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动物物种寿命排行榜大全

动物物种寿命排行榜大全

时间:2023-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特定的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中,对立因素通过食物链的相互制约,或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达到相对稳定状态,从而保持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平衡。这是由于单物种,尤其是珍稀野生动物的地理分布呈现动态变化,如果只是单纯依赖单物种,则可靠程度将大大降低。
生态环境_中国古代野生动物

第五节 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是生物及其生存繁衍所依赖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形成的庞大系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还可以相互反映某些隐匿的因素。在特定的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中,对立因素通过食物链的相互制约,或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达到相对稳定状态,从而保持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平衡。如果环境负载超过了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极限,就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弱化或衰竭。

现代科学研究认为,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野生动物和植物分别占世界总数的9.8%和9.9%;陆地的野生动植物有80%以上物种在森林中生存,而此类森林生态系统就有16大类和185类,区系丰富,生态类型多,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繁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以森林群落为例,它既受地貌、土壤、水分、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当地土壤、水分、气候等变化。同时,森林中不仅有乔木、灌木、草本、苔藓、地衣等多种多样植物,而且也有依赖森林的大量昆虫、两栖、爬行、鸟、兽等动物(既有依靠植物的物种,又有捕食其他森林动物的物种),还有不易被人们察觉但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过程中起极其重要作用的微生物。动物一方面有益于森林植物的生存、繁殖、营养转化、虫害防治等,另一方面也直接或间接地破坏着森林植物(一定程度上还是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

尽管本书主要反映古方志记载的野生动物分布情况,且由于种种原因记载挂一漏万,但窃以为,如果我们掌握共生物种的规律,或不同生态环境中代表性物种的综合构成,那么,根据一些可靠资料,综合相关情况,重现历史上的生态环境,或判断以往的某些情况并非无能为力。

郑作新、张荣祖早在1959年就提出“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经过40年的制订、对照物种自然分布实际与反复修订,最终由张荣祖(1999)形成2界、3亚界、7区、19亚区的格局。我们可以看到它(图1.43)与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图1.44)虽并非全等,但有密切关系(表1.1)。再通过代表性陆栖脊椎动物的分布组合情况(表1.2),与特定亚区联系起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与“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都只是反映现阶段情况,对于历史时期而言,则有一定参考作用,更绝对不能等同。

img58

图1.43 中国动物区划图(张荣祖等,1997)

img59

图1.44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图(黄秉维,1989)

表1.1 现代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及其与自然区划的关系

img60

注:引用张荣祖(1999)《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及其与自然区划的关系》表,为区分时段,表名增加“现代”,对内容略有修改。

img61

img62

img63

img64

img65

img66

img67

img68

img69

我们强调以物种反映特定亚区,更注重的是“组合情况”而不是具体物种。这是由于单物种,尤其是珍稀野生动物的地理分布呈现动态变化,如果只是单纯依赖单物种,则可靠程度将大大降低。

例如,原产于我国的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19世纪末在我国灭绝。1985年,22头麋鹿从英国运抵北京南海子原皇家猎苑,重新回到了它在中国最后消失的地方;1986年,39头麋鹿运抵江苏大丰市,重新回到其野生祖先最后栖息的沿海滩涂;1993~1994年,南海子麋鹿苑分别将64头麋鹿送到湖北石首天鹅洲自然保护区,原始栖息的环境、天然的青草食物、良好的自然条件不仅使麋鹿很快适应了自然生活,而且生长繁殖顺利。1998年长江发生大洪水,天鹅洲麋鹿保护区部分麋鹿从保护区围栏外逸、散失,其中有26头麋鹿渡过长江到达南岸的三合垸和洞庭湖区,从此一直在长江南岸的芦苇沼泽地自由生活,成为真正自然野化的麋鹿种群。据调查,2008年自然野化的麋鹿增长了近10倍(52)。从现今麋鹿的分布看,首先是处于北京(黄土高原亚区),随后又在江苏与湖北、湖南(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出现,代表性减弱。

又如朱鹮(Nipponia nippon)曾在东亚(中国中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较广泛分布,到1970年代,已不见有野外发现的记载。然而,我国野外的朱鹮也在“失踪”了10多年后,直到1981年才在陕西省洋县姚家沟重新发现了7只朱鹮。尽管洋县(西部山地高原亚区)成为现今朱鹮唯一的野外栖息地,但时段并不长久。

再察看中、晚更新世古地理图(图1.45),这是最接近全新世的前期地貌情况。

img70

图1.45 中国中、晚更新世古地理图(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硏究所等,1985)

晚更新世的地貌状况与今迥异,最突出的表现为海平面的波动,陆表更呈现出三级阶梯地形、大型江河改道等(53)

●海平面的进退情况是气候冷暖变迁的显著标志之一。

更新世晚期,大约距今2.5万年时,气候急剧变冷,整个东部海面大幅度下降;到距今1.8万年时,海面下降到最低位置,大约在现代海面以下150米左右。在华南沿海形成宽达上千公里的辽阔滨海平原,其上发育古土壤层、风化壳和泥炭,与此同时很多河流一直延伸到滨海平原的外缘。在距今1万年左右,气候复又转暖,海面回升到海深25~30米处,接近现代海面。

晚更新世,辽河平原沿海地区曾有过海退现象。华北平原沿海地区发生过两次海进、海退,最大海进线可达白洋淀一带,但海进是不稳定的,随后又发生海退。江苏濒岸地区在更新世为海陆交互地带,中期的海进仅见于上海附近,晚期则明显向陆地扩张,最大海进范围可达溧阳、洪泽湖一带,海泛时可能沿谷地到达微山湖。浙闽一带沿海为台地,海进发生在现濒岸地带,晚更新世的海进略为厉害。粤桂沿岸,中更新世最大海进可达钦州—江门一线,整个雷州半岛淹没于海水之中;晚更新世时则发生较大海退,海水退到现代海岸附近。

●陆表三级阶梯地形更加显著,既是地质、冰川、风化、江河冲刷等自然运动的结果,也对气候变化、环境改变、动物分布变迁等产生影响。

青藏高原在中、晚更新世继续迅猛隆起,上升幅度达1 000~2 500米,随着地势的升高,气候逐渐向寒冷、干燥的方向发展。大冰期降临时,气候更为严寒,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等,在海拔4 000~5 000米处已是银镶玉砌,冰川广布了。冰期过后,气候又变得温暖湿润,发育湖泊和红土型古土壤及风化壳。晚更新世时曾有两次冰期来临,早期冰川分布范围略小于中更新世,晚期冰川分布范围却大为缩小。介于早、晚冰期间则发育湖泊和黄壤型古土壤,但很多湖泊的湖水开始变咸。

新疆地区,天山在早更新世末至今,上升量为700~1 500米;到晚更新世晚期,由于气候变干旱,中更新世时发育的冰川明显退缩,断陷盆地也逐渐缩小,博斯腾湖由洪积物代替了湖积物。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继续向西向南迁移。天山南、北麓仍发育洪积物。塔里木盆地由于气候趋于干燥,沙漠面积扩大,河流更显游荡性,克里雅河基本消失于沙漠之中,孔雀河因受隆起影响而与塔里木河分流,并且直接注入罗布泊。罗布泊和柴达木湖此时湖面不断缩小,到晚期湖水变咸。阿尔泰山到晚更新世时,冰川分布面积开始萎缩,厚度变薄。准噶尔盆地随着阿尔泰山及天山的抬升,盆地边缘形成更为开阔的台地及丘陵;由于气候逐渐干燥,艾比湖和玛纳斯湖开始缩小、咸化。至晚更新世,盆地内的岩漠、沙漠已发育。

内蒙古平原及黄土高原上升成为1 000~1 300米高原,阴山、贺兰山、六盘山和秦岭地区也都有所上升,均属强烈活动的中山区。大青山及秦岭开始发育冰川。山地、高原的抬升,促使高原内部气候变干,随之发生湖泊逐渐消失和沙漠、风成黄土发育的现象。如内蒙古高原呼和浩特—包头一线及西部临河一带,晚更新世时,由堆积湖泊沉积向冲洪积沉积过渡;与此同时,内蒙古戈壁和腾格里沙漠等也开始形成。至晚更新世晚期,气候急剧恶化,风力搬运普遍接受了来自北部和西北部沙漠中的粉沙级土粒物质,后经黄土化作用形成马兰黄土。秦岭北侧的关中盆地,在中更新世初,受东西断裂差异性活动影响,南北两侧形成高地,湖泊开始退缩,是一个湖退河进的过程,整个气候较为冷湿。

西南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海拔变化不大,盆地边缘地带及平原中沿袭洪积沉积,但范围有所缩减;平原东部为红色土组成的剥蚀堆积丘陵;丽江、大理、元谋等断陷盆地沿袭早更新世河湖沉积,但到晚更新世则以湖沼沉积为主,湖泊开始萎缩。然而,川西—滇西中、高山区则继续上升,又由于侵蚀基准面较低,地势落差大,在山体上升的同时受到强烈侵蚀切割,使横断山脉显得格外险峻。在贡嘎山、孔雀山、螺髻山以及玉龙山等高山上,晚更新世冰川极其发育。金沙江宽谷地段沉积褐黄色沙砾冲积层。在保山、潞西、陇川等断陷盆地中继续发育河湖沉积。

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等上升量均不大,但在大兴安岭高峰处和长白山天池附近均发育山谷冰川。松嫩平原在后期开始分异,湖泊也随之分解、退缩,而沼泽化、咸水化。松花江切穿依兰一带低山—丘陵,流入黑龙江。东、西辽河汇合后,向南归入大海。下辽河地区东西边缘仍发育洪积沉积,中部为河湖沙砾、泥组合的沉积。海拉尔盆地仍为河湖沉积,但呼伦湖退缩,额尔古纳河溯源侵蚀加强,袭夺了海拉尔河,使之纳入黑龙江水系。三江平原仍沿袭河湖或湖沼沉积。

华北的吕梁山、太行山亦属微弱活动的中山区。在汾河地堑内河流冲积物代替了湖积物,形成了古汾河。运城湖盆随气候变干发育石膏和钙芒硝。晚更世时由于构造运动影响,古汾河抛弃下游的涑水河道,于侯马处呈直角转弯向西流入黄河。华北平原山前地带继续发育洪冲积泥、沙砾组合的扇形地形。随着气候变旱,平原上华北古湖群解体,各大河系业已形成,华北平原遂成为广阔的冲积平原。

华中、华东及华南中、低山区构造活动较为稳定,苏北平原古地理特征类似华北平原。山东仍为稳定的低山—丘陵区。晚更新世时,台湾玉山上发育冰川。广大丘陵地区仍覆盖了不厚的洪冲积泥、沙砾和红色土等,使地形起伏变缓。古洞庭湖由于边缘抬升,湖盆缩小,边缘堆积洪冲积物,湖水通过城陵矶峡口泄入长江。黄梅之南的湖泊开始分解、缩小。全新世时,古赣江口断陷淹没形成鄱阳湖。

●大型江河的改道,不仅对地貌特征的改变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气候的干湿起相当重要作用,进而影响植被类型与动物分布的构成。

中—晚更新世时,黄河、长江基本接近现貌,但黄河下游在中、晚更新世时,是向东南方向,大致穿行于徐州残丘间,然后经苏北平原,注入黄海。直到全新世初期,黄河发生大改道,才沿现今黄河的流向向北东归入渤海。长江下游曾是经太湖入海,直至晚更新世晚期,才改道从崇明方向入东海。

正是由于沧海桑田的变化,才使得到全新世,曾经栖息于我国广袤大地上众多的野生动物如野兽中的剑齿虎(Machairodus)、泥河湾剑齿虎(Megantereon nihowanensis)、洞穴鬣狗(Crocuta crocuta spelaea)、最后鬣狗(Crocuta ultima)、中华缟鬣狗(Hyaena sinensis)、更新猎豹(Acinonyx pleistocaenicus)、似鬃猎豹(Acinonyx cf.jubatus)、洞熊(Ursus spelaeus)、祖熊(Ursavus orientalis sp.nov.)、孔子犬熊(Amphicyon confucianus)、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sp.)、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长鼻三趾马(Proboscidipparion sp.)、大角鹿(Megaloceros giganteus)、肿骨鹿(Megaloceros pachyosteus)、肿骨大角鹿[Megaloceros(Sinomegaceros)pachyosteus]、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古板齿犀(Elasmotherium cf.inexpectatum)、巨貘(Megatapirus sp.)、华南巨貘(Megatapirus augustus)、扁角大角鹿(Megaloceros flabellatus)、桑干河大角鹿(Megaloceros sangganhoensis sp.nov.)、巨副驼(Paracamelus gigas)、原始牛(Bos primigenius)、短角丽牛[Leptobos(Smertiobos)brevicornis]、巨河狸(Trogontherium sp.)、居氏巨河狸(Trogontherium cf.cuvieri)、无颈鬃豪猪(Hystrix cf.subcristata)、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等皆已消失。在人类活动的影响力还十分有限的早期,如此面目全非的巨变,主要是环境与物种自身的原因,而代表性物种或物种构成情况也往往是古生物研究用以判断时段比较可靠的标志之一。

根据中国陆栖脊椎动物代表性物种分布统计(表1.3),各亚区中分布的物种量并不平衡:

表1.3 中国陆栖脊椎动物代表性物种分布统计

img71

●就大类论,尽管大部分亚区中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等比较齐全,但在有的亚区中却只有3类、2类、1类,甚至有的亚区(如松辽平原亚区)尚未发现。

●从物种数量讲,约700种代表性物种并不算少,平均单类代表性物种9种/亚区,与此相当的仅有1个亚区(天山山地亚区),爬行类达到9种,最高的单类代表性物种在一亚区(滇南山地亚区)中有101种,亚区全无单类代表性物种者有13个。

●按“平均单类代表性物种9种/亚区”统计,超过此标准的有28单类/亚区,约占35%;平均单类代表性物种1~7种/亚区者有38单类/亚区,约占48%;亚区全无单类代表性物种者约占16%。

●从代表性物种分布的综合情况看,具备多种生态环境地区的代表性物种比较丰富,其排序约为西南区、华南区、中华区、蒙新区、蒙新区、华北区、东北区。

代表性陆栖脊椎动物(含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等)的分布组合情况,以“东北区”的3个亚区为例,呈现出迥异状况。其中长白山亚区不仅种类较全且多,从分类情况看,两栖类有5种:东北小鲵(Hynobius leechii)、爪鲵(Onychodactylus fischeri)、史氏蟾蜍(Bufo stejnegeri)、桓仁林蛙(Rana huanrenensis)、粗皮蛙(Rana rugosa),爬行类有3种:桓仁滑蜥(Scincella huanrenensis)、灰链游蛇(Amphiesma vibakari)、蛇岛蝮(Gloydius shedaoensis),鸟类有5种:暴风鹱(Fulmarus glacialis)、红脸鸬鹚(Phalacrocorax urile)、小绒鸭(Polysticta stelleri)、楔尾鸥(Rhodostethia rosea)、角嘴海雀(Cerorhinca monocerata),兽类有3种:纳氏鼠耳蝠(Myotis nattereri)、赛加羚(Saiga tatarica)、东北黑兔(Lepus melainus);大兴安岭亚区次之,从分类情况看,爬行类仅有1种:胎生蜥蜴(Lacerta vivipara),鸟类有6种:白腰叉尾海燕(Oceanodroma leucorhoa)、松鸡(Tetrao urogallus)、(柳)雷鸟(Lagopu lagopu)、岩雷鸟(Lagopu mutus)、镰翅鸡(Falcipennis falcipennis)、乌林(Strix nebulosa),兽类有2种:长爪鼩鼱(Sorex ungniculatus)、驯鹿(Rangifer tarandus);而松辽平原亚区则全然没有。

【注释】

(1)据《御选唐诗·七言绝句》,只取相关考证。
  又,宋·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赟补注《李太白集分类补注》称:《早发白帝城》一作《白帝下江陵》。“轻舟已过万重山”一作“须臾过却万重山”;齐贤曰:“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后为刘备屯戍之地,改名永安。夔州陆路至江陵府,九百四十五里。”

(2)据《补注杜诗》中,黄鹤补注:“诗云:‘门泊东吴万里船’,以公别诗参考,则泊船乃上元宝应间事。又诗云:‘因惊四月雨声寒’,当是宝应元年四月作。若永泰元年春,公亦在草堂。而四月,严武卒,公行出蜀,恐非此年作。盖以笋长而别开门,则未有去草堂之意也。”
  又据《旧唐书·严武传》记载,严武“泰元年四月,以疾终,时年四十”。

(3)三国吴·陆玑撰《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黄鸟于飞》:“黄鸟,黄鹂鹠也。或谓之黄栗留。幽州人谓之黄莺,或谓之黄鸟。一名仓庚,一名商庚,一名鵹黄,一名楚雀。齐人谓之抟黍。关西谓之黄鸟。当葚熟时来,在桑间,故里语曰:黄栗留,看我麦黄葚熟。亦是应节趋时之鸟。或谓之黄袍。”

(5)明·李时珍撰《本草纲目·禽·鹭》:【释名】鹭鸶(《禽经》)、丝禽(陆龟蒙)、雪客(李昉所命)、舂锄(《尔雅》)、白鸟(时珍曰:《禽经》云:鹴飞则霜,鹭飞则露。步于浅水,好自低昻如舂如锄之状。故青、齐间,谓之舂锄。辽东、吴、杨,皆云白鹭)。
  【集解】时珍曰:鹭,水鸟也。林栖,水食。群飞成序,洁白如雪。头细,而长脚,青,善翘,高尺余。解指,短尾,喙长三寸。顶有长毛十数茎,毵毵然如丝。欲取鱼,则弭之。

(6)实际上,根据某些方志,尤其是县志中的有关地理记载,或参考现代地理记载,或考察现代环境实际,并不难了解当地的基本环境状况。

(8)分布于小兴安岭及黑龙江下游,国外见于西伯利亚。1986年与1987年两度调查,均无踪影。2000年新华社发布消息,黑龙江动物研究所经5年调查,没有发现镰翅鸡,当地老百姓也已几十年没有见到。(据镰翅鸡.http://baike.室baidu.com/view/86907.htm)

(9)又名凤头麻鸭。原产于中国东北、日本、朝鲜、俄罗斯。人们最后见到它是1964年5月16日,在海参崴出现过3只(一雄二雌)。估计冠麻鸭已于20世纪中叶灭绝。(据冠麻鸭.http://zh.wikipedia.org/zh/%E5%86%A0%E9%BA%BB%E9%B4%A8)

(10)别名赛加羚羊、大鼻羚羊。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塔山等地区有不连续分布,此后再无踪影,均认为野外已经绝迹。但也有学者推测,目前新疆西部边境地区可能尚有极少数残存。(据高鼻羚羊.http://baike.baidu.com/view/43981.htm)

(11)又称小齿灵猫。除1970年代在云南勐腊曾获2个标本,在景洪、勐养收购到3张皮子外,1980年代后再无踪影,估计已经灭绝。(据小齿椰子狸.http://www.blueanimalbio.com/Mammalia/shirou/lingmao/lingmao.htm)

(12)又名蒙古野马。1969年,人们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看到过由8匹野马组成的小群;1971年,当地的猎人看到过单匹的野马;1980年初,还有人在东准噶尔盆地乌伦古河和克拉麦里山之间的地域发现了野马的踪迹,但没有确凿的证据。后来,新疆时常传来发现野马的消息,不过经证实,所看到的都是野驴。1974年、1981年和1982年,中国科学院、新疆大学等单位先后组织考察队,深入准噶尔荒漠、乌伦古河、克拉麦里山、北塔山等野马产地考察,并结合航空调查,都未发现野马。现在大多数人认为,如果自然界还有残存的野马,其数量也少到不能形成种群,因而不足以保证一个物种的生存,所以自然界分布的普氏野马很可能已消失。

(13)又名龟文豹。曾经分布在台湾东部和南部山区;1985年最后一次发现记录后,一直未再有相关发现文献;近年来只有玉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1990年)以及玉山国家公园的梓仙溪地区(1996年)发现疑似云豹的足迹。从2003年起,有关部门持续5年展开调查,在各山区架设的红外线自动照相机一直无法拍到台湾云豹,也找不到相关排遗等迹证。学者认为,台湾云豹可能已经绝种,即便没有绝种,恐怕也难以繁衍下去了(据台湾云豹.http://baike.baidu.com/view/146884.htm;台湾云豹.http://tw.people.com.cn/GB/14812/14874/6431622.html;台湾云豹.http:载//www.hudong.com/wiki/%E5%8F%B0%E6%B9%BE%E4%BA%91%E8%B1%B9)

(14)现今新疆是否还有虎,存在争议:
  无虎说。林业厅野生动植物管理处的官员指出,就生态环境论,塔里木河已经干涸,天山和阿尔泰山也没有大面积适合老虎生存的地方,而且由于生态环境恶化,新疆境内的其他野生动物也在减少,老虎已经没有存活的可能。从野外调查、查证看,1970年代新疆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资源普查,对自治区境内所有的野生动植物进行搜寻和登记工作,没有见到老虎的踪影;虽零星有群众举报见到老虎或老虎的皮毛、脚印等踪迹,但经证实,均为误传。从政策、法规讲,1981年新疆颁布《关于保护野生珍贵动物的规定(试行)》,没有列入新疆虎;至今在新疆受保护野生动物的名单中仍然没有新疆虎(陈晶晶,2006)。
  有虎说。多位专家、学者认为尚有新疆虎残存。1983年,有报道称,塔城军分区某边防站的一位战士曾亲眼看到一位牧民猎获了一只新疆虎。由于新疆的天山和阿尔泰山一直延伸到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邻近国家幸存虎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没有听说过新疆虎在其他国家出现的消息。2001年10月,传闻在塔里木河下游发现了被推测为新疆虎爪印的可疑动物足迹,而在此之前,也有在南疆地区发现新疆虎踪迹的消息(陈晶晶,2006)。广阔的塔里木—塔克拉玛干地区,尤其是塔里木河水系和流域(塔里木河中下游、阿拉干、罗布泊、铁干里克、博斯腾湖、孔雀河下游)、阿克苏河下游、叶尔羌河中下游、车尔臣河下游、和田河下游、克里雅河下游等地,是否仍有少数残留或已经绝迹,有待考证(阿布力米提·阿布都卡迪尔,2003)。

(15)又叫彩鹳。大多数为留鸟,也有部分种群在繁殖期后进行局部扩散和游荡,寻找适合的觅食场所。1950年代曾有白头鹮鹳的野外目击报告,当时它们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及华南至云南南部,后来不知所踪。但是2008年6月初,科学工作者在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13只珍稀鸟类白头鹮鹳,栖息了170多天,贵州电视台近距离拍摄白头鹮鹳群,最近距离在20米左右。(据白头鹮鹳.http://baike.baidu.com/view/598092.htm)

(16)我国仅在云南耿马和西盟县边界,1960年代调查时发现过豚鹿,曾被宣布绝迹。然而,2009年4月,在云南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一只雄性的成年豚鹿,还拍到了珍贵的影像资料,这也是40年来人工首次拍到野外成年豚鹿的珍贵影像资料。(专家在云南发现野生成年豚鹿曾被宣布绝迹.http://news.sina.com.cn/c/2009-05-04/112015567521s.shtml)

(17)《元史·地理志》称:“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代尤以北部疆域与今比较最为显著:东北到萨哈林岛,北延伸至北海沿岸,西北达额尔齐斯河东岸,西止阿姆河。

(18)明代以省(布政使司)为一级行政地方设置(有京师、南京、山东布政使司、山西布政使司、河南布政使司、陕西布政使司、四川布政使司、江西布政使司、湖广布政使司、浙江布政使司、福建布政使司、广东布政使司、广西布政使司、云南布政使司、贵州布政使司及奴儿干都司、朵甘都司和乌思藏都司),下辖府、州、县。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根据不同情况分设镇、羁縻府、土司宣慰司、安抚司、宣抚司、招讨司等。此外,还有军政合一的实土都司与九边重镇[有辽东都司及辽东镇、大宁都司及蓟州镇、万全都司及宣府镇、大同镇及山西行都司、太原镇(三关镇)、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陕西甘肃镇)],下辖卫、所、堡。

(19)清代以道(后改为“省”)为一级行政地方设置。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设直隶省、山西省、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省、云南省、贵州省,盛京将军辖区、吉林将军辖区、黑龙江将军辖区、新疆伊犁将军辖区、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辖区,青海办事大臣、西藏办事大臣,以及内蒙古六盟、套西二旗、察哈尔。在道(省)下设府、直隶州(州、厅)、县(卫、所)等。

(20)因已有正式发表的文章,故不再赘述,在本书中只列出相关图形,谨供大家鉴别、了解并有助于讨论问题。

(21)通称大熊猫(熊猫)仅数十年,就是其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出现也只不过百余年的历史,这些相对于其现生种已60万~70万年而言,只是一瞬。古籍中,其被记载为“食铁兽”等怪诞动物,描述的形态、行为更是离奇,至今我们仍难觅古人所绘比较接近大熊猫实际的图形。若拘泥于此,则无法研究实际上一直存在的这种动物。

(22)实际上在此之前争议就有,窃以为关系到对历史动物地理研究的领悟,包括2007年与某核心期刊编辑部关于大熊猫文稿的往来信件所反映的问题。

(23)此文与下文的主要作者署名排序互换。为便于大家理解、判断,特按原文顺序与样式摘引。

(24)“貁”的含义之一似指獴(Herpestes spp.)。王夫之《诗经稗疏》称:“陆玑疏云:猱,猕猴也。《集传》因之。今按《尔雅》:蒙颂,猱状。郭璞曰:即蒙贵也。状如蜼而小,紫黑色,可畜,健捕鼠。九真、日南皆出之。云:猱状者,言蒙贵,肖猱也。猱,非即蒙贵,而与蒙贵、果然、猩猩为类。故《尔雅》:猱、猨善援。猱,似蒙贵而大,善升木,则如猨。陆佃曰:猱,一名狨,轻捷善縁木,大小类猨,长尾,尾作金色。俗谓之金线狨,生川峡深山中。陈藏器言:其似猴而大,毛长,黄黑色。人将其皮作鞍、褥。猱,盖丰毛柔垂之兽。故俗以科头为猱头,狗之长毛者为猱丝,与猕猴絶不相类。陆玑之疎谬,明矣。”

(25)“img86”与“貌”即现“狮子(Panthera leo persica)”。

(26)貘属亚洲现生种仅马来貘(Tapirus indicus),而我国历史时期有确证、在殷墟出土的貘(Tapirus indicus),也早已灭绝。

(27)据(汉)许慎《说文解字》诠释:“豸:兽长脊,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杀形。凡豸之属,皆从豸”;(宋)戴侗《六书故》又释:“豸:《说文》曰:‘象兽长脊,行豸豸然,欲有所伺杀形。’《汉志》曰:‘虫豸之妖为孽。’师古曰:‘有足,曰虫。无足,曰豸。’按:今俗亦有虫、豸之称。然从豸者,皆貔、貅、貙、豹之属,与虫豸之说不合”。(元)黄公绍原编;(清)熊忠举要《古今韵会举要》再释:“豸……《说文》:‘豸,兽长脊,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杀形。’徐曰:‘豸豸,背隆长貌。’《广韵》:又虫豸。《尔雅》云:‘有足曰虫,无足曰豸。’又解也,止也。”不断注释,可见“豸”本指长脊食肉目动物,引申为无脚虫而体长的虫。

(28)例如:2005年8月,记者被大熊猫咬下手臂皮肉(女记者违规合影,手臂被熊猫咬下皮肉.// http://www.sina.com.cn)。2006年9月,大熊猫咬伤误入圈内游客(动物园熊猫咬伤“醉酒入侵者”.新京报.2006-09-20)。2007年10月,大熊猫将男子腿部咬伤(拾荒少年被大熊猫咬伤,北京动物园称其违规入园.新京报.2007-10-23)。2008年6月,大熊猫咬掉游客手指(苏州动物园25岁大熊猫咬掉游客手指.http://images.google.cn/imgres?imgurl)。2008年12月,大熊猫咬伤饲养员小腿(熊猫咬人香港海洋公园员工遇袭倒地.http://www.sinovision.net/index.php?module)。2009年1月,大熊猫咬伤游客双腿(北京动物园熊猫咬人伤者翻栏入场捡玩具.京华时报.2009-01-08)

(29)国内首次拍到野生大熊猫夜间吃肉照片.http://tech.sina.com.cn/d/2011-12-28/12136574762.shtml。

(30)(晋)郭璞注,(唐)陆德明音义,(宋)邢昺疏《尔雅注疏》诠释:“貘,白豹。[注]似熊,小头,庳脚,黒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骨节强直,中实少髓。皮辟湿。或曰:豹,白色者别名貘。[音义]貘,亡白反。《字林》云:‘似熊而白黄,出蜀郡。一曰白豹。’豹,必孝反。《字林》云:‘似虎,贝文。’”
  值得注意的是,提到“似熊”“黒白驳”“舐食……竹骨”“白黄,出蜀郡。一曰白豹”等,这些更接近大熊猫,而非“貘属(Tapirus)”或“马来熊”。同时,既有“白豹”,又指出“似虎,贝文”的“豹”,可见是有明确的区分,后者似指豹(Panthera pardus;古称金钱豹)。

(31)(汉)许慎《说文解字》诠释:“貘:似熊而黄黑色,出蜀中。从豸,莫声,莫白切。”
  值得注意的是,提到“似熊”“黄黑色”“出蜀中”的特点。

(32)(宋)戴侗《六书故》“貊:莫白切,又模各切。又作‘貘’‘獏’‘img87’。《尔雅》曰:‘貘,白豹。’《说文》曰:‘貊似熊,黄黑色,出蜀中。’《字林》曰:‘似熊而白,出蜀郡。’《南中郡志》曰:‘貊大如驴,颇似熊,所触无不摧。’《广志》曰:‘色苍。’曰:‘其皮温暖。’郭氏曰:‘貘似熊,庳脚,黑白驳。骨节强直,中实少髓。能舐食铜、铁及竹骨。其皮辟湿。音陌’。”
  此书不仅重述前人对“貘”的描述特点,而且提出“貊”“獏”“img88”等乃同物异名。我们注意到,在该书中并没有专为“貘”“獏”“img89”另设注释。

(34)文字规范后,则又出现由多到少的变化规律。从最新《辞海》(《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2010)看,认同古籍中的“貘”(马来貘只是诠释其中之一),仅保留“img98”“貊”“獏”(但读音改为mú),前三者尚同音(mò);而“狛”不仅音改(读pò),而且义异(兽名。如狼,善驱羊)。

(35)(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兽皮》称:“貊皮色似鹿,当颈有白毛,俨如瓮形。”
  清道光三年《永定县(今湖南张家界市)志》记载:“貊:多力,好食竹,皮大毛粗,黄黑色,可为羁寝之,有警则毛竖,邑多有之。”
  清同治三年《酉阳直隶州(辖境相当今重庆市黔江区与彭水、酉阳、秀山县一带)总志》记载:“貘:食铁兽也。国初时,州北小坝等地有之。”
  清同治八年《澧州(治今湖南澧县)志》记载:“貊:多力,好食竹,皮大毛粗,黄黑色,可为羁寝之,有警则毛竖,永定间(今湖南张家界市)有之。”
  清同治八年《永定县(今湖南张家界市)志》记载:“貊:多力,好食竹,皮大毛粗,黄黑色,可为羁寝之,有警则毛竖,永定间尤多。”

(36)可以通过四方面的分析判断:
  其一,我们注意到原文对貘使用“化石”,而其他多数物种则是“骨骸”“骨头”;动物遗存形成“化石”,即表明其年代的久远。可见马来貘的存在要早于“商代晚期”。
  其二,广义的“商代晚期”可以指在殷墟一带的阶段。而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推定盘庚迁殷在公元前1300年(《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2010),至此,殷墟为商代最后都城。亦即,商代在殷墟的最早时间距今仅3 300多年历史;动物遗存在此时段难以石化,那些有文字的甲骨没有石化就可为证。
  其三,德日进等(1936)论述:“由上述安阳化石之繁杂性,吾人可立知更新统与全新统化石群分界之重要与困难。若一堆积尚含有虎,牛,巨齿象,或猛犸,土狼,巨角鹿,则人尚可视为仍为更新统。”“事实上一更新统性质之化石,见于一堆积中,其视为残存者,实甚可能。此在其他时期常有例证。”“此等堆积,用地质眼光看,仍视作无人之地。”这与若是殷墟建都,必是繁华之地,岂能是“无人之地”?
  其四,殷墟发掘始于1928年,乃我国考古学初期,尚未对环境考古各方面皆重视;德日进、杨钟健等研究、鉴定的动物遗存并非一次出土,当时更注重的只是物种的准确性。从物种组合构成看,推断其时段为“全新世”是比较妥当的。

(37)比较下列引文中黑体且有下划线文字:
  从杨钟健(1948)中摘引:“第三为自外搬运而来之动物,如鲸、象、獏等。”“以前时期动物,可残存于后一时期者,其例其多,前文中已言及……如真为残留,则无假设由陕西运来之必要。事实上安阳之貘,即有此一可能。因貘类化石,近已见于山西之上新统底层中。”“有许多种类今已不复见于黄河以北。如象,如貘,如水牛,如竹鼠等等均是。”
  又从杨钟健等(1949)中摘引:“有五种(鲸、獏、犀牛、扭角羚、象等)则完全为特殊稀有之动物或自较远地方迁徙,或人工移捕而来,或为当时人不易捕与不甚实用之动物,其为数之少亦无足异。”

(38)李济的原文载《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1957,9-10。其中提到:“犀牛遗骸,在统计数字中仅一件。这一事实和卜辞所记的颇相径庭。如果我们以‘兕’就是犀,则卜辞记获兕次数显比获熊为多,而‘熊’字则至今仍未能确定。”

(39)在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展览大厅中,摆放着这尊号称“五不像”的青铜酒尊,它体态圆润丰满,像一只绵羊,又像一只猪,它长了一对大象的蒲扇圆耳,两只小眼睛,又同犀牛一般,炯炯有神,而且它还有一个穿山甲的长吻。这种集合了五种动物形象的青铜器,人称“五不像”。那么,它究竟是一种什么动物呢?
  博物馆的专家说,这件中国西周时期的盛酒器,器体中空,背部开方口,口上还应有一盖,可惜已经遗失了。
  原本,这件青铜器的定名也很令他们困惑。但是后来,中国国内也出土了一件相同形制的器物,而且还保存着器盖,经过专家的研究,他们一致认为这件青铜器应该叫“貘尊”。原来,1974~1975年间,在陕西省宝鸡市西周早期茹家庄2号墓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这件青铜器和美国弗利尔博物馆收藏的一样,形状似羊非羊,似猪非猪。考古学家对此器的定名一直把握不准,初时因观其似羊,故起名“羊尊”,并一直延续这个称谓。直到1993年春,当时的上海博物馆馆长、中国著名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到宝鸡考察,经过仔细观察、反复琢磨,认为还是定名为“貘尊”。(据貘尊.http:处//baike.baidu.com/view/523217.htm)

(40)据http://a0.att.hudong.com/32/01/06300000013093119306012781777.jpg

(41)据http://img1.gootrip.com/gootrip/_20upload/photo/2007-12-25/52691_3.jpg

(42)据http://www.google.com.hk/imglanding?q

(43)据http://image.baidu.com/i?ct

(44)据http://ssqt.cn/bbs/attachments/day_090926/20090926_dd6196f617d66b11ddbcRlIDapkfa1sg.jpg

(45)据http://www.google.com.hk/imglanding?q

(46)据blog.voc.com.cn/sp1/wangyongli/092738455097.shtml

(47)有译作:黑白猫足兽,见《中国动物志:兽纲:食肉目》(高耀亭等,1987)

(48)即Ailuropoda melanoleuca与Ailurus fulgens,“熊”或“猫”(后二者皆非单一种)。

(49)金(化学符号:Au)是一种化学元素,其单质通称为“黄金”,色泽黄且光彩夺目。

(50)民国三十三年《汶川县志》有不同本(其一,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本改称《四川省汶川县志》,是据原书影印,字迹不清晰;另一,民族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本改称《民国汶川县志》,是重新排印),此图取自后者。

(51)www.lvtou.com/showSight.do?id=12578

(52)麋鹿物种介绍// http://www.cwca.org.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768;高宝燕.洞庭湖发现27头麋鹿为野化程度最高麋鹿种群// http://news.qq.com

(53)据《中国古地理图集》图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硏究所等,1985)改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