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鹳
学名:Ciconia nigra
英文名:Black Stork
分类地位:鹳形目 >鹳科
形态特征:体大(100cm)的黑色鹳。下胸、腹部及尾下白色,嘴及腿红色。黑色部位具绿色和紫色的光泽。飞行时翼下黑色,仅三级飞羽及次级飞羽内侧白色。眼周裸露皮肤红色。亚成鸟上体褐色,下体白色。虹膜-褐色;嘴-红色;脚-红色。
生态习性:栖于沼泽地区、池塘、湖泊、河流沿岸及河口。性惧人。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国家Ⅰ级保护动物。
2.东方白鹳
学名:Ciconia boyciana
英文名:Oriental Stork
分类地位:鹳形目 >鹳科
形态特征:体大(105cm)的纯白色鹳。两翼和厚直的嘴黑色,腿红,眼周裸露皮肤粉红。飞行时黑色初级飞羽及次级飞羽与纯白色体羽成强烈对比。与白鹳的区别在嘴黑色而非偏红。亚成鸟污黄白色。虹膜-稍白;嘴-黑色;脚-红色。
生态习性:喜稻田、河岸、沙滩、泥滩及沿海小溪流。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EN;国家Ⅰ级保护动物。
3.白琵鹭
学名:Platalea leucorodia
英文名:Eurasian Spoonbill
分类地位:鹳形目 >鹮科
形态特征:白琵鹭嘴长而直,上下扁平,前端扩大呈匙状,黑色,端部黄色;脚亦较长,黑色,胫下部裸出。冬羽和夏羽相似,全身白色,头后枕部无羽冠,前颈下部亦无橙黄色颈环。
生态习性:常成群活动,偶尔见单只。休息时常在水边成“一”字形散开。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4.小天鹅
学名:Cygnus columbianus
英文名:Tundra Swan
分类地位:雁形目 >鸭科
形态特征:较高大(142cm)的白色天鹅。嘴黑但基部黄色区域较大,嘴-黑色带黄色嘴基;脚-黑色。
生态习性:如其他天鹅,结群飞行时成“V”字形。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5.大天鹅
学名:Cygnus cygnus
英文名:Whooper Swan
分类地位:雁形目 >鸭科
形态特征:体型高大(155cm)的白色天鹅。嘴黑,嘴基有大片黄色。黄色延至上喙侧缘成尖。游水时颈较疣鼻天鹅直。亚成体羽色较疣鼻天鹅更为单调,嘴色淡。比小天鹅大许多。虹膜-褐色;嘴-黑而基部为黄;脚-黑色。
生态习性:飞行时较疣鼻天鹅静声得多。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国家Ⅱ级保护动物;“三有”保护动物。
6.鸳鸯
学名:Aix galericulata
英文名:Mandarin Duck
分类地位:雁形目 >鸭科
形态特征:体小(40cm)而色彩艳丽的鸭类。雄鸟有醒目的白色眉纹、金色颈、背部长羽。雌鸟不甚艳丽——亮灰色体羽及雅致的白色眼圈及眼后线。雄鸟的非婚羽似雌鸟,但嘴为红色。虹膜-褐色;嘴-雄鸟红色,雌鸟灰色;脚-近黄色。
生态习性:营巢于树上洞穴或河岸,活动于多林木的溪流。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7.苍鹰
学名:Accipiter gentilis
英文名:Northern Goshawk
分类地位:隼形目 >鹰科
形态特征:体大(56cm)而强健的鹰。无冠羽或喉中线,具白色的宽眉纹。成鸟下体白色具粉褐色横斑,上体青灰。幼鸟上体褐色浓重,羽缘色浅成鳞状纹,下体具偏黑色粗纵纹。虹膜-成鸟红色,幼鸟黄色;嘴-角质灰色;脚-黄色。
生态习性:林地猛禽的鹰类,两翼宽圆,能作快速翻转扭绕。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8.雀鹰
学名:Accipiter nisus
英文名:Eurasian Sparrowhawk
分类地位:隼形目 >鹰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雄鸟32cm,雌鸟38cm)而翼短的鹰。雄鸟:上体褐灰,白色的下体上多具棕色横斑,尾具横带。脸颊棕色为识别特征。雌鸟:体型较大,上体褐,下体白,胸、腹部及腿上具灰褐色横斑,无喉中线,脸颊棕色较少。虹膜-艳黄色;嘴-角质色,端黑;脚-黄色。
生态习性:从栖处或“伏击”飞行中捕食,喜林缘或开阔林区。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9.灰脸鵟鹰
学名:Butastur indicus
英文名:Grey-faced Buzzard
分类地位:隼形目 >鹰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45cm)的偏褐色鵟鹰。颏及喉为明显白色,具黑色的顶纹及髭纹。头侧近黑;上体褐色,具近黑色的纵纹及横斑;胸褐色而具黑色细纹。下体余部具棕色横斑而有别于白眼鵟鹰。尾细长,平型。虹膜-黄色;嘴-灰色,蜡膜黄色;脚-黄色。
生态习性:栖于高可至海拔1500m的开阔林区。飞行缓慢沉重,喜从树上栖处捕食。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10.大鵟
学名:Buteo hemilasius
英文名:Upland Buzzard
分类地位:隼形目 >鹰科
形态特征:体大(70cm)的棕色鵟。有几种色型。似棕尾鵟但体型较大,尾上偏白并常具横斑,腿深色,次级飞羽具清楚的深色条带。浅色型具深棕色的翼缘。深色型初级飞羽下方的白色斑块比棕尾鵟小。尾常为褐色而非棕色。虹膜-黄或偏白;嘴-蓝灰色,蜡膜黄绿色;脚-黄色。
生态习性:强健有力,能捕捉野兔及雪鸡。据报道还能杀死绵羊。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11.普通鵟
学名:Buteo buteo
英文名:Common Buzzard
分类地位:隼形目 >鹰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大(55cm)的红褐色鵟。上体深红褐色;脸侧皮黄具近红色细纹,栗色的髭纹显著;下体偏白具棕色纵纹,两胁及大腿沾棕色。飞行时两翼宽而圆,初级飞羽基部具特征性白色块斑。虹膜-黄色至褐色;嘴-灰色,端黑,蜡膜黄色;脚-黄色。
生态习性:喜开阔原野且在空中热气流上高高翱翔,在裸露树枝上歇息。
保护级别: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12.毛脚鵟
学名:Buteo lagopus
英文名:Rough-legged Buzzard
分类地位:隼形目 >鹰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54cm)的褐色鵟。似普通鵟但尾内侧白色,翼角具黑斑,头色浅。毛脚鵟的深色两翼与浅色尾成较强对比。初级飞羽基部较普通鵟白,与黑色翼角斑成对比。雌鸟及幼鸟的浅色头与深色胸成对比。成年雄鸟头部色深,胸色浅。跗骨被羽。虹膜-黄褐色;嘴-深灰色,蜡膜黄色;脚-黄色。
生态习性:比普通鵟更常徘徊飞行。飞行时似大型鹞类。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13.鹊鹞
学名:Circus melanoleucos
英文名:Pied Harrier
分类地位:隼形目 >鹰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42cm)而两翼细长的鹞。雄鸟:体羽黑、白及灰色;头、喉及胸部黑色而无纵纹为其特征。雌鸟:上体褐色沾灰并具纵纹,腰白,尾具横斑,下体皮黄具棕色纵纹;飞羽下面具近黑色横斑。虹膜-黄色;嘴-角质色;脚-黄色。
生态习性:在开阔原野、沼泽地带、芦苇地及稻田的上空低空滑翔。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14.白尾鹞
学名:Circus cyaneus
英文名:Hen Harrier
分类地位:隼形目 >鹰科
形态特征:雄鸟:体型略大(50cm)的灰色或褐色鹞。具显眼的白色腰部及黑色翼尖。体型比乌灰鹞大,比草原鹞也大且色彩较深。缺少乌灰鹞次级飞羽上的黑色横斑,黑色翼尖比草原鹞长。雌鸟褐色,与乌灰鹞的区别在领环色浅,头部色彩平淡且翼下覆羽无赤褐色横斑。虹膜-浅褐色;嘴-灰色;脚-黄色。
生态习性:飞行比草原鹞或乌灰鹞更显缓慢而沉重。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15.金雕
学名:Aquila chrysaetos
英文名:Golden Eagle
分类地位:隼形目 >鹰科
形态特征:体大(85cm)的浓褐色雕。头具金色羽冠,嘴巨大。飞行时腰部白色明显可见。尾长而圆,两翼呈浅“V”形。与白肩雕的区别在肩部无白色。亚成鸟翼具白色斑纹,尾基部白色。虹膜-褐色;嘴-灰色;脚-黄色。
生态习性:栖于崎岖干旱平原、岩崖山区及开阔原野。捕食雉类、土拨鼠及其他哺乳动物。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国家Ⅰ级保护动物。
16.白肩雕
学名:Aquila heliaca
英文名:Eastern Imperial Eagle
分类地位:隼形目 >鹰科
形态特征:体大(75cm)的深褐色雕。头顶及颈背皮黄色,上背两侧羽尖白色。尾基部具黑及灰色横斑,与其余的深褐色体羽成对比。以身体及翼下覆羽全黑色为其特征性。飞行时从上边看覆羽有两道浅色横纹。虹膜-浅褐色;嘴-灰色,蜡膜黄色;脚-黄色。
生态习性:栖于开阔原野。显得沉重懒散。从其他猛禽处抢劫食物。飞行缓慢似鹫。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VU;国家Ⅰ级保护动物。
17.玉带海雕
学名:Haliaeetus leucoryphus
英文名:Pallas's Sea Eagle
分类地位:隼形目 >鹰科
形态特征:体大(80cm)的深褐色海雕。头、颈及胸金皮黄,楔尾且尾下具白色宽带为其特征。亚成鸟棕褐色。飞行时黑色的次级飞羽翼下的浅色中覆羽。黑色楔形尾与浅色基部成对比。虹膜-黄色;嘴及蜡膜-灰色;脚-黄白或灰色。
生态习性:于内陆湖泊、沼泽、高原及贫瘠地区河流捕食鱼类。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VU;国家Ⅰ级保护动物。
18.白尾海雕
学名:Haliaeetus albicilla
英文名:White-tailed Sea Eagle
分类地位:隼形目 >鹰科
形态特征:体大(85cm)的褐色海雕。特征为头及胸浅褐,嘴黄而尾白。翼下近黑的飞羽与深栗色的翼下成对比。嘴大,尾短呈楔形。飞行似鹫。与玉带海雕的区别在尾全白。幼鸟胸具矛尖状羽。虹膜-黄色;嘴及蜡膜-黄色;脚-黄色。
生态习性:蹲立不动达几个小时。飞行时振翅甚缓慢。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国家Ⅰ级保护动物。
19.黄爪隼
学名:Falco naumanni
英文名:Lesser Kestrel
分类地位:隼形目 >隼科
形态特征:体小(30cm)的红褐色隼。雄鸟:头灰色,上体赤褐而无斑纹,腰及尾蓝灰。下体淡棕色,颏及臀白。胸具稀疏黑点。尾近端处有黑色横带,端白。雄雌两性均似红隼,但体型较小而纤细,雄鸟色彩较鲜艳,黑色点斑较少。飞行时尾呈楔形。爪浅色,而红隼爪黑。虹膜-褐色;嘴-灰色,端黑,蜡膜黄色;脚-黄色。
生态习性:于悬崖峭壁结群营巢。主要以昆虫为食。较红隼少停在空中鼓翼,振翼甚快。迁徙时结大群。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20.红脚隼
学名:Falco amurensis
英文名:Red-footed Falcon
分类地位:隼形目 >隼科
形态特征:体小(30cm)的灰色隼。臀部棕色。雌鸟与阿穆尔隼区别甚大,上体偏褐色,头顶棕红,下体具稀疏的黑色纵纹。两翼及尾灰色,尾下具横斑。翼下覆羽褐色。幼鸟下体偏白而具粗大纵纹,翼下黑色横斑均匀,眼下的黑色条纹似燕隼。虹膜-褐色;嘴-灰色,蜡膜橙红;脚-橙红。
生态习性:停于空中振翼。黄昏后有时结群捕食昆虫似燕鸻。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21.灰背隼
学名:Falco columbarius
英文名:Merlin
分类地位:隼形目 >隼科
形态特征:体小(30cm)而结构紧凑的隼。无髭纹。雄鸟头顶及上体蓝灰,略带黑色纵纹;尾蓝灰,具黑色次端斑,端白;下体黄褐并多具黑色纵纹,颈背棕色;眉纹白。雌鸟及亚成鸟上体灰褐,腰灰。飞行侧影如微缩的游隼。虹膜-褐色;嘴-灰色,蜡膜黄色;脚-黄色。
生态习性:栖于酸沼地及开阔草地。飞掠地面捕捉小型鸟类。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22.红隼
学名:Falco tinnunculus
英文名:Common Kestrel
分类地位:隼形目 >隼科
形态特征:体小(33cm)的赤褐色隼。雄鸟:头顶及颈背灰色,尾蓝灰无横斑,上体赤褐略具黑色横斑,下体皮黄而具黑色纵纹。雌鸟:体型略大上体全褐,比雄鸟少赤褐色而多粗横斑。亚成鸟:似雌鸟,但纵纹较重。与黄爪隼区别在尾呈圆形,体型较大,具髭纹,雄鸟背上具点斑,下体纵纹较多,脸颊色浅。虹膜-褐色;嘴-灰而端黑,蜡膜黄色;脚-黄色。
生态习性:猛扑猎物,常从地面捕捉猎物。喜开阔原野。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23.燕隼
学名:Falco subbuteo
英文名:Eurasian Hobby
分类地位:隼形目 >隼科
形态特征:体小(30cm)黑白色隼。翼长,腿及臀棕色,上体深灰,胸乳白而具黑色纵纹。雌鸟体型比雄鸟大而多褐色,腿及尾下覆羽细纹较多。与猛隼的区别在胸偏白。虹膜-褐色;嘴-灰色,蜡膜黄色;脚-黄色。
生态习性:飞行迅速,喜开阔地及有林地带,高可至海拔2000米。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24.褐马鸡
学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英文名:Brown Eared Pheasant
分类地位:鸡形目 >雉科
形态特征:体大(100cm)的近褐色马鸡。极似蓝马鸡,但通体灰褐而非蓝灰色,丝状尾羽较长。虹膜-橘黄色;嘴-粉红色;脚-红色。
生态习性:栖于低矮山林,觅食于灌丛及林间草地。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VU;国家Ⅰ级保护动物。
25.灰鹤偶舞姿。
学名:Grus grus
英文名:Common Crane
分类地位:鹤形目 >鹤科
形态特征:体型较大(125cm)的灰色鹤。前顶冠黑色,中心红色,头及颈深青灰色。自眼后有一道宽的白色条纹伸至颈背。体羽余部灰色,背部及长而密的三级飞羽略沾褐色。虹膜-褐色;嘴-污绿色,嘴端偏黄;脚-黑色。
生态习性:迁徙时停歇和取食于农耕地。作高跳跃的求偶舞姿。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VU;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26.大鸨
学名:Otis tarda
英文名:Great Bustard
分类地位:鹤形目 >鸨科
形态特征:体型硕大(100cm)的鸨。头灰,颈棕,上体具宽大的棕色及黑色横斑,下体及尾下白色。繁殖雄鸟颈前有白色丝状羽,颈侧丝状羽棕色。飞行时翼偏白,次级飞羽黑色,初级飞羽具深色羽尖。虹膜-黄色;嘴-偏黄;脚-黄褐色。
生态习性:以5~15只鸟为群。步态审慎,飞行有力。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VU;国家Ⅰ级保护动物。
27.雕鸮
学名:Bubo bubo
英文名:Eurasian Eagle Owl
分类地位:鸮形目 >鸱鸮科
形态特征:体型硕大(69cm)的鸮类。耳羽簇长,橘黄色的眼特显形大。体羽褐色斑驳。胸部片黄,多具深褐色纵纹且每片羽毛均具褐色横斑。羽延伸至趾。虹膜-橙黄色;嘴-灰色;脚-黄色。
生态习性:白天看见时总是在被乌鸦及鸥类围攻。于警情中的鸟会作出两翼弯曲头朝下低的宽宏姿态,飞行迅速。
保护级别: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28.长耳鸮
学名:Asio otus
英文名:Long-eared Owl
分类地位:鸮形目 >鸱鸮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36cm)的鸮鸟。皮黄色圆圆面庞缘以褐色及白色,具两只长长的“耳朵”。眼红黄色,显呆滞。嘴以上的面庞中央部位具明显白色“X”图形。上体褐色,具暗色块斑及皮黄色和白色的点斑。下体皮黄色。与短耳鸮的区别在于耳羽簇较长;脸上白色的“X”图纹较明显。虹膜-橙黄色;嘴-角质灰色;脚-偏粉色。
生态习性:营巢于针叶林中的乌鸦巢穴。夜行性。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29.短耳鸮
学名:Asio flammeus
英文名:Short-eared Owl
分类地位:鸮形目 >鸱鸮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38cm)的黄褐色鸮鸟。翼长,面庞显著,短小的耳羽簇于野外不可见,眼为光艳的黄色,眼圈暗色。上体黄褐色,满布黑色和皮黄色纵纹;下体皮黄色,具深褐色纵纹。飞行时黑色的腕斑显而易见。虹膜-黄色;嘴-深灰色;脚-偏白。
生态习性:喜有草的开阔地。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30.灰林鸮
学名:Strix aluco
英文名:Tawny Wood Owl
分类地位:鸮形目 >鸱鸮科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43cm)的偏褐色鸮鸟。无耳羽簇,通体具浓红褐色的杂斑及棕纹,但也见偏灰个体。每片羽毛均具复杂的纵纹及横斑。上体有些许白斑,面庞之上有一偏白的“V”形。虹膜-深褐色;嘴-黄色;脚-黄色。
生态习性:夜行性,白天通常在隐蔽的地方睡觉。有时被小型鸣禽发现和围攻。在树洞营巢。
保护级别: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31.纵纹腹小鸮
学名:Athene noctua
英文名:Little Owl
分类地位:鸮形目 >鸱鸮科
形态特征:体小(23cm)而无耳羽簇的鸮鸟。头顶平,眼亮黄而长凝。浅色的平眉及宽阔的白色髭纹使其看似狰狞。上体褐色,具白色纵纹及点斑。下体白色,具褐色杂斑及纵纹。肩上有两道白色或皮黄色的横斑。虹膜-亮黄色;嘴-角质黄色;脚-白色,被羽。
生态习性:部分地昼行性。矮胖而好奇,常神经质地点头或转动。有时以长腿高高站起。快速振翅作波状飞行。常立于篱笆及电线上。能徘徊飞行。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32.斑头鸺鹠
学名:Glaucidium cuculoides
英文名:Barred Owlet
分类地位:鸮形目 >鸱鸮科
形态特征:体小(24cm)而遍具棕褐色横斑的鸮鸟。无耳羽簇;上体棕栗色而具赭色横斑,沿肩部有一道白色线条将上体断开;下体几全褐,具赭色横斑;臀片白,两胁栗色;白色的颏纹明显,下线为褐色和皮黄色。虹膜-黄褐色;嘴-偏绿而端黄;脚-绿黄色。
生态习性:常光顾庭园、村庄、原始林及次生林。主为夜行性,但有时白天也活动。多在夜间和清晨作叫。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33.画眉
学名:Garrulax canorus
英文名:Hwamei
分类地位:雀形目 >画眉科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22cm)的棕褐色鹛。特征为白色的眼圈在眼后延伸成狭窄的眉纹。顶冠及颈背有偏黑色纵纹。虹膜-黄色;嘴-偏黄;脚-偏黄。
生态习性:甚惧生,于腐叶间穿行找食。成对或结小群活动。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LC;国家Ⅱ级保护动物;“三有”保护动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