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概况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现有13个文科院系,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5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该校现有人文社科教学科研人员1412人,其中教授335人,副教授421人。“十一五”期间,该校先后有2人当选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当选为教育部社科委委员。共有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
2006年以来,该校的人文社科呈现出突破性、加速度的增长态势,整体科研水平不断上升,在全国省属高校中保持较为领先的地位。“十一五”期间,该校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1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2项、重点项目5项。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0项,其中重大攻关项目3项。2010年该校文科科研经费为1590万元,比2005年增长约3倍。“十一五”期间,该校共出版专著463部,发表论文6660篇,被SSCI、A&HCI收录的论文26篇。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125项,包括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3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2项,其中一等奖11项,二等奖33项,三等奖81项。先后有3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十一五”期间,该校积极加强科研机构建设,依托学科优势,整合研究力量,组建创新团队,取得了显著成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参与教育部第二次评估,在全国135个机构评比中名列第27名,其中标志性成果总排名第5名。目前,该校共有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13个,校级重点研究机构17个,为该校“十二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搭建了良好平台。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实施“顶天立地”战略
围绕“顶天”战略,该校颁布实施了《南京师范大学国家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招标项目申报与实施管理办法》,对教育部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的申报、论证、答辩、研究、检查、考核等各个环节均作了详尽可行的规定,同时实行了具体的奖励与制约措施。该文件的出台,激发了广大教师申报国家顶端项目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该校的学术影响力和科研组织化程度。围绕“立地”战略,该校颁布实施了《南京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推动应用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鼓励和促进应用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使得该校教师承担的应用性科研项目不断增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效提升了服务政府和社会的贡献率。
2.切实加强内涵建设
该校坚持以质量为导向,推动文科科研走内涵发展道路。狠抓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质量管理,严格执行预结项制度,结项成果优良率显著提升,有多名教师的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入选国家社科规划办“优秀成果选介”,多次得到国家和省社科规划办领导的好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积极推动了学科建设的发展,为此校争取新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国家重点学科、省重点学科等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多名教师的应用性学术研究成果获得国家部委和省领导的批示,对国家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一所省属“211”高校,该校目前的文科科研整体实力稳居全国高校20位左右。
3.积极探索机制创新
该校努力探索建立综合性大学的科研体制,构建研究机构与学院的良性互动机制;进一步完善科研成果考核标准,调整科研考核机制,落实和用好学科特区的各项政策,推动学科特区研究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形成服务到位、管理规范、协调有序、保障有力的文科科研管理创新机制;建立健全了此校社科科研管理的相关制度,形成了协调有序、团结和谐的良好工作氛围。“十一五”期间,此校制定了《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规程》,完善了全校文科教师科研档案电子数据库(2000—2010),在重大项目申报、整合科研资源、学术团队、开展学术合作组建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建设完成了与教育部相关网站直接对接的文科科研信息网络管理系统,不断完善社科处网站建设,做到及时更新和发布相关科研信息,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极为便捷、周到的服务;坚持举办“茶苑学术沙龙”、“随园夜话”等活动,营造出良好的科研氛围等。学校先后被评为教育部和江苏省社科管理先进单位。
三、重要成果及其学术评价、社会影响
“十一五”期间,该校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科研成果,有力地提升了南京师范大学文科科研的整体水平和影响力。
1.《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王永贵教授的这部于200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放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及其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总结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基本规律,提出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框架、发展思路和实践形式,对于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此著入选首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先后获得江苏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唐宋之际归义军经济史研究》
刘进宝教授的这部于200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对归义军时期的土地分配与交易、赋税征收、作物种植等方面的经济政策和发展状况进行考证,并将归义军政权作为一个特殊的藩镇予以“解剖”,探讨了当时地方政权与中原王朝的相互影响,“在不少方面又将归义军经济史研究向前推动了一大步”,“对于了解归义军的历史,了解作为当时主要问题之一的藩镇经济制度乃至我国中古时期的经济史都具有重要意义”。此著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得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
朱晓进教授的这部由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学术专著,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文学所处的政治文化氛围,以翔实准确的史料研究了30年代国民党政权的政治控制、文化制度的运作,以及由此形成的普遍的政治心理、政治意识、政治价值,并由此来认识各派文学对此的实际反应以及所采取的不同的文学策略,即通过对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的揭示,找到三十年代诸如作家行为,作品特征,重要的文学论争、文学派别、文学范型、文体现象的形成等文学现象的重要依据,形成对30年代文学的准确把握和全面而中肯的评价。此著先后获得江苏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4.《大学制度改革论》
胡建华、王建华等教授的这部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学术专著,将大学制度改革作为一个整体,探讨大学制度改革的目的、动因、模式、价值,把握大学制度改革的全貌,总结大学制度改革的规律;并着重于微观层面,就学科制度、教学制度、研究制度、管理制度、教师制度这几个关乎大学性质的基本制度的改革问题,展开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此著先后获得江苏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5.《敦煌俗字典》
黄征教授的这部编著由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首次以字典的形式收释敦煌写本文献中所见的异体俗字真迹及其所在文句,具有突出的开创意义与应用价值,为敦煌、吐鲁番、黑水城等地出土的古代写本文献的解读提供了扫除拦路虎的专用工具,为《汉语大字典》等大型字典辞书的修订、补充提供了可靠依据,为书法史的研究提供了翔实资料,为千古以来许多文字哑谜的破解树立了成功范例,为汉字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宝贵的新鲜资料,有力推动敦煌文献的正确解读、文字学的研究重心由古文字学向俗文字学的转移和发展,促进一批研究新成果的顺利完成。此著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6.《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
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鲁洁教授的此著作,通过对德育基本问题的反思,深入探讨道德教育的人学基础,道德教育与当代人之生成、个人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教育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过程中的境遇等问题,以求探寻与发现德育的新路向。书中提出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对开创生活德育新模式具有理论与实践的意义。此著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其系列成果获得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
7.《“制度伦理”与制度的“善”》
高兆明教授于2007年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的这篇论文,对当代中国语境下政治哲学中制度伦理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深入探析,提出制度伦理既不是什么“制度的伦理化”,也不是什么“伦理的制度化”,而是对制度的伦理分析。其核心是揭示制度的伦理属性及其伦理功能,其主旨是指向“什么是善的制度”、“一个善的制度应当是怎样的”、“何以可能”、“有何伦理价值”等问题。对于制度“善”的伦理思考,必须坚持内容与形式、基本与非基本制度相统一的立场,必须坚持历史主义的思想方法。
四、“十二五”期间工作思路
该校将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特色和优势,构筑学术创新平台,创新学术研究体制机制,整合校内外科研资源,促进多学科交叉渗透,组织重大项目攻关,着力培育学术大师,产出具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努力形成优势特色明显、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完善的高水平学术创新体系和科研社会服务体系,推动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将建设成为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作出积极贡献。
围绕“顶天”科研发展战略,该校将组建和打造一批学术创新团队,提高科研组织化程度,切实提高教师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及可持续发展力;改革科研成果认定与评价体系,尊重个人学术自由与兴趣,切实提高科研成果质量,产生学术经典与传世之作;倡导学术科研的全国和全球视野,培养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大师,以及在国内有着重要影响,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术带头人,推动文科科研走向世界。
围绕“立地”科研发展战略,该校将加强校地科研合作,推动文科科研深度介入和服务于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法治等事业发展,增强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能力,提高科学研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促进科研思维、科研模式和方法等方面的转型,实现文科科研成果有效转化,成为推动国家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文明进步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围绕创新科研管理体制目标,该校将深化重点科研机构改革,真正实现科研机构实体化运作,对其实现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将其建设成为科研创新与服务社会的学术平台;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学术精品与学术大师的产生,鼓励应用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促进科研成果向教育实践、政府决策、文化产业的转化;争取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和人文社会科学学部,打破院系壁垒整合全校科研资源,构建科研机构与学院的良性互动机制,形成文科强校的整体格局和运行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