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DNA连接酶把载体DNA和目的DNA片段连接成为一个完整的重组分子,这就是分子克隆中常说的连接反应,也是基因操作实验中最为频繁的操作。当载体DNA和外源DNA末端都是由一种产生黏性末端的内切酶切割产生(同尾酶也可以)的,或者两者末端被接上一段互补的多聚体的尾巴,那么经退火后可形成新的重组分子。连接后产生的重组分子中仍然保留着外源DNA两端的酶切位点,从而使我们能方便地从重组分子中再次取出所克隆的DNA片段。外源DNA片段和线状质粒载体的连接,实质上是在双链DNA 5'磷酸和相邻的3'羟基之间形成新的共价键。在体外这一反应可由两种不同的DNA连接酶催化,这两种酶分别是大肠杆菌DNA连接酶和T4噬菌体DNA连接酶。
一、T4 DNA连接酶
T4 DNA连接酶既可催化DNA黏性末端的连接,也能催化DNA平末端的连接。不过,在没有黏性末端的条件下,连接反应更为复杂,速度显著减慢。同样条件下,黏性末端的连接比平末端的连接大约快100倍。
【材料】
(1)DNA样品:溶于H2O或TE缓冲液。
(2)载体DNA。
(3)T4 DNA连接酶(350 U/μl)。
(4)酶储存溶液
Tris-HCl(pH 7.5) 10mmol/L
KCl 50mmol/L
DTT 1mmol/L
EDTA 0.1mmol/L
甘油 50 %
(5)10×T4 DNA 连接酶缓冲液
Tris-HCl(pH 7.6) 660mmol/L
MgCl2 66mmol/L
DTT 100mmol/L
ATP 1mmol/L
(6)3 mol/L乙酸钠(pH 5.2)。
(7)无水乙醇、70%乙醇。
(8)双蒸水。
(9)设备:恒温水浴锅、涡旋振荡器、台式离心机。
【操作步骤】
二、大肠杆菌DNA连接酶
大肠杆菌DNA连接酶可催化相邻DNA链的5'-P末端和3'-OH末端以磷酸二酯键结合的反应,需NAD+作辅酶。往往只能催化黏性末端DNA之间的连接,但如果在PEG及高浓度一价阳离子存在的条件下,也能连接平末端的DNA,但不能催化DNA的5'-P末端与RNA的3'-OH末端以及RNA之间的连接。
【材料】
(1)DNA样品:溶于H2O或TE缓冲液。
(2)载体DNA。
(3)E.coli DNA 连接酶(50~100 U/μl)。
(4)酶储存溶液
磷酸缓冲溶液(pH 7.5) 10mmol/L
KCl 50mmol/L
DTT 1mmol/L
EDTA 1mmol/L
甘油 50%
(5)10×E.coli DNA连接酶缓冲液
Tris-HCl(pH 8.0) 300mmol/L
MgCl2 40mmol/L
(NH4)2SO4 100mmol/L
EDTA 12mmol/L
NAD+ 1mmol/L
(6)10×BSA(0.05%):在-20℃下易产生沉淀,应尽量避免反复多次冻融。短期使用时应在4℃下保存。产生稍许沉淀不影响反应效果。
(7)双蒸水。
(8)设备:恒温水浴锅、涡旋振荡器、台式离心机。
【操作步骤】
三、TA克隆
TA克隆的想法产生于1994年。几位学者发现Taq DNA聚合酶会在PCR产物的3'端加上一个脱氧腺苷(A),而且这种特性与模板无关。之后,Invitrogen公司发明了TA克隆技术,并拥有了全球TA cloning商标的专利权。线性化的T载体在3'端拥有一个脱氧胸苷(T),与PCR产物的A尾巴互补,所以T载体可以非常方便地与PCR产物直接连接,从而大大提高PCR产物的连接、克隆效率。下面以TakaRa的pMD18-T载体为例介绍T载体的连接过程。
【材料】
(1)PCR产物。
(2)pMD18-T载体(TaKaRa):50 ng/μl(1μl的摩尔数约为0.03pmol)。
(3)溶液Ⅰ(内含T4 DNA连接酶及相应的连接缓冲液):因含有T4 DNA连接酶,使用前请在冰中融化并轻柔混匀,应尽量避免多次反复冻融。
(4)双蒸水。
(5)设备:恒温水浴锅、涡旋振荡器、台式离心机。
【操作步骤】
【注意事项】
(1)PCR产物中的短片段DNA(甚至是电泳也无法确认的非特异性小片段)、残存引物等杂质、DNA片段的空间结构、片段的长度等都会影响TA克隆的效率。因此PCR产物尽量进行纯化。一般情况下,大片段DNA的克隆效率小于短片段DNA。
(2)以试剂盒提供的对照插入DNA作为阳性对照进行连接、转化实验。对照插入DNA 1μl (50ng)的摩尔数约为0.15pmol。
(3)本实验操作连接后,直接进行转化时连接液的体积不要超过20μl,大于此体积会降低转化效率。
(4)连接效率偏低时,可适当延长连接时间至数小时。
(5)当进行转化DNA用量较大或准备进行电转化时,需对连接液进行乙醇沉淀纯化DNA后再进行转化。
四、连接反应的影响因素
(一)连接缓冲液的影响
1.Tris-HCl 20~100mmol/L,多为50mmol/L,pH的范围在7.4~7.8,多为7.8,目的是提供合适酸碱度的连接体系。
2.MgCl2 10mmol/L,作用是激活酶反应。
3.DTT 1~20mmol/L,多为10 mmol/L,作用是维持还原性环境,稳定酶活性。
4.BSA 25~50μg/ml,目的是增加蛋白质的浓度,防止蛋白浓度过低造成酶的失活。
(二)pH的影响
pH通常调节到7.4~7.8,较多用7.8。有实验表明,若把pH为7.5~8.0时的酶活力定为100%,那么体系偏碱(pH为8.3)时仅为全部活力的65%;当体系偏酸(pH为6.9)时仅为全部活力的40%。
(三)ATP浓度的影响
ATP是酶反应所必需的,连接酶缓冲液中往往含有0.5~4mmol/L的ATP,现多用1mmol/L。研究发现,ATP的最适浓度为0.5~1mmol/L,过高会抑制反应;当ATP的浓度为0.1mmol/L时,去磷酸载体的自环比例最大。由于ATP极易分解,所以当连接反应失败时,除了DNA与酶的问题外,还应考虑ATP的因素。含有ATP的缓冲液应于-20℃保存,溶化取用后立即放回。连接缓冲液体积较大时最好分小管储存,防止反复冻融引起ATP分解。与限制酶缓冲液不同的是,含ATP的连接缓冲液长期放置后往往失效,所以也可自行配制不含ATP的缓冲液(可长期保存),临用时加入新配制的ATP母液。
(四)连接温度与时间的影响
黏性末端DNA连接生成的产物双链间有氢键的作用,所以温度过高会使氢键不稳定,但连接酶的最适温度又恰为37℃。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经过综合考虑后,传统上将连接温度定为16℃,时间为4~16h。现经实验发现,对于一般的黏性末端来说,20℃反应30min就足以取得相当好的连接效果,当然如果时间充裕的话,20℃反应60min能使连接反应进行得更完全一些。对于平末端是不用考虑氢键问题的,可使用较高的温度,使酶活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五)酶浓度的影响
日常使用的DNA浓度比酶单位定义状态低10~20倍,连接平末端时酶用量要比连接黏端大10~100倍。进行黏末端连接时需先行稀释,稀释液的成分与酶保存缓冲液相同或类似,稀释液中的酶能长时间保持活力,也便于随时取用。
(六)DNA浓度和纯度的影响
要得到环化的有效连接产物,DNA浓度不可过高,一般不要超过20nmol/L。要求线性化的连接产物,DNA的浓度可以高些,至少是接近推荐的浓度。在用大质粒载体进行大片段克隆时,以及在双酶切片段的连接反应中,DNA浓度还应降低,甚至DNA的总浓度低至几个nmol/L。另据研究,T4 DNA连接酶对DNA末端的表观Km值为1.5nmol/L,所以,进行连接反应时DNA浓度不应低于1nmol/L,即应具有2nmol/L的终浓度。DNA纯度也影响连接效果,经过苯酚处理/乙醇沉淀纯化的DNA有助于获得理想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