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微生物的染色方法

微生物的染色方法

时间:2023-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媒染的目的主要为增强菌体与染液间的作用力,其方法根据各种染色方法而异,有加热、金属盐、碘等。单染色法即只用一种染料对细菌着色,此法操作简便,但一般只能显示菌体的形态,功能较单一。复染色法是使用两种及两种以上染料对细菌染色,常用的方法有革兰氏染色法和抗酸性染色法等,除了着色及增加反差外,还能对微生物种类作出初步判断。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
微生物的染色方法_微生物实验实训

任务3 微生物的染色方法

1.染色步骤

细菌染色的基本步骤为:涂片→干燥→固定→染色。

(1)涂片。根据标本性质和检验目的不同,涂片方法亦不同。

一般的方法是:①取一清洁无油脂的载玻片,加一滴生理盐水(如为液体标本或液体培养物可不加盐水);②用灭菌的接种环取菌落(纯培养者可取菌苔)少许,与生理盐水混匀,涂成薄膜,液体培养物可立即挑取菌液涂片。

(2)干燥。一般在室温中使自然干燥。若需加速干燥,可在火焰上方的热空气中加温干燥,但切勿紧靠火焰,以免标本烤焦。

(3)固定。固定的目的包括:使细菌的细胞质凝固,杀死细菌;使菌体与玻片黏附牢固;改变菌体对染料的通透性。一般均用加热法,即将涂片迅速通过火焰2~3次,将玻片反面接触皮肤,以热而不烫为宜。

(4)染色。根据检验目的不同,可选用不同的染色方法进行染色。滴加染液,以覆盖标本为宜。

(5)媒染。媒染的目的主要为增强菌体与染液间的作用力,其方法根据各种染色方法而异,有加热、金属盐、碘等。

(6)脱色。目的在于测知染料与被染物之间结合的牢固程度,方法是将脱色剂(例如酒精和酸等)滴加于经过染色的标本上,作用一定时间后除去脱色剂。

(7)复染。目的在于使已脱色的菌体重新染上与前染液颜色呈明显对比的颜色。

(8)标本的保存与封片法。观察细菌染色标本均用油镜,如需要保留标本,可于观察后用擦镜纸沾二甲苯轻轻将镜油擦去。如需长期保存,最好在标本中央加一滴加拿大树胶,上覆一洁净盖玻片,待其自然干燥后,保存于标本盒内,可多年不变色。

2.染色方法

染色方法包括单染色法和复染色法两类。单染色法即只用一种染料对细菌着色,此法操作简便,但一般只能显示菌体的形态,功能较单一。复染色法是使用两种及两种以上染料对细菌染色,常用的方法有革兰氏染色法和抗酸性染色法等,除了着色及增加反差外,还能对微生物种类作出初步判断。对于细菌的一些特殊结构如芽孢、鞭毛等用普通染色方法处理时往往效果很差,难以观察,应采用特殊的方法处理。

1)简单染色法

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状的观察。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

简单染色法常用染液为碱性美蓝染液或石炭酸复红染液。操作过程如下:涂片→干燥→固定→染色→水洗→干燥(晾干)→镜检。涂片、干燥、固定操作见图2-1,无菌操作过程见图2-2。

img25

图2-1 涂片、干燥、固定操作

img26

图2-2 无菌操作过程

2)鉴别染色法

(1)革兰氏染色法。

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通过此法染色,可将细菌鉴别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一般认为革兰氏阳性菌的肽聚糖层较厚,经乙醇处理后使之发生脱水作用而使孔径缩小,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保留在细胞内而不被脱色;而革兰氏阴性菌的肽聚糖层很薄,类脂质含量高,经乙醇处理后部分细胞壁可能被溶解并改变其组织状态,细胞壁孔径变大,经脱色剂脱色后,能将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洗去,而保留复染的颜色。

革兰氏染色所用的四种不同染液和作用介绍如下。

①初染剂(碱性染液):在碱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常用的初染剂为草酸铵结晶紫染液。

②媒染剂:其作用是增强染料与细菌的亲和力,更好地加强染料与细胞的结合。常用的媒染剂是碘液。

③脱色剂:帮助染料从被染色的细胞中脱色。利用细菌对染料脱色的难易程度不同,从而对细菌加以区分。常用的脱色剂是丙酮或乙醇(一般为95%乙醇)。

④复染剂:一种碱性染料,目的是使脱色的细菌重新染上另一种颜色,以便与未脱色细菌进行比较。常用的复染剂为番红染液。操作过程(图2-3):

img27

需要注意的是脱色是革兰氏染色中关键的一步,乙醇的浓度、用量、脱色时间及涂片厚度都会影响脱色速度和脱色效果。

结果:革兰氏阳性菌染成紫色,革兰氏阴性菌染成红色。

(2)抗酸性染色法。

抗酸性染色法是鉴别抗酸性杆菌与非抗酸性杆菌的重要方法。

染液:石炭酸复红染液、3%盐酸乙醇溶液、吕氏碱性美蓝溶液。

操作过程:

img28

图2-3 革兰氏染色操作

(a)用结晶紫染色;(b)用自来水冲洗;(c)用碘液媒染;(d)用自来水冲洗;

(e)用95%乙醇脱色;(f)用自来水冲洗;(g)用番红复染;(h)用自来水冲洗;(i)吸干水分

img29

结果:结核杆菌(抗酸性)染成红色,其他细菌(非抗酸性)或细胞染成蓝色。

3)特殊染色法

(1)芽孢染色法。

原理:芽孢染色法是根据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料的亲和力不同,用不同的染料进行染色,使芽孢和菌体呈不同颜色而便于区别。芽孢壁厚,通透性低,着色、脱色较困难,当用弱碱性染料在加热的情况下进行染色时,染料可以进入菌体及芽孢使其着色,而进入芽孢的染料则难以透出。若再复染(番红),则菌体呈红色而芽孢呈绿色。

染液:5%饱和孔雀绿染液、0.5%番红染液。

操作过程:

挑取菌种进行涂片、干燥、固定;取一片小于载玻片的滤纸,将其覆盖在涂片标本上;在滤纸片上滴加孔雀绿染液,用蒸汽加热5~10min,注意及时补加染液,防止蒸干;取下纸片,待玻片冷却后水洗;滴加番红染液复染30s,水洗,干燥,镜检。

结果:芽孢染色成绿色,菌体染成红色。

(2)荚膜染色法。

原理:荚膜是包围在细菌细胞外的一层黏液状或胶质状物质,其成分为多糖、糖蛋白或多肽。由于荚膜与染料的亲和力弱、不易着色,而且可溶于水,易在用水冲洗时被除去,所以观察荚膜时通常采用负染色法,即将菌体染色后再使背景着色,从而把荚膜衬托出来。由于荚膜含水量高,制片时通常不用热固定,以免使荚膜变形影响观察。

染液:5%黑色素水溶液、番红染液。

操作过程:

滴一滴黑色素溶液于干净的载玻片一端,挑取菌种与其混合;另取一干净的载玻片将此混合物自玻片一端刮至另一端,使之形成一薄层(图2-4);自然干燥,轻热固定;加番红染液染色30s,水洗,干燥,镜检。

img30

图2-4 涂片及推片方法

结果:菌体呈红色,背景呈黑色,荚膜无色。

(3)鞭毛染色法。

原理:细菌的鞭毛非常纤细,其直径为10~12nm,超过了一般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因此在染色时,不仅要使鞭毛染色,还要使一部分染料堆积在鞭毛上,加粗鞭毛的直径,便于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鞭毛染色方法很多,但染色成功的关键一是必须使用新鲜培养、运动活泼的菌体进行染色,二是使用清洁无油的玻片,使菌液流过玻片时能迅速展开,保持细菌的自然形态。

染液:A液为单宁酸,FeCl3,15%甲醛(福尔马林),1%NaOH溶液,蒸馏水;B液为2%AgNO3溶液。

操作过程:

①载玻片的清洗。将载玻片在洗衣粉水中煮沸约20min,后用清水充分洗净,沥干水后置95%乙醇中,用时取出在火焰上烧去乙醇即可。玻片要求光滑、洁净,尤其忌用带油迹的玻片(将水滴在玻片上,无油迹玻片上水能均匀散开)。

②菌种的准备。实验宜用新培养的菌体,斜面菌种应连续移接3~5次后再使用。

③制片。在清洁的玻片一端滴一滴蒸馏水,用接种环挑取少量菌体(勿带出培养基),于水滴中轻蘸几下(勿涂布),然后将载玻片倾斜,使菌液流至另一端,再放平,自然干燥(勿加热)。

④染色。滴加鞭毛染色A液染色2~3min,水洗,将残水沥干,或用鞭毛染色B液冲去残水,然后滴加B液,将载玻片稍加热,染色30~60s,冷却后水洗。注意:一定要将A液充分洗净后再加B液。

⑤镜检。干燥后用油镜观察。

结果:菌体呈深褐色,鞭毛显褐色,通常呈波浪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