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精髓及其相互关系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认识与改造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始终离不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合力的推动。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和处理好二者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正确发挥科学的社会功能,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科学性质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科学精神主要是指实事求是的态度,勇于怀疑的批判精神,勇于创新的创造精神。从结构上来看,科学精神具有三个层次,即认识层次、社会关系层次及价值观层次。
从认识层次上看,科学精神的核心内涵是理性精神,首先表现为相信人类能够获得正确的认识,即能够获得真理,并坚持追求真理、捍卫真理的态度,敢于为真理献身。
知识链接
布鲁诺为捍卫真理而献身
乔尔丹诺·布鲁诺(1548~1600),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以及思想家。布鲁诺信奉哥白尼的“日心说”,他到处作报告、写文章,时常地出席一些大学的辩论会,用他的笔和舌毫无畏惧地积极颂扬哥白尼学说,无情地抨击官方经院哲学的陈腐教条。
布鲁诺在天主教会的眼里,是极端有害的“异端”和十恶不赦的敌人。他们施展狡诈的阴谋诡计,收买布鲁诺的朋友,将布鲁诺诱骗回国,并于公元1592年5月23日逮捕了他,把他囚禁在宗教裁判所的监狱里,接连不断地审讯和折磨竟达8年之久!
由于布鲁诺是一位声望很高的学者,所以天主教企图迫使他当众悔悟,以使他声名狼藉,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一切的恐吓威胁利诱都丝毫没有动摇布鲁诺相信真理的信念。天主教会建议当局将布鲁诺活活烧死。布鲁诺听完宣判后,面不改色地对这伙凶残的刽子手轻蔑地说:“你们宣读判决时的恐惧心理,比我走向火堆还要大得多。”公元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在罗马的百花广场上英勇就义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就这样被烧死了。
布鲁诺不畏火刑,坚定不屈地同教会、神学作斗争,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的科学精神永存!1889年,人们在布鲁诺殉难的鲜花广场上竖起了他的铜像,永远纪念这位为科学献身的勇士。
科学的理性精神还表现为科学认识的逻辑一致性和实践的可检验性等规范,它们直接体现了科学的本质特征,构成了全部科学精神的基础。逻辑的一致性即要求科学认识体系内部自洽相容,没有矛盾。实践的可检验性强调经验证据要充分可靠。任何科学认识必须在逻辑上是一致的,在实践中是可检验的。科学精神包含三个层面:
从社会关系层次看,科学精神是科学共同体的理想化社会关系准则。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揭示的四条规范——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论,就是这一层次上科学精神的基本内容。“普遍性”要求以证实的、逻辑的这种普遍的,而非个性化的标准来评价科学和科学成果。“公有性”要求把科学知识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无偿地交流和使用。默顿认为,科学是公共的知识,而非个人的知识。只有当科学家把他的思想和发现公之于世,他才算作出科学贡献。“公有性”还要求科学家承认和尊重同行的知识产权。“无私利性”这一规范涉及对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的制度性控制,它要求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工作,要求科学家以科学本身为目的,“为科学而科学”,“只问真伪、不计利害”。反对利用科学谋取个人利益,也不以服务他人和公共利益为直接目的。“有条理的怀疑论”要求对任何科学成果,都根据经验事实和逻辑一致的标准来质疑和审查。默顿认为,要按照经验和逻辑的标准把判断暂时悬置、对信念进行公正的审视,包括对已确立的常规、权威、既定程序的某些基础,以及一般的领域提出疑问。
从价值观层次看,科学通过求真,可以达到求美、求善,科学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准则,这是科学精神的最高层次。科学的伦理精神体现在以理性为基础、以创造为中介的各种关系之中,无论理性精神也好,创造精神也好,其最终表现必然在于对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伦理精神便是对相互关系的规范和调节。因此,伦理精神是整个科学精神结构的核心所在,科学精神不仅内蕴伦理精神,而且还外在为对人们行为的规范。
科学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关于科学精神的内涵有不同的概括。我们认为,科学精神至少包括理性精神、怀疑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精神等方面。
1.理性精神
科学精神的基础和核心就是理性精神。理性精神源于哲学,是人类反思自我反思实践的产物。理性精神是对理智的崇尚,是科学认识主体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性的思维活动所体现出来的。理性精神把自然界视为人的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它坚信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可以凭借智慧和知识把握自然对象,甚至控制自然过程。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探索客观规律,并把对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作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科学认识的过程和对象十分复杂,单凭直观、感觉是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人们必须仰仗理性思维才能超越此岸世界并最终达到彼岸世界。提倡科学的理性,就要反对盲从和迷信。崇尚理性思考,绝非简单拒绝或否认人们的非理性的精神世界。人们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不仅追求理性和真,而且追求情感、信仰,追求美和善、意义和价值。但是,如果失去了健全理性的导引或调节,人们就容易迷失方向,就会陷入迷茫,就会产生思想和行动的盲目性、自发性。1935年,竺可桢在《利害与是非》中总结了科学精神的三个特点:不盲从,不武断,实事求是。
2.怀疑精神
怀疑精神是由求实精神引申而来的,它要求人们凡事都问个“为什么”,追问它“有什么根据”,而决不轻易相信一切结论,不迷信权威。合理怀疑是科学理性的天性。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强调,科学方法是批判怀疑的方法,批判和怀疑是任何理智发展的主要动力。科学精神要求对一切学说保持开放态度,要求在理性批判主义的驱动下不断发展、完善,甚至超载自身所建构的一切。波普曾经指出,正是对问题的怀疑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的历史就是通过怀疑,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历史。
3.实证精神
实证精神要求一切科学认识必须建立在充分可靠的经验基础上,以可检验的科学事实为出发点,运用公认为正确的研究方法完成科学理论的构建。一个科学理论要能说服人,就在于它能接受实践检验,得到人们认可,否则这个理论就很难成立。实证精神是一种客观的态度,在思考和研究中尽力地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尽可能精确地揭示出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这种客观性又必须满足普遍性的要求,即,客观知识必须是能够重复检验的公共知识,而不是个体的体验。实证精神,就是尊重事实、诚实正直,并进行符合逻辑的思维,是科学的重要品质。实证精神还是一种抑制不住的好奇与探索,是一种不自我设限的行动,也就是什么事情都要探个究竟,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是不探索到事物的本质不罢休的精神。
4.探索精神
探索精神是由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研究对象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思想解放亦永无止境。科学研究不仅是一种智慧的劳作,也是一种精神的探险,单靠聪明的大脑是不够的,还需要坚韧精神,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向困难挑战的精神。科学精神是顽强执著、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古往今来,任何一项科学发现和发明,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经历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完整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经历过不断探索真理、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坚持真理这样一个艰难过程。科学家们正是凭着锲而不舍、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以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科学的奥秘,在科学的各个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5.创新精神
如果说实证精神深刻反映了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探索和尊重,那么创新精神则充分体现了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创新就是要“有突破”,突破的是旧东西。为什么需要突破?因为在求真过程中碰到了困难,需要发现新的东西进行补充。创新有各种表现,科学创新有科学知识和理论创新,小到一个问题的提出、一条规律的总结,大到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的构建、一门新学科的创立,这些都是创新。同样,在科学研究方法上,提出一种不同于前人的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如果把别的学科的方法引进自己学科,这也是方法创新。许多理论的更替,比如日心说取代地心说,燃烧的氧化学说取代燃素说,进化论取代神创论,这些是典型的理论创新。
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并不是要人们墨守成规。科学精神倡导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鼓励人们在尊重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敢于“标新立异”。科学精神的本质要求是开拓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创新和继承是分不开的:没有创新,科学将停滞不前,将成为万古不变的教条;没有对已有知识的继承,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场”概念的建立,“黑洞”的发现,相对论、量子论、基因论、信息论的形成,都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思维的结果。科学领域之所以不断有新发现、新创意、新开拓,之所以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就不在于不断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创新。一部科学史,就是一部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
6.独立精神
独立精神是对从事科学活动的主体必备的基本要求。科学作为一种理性活动,以追求真理为目标,只能实事求是,不能屈服于任何外界的压力,所以,对于科学家而言,必须具备独立精神。《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叫“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用独立形容“道”的属性,如果将科学看做是万物的一种,科学也应秉持“道”的独立特性。科学的独立精神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科学作为人类文化诸多学科门类中的一大学科,必须有自己的独立性、独特性。这是学科独立。第二,独立精神体现在学科研究的主体中,就是科学研究主体必须“思想自由,学科独立”,不能感情用事,只能尊重事实,不能屈从于教条权威、政治压迫和功名利禄。这是研究主体独立。科学家作为科研主体,其独立精神主要有几个方面:人格独立;不能感情用事,只能尊重事实;不屈从于教条权威;不能屈服于政治压迫;不能迷失于功名利禄。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一定要秉承专业的、独立的科学研究来说话,对于公共政策的评论应该保持独立。第三,独立精神还体现在科学共同体中,科学共同体必须独立于政党和宗教组织,如果从属他们,就一定会出现判断问题。这就是科学共同体的独立。
(二)人文精神
1.人文精神的内涵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一般来说,人文精神的历史源头是14世纪下半叶意大利兴起的人文主义运动,以后人文精神又通过人道主义理想、人本主义哲学思想表达出来。因此,人文精神的历史内涵可以说就是包含在“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这三个概念之中。
人文主义是一个文化学上的概念,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然后流传至其他国家。人文主义是早期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在中世纪,教会统治着欧洲封建社会的全部文化,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都纳入神学中。教会控制的僧侣学校只教授神学、法学科目,视古典文化为异端,不准阅读与研究古希腊罗马的典籍即“人文典籍”。以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城市出现以后,城市世俗文化得到发展,兴办了一批世俗学校,打破了教会长期垄断教育的局面。世俗学校开始设置“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针锋相对的世俗文化,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其内容包括对古希腊罗马学术和语言、文学、自然科学的研究。“人文主义”这个称谓由此而来。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人道主义则是一个伦理学和社会学、政治学上的概念。人道主义与人文主义紧密相连,它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这样一种世界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又把人道主义的内涵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作为一种思潮或思想体系,人道主义是以个人为着眼点的观点,主张每一个人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他自己是自己的目的,尊重个人的平等和自由权利,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当做人看待,而不是把人看做人的工具。
人本主义也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
在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的特点、重点不同,它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从历史和现实出发,我们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
第一,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人与动物不同,是有自我意识、有理性的社会存在物,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人。这种身份表明,每个人都有权追求自己的价值与意义,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个人可以选择政府(民主政治);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人与人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生命价值,倡导人格平等和互相尊重。在这个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就是民主精神、平等精神和宽容精神。
第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把人作为主体存在的目的,关注人性的提升,注重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在自由创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逐渐达到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境界。概括地说,人文精神就是关心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第三,对个性解放的不懈追求。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生活已经完全依赖于庞大的技术系统和技术化的社会运行机制。科学技术正在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精神生活,人性被扭曲,人陷入对物质的极度崇拜,也就是人依附物,物在支配人统治人,人被“异化”了。针对这样的一种现实,高扬主体性,强调个性的解放,强调人本身的价值,从而造就一个旨在人的自由和解放的“个性化的新时代”。
具体来说,人文精神包括自由精神、平等精神、正义精神、民主精神、宽容精神、博爱精神和终极关怀。
(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对立到融合
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随着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科技与人文对立分离的倾向开始滋长。自从弗兰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以来,人们对科学知识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的不断探索就成为近代以来一股强大的洪流,滚滚向前。当休谟以“是”与“应当”的区分来取代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观念时,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对立就逐步表现出来。这种对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程度的提高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公开对立。
一方面,随着以机械力学为基础的近代科学的兴起,自然科学逐渐占据了人类思维的中心,导致了科学主义和唯科学的倾向。
第一,以强调“实证性”为主要标志的理性主义科学观把科学视为理性的化身,将科学等同于真理,因而使科学获得了特权和至高无上的地位,出现了科学的霸权主义。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要手段的科学技术被“异化”,似乎成为无所不能的工具。这样,科学技术在人类文化生活中就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不仅成为物质生产的决定者,同时也成了人类精神的主宰者,并由此傲视和否定其余一切文化。他们认为只有自然科学才能满足经验实证原则,也就是只有自然科学才是科学。以科学文化否定和反对人文文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对立起来。
第二,以片面强调“功利性”为主要特点的狭隘功利主义科学观。科学和技术能够满足人们的一定需要,具有某种工具价值。片面强调科学技术的工具价值,在实践中往往导致科学技术的误用和异化。
第三,自然科学自诩的道德中立,使得有的科学家拒绝人文关怀。科学家的使命和追求似乎只在于科学本身,在客观的事实和科学之外,人的生命、自由、意志、情感等很难真正进入科学家的视野,这是科学家的人文危机和文化危机。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严重分离和尖锐对立,既给两者各自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后果。在现代,人文精神萎缩的主要根源则在于人的“物化”,在于技术社会中失去了价值导引的“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或者说,在于“理性的暴虐”对人的奴役。当西方各国进入科学和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副作用也同时显示出来,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危机与日俱增。科学总体中人文科学的被冷落、被遗忘以及科学观中人文精神的衰微,导致现时代日益深重的“科学危机”或“文明危机”。
另一方面,由于科学主义对科学精神的无限张扬和对人文精神的排斥而导致的人类文化的危机,导致了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人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人本主义基于人们对科学理性的悲观失望,而无限夸大人的非理性,过分强调人的意志、情感、生命、潜意识以至本能的作用,将人文精神发挥到与科学主义相反的另一极端,将一切危机都归因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将矛头指向理性和科学精神,不加分析地将机械文明的非人性、核武器的恐怖、环境的恶化等完全归罪于科技的发展。在人本主义的倡导下,甚至出现了一股反科学实验的极端思潮。近几十年来,西方思想界涌动着形形色色的反科学思潮。
2.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科学与人文的合力推动的,历史的长足发展离不开人类精神的“两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二者是内在统一的。科学精神能保证人文精神得到真正的实现,而人文精神则能保证科学精神的正确指向。我们提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与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即人文精神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应具有高度人文关怀。
人文精神向科学的融入主要表现为:第一,体现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本质。第二,科学活动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人文精神。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与发展,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它赋予人类以崇高的理想精神,激励着人们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并通过科学的伟大人格和理想追求而体现出来。科学日益唤醒其内在的人性觉悟,在科学的视野中日益重视科学活动及其成就对人类命运的影响,从而将科学的兴衰与人类的发展紧密地结合。
科学精神向人文渗透主要表现为:第一,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虽然研究对象不同,所用方法也有差别,但为寻找真理、追求真理的精神是一致的,它与自然科学一样,都要求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第二,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相适应,努力吸收科学的成果与内容。在人文探求的领域中,也开始注重以“实证判据”为手段来为人文精神的合理性与实在性提供证明,以“实验事实”来说服人;这两者相结合,发展着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同时发展着有科学精神的人类道德。在实践活动中,我们要自觉促进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渗透与统一建构,大力发展人文文化,强化高科技时代的人文精神。自觉地把科学精神内蕴于宏大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才更富于清晰性、准确性,才能更好地指导人类实践。在科学活动中,要注意协调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发展和发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在相通性,建立一种蕴含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在气质和广博内容的大科学观。在价值取向上要强化人对于真、善、美及其内在和谐性的自觉追求。在教育上,要注重培养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兼备的全面发展型人才,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只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整合,才能共同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才能有效地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否则,割裂二者,强调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或注重一方面压抑另一方面,必将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紧张、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甚至带来全球性的大灾难。可以说,二者的有力结合是促使人类文明向着健康化、合理化方向迈进的动力源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