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关系
在生物的细胞核中,由核蛋白组成,易被碱性染料染上颜色,有结构的线状体,并且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它就被叫做染色体。
染色质
染色体是染色质的另外一种形态,它们的组成成分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构型不一样,所以还是有一定的差别。染色体在细胞的有丝分裂期由染色质螺旋化形成,用于化学分析的原核细胞的染色质含有裸露的DNA,也就是不与其他类分子相连。而真核细胞染色体却复杂得多,由四类分子组成:即DNA、RNA、组蛋白(富有赖氨酸和精氨酸的低分子量碱性蛋白,至少有五种不同类型)和非组蛋白(酸性),其中DNA和组蛋白的比例接近于1:1。
知识小百科
什么是染色体
人体内各种细胞,虽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功能也不相同,但它们都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场所,其基本结构是一样的。细胞由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组成,在细胞核中,有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上颜色的物质,叫做染色质。染色质又叫做染色体。染色体只是染色质的另外一种形态。它们的组成成分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构型不一样,所以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它在细胞的有丝分裂期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样的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染色质是由脱氧核糖核酸(DNA)和组蛋白组成,是调节生物体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
人们发现,不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各不相同,而在同一种生物中,染色体的数目及形状则是不变的,于是有了子女像父母的遗传现象。在总数为46条的染色体中,有44条是男女都一样的,被人们称为常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X”。人体染色体的数量,不管在身体哪个部位的细胞里都是成双成对地存在的,即23对46条染色体。可是唯独在生殖细胞——卵子和精子里,却只剩下23条,而当精子和卵子结合成新的生命——受精卵时,则又恢复为46条。可见在这46条染色体中肯定有23条是来自父亲,另外23条则来自母亲。也就是说,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既携带有父亲的遗传信息,又携带有母亲的遗传信息。所有这些,共同控制着胎儿的特征,等到胎儿长大成人,生成精子或卵子时,染色体仍然要对半减少。如此循环往复,来自双亲的各种特征才得以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使人类代代复制着与自己相似的后代。
精子和卵细胞(背景)
上面我们说过,正常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3对,并有一定的形态和结构,但有的染色体在形态结构或数量上却存在着异常现象,被称为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异常会引起一系列的疾病,称为染色体病。现已发现的染色体病有100余种,染色体病在临床上常可造成流产、先天愚型、先天性多发性畸形以及癌肿等。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并不少见,在一般新生儿群体中就可达0.5%~0.7%。染色体异常发生的常见原因有电离辐射、化学物品接触、微生物感染和遗传等。临床上染色体检查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染色体异常和诊断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疾病。
知识小百科
什么是组蛋白?
组蛋白是存在于染色体内的与DNA结合的碱性蛋白质,染色体中组蛋白以外的蛋白质成分称非组蛋白。绝大部分非组蛋白呈酸性,因此也称酸性蛋白质或剩余蛋白质。组蛋白于1834年由德国科学家A·科塞尔发现。组蛋白对染色体的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