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申报

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申报

时间:2023-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郑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职人员9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52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00余人。该校目前拥有1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即公民教育研究中心,3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位居全省高校第一。
郑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郑州大学由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于2000年7月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涵盖理学、工学、医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农学12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共建高校。

郑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职人员9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52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00余人。十年来,该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鉴定结项优秀5项,出版学术专著16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200余篇。其中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3700余篇、被CSSCI期刊收录2445篇、被SSCI期刊收录2篇、被《新华文摘》等四大权威刊物转载600余篇,获得各级各类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2280余项,获得各级各类成果奖励2000余项。

一、主要成绩

(1)构建高水平科研平台。一是搭建基地平台。该校目前拥有1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即公民教育研究中心,3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位居全省高校第一。二是搭建学科平台。目前拥有1个人文社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学科,6个人文社科一级学科博士点,3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个人文社科一级学科硕士点,10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三是搭建期刊平台。编辑出版有《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公民教育》、《宪政论丛》、《美与时代》等刊物。

(2)组建高水平科研队伍。自2009年河南省文科学者首次参与申报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以来,该校连续三年中选1人;2008年河南省实施“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支持计划”,已连续有9名教师获得计划支持,入选人数与资助经费位居全省高校第一。

(3)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十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0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一般项目67项、青年项目33项,承担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国家级项目共获科研经费960余万元,立项数量和经费总额稳居河南省高校首位,居全国高校排名前列。2005年,承担河南省第一项国家社科基金A级重大项目——《中原文化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建设研究》,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480多项,获科研经费820多万元。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经费持续增长,2001年为130余万元,2010年突破1000万元,达到1470万元,增长了10倍多。

(4)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十年来,举办“全球化与本土文化”国际会议、“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等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会议100余次,校内学者参加高水平国内外学术会议3000多人次,邀请来校讲学2000余人次。

(5)提供高水平决策咨询服务。历史学院承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考古发掘研究保护项目近20项,为保护文化遗产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商学院开展“豫商的历史和豫商案例研究”;旅游管理学院参与多个大型旅游景区的发展规划研制;廉政评价研究中心参与有关政府部门的廉政绩效考评的理论研究和设计等。公民教育研究中心2004年完成教育部委托项目《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被教育部函告采纳。公民教育研究中心承担的河南省社科重大课题《青少年“三理”教育体系研究》,成果被河南省委采用并在全省推广。2007年申报成功“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

二、基本经验

(1)管理创新。该校于2007年成立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处,从体制上形成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齐头并进的格局,保障了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管理工作中注重创新科研管理方法和机制,坚持数量是基础、质量是生命的观念,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动员、组织、管理机制,突出重大科研立项、高水平论文与论著、科研成果转化、科研基地建设四个重点,深化科研考核激励机制改革,全方位做好各项科研工作,提升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

(2)机制创新。该校以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为平台,整合资源,凝练研究方向,凝练队伍,鼓励创新,推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克服社会科学科研人员习惯于各自为战的弊端,依托科研基地,打破院系、学科壁垒,形成研究合力,促进学科交叉、交流,协作创新,激发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形成,产出创新成果。

(3)制度创新。根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律和特点,该校修订了科研突出贡献奖励制度,制定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特点的管理规章制度,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和学术精品意识,为科研工作者营造优良的研究环境。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2008年,《郑玄三礼注研究》和《〈昭明文选〉研究发展史》两部学术著作同时入选第三批《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是唯一同批入选两部著作的高校。

(2)河南省第一个A级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中原文化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建设》,被同行专家认为是标志性成果,填补了多个相关学术研究领域的空白,免于鉴定结项。

(3)张明锁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流浪少年儿童预防、救助与回归》的研究成果,得到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亲笔批示,民政部在制定相关政策中予以吸收和采纳。其研究成果在郑州市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推广,被称为救助保护流浪儿童的“郑州模式”。

(4)夏海波教授撰写的《“意见”的制发方式有待规范》一文,得到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徐绍史的批示,促进了政府公文的规范。主持的河南省政协重大委托课题“豫商的历史和豫商案例研究”,得到时任省委书记徐光春和省政协主席王全书的批示,其成果被媒体誉为“为河南打造了一张闪亮的学术名片”。

(5)承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考古发掘研究保护项目近20项,文物发掘抢救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先后获得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质量奖三等奖2项,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项,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1项、全国田野考古三等奖。

(6)公民教育研究中心发挥基地“国家队”的作用,推出了国内第一部《公民教育研究丛书》、《公民素质教育研究丛书》(两套丛书目前出版专著30余部)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精品,策划编写了《公民常识》读本,以信阳市平桥区为公民教育实验基地、河南许昌企业公民教育实验基地等为试点,在中小学中大力推广公民教育事业。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十二五”期间,此校将坚持“重点突出,全面推进”的原则,进一步凝练科研方向,汇聚科研队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鼓励应用对策研究,突出特色优势研究,注重学科交叉,以汇聚学术队伍为关键,以高层次科研项目为抓手,以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为平台,以科研考核激励机制改革为手段,以产出精品科研成果为宗旨,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根本,提升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实力,使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并有较强的国际显示度。为此,将实施以下四大工程:

(1)学术方向特色凝聚工程。面向全国,立足中原,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五大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研究中原经济增长、“三化协调”、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等重大问题,凸显本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原地域特色和中原文化风格。

(2)重大科研项目培育工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最高层次、最具权威性的科研项目,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通过重大科研项目的培育,凝练研究方向、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举办全国和国际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接收国内外访问学者,加强学术交流和信息建设;通过承担上级委托的课题面向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开展咨询服务。

(3)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工程。以公民教育研究中心为重点,整合全校各类人文社科基地力量,培育建设高层次重点社科研究基地,打造优质科研平台,建造理论研究高地。

(4)科研体制改革工程。修订完善校内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制度和政策,建立高效、有序的科研管理体系,完善社科项目、成果、评价、基地、人才、学术交流等管理制度和政策,建立完善科学的社会科学科研体系,建立科学、公正、高效、有序的科研管理体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