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immunotherapy)是针对异常的免疫状态,应用免疫制剂、免疫调节药物或其他措施来调节或重建免疫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
利用抗原性疫苗对机体进行免疫接种,诱导其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或免疫耐受,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如:
肿瘤疫苗:经加工、处理的肿瘤抗原肽制备的疫苗。
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疫苗:筛选出可有效诱导抗病毒免疫应答但不引起免疫损伤的抗原表位(A IDS、HBV的治疗性疫苗)。
治疗自身免疫病的疫苗:诱导免疫耐受。
二、特异性被动免疫治疗
直接向机体输注特异性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激活的淋巴细胞),使机体立即获得某种特定的免疫力,达到治疗目的。
抗体:破抗——破伤风;抗CD3、CD4——防治急性移植排斥反应。
人免疫球蛋白:胎盘、血浆丙种球蛋白,传染病恢复期病人的血清。
激活的淋巴细胞:如LAK,多用于肿瘤治疗。
三、非特异性免疫治疗
采用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失衡的状况,以达到治疗或辅助治疗的目的。
1.免疫增强剂:微生物及其产物(BCG)、植物多糖、中草药(人参、黄芪)、细胞因子(IFN、GM-CSF、IL-2等)、化学药物(左旋咪唑)。
2.免疫抑制剂:常用于防治器官移植、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疾病等。如:
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炎、免疫抑制。治疗:炎症、超敏反应、排异。
环磷酰胺:抑制T细胞及B细胞增殖分化。治疗:自身免疫病、排异、肿瘤。
环孢霉素A(CsA):阻断IL2转录抑制T细胞活化。治疗:排异、自身免疫病。
FK-506:同CsA,但作用强10~100倍。治疗:排异。
雷帕霉素:选择性抑制T细胞。治疗:排异。
【理解与思考】
1.请你形象地说明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途径。
2.如果你面对一位被疯狗咬伤的病人或癌症病人,你会选用什么治疗方法?你能用通俗的语言向病人说明治疗机理吗?
【课外拓展】
1.疫苗接种前有哪些准备?
2.疫苗接种的途径有哪些?
3.制订免疫程序的依据是什么?
【课程实验与研究】
1.结合所学的知识,请设计一种方案,说明疫苗注射后已经起到保护作用。
2.你认为“胃病疫苗”、“乳腺癌疫苗”的研制成功可能吗?如果可行,请写出研制路线图。
3.《Nature》发表文章,认为“刺激新抗原或可创造有效癌症疫苗”,请利用所学的免疫学知识,阐明其机理。
【课程研讨】
1.预防治疗传染病的措施有哪些?
2.目前,治疗肿瘤的方法有哪些?
3.哪些食品能增强免疫功能?
4.你认为“胃病疫苗”、“乳腺癌疫苗”的研制成功可能吗?如果可行,请写出研制路线图。
5.查阅资料,请你分析艾滋病疫苗的研发前景。
【课后思考】
1.何谓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两者有何区别?
2.免疫治疗的措施有哪些?比较其特点。
【课外阅读】
Science:“通用型”流感疫苗有望问世
据2009年2月27日的《科学》杂志报道,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TSRI)的Damian Ek-iert及其同事披露了有关如何将一个人类的抗体与某一关键性流感蛋白结合的细节,该结合能够帮助人们研发针对季节性和大规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广谱疫苗。
这种叫做CR6261的抗体会与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的一个高度保守(即其结构在许多不同的流感病毒株中都非常相似)的区域结合。这一发现对那些希望设计一种较为“通用型”的流感疫苗的研究人员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该通用型疫苗可以中和多种流感病毒株并减弱新的流感大流行所造成的影响。
目前,人们对流感病毒的设计需要每年都进行猜测,以决定在流行季节中哪种病毒株将会流行。Ekiert及其同僚对与CR6261结合的造成1918年致命性流感的病毒的血凝素蛋白的晶体结构以及该抗体与最近在亚洲造成禽流感暴发有关的病毒株的血凝素蛋白结合的晶体结构进行了检测。在这两种情况下,该抗体似乎都阻止了血凝素发生使病毒与一个健康细胞融合所需要的那些变化。
(资料来源:Science,DOI:10.1126/science.1171491,Dam ianC.Ekiert,IanA.W ilson)
疟疾疫苗即将进入最终阶段试验
在研究表明一种候选疟疾疫苗将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婴幼儿疟疾风险降低一半之后,7个非洲国家的1.6万名儿童即将在明年早些时候参与该疫苗的最终阶段试验。
下一步的试验将扩展到布基纳法索、加蓬、加纳、马拉维和莫桑比克。试验定于2009年3月开始。
来自两个东非临床试验的结果12月8日发表在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这两个试验使用的疫苗目前被称为RTS,S。
“这些结果促进了一种前景,即疫苗有能力保护非洲的婴幼儿不受疟疾感染。”该研究的作者之一、肯尼亚医学研究所设在Kilifi的地理医学研究中心的A llyOlotu说。
其中一项试验证明了该疫苗——它能在这种凭借血液传播寄生虫到达肝脏之前制止它们——可以纳入非洲国家标准的儿童免疫规划中,而不会影响其他疫苗的有效性或破坏它自身的有效性。
第二项试验证实了这种疫苗对婴儿的安全和有效性,并发现它能降低疟疾的感染率一半(53%)。
Olotu说,接下来的试验的参与者是6—12周的新生儿以及5—17个月的婴儿,这些试验将提供关于该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更多信息。
坦桑尼亚Ifakara卫生研究所的Salim Abdulla说,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进行的最新试验证实了早先在冈比亚成年人以及莫桑比克的学龄前儿童身上进行的更小规模的试验,在这些试验中疫苗提供了18个月到4年的保护。
然而,Abdulla说,目前没有在非洲生产这种疫苗的计划,而且没有关于它的可能成本的信息。他告诉本网站,科学家正在和非政府组织以及卫生发展机构协商开展一个社会营销运动,从而迅速扩大该疫苗在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其他免疫接种项目中的应用。
“这些发现为我们打算在非洲的11个地点进行的III期临床试验建立了强有力的基础。”Abdulla说。他在坦桑尼亚的坦噶医学研究中心参与了这些试验。
(资料来源: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359,2521(2008),PhilipBejon,LorenzvonSei-dlein;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359,2533(2008),SalimAbdulla,MarcelTanner)
接种天花疫苗或可预防艾滋病
随着天花在全球消失,天花疫苗已经在全球停止接种,但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接种天花疫苗可能有效预防艾滋病传播。如果这一研究成果得到证实,将使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研究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以及乔治·梅森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研究人员对曾经接种天花疫苗和没有接种天花疫苗的人进行了分析对比。
结果发现,接种天花疫苗的人要比没有接种天花疫苗的人更能有效抵御艾滋病病毒侵袭,后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几率要比前者高5倍。
负责这项研究的乔治·梅森大学科学家雷蒙德·魏因施泰因说,关于目前艾滋病蔓延的解释有多种,其中包括战争、重复使用没有消毒的针头等。此次的研究却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停种天花疫苗与艾滋病蔓延之间可能存在关系。
(资料来源:BMC免疫学(BMC Immunology),2010(5))
树突状细胞瘤苗制备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肿瘤的免疫治疗备受关注,其已成为继肿瘤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后第四种治疗方法。而树突状细胞(DC)是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APC),也是唯一能够激活初始免疫应答的APC,在对肿瘤产生主动免疫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摄取、加工肿瘤抗原,通过M HC-Ⅱ递呈,进而激活初始T细胞,使机体对肿瘤产生主动免疫。因此,DC瘤苗的制备与应用成为了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目前,瘤苗研究最主要的工作是在体外培养扩增DC,利用抗原或抗原多肽冲击致敏,然后将致敏的DC回输或免疫接种至荷瘤宿主体内进行免疫治疗。国内针对各种肿瘤的DC瘤苗应用多数还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但在国外已有不少开展了临床实验甚至用于临床治疗,如肾癌、转移性黑色素瘤,以及恶性胶质瘤等肿瘤的免疫治疗。
现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一、DC的体外扩增
体内DC数量很少,仅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1%以下,并且在肿瘤发生以及进行化疗后外周血中DC明显减少,因此,必须对DC进行体外扩增,才能满足科研以及临床的需要。
DC主要来源于骨髓的CD3+4造血干细胞和外周血单核细胞。从外周血单核细胞获取DC时,可采用白细胞单采术直接获取PBMCs,也可以在抽取外周血后用Ficoll分离法获取PBM Cs,将获取的PBM Cs洗涤后在37℃、5% CO2中温育2小时,去除非吸附的细胞,吸附的细胞用RPM I-1640培养,并加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3~5天即可获得DC。另外还有来源于骨髓的DC:用红细胞裂解液去除红细胞,单克隆抗体和补体的混合剂去除淋巴细胞、粒细胞,然后在含有GM-CSF的RPM I-1640中培养,3天后去除悬浮细胞,继续培养7天,即可获得DC。
在培养时可在培养基中加入促进DC成熟的因子,目前认为可促进DC成熟的因子包括CD40分子的配基化(sCD40L)、Flt3配体(F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同时,DC体外培养时培养基中可以加胎牛血清(FCS)、混合人(AB型)血清或自身血清,也可以使用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目前,临床应用倾向于无血清培养DC,原因有:①FCS含有异种蛋白,容易过敏;②混合人(AB型)血清培养基中血清中复杂的蛋白和抗原成分可能封闭DC表面抗原结合位点,影响DC抗原递呈功能,而且血清蛋白酶会改变DC摄取的肽类抗原的抗原;③患者自体血清中可能含抑制因素,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IL-10等,影响DC分化和成熟。无血清培养则克服了上述缺点,是DC介导免疫治疗应用于临床的前提。
二、目前致敏DC的主要方法
1.抗原肽刺激DC
抗原肽是目前广泛应用的DC致敏物,例如碳酸杆酶II(CA-II)在恶性黑色素瘤、食管癌、肾癌以及肺癌的肿瘤血管内皮表达,在正常血管内皮不表达,用其致敏DC回输到体内取得了较好的抗肿瘤和预防肿瘤效果。应用抗原肽可以避免免疫反应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但目前绝大多数肿瘤的抗原肽未明确,而且肿瘤细胞容易通过变异逃避此种免疫作用,因而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2.肿瘤细胞提取物致敏DC
采用超声破碎和反复冻融的方法获得肿瘤细胞提取物,方法简单,不需要了解肿瘤抗原肽的表位。但是,肿瘤细胞蛋白提取物中包含的机体自身的正常抗原免疫机体后可能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报道认为该种方法比肿瘤特异性抗原能够更有效地激活机体免疫。
3.肿瘤细胞直接融合DC
从患者肿瘤组织获得单细胞悬液,与培养成熟的DC等体积、等密度混合,然后在一定的电脉冲下使二者融合。筛选获得融合且有活力的细胞,扩增后回输给人体,可以有效地控制肿瘤的发展,使患者的病情长期稳定。因为融合的方法获得的肿瘤抗原更全面,所以认为该方法致敏DC能有效地避免肿瘤的免疫逃逸,比其他致敏方法更有效。
4.基因修饰DC
将肿瘤细胞DNA负载DC,可以使DC内源性表达肿瘤抗原,通过M HC-Ⅰ递呈进而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具体方法有两种:一是病毒载体法,常用的病毒载体有腺病毒、逆转录病毒和痘病毒等;二是脂质体、电穿孔等非病毒载体法。目前,病毒载体法较后者成熟。用肿瘤细胞DNA负载DC已有临床应用的报道,并取得了抗肿瘤疗效。另外,可用PCR法在体外扩增、纯化肿瘤相关抗原(TAA)的mRNA,利用脂质体或电穿孔导入DC后,回输到荷瘤体内,也可获得抗肿瘤的疗效。而且RNA半衰期短,不会整合到DC基因中,临床应用起来安全性更高。近年来,有学者将细胞因子基因转染DC,如IL-1、IL-7、TNF-α等基因,认为亦可诱发免疫反应,增强肿瘤特异性细胞T淋巴细胞反应。而且有研究表明,TAA基因和细胞因子基因共同转染DC,可以提高DC抗肿瘤的临床效果。
三、致敏的DC回输至荷瘤宿主体内进行免疫治疗
DC疫苗用于免疫治疗不仅要求细胞表达高水平的M HC和共刺激因子,而且要求细胞能够迁徙到淋巴结与T细胞相互作用,因此DC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回输到荷瘤宿主体内。文献报道的DC疫苗用法有皮内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腹腔注射、淋巴结内注射和肿瘤内注射,其中以静脉途径居多。也有通过足背淋巴管回输DC的报道。
静脉途径虽然有利于DC分布,但容易被肝脏清除。新近的临床研究认为与静脉注射比较,皮下注射能够引起更为强烈的免疫反应,而且免疫反应的强弱与注射的频率没有相关性,同时,还有研究通过监测血尿常规、心肝肾功能等提示DC疫苗不会引起毒副作用,只有少数患者注射局部可发生迟发性超敏反应。
四、展望
DC特有的生物学特性使其成为了当今肿瘤生物治疗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当前,在众多动物试验成功的基础上,DC瘤苗的研制及在临床中的应用逐步发展,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第一,DC体外无血清培养是其应用于临床的前提,但是目前DC的无血清培养还不成熟,在无血清培养过程中需加入多种刺激因子促进DC增殖和成熟,然而这些因子尚需进一步明确。第二,何种方法致敏DC能更有效地激发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反应还不明确。第三,DC回输的最优方法以及接种DC的数量、途径、次数及间隔时间的确定等临床应用方面不成熟,尚需大量临床观察与尝试。
虽然DC介导的肿瘤免疫治疗尚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明确,但现有的研究表明DC瘤苗在肿瘤的治疗及预防方面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资料来源:李健,树突状细胞瘤苗制备及应用的研究进展[J].华中医学杂志,2008,(32)1;71-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