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直辖以来,特别是新世纪十年以来,该市以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为龙头,以科研体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主线,坚持人文社会科学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贡献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上台阶,积极探索符合重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总体情况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重庆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整体素质和研究实力明显提高,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为推动重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年来,科研项目大幅增加,经费成倍增长。各高校围绕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开展战略性、对策性和咨询性研究,为各级政府决策服务,产生了一批有社会影响力的优秀成果。科研平台和基地建设不断加强,高校已成为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主力军。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主要成绩
1.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水平稳步提升
重庆市高度重视科研队伍人才建设,相继实施了“重庆高校322人才工程”计划、“重庆高校骨干教师支持计划”、“巴渝学者计划”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计划”,着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人文社会科学队伍,促使该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见图1),整体素质和研究实力明显提高。2010年,该市15所普通本科院校(军队院校除外)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教学的人员达10113人,其中教授1160人、副教授278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8.96%;具有硕士学位的4389人,占43.39%,具有博士学位的1286名,占12.72%;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获得长江学者称号的4人,获跨世纪人才称号的5人,获新世纪人才称号的32人。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为推动重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学科建设逐渐完备,特色明显彰显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该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与水平,覆盖了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几乎全部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目前,该市普通高校具有哲学社会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9个,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的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45个,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21个。该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5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7个,省级精品课程66个。学科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优势特色更加明显。形成了心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在全国名列前茅,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优长学科。产生了“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三峡移民问题研究”、“抗战陪都政治经济文化研究”、“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等一批独具本土特色、有重要影响的优长研究群,生发了一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
图1 重庆市高校人文社科科研人员增长情况
3.科研成果成绩突出,质量显著提高
10年间,该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人员共出版著作4010部,其中专著2383部;公开发表论文53943篇(历年情况请见图2)。据不完全统计,被SSCI和A&HCI收录的论文72篇,在CS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12449篇;获得各级各类奖励955项,其中省部级成果奖励946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9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奖62项,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24项;在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每届高校的获奖数均占全市获奖成果总数的70%左右;被采纳的咨询报告1395个,被中央领导批示10余项,被省部级部门采纳或批示412项。
图2 重庆市高校人文社科历年发表论文情况
4.科研项目大幅增加,经费成倍增长
10年间,全市15所本科高校(军队院校除外)共承担各级各类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474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51项,项目总经费6512.1万元;教育部相关项目872项,总经费8100.37万元;其他省部级项目3690项,总经费8357.6万元;承担国际合作项目40项,总经费1371万元;企事业单位等其他项目4434项,总经费39152.24万元;各高校自设社科项目4971项,总经费6353.5万元。十年来,科研经费平均每年都保持30%的大幅增长,累计获得研究经费6.99亿元(见图3)。
图3 重庆市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经费增长情况
5.科研平台更加完善,实力明显增强
10年间,该市高校有市级人文社科基地39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基本覆盖了该市特色优势学科和重点研究领域。通过不懈努力,基地在体制改革、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4项,教育部各类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90项,省市级以上项目1376项,获得科研经费2.5亿元;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690篇,被SSCI和A&HCI收录的论文65篇,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9184篇;公开出版学术著作1424部,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31项,获得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6项;培养博士研究生1806名,硕士研究生12478名;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重庆市教学成果奖52项;承担各级各类横向研究项目1059项,获横向科研经费1.06亿元。
6.服务社会更加深入,产生良好效益
该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紧密围绕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潜心研究,取得了一批有重要价值的成果。如:重庆大学冉光和教授等的“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三峡库区应建成国家级生态经济特区”等研究,重庆大学陈德敏教授的“节约型社会内涵特征和实践途径”研究,西南大学“关于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中推进‘更新工程’的建议”,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张诗亚教授提出的“农村教师师资更新工程”改革建议等,均受到国务院、教育部领导的高度关注,并在相关文件中采纳。
与此同时,该市高校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例如,西南政法大学自2009年6月重庆启动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开展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防控机制和法律对策研究,推动打黑立法,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6项建议,5项被采纳,将打黑除恶活动推向法制化轨道;重庆师范大学利用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教育技术建立多个特殊儿童康复研发基地,减轻智障儿童及家庭的身心伤痛,造福民生,每年获得政府划拨专项经费支持;重庆工商大学围绕重庆“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引导科研工作者开展相关课题研究近100项;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市建立世界摩托车之都的技术对策研究”、重庆交通大学的“建立印度洋出海大通道研究”、重庆医科大学的“重庆市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示范研究”、重庆文理学院关于“新重庆城市形象定位与塑造研究”、重庆三峡学院的“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产业组合研究”、长江师范学院的“教育公平与乌江流域民族教育发展研究”等,都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咨询、指导作用。
(二)基本经验
1.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是做好人文社科研究的关键
优秀的科研人才是高校科研发展的关键,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方位、多层次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完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提高科研队伍理论和技术水平,增强知识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创造条件让优秀科研人员脱颖而出。同时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管理队伍思想素养和业务水平,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成效,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服务好、作风正的科研管理队伍。
2.始终坚持创新原则,加强改革创新建设,是做好人文社科研究的核心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和核心,必须坚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有效结合,坚持管理创新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供有力保障。科研人员是创新的主体,应创造一切条件充分调动主体积极性,重视、支持、鼓励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创新能力。
3.始终坚持机制改革,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是做好人文社科工作的保证
必须不断改革创新,破除妨碍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要深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改革,逐步形成既能有效整合资源,又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调控机制;要深化人文社会科学投入体制改革,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措为补充的经费投入筹措良性机制;要深化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鼓励多出优秀成果,多出优秀人才。
4.始终坚持突出重点,加强特色和精品建设,是做好人文社科研究的基石
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原则,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把有限资源配置到最急需的研究领域,发挥整体优势,形成有效合力,集中力量在若干优势学科领域、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特色领域实现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带动科研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还要重视本土特色理论研究,挖掘和提炼一些具有浓郁地方风格、本土气韵和地方特色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5.始终坚持打造平台,加强基地建设,是做好人文社科研究的重点
科研基地是高校科研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承担重大项目的重要支撑条件和载体。必须加强基地建设,通过科研基地浓厚的学术环境和较好的工作条件造就创造创新性强、学术水平高的科研团队,保证科研工作的连续性与稳定性。通过科研基地雄厚的学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借助科研基地的平台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产生重大科研成果,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
6.始终坚持服务地方,加强成果转化建设,是做好人文社科研究的着力点
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科学研究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原则,将个人学术兴趣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将学术责任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与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突出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积极为地方区域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以服务促发展,以贡献求生存。
三、标志性成果
(1)重庆大学陈德敏教授的《节约型社会内涵特征和实践途径》研究,被国务院研究室采纳并形成国务院研究室研究报告(总第23号),于2005年3月31日报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全体领导同志参阅。2005年6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关于建立节约型社会电视讲话中多次采纳。
(2)重庆大学冉光和教授关于《三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的保护与开发》、《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等研究报告,2006年7月得到国务院温家宝总理亲自批阅,被湖北省政府、重庆市政府采纳。
(3)西南大学宋乃庆教授等撰写的研究报告《教育对重庆经济发展贡献的研究》,不仅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我国教育和经济协调发展、良性互动也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在国内具有首创性。2009年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此报告中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建议,引起中央领导关注,温家宝、刘延东等国家领导人均作有重要批示。
(4)西南大学温涛教授等撰写的论文《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深入探讨了金融发展、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2009年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予以批示,此成果对于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具有借鉴价值。
(5)西南政法大学李昌麒教授领衔的《改革发展成果分享法律机制研究》,从总体上架构了改革发展成果分享法律机制的制度设计,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同志对该项目研究成果《用法治手段促进保障发展成果的公平分享》一文作了肯定性批示。该项目研究成果《权利倾斜性配置研究》一文获得中国法学会颁发的首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6)重庆工商大学宋小川教授研究撰写的论文《中国的GDP及其若干统计问题》,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GDP核算体系对日益增长的无形投资(intangible investment)和知识经济的忽略,认为我国的实际经济总量及其增长率,特别是增长潜力要远高于官方的统计数字。此成果获得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及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7)西南大学张诗亚教授撰写的研究报告《关于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中推进“更新工程”的建议》,被教育部办公厅报送国家科教小组等决策部门。2006年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根据该建议和教育部的采纳意见实施的“顶岗实习”已在重庆、四川、贵州等多地进行试点,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8)重庆工商大学王崇举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完成的《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理论研究与政策设计》,提出三个层面设计试验模式,提出建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动态绩效评价系统,为国家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提供直接的决策参考,获得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9)重庆师范大学周晓风教授的《20世纪重庆文学史》,是国内第一部重庆文学史研究专著,不仅填补了重庆文学史研究空白,而且对于进一步发掘重庆文化资源,提升重庆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其在全国的地位,都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此书被作为礼物赠送与会200余名全国著名作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10)重庆师范大学和重庆市档案馆合作完成的《中华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是中国抗战陪都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从档案史料的角度填补了抗战陪都史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2009年5月,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领国民党访问团访问重庆获赠此书时,对该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1)实施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工程。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课题的研究,规划一批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点研究课题,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力争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理论成果。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实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工程。按照“提高质量、扩大数量、增加投入”的总体思路,强化分类指导和管理,进一步凝练基地学术研究方向;新增20个左右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填补基地建设学科和布局上的空白;根据教育部启动的新基地建设计划,培育、遴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设立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专项经费,确保基地经费逐年增加。
(3)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程。制定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规划,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坚持培养和引进结合,依托重大研究项目、重点建设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努力建设一支扎根实践、勇于创新、治学严谨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为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人才保证。
(4)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奖励工程。完善重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定期对高校的优秀社科成果以及获得的国家级社科项目和国家级社科奖进行奖励,对产生重大社会效益或重大社会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给予重奖。
(5)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交流工程。建好“重庆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信息网”,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搭建学术交流、成果发布、资讯服务的平台。开发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实现科研项目申报、评审、统计网络化。深化“走出去”、“引进来”战略,设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专项经费,资助高校在境内举办高水平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
(6)实施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改革工程。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指导和引领作用,重点扶持基础学科,切实加强应用学科,积极发展交叉学科,着力培育新兴学科,建设一批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