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社区化治理反映了信息化、治理结构扁平化、社会参与普遍化的时代趋势,社区化治理体现了浦东创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的探索。
1.街道社区化治理含义
街道社区化是两个不同单位名称的组合。街道是我国城市基层行政组织,是城市的区(或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的行政派出机关,主要履行区政府在基层的行政职能。社区是非行政组织,是一种社区各类组织和主体共同参与解决社区公共事务的社会自治共治组织。街道社区化治理是指由以政府的行政管理、社会管理为主要方式的街居体制机制向以多元主体参与、自治与共治为主要方式的社区体制机制转变的过程。从体制来看主要是行政体制转变为社区体制;从方式来看,主要体现为行政管理方式转变为社区治理方式。
街道社区化治理主要是强调街道职能转变和治理方式创新。一般来说,街道的职能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职能,而社区主要强调其社会功能,强调通过民主、法治、协商等方式来解决社区共同关注、关心的公共问题。因而,街道社区化必然要求政府将职能转变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取消街道在经济领域的职能,特别是在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具体经济职能,更多以共同协商、对话、民主、法治等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和矛盾,维护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社会发展环境、推进社会公平。
2.街道社区化治理的特点
街道社区化治理需要与街居体制进行比较分析,才能更好体现出来。这里不是比较一般的街居体制与社区体制的差异,因为各个地方的街居体制与社区体制设置是不一致的,而主要是与上海浦东对于镇域内成片城市化区域所设置的街居体制或社区体制来比较。
一是强调治理方式多样性、灵活性。街居属于行政体制,其往往强调社会管理即政府的职能,而社区体制强调社会治理目标和方式,强调社区自治共治途径。街居体制强调政府责任,以行政方式来推进社会治理,居委会是政府的一条腿,往往对上不对下。而社区体制是以社区内的组织为主要社会治理主体,通过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来实现社区治理。因而街道社区化在解决公共问题时,在方式、方法上更具有多样性、灵活性,有利于化解当前复杂的社会问题。
二是有利于资源利用和节约。街居体制按照国家对于街道办事处设置的机构和编制配置资源,行政性部门享受国家分配的资源和补贴。由于行政设置和人员编制较多,很大一部分资源作为工资薪酬发放给了街居工作者。而社区体制作为基层社会的自治组织,由于其治理方式是自治共治,是广大居民积极的参与,很大一部分工作是由志愿者来完成,就可以大大节约编制,从而节约大量的公共资金等资源,这些资源可以用来给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因而,街居体制和社区体制在资源利用和节约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三是有利于提升解决问题的功效。管理效率是当前我们探讨社会管理或社会治理主要考虑的方面。街居体制的管理属于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效率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如有限的、便于控制的、便于监督的范围和空间。但是,现代社会是流动性社会和个体化社会。从流动性来看,社会成员不是自始至终生活在一个地域范围,而是经常流动。这种流动造成了管理上的困难,如果采取更多的方式来限制,比如需要流动人口提供各种证明来确保其资料和情况的真实,必然造成管理效率低下。社区体制采取的是自治与共治的方式,社区居民就是管理者,他们了解社区情况,因而对于流动性人口的管理必然效率高。同时个体化社会需要多元化和多样性,对于公共服务和公共问题一味采取行政的方式不一定能产生好的效果,会降低管理效率。而社区体制是以社会治理的方式利益相关者提供一个公共平台,他们利用这个平台和机制进行协商、谈判、对话,彼此妥协来达成利益最大化,增强解决问题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