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时间:2023-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肝脏是生物转化作用的主要器官,在肝细胞微粒体、细胞质、线粒体等部位均存在有关生物转化的酶类。进入人体的外来化合物一半以上经此系统氧化。如磺胺类药物及抗结核药异烟肼在肝脏经乙酰化而失去作用。例如,存在于香烟中的苯并芘在体外无致癌作用,但进入人体经生物转化为7,8二氢二醇9,10-环氧化物后则具有强致癌作用,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生物转化就是“解毒”。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_生物化学

第二节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一、生物转化作用的概念

机体将一些内源性非营养物质或外源性非营养物质进行化学转变,以增加其极性(或水溶性),使其易随胆汁或尿液排出,这种在体内变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称为生物转化作用。肝脏是生物转化作用的主要器官,在肝细胞微粒体、细胞质、线粒体等部位均存在有关生物转化的酶类。其他组织(如肾、胃肠道、肺、皮肤及胎盘等)也可进行一定的生物转化,但以肝脏最为重要,其生物转化功能最强。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非营养性物质从体内或体外进入肝脏。这些非营养物质根据其来源可分为以下两种。①内源性非营养物质:体内代谢中产生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如激素、神经递质等)及有毒的代谢产物(如氨、胆红素等)。②外源性非营养物质:由外界进入体内的各种异物,如药品、食品添加剂、色素及其他化学物质等。这些非营养物质既不能作为构成组织细胞的原料,又不能供应能量,机体只能将它们直接排出体外,或先将它们进行代谢转变,一方面增加其极性或水溶性,使其易随尿液或胆汁排出,另一方面也会改变其毒性或药物的作用。

二、生物转化的类型及特点

在生物转化过程中包括许多化学反应,主要可归纳为两相。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和水解反应;第二相反应为结合反应。许多物质经过第一相反应即可排除体外,但也有一些物质经过第一相反应后极性改变不大,还必须进行第二相反应(即进一步与葡萄糖醛酸、硫酸等极性更强的物质结合)以得到更大的溶解度,才能排出体外。有些则不经过第一相反应,直接进行结合反应。

(一)第一相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

1.氧化反应

(1)微粒体依赖P450的加单氧酶系:该类酶又称为混合功能氧化酶,催化脂溶性物质从分子氧中接受一个氧原子,生成羟基化合物或环氧化合物。进入人体的外来化合物一半以上经此系统氧化。加单氧酶的羟化作用不仅能增加药物或毒物的水溶性,有利于排泄,而且是许多物质代谢不可缺少的步骤。有些致癌物质经氧化后丧失其活性,而有些本来无活性的物质经氧化后生成有毒或致癌物质。例如,多环芳烃经加单氧酶作用生成的环氧化合物是致癌物质,须经进一步的生物转化。

(2)线粒体单胺氧化酶系:存在于线粒体内的单胺氧化酶是另一类参与生物转化的氧化酶类。它是一种黄素蛋白,可催化胺类(如组胺、酪胺、色胺、尸胺和腐胺)氧化脱氨基生成相应的醛,后者在细胞质中经醛脱氢酶催化进一步氧化成酸。

(3)醇脱氢与醛脱氢酶系:肝细胞内含有非常活跃的醇脱氢酶(ADH),可催化醇类(如乙醇)氧化成醛,后者再经醛脱氢酶(ALDH)作用进一步氧化成酸。大量饮酒会使ADH和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乙醇P450加单氧酶)将乙醇氧化为乙醛,再经ALDH催化进行进一步氧化生成乙酸。

2.还原反应

肝细胞中的主要还原酶类是硝基还原酶类和偶氮还原酶类,它们分别催化硝基化合物与偶氮化合物从NADPH接受氢,还原成相应的胺类。

3.水解反应

肝细胞中有各种水解酶,如酯酶、酰胺酶及糖苷酶等,分别能水解各种酯键、酰胺键及糖苷键。人体肝脏中的水解酶类可催化乙酰苯胺、普鲁卡因、利多卡因及简单的脂肪族酯类的水解,如镇痛药物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可通过水解作用而失活。

(二)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

肝细胞内含有许多催化结合反应的酶类。凡含有羟基、羧基或氨基的药物、毒物或激素均可与葡萄糖醛酸、硫酸、谷胱甘肽、甘氨酸等发生结合反应,或进行酰基化和甲基化等反应。其中,以葡萄糖醛酸、硫酸和乙酰基的结合反应最为重要,尤以葡萄糖醛酸的结合反应最为普遍。

1.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

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图11-1)是最为重要和普遍的结合方式。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UDPGA)为葡萄糖醛酸的活性供体,由葡萄糖醛酸循环产生。肝细胞微粒体中有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能将葡萄糖醛酸基转移到毒物或其他活性物质的羟基、氨基及羧基上,形成葡萄糖醛酸苷。葡萄糖醛酸结合后其毒性降低,且易排出体外。胆红素、类固醇激素、吗啡、苯巴比妥类药物等均可在肝脏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进行生物转化。临床上,用葡萄糖醛酸类制剂(如肝泰乐)治疗肝病,其原理即是增强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

图11-1 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

2.硫酸结合反应

以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PAPS)为活性硫酸供体,在肝细胞细胞质中有硫酸转移酶,能催化将PAPS中的硫酸根转移到类固醇、酚类的羟基上,生成硫酸酯。雌酮在肝脏内与硫酸结合而失活。

3.乙酰基结合反应

在乙酰基转移酶的催化下,由乙酰CoA作乙酰基供体,与芳香族胺类化合物结合生成相应的乙酰化衍生物。如磺胺类药物及抗结核药异烟肼在肝脏经乙酰化而失去作用。

(三)生物转化作用的特点

1.连续性

一种物质的生物转化常需进行几种化学反应,产生几种产物。如进入生物体的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首先被水解成水杨酸,然后进行结合反应;或者在水解后再进行结合反应,然后排出体外。所以尿中可出现多种氧化产物。

2.多样性

同一类物质可因结构的差异而经历不同类型的生物转化反应,甚至同一类物质经不同的生物转化途径而产生不同的转化产物。例如,乙酰水杨酸可以先进行水解反应,然后进行结合反应,也可先进行结合反应再进行水解反应。

3.解毒和致毒的双重性

一种物质经生物转化后,其毒性可能减弱(解毒),也可能增强(致毒)。例如,存在于香烟中的苯并芘在体外无致癌作用,但进入人体经生物转化为7,8二氢二醇9,10-环氧化物后则具有强致癌作用,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生物转化就是“解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