追求自然优美ꎻ二讲色美, 即各种植物都要求有自然绚丽的色彩, 如红色的枫叶、 青翠的竹叶、 紫色的紫薇、 粉色的芍药等ꎻ 三讲味香, 即园林力求四季常有绿, 月月有花香, 花草树木散发的芳香给人美的享受, 如兰花的清香、 桂花的幽香、 茉莉的浓香, 即使有些林木没有花香, 但植物特有的清新也能沁人心脾, 让人陶醉ꎻ 四讲寓意, 即在讲究花木对园林的衬托作用的同时,还要表达某种寓意, 植物的寓意又往往和园主追求的精神境界有关。 我国历代文人、 画家常把植物人格化, 并从植物的形象、 姿态、 明暗、 色彩、 声响、 香味等进行直接联想和回味,在探求思索中, 产生某种情绪和境界, 趣味无穷。
古树名木对营造园林气氛非常重要, 古木繁花可形成古朴幽深的意境。 名园易造, 古树难求, 所以如果建筑物与古树名木矛盾时, 宁可挪动建筑也要保住古树名木。 除花木外, 草皮也很重要, 或平坦, 或起伏, 或曲折的草皮也可令人陶醉其中。
(四) 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首先是因地制宜, 力求与基址的地形、 地势、 地貌结合, 做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 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 地貌ꎻ 其次是建筑体量宁小勿大, 因为自然山水中, 山水为主, 建筑为从ꎻ 最后是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都力求活泼, 富于变化。
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时采用了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 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因此, 园林类型十分丰富, 常见的建筑有厅、 堂、 楼、 阁、 馆、 轩、 斋、 榭、 舫、 廊、亭、 桥、 墙、 铺地等。
1. 厅
厅是园林中最主要的建筑物, 常为全园的构图中心, 是全园精华之地, 众景汇聚之所。依惯例, 厅总是坐北朝南, 其功能多作聚会、 宴请、 赏景之用, 其建筑造型高大, 空间宽敞, 室内装修精美、 陈设富丽, 一般前后或四周都开设门窗。 从厅内观景, 通常是水池、 叠山所组成的园林中最主要的景观面, 山映月照, 历历在目。 厅有四面厅、 鸳鸯厅之分, 主要厅堂多采用四面厅, 为了便于观景, 四周往往不作封闭的墙体, 而设大面积隔扇、 落地长窗, 并四周绕以回廊。 鸳鸯厅是用屏风或罩将内部分成前后两部分, 前后的装修、 陈设也各具特色。
2. 堂
堂往往建成封闭院落, 只是正面开设门窗, 它是园主人起居之所。 一般来说, 不同的堂具有不同的功能, 有作会客之用的, 有作宴请、 看戏之用的, 有的则作为书房。 因此, 各堂的功能按具体情况而定, 不尽相同。
3. 楼、 阁
楼指两重以上的屋, 所以有 “重层曰楼” 之说。 在明代, 楼的位置大多位于厅堂之后,在园林中一般用作卧室、 书房或用来观赏风景。 由于楼比较高, 所以楼也常常成为园中的一景, 尤其在临水背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阁与楼近似, 但比较小巧, 多为两层的建筑, 平面为方形或多边形, 四面开窗, 一般用来藏书、 观景, 也可用来供奉巨型佛像。
4. 馆、 轩、 斋
馆、 轩、 斋有的属于厅堂, 有的属于厅堂辅助用房。 从单体造型上看, 没有什么特殊做法。 从布局方式及与环境的关系上看, 馆、 轩、 斋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 对组织园林空间、丰富园林景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馆, 原为供人游览或客舍之用。 江南园林中的馆一般是休闲会客的场所。 为便于赏景,馆多建于地势高的地方。 建筑尺度一般不大, 布置方式也比较灵活, 和一小组建筑群连在一起。 一般馆前有宽大的庭院, 自成一局, 形成清幽、 安静的环境。
轩, 本意有 “虚敞、 高举” 之意。 轩的特征是: 前檐突起, 出廊部分上有卷棚, 即所谓 “轩昂欲举”, 后也有人把小的房舍称为轩, 意在表示风雅。 园林中的轩常傍山临水而建, 在平面布置上建于高旷、 幽静之处, 周围环绕游廊与花墙。
斋, 有斋戒之意。 园林中的斋一般指书屋性质的建筑, 是修身养性之所, 常处于静谧、封闭的小庭院内, 与外界隔离, 相对独立。
5. 榭
榭是临水建筑, 多借周围景色构成, 即在水边筑平台, 平台周围有矮栏杆, 一般多开敞或设窗, 屋顶通常用卷棚歇山式, 檐角低平, 显得十分简洁大方。 榭的功用以观赏为主, 又可作休息的场所。
6. 舫
舫是园林中类似船形的临水建筑, 它是仿照船的造型, 在园林的水面上建造起来的。 舫不能移动, 只供人游赏、 饮宴及观景、 点景之用。 舫与船的构造相似, 分头、 中、 尾三部分。 船头有眺台, 作赏景之用ꎻ 中间是下沉式, 两侧有长窗, 供休息和宴客之用ꎻ 尾部有楼梯, 分作两层, 可登高远望。 舫是游览路线中最佳的景点, 既能供人们游玩饮宴、 观赏水景, 也是构成景点最动人的建筑形式之一。
7. 廊
屋檐下的过道及其延伸形成独立的、 有顶的过道, 称为廊。 廊不仅联系室内外的建筑,还常成为各个建筑之间的联系通道, 是园林内游览路线的组成部分。 它有遮荫蔽雨、 休息、交通联系的功能, 又起组织景观、 分隔空间、 增加风景层次的作用。 廊的形式多样, 有双面空廊、 单面空廊、 复廊、 双层廊等。 按造型及所处环境分类, 还有直廊、 曲廊、 回廊、 爬山廊、 桥廊等。
8. 亭
亭是供游人休息和观景的园林建筑, 其周围开敞, 体量小, 具有丰富多变的屋顶形象,轻巧、 空灵的屋身以及随意布置的特点。 亭很适合观景并有 “点景” 的功能。 亭的形式千变万化, 如果按平面的形状分, 常见的有三角亭、 方亭、 圆亭、 矩形亭和八角亭ꎻ 按屋顶的形式分, 有攒尖亭、 歇山亭、 悬山亭等ꎻ 按所处位置分, 有桥亭、 路亭、 井亭、 廊亭。
在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中, 亭常常成为组景的主体和园林艺术构图的中心。 在一些风景游览胜地, 亭则成为增加自然山水美感的重要点缀。 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的亭是颐和园十七孔桥东侧的廓如亭。
9. 桥
以表现自然美为宗旨的中国古典园林中, 桥是必不可少的建筑。 在园林中, 桥不仅能供游人越水而行, 还可以连接景点, 点缀景观, 增加自然情趣。 常见的桥有平桥、 曲桥、 拱桥、 廊桥等。
桥的规模与形状要和景观相协调。 大水面架桥宜宏伟壮丽, 小水面架桥宜轻盈质朴。 水面宽广, 桥常常较高并加栏杆ꎻ 水面狭窄, 桥往往较低并可不设栏杆ꎻ 水陆高差相近, 常平桥贴水, 过桥有凌波信步、 亲切之感ꎻ 水体清澈明净, 桥的轮廓往往考虑倒影ꎻ 地形平坦,桥的轮廓常有起伏, 以增加景观的变化。
北方皇家园林中有很多壮观的大桥, 如颐和园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 南方私家园林中则以小巧、 曲折、 弧度较大的拱桥为主, 因而南方的园林多为小桥流水式的园林。
10. 墙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墙很美, 它是被艺术化了的, 足可以与廊一较高下。 按材料和构造分, 墙可分为版筑墙、 乱石墙、 白粉墙等。 分隔院落多用白粉墙, 墙头配以青瓦。 用白粉墙衬托山石、 花木, 犹如在白纸上绘制山水花卉, 意境尤佳。
墙的设置多与地形结合, 平坦的地形多建成平墙, 坡地或山地则就势建成阶梯形墙。 为了避免单调, 有的还建成波浪形的云墙。
此外,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 墙还通常设有洞门、 洞窗、 漏窗, 并以砖瓦花格进行装饰。
11. 铺地
铺地是一种铺于地面的建筑小品, 是指在园林地面上, 利用造园时残砖废瓦、 卵石、 瓷片等镶拼出的各种图形。
铺地既具有完整的功能性, 同时又是一种艺术创作。 中国江南古典园林的铺地, 自然朴素, 曲折迂回, 常常蕴含某种韵律和寓意。 如圆形铺地代表主人追求左右逢源、 八面玲珑ꎻ铺地中五只蝙蝠围住寿字的图案, 喻义 “五福捧寿”, 而蝙蝠、 梅花鹿和仙鹤, 寓意 “福禄寿”ꎻ 鹿、 鹤、 鱼这三种动物包含了地面、 天上和水中的一切生活空间, 组成 “禄寿有余”的意境ꎻ 白鹭和莲花的组合, 象征着主人在科举中 “一路 (鹭) 连 (莲) 科 (棵)”ꎻ 一只花瓶内插三支戟, 则意味着 “平 (瓶) 升三级 (戟)”。
(五) 园林小品
园林小品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之一, 在造园中起润饰景色、 揭示意境的作用。 园中恰到好处的园林小品, 可以对景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园林小品主要包括题景、 匾额、 楹联、 题刻、 碑记、 书画等。
园有园名, 景有景名, 题景能使人从中领悟到景致的意境。 例如拙政园中的 “秫香馆”, 秫香就是稻谷飘香的意思, 使游人即使置身于春天风格的园林中, 也能感受到此园中秋的气息。
匾额横置于门头或是墙洞门上, 多为景点的名称、 主题或对景色的称颂, 以三字、 四字为多。
楹联往往与匾额相配, 或竖立门旁, 或悬挂于厅堂亭榭的楹柱上。 匾额、 楹联不但能点缀堂榭, 装饰门墙, 而且在园林中往往表达了造园者或园主的思想感情, 还可以丰富景观,唤起联想, 增加诗情画意,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苏州拙政园中的 “与谁同坐轩”, 表达了 “与谁同坐? 清风、 明月、 我” 的孤芳自赏思想。 拙政园中梧竹幽居的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远山皆有情”, 香雪云蔚亭的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都是写景、 写情, 引人遐想。
题刻、 碑记的内容大多是园苑记文、 景物题咏、 名人逸事、 诗赋图画, 既是装饰也是史料, 起到很好的导游作用。
书画主要运用于厅堂内的布置, 笔情墨趣与园中景色浑然相融, 使造园艺术更加典雅完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