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动物的起源
动物植物的分化
动物和植物差别很大,植物是固定生长,而动物是可以四处活动的;植物可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而动物不能制造养料,只能耗费养料;两者从细胞上分,植物细胞有壁,动物细胞没有壁;动物出现要比植物晚,因为动物是吃植物的,同时它呼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气。要没有植物,地球上就没有氧气,没有食物,动物也就不会出现。但植物又是怎样出现的呢?这要从32亿年前谈起。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原核生物——单细胞的细菌以周围环境的有机质为养料,是异养生物。但原始海洋中由化学反应产生的有机质有限,当消费与生产达到平衡时,异养生物缺乏养料,就很难发展下去。于是由于高度的变异潜能,原核生物演化出具有叶绿素的蓝藻,它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的养料,生物学把它称为自养生物。自养的蓝藻所合成的有机质,除供本身营养外,还能供应异养细菌;异养的细菌除从蓝藻取得食物供应外,还把有机质分解为无机物,为蓝藻提供原料。因此在生态学中称蓝藻为合成者,细菌为分解者。自养蓝藻的出现使早期生物界具备了自养和异养、合成和分解两个环节,形成了个菌藻生态体系,也叫两极生态体系,解决了营养问题,突破环境限制,在原始海洋中获得了更广泛的发展。两极生态体系形成之后,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在17亿年前,随着真核细胞生物的出现,生物界开始了动物、植物的分化。动物的出现形成了一个三极生态体系,所谓“三极”指的是:
1.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自养并供给其他生物,称为自然界的生产者。
2.细菌和真菌:以绿色植物合成的有机质为养料,同时通过其生活活动分解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氮、硫、磷等元素,为绿色植物生产养料提供原料,称为自然界的分解者。
3.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是自然界的消耗者。
由此可见,真核细胞生物的出现,是动物、植物分化的开始。在这个时期,动物、植物门类中所产生的都是一些最低等、最原始的生物,它们之间尽管大体能区分开,但彼此多少都有一些对方的特征。强甲藻,虽已有细胞壁(这是植物的特征),但却仍有自主的运动器官——二根鞭毛即一条纵鞭毛、一条横鞭毛,可任意选择运动方向,被称为运动性的单细胞植物;眼虫,虽无细胞壁,能够自由活动,是一种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可它细胞质内却含有叶绿素,在阳光下和植物一样可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食物。它们都不太符合动物、植物的定义。其实,定义是根据大部分动物、植物的特征制定出的,生物等级越高,其特征越明显;而低等原始生物,本身就结构简单、功能不全,为了生存,其方式自然是五花八门的,专家们不可能在定义中把所有的动物、植物特征全部罗列出来。任何定义都是对某一范畴中的事物高度的概括,极少数范畴中的事物违反了定义规定也并不奇怪,只要它总体上符合定义就行了。
单枪匹马闯天下——单细胞动物
当生命进化到真核细胞以后,便有了动物和植物之分。最早的动物叫原生动物,是最低等的一类动物,它的个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尽管如此,“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这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活动体,拥有作为一个动物应具备的主要生活机能,如新陈代谢、刺激感应、运动和繁殖等,它的体内有了原始的分化,各具一定功能,形成了类器官。原生动物身体微小,一般在250微米以下,需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本门动物分布广泛,既有绝灭的,也有生活在现代的;既可以生活在水里、土里,也可以生活在动物、植物身体里。根据运动“器官”的有无,本门动物一般可以划分为鞭毛虫纲、纤毛虫纲、孢子虫纲和肉足纲。让我们看看其中的几个代表性动物:
1.眼虫:身体呈梭形能分出前后来,前端有一根鞭毛,靠其搅动能在水中游泳,它最明显的特征是有一个能感光的“眼点”,故名眼虫。它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寻找泥里的有机物为食;另一种依靠自己体内的叶绿素,和植物一样可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己制造食物。后一种生活方式表明了在某些环境下它是植物,这说明在原始最低等动物中,动物、植物之间的界线还并不明显。
2.有孔虫:自我保护方面要比眼虫好,体内分泌粘液粘住沙粒,在体外形成一个硬壳。壳口伸出许多丝状的肉足,生物学上称为伪足,其形状是可以变化的,当触到一块食物,伪足就包围住送进“口”吃掉,伪足还能排出废物,使虫体移动。有孔虫通常有两种生殖方式,在发育过程中交替进行,即世代交替。无性生殖是由成熟的裂殖体向外放出大量的配子母体,配子母体成熟后又大量放出带鞭毛能游动的配子,两个配子形成合子就是有性生殖,合子再发育长大成为新的裂殖体。
有孔虫在地史时期中出现过几次繁盛期,尤其在白垩纪时出现了特殊种类(如能游的有孔虫),成为地质学家们划分对比白垩纪海相地层的重要依据;白垩纪时有孔虫的数量也是极大的,甚至在白垩纪形成的岩石中都占有很高的比率,专家们管这种有大量生物参与形成的岩石叫生物礁。
3.纺锤虫:一种已经绝灭的动物,生活在大约100米深的热带或亚热带海底。它有钙质壳,壳体随着虫子的长大不断增多,并随着它的演化而不断增大,从发现的化石来看,最小的不足1毫米,而大者可达到20—30毫米。它最早出现在早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时极盛,不仅数量丰富且种类繁多,构造也变得复杂,但到了二叠纪末期就全部绝灭了。此类动物分布时间短,演化迅速,地理分布十分广泛,更因其体形小,在二迭纪地层划分上已成为十分重要的化石门类。
以上几种化石因体形微小,在化石界中被称为微体化石。遥想那时的年代,它们从细菌“手”中接过了生命的“接力棒”,经过漫长岁月“传”给了多细胞动物后仍不愿离去,又“护送”到了古生代,有的种类还一直“护送”到现代,似乎是害怕进化夭折,实际上,它们是一直在作鱼虾的食物。单枪匹马,当时还能横闯天下,可现在却寸步难行了。
团结有力量——多细胞动物
单枪匹马地闯天下,力量是单薄了一点,生命进化自然就向多细胞类型发展,而且从此以后都是多细胞动物。但在这个题目中我们只讲最简单的、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高级的将在以后提到。
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是二胚层动物,即它们身体是由两层细胞组成的,一是表皮细胞层,二是襟细胞层(它位于体壁内面),两层细胞之间填以胶状物质称中胶层。这类动物分为三个门,即海绵动物门、古杯动物门和腔肠动物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各门的特征及所属的化石代表。
1.海绵动物:从距今6亿年的寒武纪以前开始出现并一直延续到现代,它的细胞虽分化为两层,但无器官和组织。海绵体壁多也为入水孔,体腔是空的,上端开口为出水口,水从入孔流进体内,海绵吸收水中有机质后再将水由出口排出体外。海绵多为群体生活,彼此用胶质连接,生活在海底,专家称为底栖生活。难怪从海里出来的海绵都是一块块的,用力一捏水都流了出来,放进水里又吸满了水。过去在洗澡中,人们总用海绵块,现在已被淘汰了。海绵体有骨骼支撑,按其大小分别叫骨针和骨丝,只有骨针才能形成化石,有的地层中可以形成几厘米厚的海绵骨针灰岩,但总的来说海绵造岩的能力很弱,这与它体内不保存无机质(如硅、钙等元素)有关。
2.古杯动物:是一种绝灭了的海底动物,形状如同酒杯,其生活方式和新陈代谢作用基本与海绵类相同,但它是个体动物,一般生活在蓝绿藻当中,最合适的生长环境是在水深20—30米的海底。它从早寒武世开始出现,到了中寒武世就绝灭了。因它对生活环境要求很严,不能在海水浑浊的地方生长,故不用它作为划分对比地层的标准化石。
3.腔肠动物:尽管它也是二胚层动物,但要比前两门动物高等,即开始了神经细胞和原始肌肉细胞的分工并具消化腔,所以叫它腔肠动物。它的身体多为辐射对称,在消化腔口处有一圈或多圈触手。本门动物自寒武纪后期出现至现代,种类繁多,化石丰富,其现在动物代表有我们大家熟悉的海葵和水母,有人喜欢吃的海蜇皮,就是水母,一种大型的腔肠动物。
本门的主要化石是珊瑚和层孔虫,珊瑚将专门列题讲述,这里先说说层孔虫。
层孔虫是海底生活的群体动物,自寒武纪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白垩纪。它体中有钙质骨骼,群体的骨骼相连结成不规则的团块状、层状等。大的群体宽达2米、厚1米,小的直径不足1厘米。由于它有这样的不易分解腐烂的硬骨骼,故被称为造礁动物。层孔虫礁石化石代表着一种繁荣的海底动物生长环境,其化石丰富的地区,常能发现可供开采的石油。在我国广西、湖南、贵州发现的油田过程中,层孔虫在与已知油区的地层对比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美丽的珊瑚
晶莹的海水覆盖着的海底,是令人神往的世界。耀眼夺目的珊瑚,繁花似锦,五彩缤纷,有的像披上露珠的树枝,有的像凌霜盛开的菊花……袅娜多姿,争芳斗艳。这些迷人的景色,多少年来赢得了人们的惊叹和赞美。人们喜爱珊瑚,尤其是红珊瑚,将它列入珍宝之中。清朝官员官服上的朝珠和官帽上的顶戴,就是用红珊瑚雕琢而成的。然而,珊瑚所蕴藏的科学启示,一直到最近几十年才被人们所领会。
现代的珊瑚虫,生活在热带的海洋里,过独生或群体生活。单体的珊瑚(如常见的海葵),圆柱体状,一端固着于他物,另一端环绕中央的口孔,长有很多触手。珊瑚体的外层细胞能分泌出石灰质(碳酸钙)骨骼,分泌的快慢又与太阳光强弱有关,白天分泌得多,夜晚分泌得少,甚至不分泌。季节的变化也影响着这种分泌的速度。这样生活着的珊瑚虫,在那昼夜交替、四季循环的漫长历史中,在自己的体壁上留下了一道道粗细不同的生长环纹。有人研究过:从一个最粗的(或最细的)环纹到相邻的另一个最粗的(或最细的)环纹之间,即相当于植物的一个年轮,有365条环纹,这个数目正好和一年的天数相等。
地史上泥盆纪时期是珊瑚繁衍的旺盛时期,专家们发现,该地质年代中的某些珊瑚化石表面上也满布环状细纹,粗细递增递减,交替出现,只是相邻两个最粗(或最细)的环纹之间的环纹数,不是365条,而是400条左右。珊瑚化石外表的这些特有环纹,就像是一种特殊的文字,告诉我们当时一年有400来天。我们知道,如果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不变,它公转一周的时间就不大可能有变化,利用数学公式求出了泥盆纪时一天不到22小时。更有趣的是,在泥盆纪以后的石炭纪,也找到过类似的珊瑚化石,每一年轮上的生长纹是385—390条。根据这样的一些事实,有人推测地球的自转速度越来越慢,从最原始的状态时的每天4小时减慢到现代的24个小时。
向前迈进一大步——三胚层动物
动物在外壁和内壁细胞层之间又分化出一层细胞——中胚层,这就是三胚层动物。不要小看中胚层的产生,它在动物发展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飞跃。中胚层为动物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形成、分化和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来源于它的肌肉组织强化了运动的机能,使动物与环境的接触复杂化,由此促进了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发育,提高了动物对刺激的反应和寻食的效率;高效率的觅食又使动物增加了营养,新陈代谢旺盛,排泄机能随之加强,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动物形态结构产生了强烈分化;同时,中胚层不仅有再生的能力,而且能贮藏水分和营养物质,大大提高了动物对干旱和饥饿的适应力,为动物摆脱水中生活,进入陆地环境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中胚层产生以后,动物的进化分成了两支,一支是原口动物,一支是后口动物。后口动物是进化的主线,从原始的后口动物中,发展出了神经系统获得充分发展的脊椎动物,最后又在脊椎动物中发展出了我们人类。原口是指细胞内陷形成体腔后留下的与外界相通的孔,这个孔以后就变成了动物的口;后口是在体腔形成的后期在原口相反的一端,由内外胚层相互紧贴最后穿成一孔,成为幼虫的口,原口则变成幼虫的肛门。
原口动物虽不是动物进化的主干,但它也分出了不少的门类,而且它们的总数是最多的,以陆地动物为例,除脊椎动物以外,所有的动物都是原口类的。如大家熟悉的蟋蟀、蚯蚓、蜻蜓、蝉、蜘蛛……所有这些都是原口动物。
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尽管日后差别极大,但是直到现在仍然是有很多共同特征的,同学们稍加以留心就能发现,除了共同具有中胚层外,还有:
1.身体分节:仔细看看昆虫,它们的身体是由形状结构大体相同的体节组成,称同律分节,蚯蚓和蚕就是典型的代表。动物身体分节增加了灵活性,扩大了生活领域,加强了对环境的适应性,此外,同律分节又为后来进化的异律分节打下了基础(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
2.雏形的附肢:在出现体节的同时,腹部皮肤突起形成疣足,其上有硬毛,每节一对,是运动器官,是附肢出现的最初形式。它是动物强化运动的产物,而产生后又加强了爬行和游泳功能,为扩大动物的生活领域提供了条件。
3.具有体腔:体腔是指消化道与体壁之间的腔,体腔中充满体腔液。体腔的出现使内脏器官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并使它们具有运动的可能性(如肠子的蠕动、心脏的跳动等),因而大大加强了新陈代谢作用,是运动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体腔有原生体腔(段体腔)和真体腔(次生体腔)之分,中胚层与内胚层(消化道)外壁之间没有膜的称原生体腔,有膜的为次生体腔。低等的原口动物具有原生体腔或根本没有体腔,高等的动物具有次生体腔。
在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分化过程中,还出现一类中间动物,它们某些特征像原口动物,如具有次生体腔,生殖细胞是从体腔膜上产生的,但它们的体腔形成方式却与后口动物相同。这说明在动物分化初期,还没有显示出优劣势的情况下,万物竞争,走哪条进化道路任意选择。这类过渡动物是苔藓动物和腕足动物。同学们对苔藓动物(形状似苔藓植物而得名)比较陌生,但对腕足动物就不该陌生了,我们吃的淡菜(一种贝类肉)、海豆芽都是腕足动物。由于它们都生活在水里,避免了陆地上过渡动物和侧生动物遭受的厄运,也使我们有机会品尝到了它们的美味。
节肢动物——三叶虫
三叶虫是一种两亿多年前就已绝灭了的动物,生活在古生代的海洋中,其外形颇似现代的虾和蝉,属节肢动物门,因种类繁多,特在门下单列成一纲。这种动物从纵向看可分头、胸、尾三段,横向看又可分左、中、右三份(中间是轴部,两边为侧叶),故名“三叶虫”。三叶虫背上有背甲,其成份为磷酸钙和碳酸钙,质地坚硬,成为地史时期中最早大量形成化石的动物门类。身长一般在3—10厘米,但小者不足6毫米,最大长达75厘米,我国曾在湖南省永顺县发现了长27厘米、宽18厘米的三叶虫,学名叫“铲头虫”。三叶虫为雄雌异体,卵生,个体发育中要经过周期性的多次蜕壳,不同阶段脱落的壳体是研究个体发育的基本素材,它对了解三叶虫一些器官的发育和成长,探索三叶虫的演化,解决分类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三叶虫头部及尾部变化较大,各种类型非常多。在我国品种繁多的砚台里,有一种叫“燕子石”的砚台,该种砚的砚池旁或砚盖上常有石化的无头“小燕子”张开翅膀、叉着尾巴,其实这就是一种三叶虫的尾部化石叫“蝙蝠虫”,因其形象更像蝙蝠故起此名。因在中国古代蝙蝠是不祥之物,而这种砚台又是呈送皇帝的贡品,所以采用“燕子”这个吉祥的名字。
三叶虫纲,下分七个目,绝大部分的种属在世界的海相沉积岩(石灰岩)中都有发现,各国的专家对它进行研究,得出了几点共同的认识:它经常与海百合、珊瑚、腕足动物、头足动物等一起生活(共生),在发现它化石的同时同地,也发现了上述几种动物的化石;从它的体形上判断,它适于爬行,是海底生活(底栖)的动物,它以原生动物、海绵、腔肠、腕足等动物的尸体,或海藻及其他细小的植物为食;三叶虫在进化的后期,由于海中出现了大量肉食动物(鹦鹉螺、原始鱼类等)直接威胁了它的生存,于是增大了尾甲,提高了游泳速度,同时头尾能够嵌合使整个身体蜷曲成球形,以保护柔软的腹部,并可迅速跌落或潜伏海底逃避敌人的进攻。
三叶虫存在时间短,演化的种类多,分布海域广,个体数量大,各属、目之间界线清楚并随年代依次出现,因此成为了寒武纪时期全球性可对比的标准化石。我国是世界上产三叶虫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研究时间早、程度深,仅寒武纪就划分出29个三叶虫生长带,为亚洲提供了标准地层剖面,并为世界性的生物地理区划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向脊索方向进化
脊索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一类,也是种类相当丰富的一个门。它包括低等的脊索动物如现代海洋中的文昌鱼、海鞘等,以及较高等的脊索动物如鱼、蛙、龟、鸟、牛、猿猴、人类等。
本门动物最主要的共同特点是具有脊索。脊索是一条具弹性而不分节的白色轴索,起源于内胚层,起支持身体的中轴作用。高等动物的脊索只在胚胎期存在,胚胎期后由周围结缔组织硬化而成的脊椎所代替。
在脊索的背侧有中枢神经系统,是中空的神经管,起源于外胚层,大多数脊索动物的神经管前部扩大成脑。在脊索的腹侧有消化道,它的前端两侧有左右成排的小孔与外界沟通,这些小孔称为鳃裂。水中生活的脊索动物终身保留鳃裂,陆地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具有鳃裂,后来发展成肺呼吸。
脊索动物门中的动物,根据其脊索、神经管、鳃裂的特点以及形态特征,可分为四个亚门:半索亚门、尾索亚门、头索亚门和脊椎亚门。这四个亚门中仅有脊椎亚门是进化的主干,其余三个亚门是在向脊索进化途中生出的旁支。
1.半索亚门:又称口索动物,身体分为吻、颈和躯干三个部分,在吻部有一段类似脊索的构造。单凭着这一小段“类脊索”便能判断它是由无脊索向有脊索转变的一种过渡型动物,这类动物全部是海生,现在还活着的动物代表有柱头虫,化石代表有笔石。
笔石是已经绝灭了的群体海生动物,由于它的化石印迹像描绘在岩石层面上的象形文字,故称此名。笔石化石全世界各洲均有发现,其地史分布自中寒武纪至早石炭纪,其中的正笔石在奥陶纪、志留纪达到极盛,且演化迅速,分布地广,绝灭也快,成为这种两个纪的标准化石之一,其种属可在世界范围内作地层对比工作。笔石群体的外形粗看起来像松折枝的化石,即使是专家,稍不留神也会认为是苔藓动物。确认笔石是半索动物,也还是近几十年才明确的。
2.尾索亚门:幼体呈蝌蚪状,尾部有脊索,但成年后尾巴消失,钻进沙土里底栖生活,属海生单体。这亚门的动物比半索动物在脊索的长度上进化了一些,推测它是由半索动物的祖先分化出来的,可它的倒退比半索动物还大,已不会游泳,不能主动地觅食,只有斜插在沙滩中,等食物自动送上门来,海边渔民和海滨游泳地出售的海鞘,就是尾索动物的代表。
3.头索亚门:身体似鱼但无真正的头,终身都有一条纵贯全身的脊索,背侧有神经管,咽部具许多条鳃裂。比起半索、尾索动物来头索动物要算相当进步的了,它的代表动物是文昌鱼。说起文昌鱼来很有意思,它全身无骨,体长2—5厘米,生活在浅海地区,因最初是在我国海南省文昌县的沿海一带发现的,故称此名。而文昌鱼数量最多的地方是在福建省沿海一带,渔民们经常捕食,其捕捉的方法也很特别,根据它遇惊而喜钻沙的特点,先趟水走几次,然后把沙子挖起堆成堆,再盛一桶(盆)海水,用瓢舀起一瓢沙,在桶中慢慢澄,沙落鱼出,多的时候,一瓢中能澄出半瓢鱼来。拿回家里用鸡蛋裹上下油锅一炸,其味鲜美无比,又无骨刺鲠喉,常是渔家用来招待客人的佳肴。可惜现在已不多见了,随着沿海工业的发展,近海污染严重,文昌鱼也几乎不见踪迹了。
半索、尾索和头索动物,尽管都算脊索动物门,但都是低级的,连头都没有,故统统称为原索动物或称为无头类,它们也是动物进化中的侧支,真正代表进化方向的还是脊椎动物亚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