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开始建立并初步形成了国家创新体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现在,知识经济逐步占据国际经济的主导地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要成员国的知识经济已经超过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0%。知识经济对发达国家而言,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对处于实现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国家创新体系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国家创新能力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符合让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运用,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创新系统在不断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和加强。1978—1995年,主要是探索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政策,出台了改革政策和措施。在这一时期,创新模式主要是计划主导模式,即设立国家科技计划,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引人竞争机制。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重大成果推广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攀登计划等科技计划。1995—1998年,突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其显著特点是确立了市场经济的目标。宏观管理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制定重大科技计划逐步由科技和经济主管部门联合制定,出现了新的参加对象,如国家工程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加快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1995年,国家启动了“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国家决定启动《技术创新工程》,重点是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1997年12月,中国科学院提交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具体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报告受到了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1998年6月,国务院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汇报提纲,决定由中国科学院先行启动《知识创新工程》,作为国家创新体系试点。“十五”计划《纲要》也首次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立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促进知识创新工程”;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宏伟战略。
国家创新体系的创建已经显示出良好势头,这主要表现在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和科技实力稳步提高上。
(1)科技投入取得历史性发展
通过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在总体上提高了中国的科技实力。全国科技活动人员到2001年达3141085人,企业中的科技人员已占50%左右。无论是全国科技人员总量、每万名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还是全国科技活动经费及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都得到重大提高(见表15.2)。科技投入取得历史性突破,科技工作环境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国家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特别是1997—2002年,累计达2670亿元,比前5年增长了一倍(详见表15.3)。全国科技活动经费筹集和支出也取得历史性突破(见表15.4)。科技投入成为国家创新的基础条件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的重要保证。
表15.2 全国科技活动人员情况一览表(1987—2000) 单位:人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科学技术四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年版材料编制。
表15.3 国家财政科技支出(1980—2000) 单位:亿元
表15.4 全国科技活动经费筹集和支出情况(1991—2000)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材料编制。
(2)加强原始性创新初见成效,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由于不断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和环境,一批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02年,SCI、EI和ISTP三大国际科技检索共收录我国科技论文6.5万篇,国际论文数排序跃居世界第六。我国科学家在有机分子薄膜上实现了超高密度的信息存储;具有独创性的“量子避错码”和“量子概率克隆机”等研究,被国际权威专家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我国TD-SCDMA被确立为第三代移动通讯国际标准、10兆瓦高温气冷核反堆并网发电成功和“神舟”号系列飞船发射等成就表明,我国在当今国际前沿科研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部分重点和关键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超级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塔里木克拉2号、苏里格等大型油气田勘探等技术,对解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持。(7)
在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上,全国研究与实验开发(R&D)取得历史性进步,从事R&D活动的人员为95.65万(人年),其中科学家、工程师74.27万人(人年),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居首位,而且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三位(见表15.5)。全国研究与实验开发经费从509亿元增加到104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0.64%提高到1.1%,(详见表15.6)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3)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效显著,成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全国53个国家高新区共有企业2.5万家,2002年工业总产值1.3万亿元,创造了近300万个就业岗位,其主要经济指标年平均增长率超过60%。(8)2002年,全国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达28338个,总产值达129371015万元,总收入153263685万元,出口金额达3292207万美元。(9)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设立以来,政府已安排资金近30亿元。我国目前拥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460多家,数量居世界第二,在孵企业1.5万家,育成企业4000多家;一大批充满活力的科技型企业迅速崛起,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超过10万家,总收入近1.9万亿,从业人员达650万人,增加了社会就业。在科技产业发展方面,目前我国技术市场交易额平均每年以高于50%的速度增长。全国80%以上的科技力量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绝大多数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逐步走上了按市场机制运行、自主发展的道路;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迅速;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发展,成为日益崛起的一支生力军。高技术产品已占有国内同类产品的50%以上的市场份额。全国技术市场成交额2002年达到8841713万元,(10)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65%,已成为研究开发活动的主体。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取得进展,确实需要国家支持的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得到切实加强,一支稳定服务于社会公益型事业的精干科研队伍正在加速形成。
表15.5 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1991—2000) 单位:万人年
表15.6 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995—2000)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以上二表均根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徐冠华指出:我国科技事业进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载《科技日报》2003年2月22日)材料编制。
此外,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对学科结构、管理体制等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中国工程院在国家工程科技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制度不断完善;“211工程”取得显著进展,高校科技事业发展迅速,在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园和基地建设以及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高校已成为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地方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进展。一个汇集全社会科技力量的科技工作蓬勃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总之,到新世纪初,我国的国家创新系统开始初步建立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正如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对中外记者说:“我国科技事业进入到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