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

时间:2023-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社会事业,一种重要而复杂的社会活动。学风建设的力度、学术规范得到尊重和遵守的程度,是与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速度、深度和高度成正比的。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以人和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形象,直接关系到社会对研究成果的认可和接受。加强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把丰富的实践上升为理论,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加强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袁贵仁

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思想道德和学风建设”,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术道德修养,树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意见》关于学风建设的论述十分重要,十分及时,既提出了全国高校乃至全社会应予高度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又为解决这个问题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推进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认真地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

一、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社会事业,一种重要而复杂的社会活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过程,既是思想观念、学术理论求实创新的过程,也是学术规范、学术风气建设的过程。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术规范就是学术研究的规矩,良好的风气是学术质量的基本保证。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当学术规范得到较好的遵守、学术风气比较纯正的时候,也是学术研究比较繁荣、学术成果比较丰硕的时候。反之,在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的情况下,要取得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是难以想象的。学风建设的力度、学术规范得到尊重和遵守的程度,是与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速度、深度和高度成正比的。

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以人和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人和社会的问题要比自然界的问题更丰富、更复杂。它的大多数学科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政治性,它对人们的观念和生活的影响也更直接、更迅捷。凡此种种,都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态度更加严肃、严谨,学术规范更加严明、严格。否则,就可能出现成果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创新不够的情况,造成繁荣的假象,就有可能产生一些无用乃至有害的作品,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造成危害。

科学精神的本质是求实创新,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是科学研究的崇高追求。没有创新,就谈不上真正的科学研究。因此,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关键在创造性的工作,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通过学术观念、体制创新,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而理论创新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要有理论勇气,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付出艰苦的劳动。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华而不实,都是违背学术规律的行为,都是学术创新的大敌。创新不是胡思乱想,不是胡言乱语,创新必须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深入实践、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严格遵循学术研究的规律,深刻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古人说:“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说,这个“矩”,就是学术研究的规律,就是根据规律制定的规范、规则。只有掌握和遵守了这个规范和规则,才能“从心所欲”,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才能出精品、出力作,从而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承载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需要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形象,直接关系到社会对研究成果的认可和接受。当前,哲学社会科学还没有得到全社会应有的重视,原因固然很多,从我们自身来说,学风不正、文风不良的问题,我们的理论还没有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给予很好的理论说明,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加强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把丰富的实践上升为理论,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既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真理的力量,又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人格力量,是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作用的两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思想道德和学风建设,树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风是党风和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受党风、社会风气的影响,又同时影响着党风和社会风气。学风建设不仅关系到学术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风气,关系到党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党历来重视学风建设,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作过精辟论述,他把反对主观主义学风、宗派主义党风、党八股文风作为三位一体的任务,明确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他指出:“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既然是这样,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虽然我们今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与延安时期已经根本不同,但毛泽东同志关于学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2001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把学风作为党风的重要内容,提出党风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是“集中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切实改进文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我们一定要站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高度来认识学风问题,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对待学风问题。

二、正确认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的形势和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有了迅猛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不断改进,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的论述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颁布,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从总体上来说,我国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风是好的,许多学者甘于寂寞,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项科研工作。许多精品的问世,标志性成果的产出,促进了学术积累、学术发展与学术创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高校并不是在真空中,学术界也并非一片净土。由于社会不良风气和个人名利思想的影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还存在着学术失范、学风不良的现象。比如,不能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注意研究成果的社会效果,有的甚至成了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噪音、杂音;比如,不能自觉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注意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闭门造车,或简单搬用国外词语概念;比如,不能自觉地坚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鲜活的社会实践中发展理论,而是重蹈毛泽东同志早就批评过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覆辙;比如,不能自觉地坚持贴近群众,为人民群众服务,而是故弄玄虚,食古不化,食洋不化,生吞活剥,写出的东西让人看不懂;比如,不能自觉地坚持真理,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追求真理,而是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浅尝辄止,甚至粗制滥造、抄袭剽窃、自我炒作等等。这些现象虽然发生在极少数人身上,但影响很不好,它浊化了学术空气,影响了学术声誉,损害了学术形象。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加强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使每一个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和管理者都能明了我们必须提倡什么,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在实际工作中有所遵循,不断增强学术规范意识,有效地引导学风好转。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精神,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反对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坚持求真务实、严谨治学,反对弄虚作假、哗众取宠;坚持厚积薄发、开拓创新,反对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坚持遵纪守法、淡泊名利,反对投机取巧、抄袭剽窃;坚持学术民主、团结协作,反对文人相轻、门户之见;坚持学术批评、相互切磋,反对互相吹捧、恶意炒作;坚持潜心钻研、好学深思,反对简单重复、粗制滥造;坚持科学评估、公平竞争,反对请客送礼、徇私舞弊。

以上这“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当然不是学风建设的全部,但是真正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应当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通过我们的艰苦努力、扎实工作,把“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落到实处,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风建设有明显的进步。

三、以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

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既要靠倡导、教育,也要靠制约、管理。教育部门一直重视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强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纲要》就提出:“科研人员应正确认识学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尊重他人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遵守学术规范,切实扭转无引文、无视前人研究基础、无新鲜经验和事实材料的空谈之风。”2002年2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去年8月,经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讨论通过,正式发布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一些高校把科学道德、学术规范纳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教学环节,贯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过程。不少高校还专门制定了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条例,并对学术失范和不端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查处。今后,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达到新的高度。

第一,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和学风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与教育部门科研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有一定关系。教育部将进一步发扬学术民主,科学配置研究资源,不断完善高校学科评价、学术评价、成果评价的指标体系,牢固确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建立健全以学术质量为导向的评价方法和机制,鼓励刻苦钻研,支持精品力作。在各种类型的立项评审、检查评估、奖励表彰的过程中,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不断完善评审活动的程序、方法,提高评审活动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第二,健全规章制度。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要始终将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着力建设长效机制。《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的颁布是教育部加强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为把这一规范落到实处,教育部将会同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抓紧制定规范的实施细则,使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教育部正在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以及《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中对教师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规范性要求,包括一些禁止性规定。

第三,建立学术惩戒机制。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是自律和他律的辩证统一,在大力提倡学者自觉遵守学术规范的同时,我们还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惩处一切学术失范现象和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既要完善学术激励机制,还要建立学术惩戒机制。教育部将充分调研,汲取国内外有关处罚规定的合理成分,推广有关高校的成功经验,提出《关于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意见》,作为各地各校处罚学术失范的基本依据。教育部还将抓紧推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知识产权规定》,从学术法制的角度,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第四,加强大学出版物管理。大学出版物和学术期刊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应该也能够在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方面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高校学术期刊和出版社要在加强自身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的同时,加强和改进出版物的注释体例规范,坚持出版社三审制度和学术论文专家匿名评审制度。要从出版与发表的环节上,堵塞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和抄袭剽窃的漏洞,切实把好学术成果的出版与发表关。要把加强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作为大学优秀出版社、优秀学术期刊,特别是作为“名刊工程”以及“名栏”、“名作”、“名编”工程的重要考核内容。

第五,加强对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的领导。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将成立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委员会,统筹全国高校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工作,包括开展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的调查,组织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的研讨,负责对重大学术不端行为的评议等。

为了全面反映和有效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工作,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从2004年开始,每年发布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风建设年度报告,以增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