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情况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于2000年9月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0年5月12日,此中心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社科司组织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第二次全面而严格的评估。经过十年的发展,此中心已拥有了一支稳定而精干的研究队伍和一套适用而健全的管理制度,产出了一批具有初创性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百多名高素质的外语专业研究人才,在国内外同行中有了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是我国外语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充分发挥了我国外语教育“思想库”、“人才库”、“信息库”的作用。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经过十年的奋斗,此中心在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管理制度、社会咨询服务五个方面均取得重要成绩。
(一)队伍建设
目前,此中心主任为文秋芳教授,常务副主任为王克非教授,副主任为陈国华教授;共有10名专职研究员、1名专职教师、1名顾问、6名兼职研究员、4名博士后、5名管理人员。近几年,此中心还吸纳了多名海外兼职研究员,聘请了外籍专家,以促进学术和教学的国际交流。十年间,此中心成功地完成了专职研究员的新老更替,实现了专职研究员的平稳流动,使研究队伍的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更趋合理,逐步形成了一支较为平衡、跨语种、跨学科的研究团队。
(二)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如何对已有的研究力量、研究重点和发展目标进行优化组合,是中心一直探索的问题。早先,此中心的研究方向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部分。近年来,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进一步凝练方向,此中心将主攻方向调整为以应用研究为主,分外语教育政策研究、课程与教学资源研究、教师与教学研究、学习者与学习研究、测试与评估研究五个方向。在“十二五”规划中,此中心重新思考和确定了未来发展的新战略、新组合,即以国内外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中国外语教育体系改革研究和语言资源与技术应用研究三大项目重新布局。
在科学研究方面,此中心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58个,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466篇。一项成果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一项成果获北京市第五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三)人才培养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中心定位为以科研为主、人才培养为辅的科研教学型实体,教学科研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一方面,应用型的科研促进了教学;另一方面,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使得他们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十年间,此中心招收和培养了111名博士生、239名硕士生,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三年,连续有博士学位论文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硕士研究生教改项目“建设研究-教学型导师团队,培养高素质外语教育人才——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分别获得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制度建设
思路转变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抓制度建设。此中心以教育部基地管理办法为指导,不断探索适合而有效的管理制度,先后制定了30多个文件,涵盖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经集体讨论形成共识后执行,如两周一次的“例会”制度,行之而有效。此中心每年还根据发现的新问题,及时对相关管理文件作合理的修订。
(五)社会咨询服务
此中心通过多种方式,为社会与政府提供咨询服务。下面扼要介绍几项主要工作:
1.服务奥运会
从2000年9月到2001年5月,陈国华老师和王立弟老师接受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委托,主持北京奥申委各种中英文文件(其中最重要的是3卷本申奥报告)的翻译;陈国华老师还受聘为上海2010年世博会申办报告评审委员,为世博会申办成功做出了贡献。
2.推出“北外英语翻译资格证书考试”项目
2001年11月,此中心推出“北外英语翻译资格证书考试”项目,利用名牌大学的品牌效应开发面向社会考试。2003年8月,北京外国语大学和教育部考试中心签署协议,将该考试更名为“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在全国实施。
3.设立中国外语教育基金
2001年,此中心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创立了中国外语教育基金。此基金课题在全国范围内招标,辐射范围广泛,有效资助了高校教师开展外语教学研究。经过近10年的努力,目前中国外语教育基金已经成为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品牌。
4.举办全国高等学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系列研修班
从2006年开始,此中心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每年暑期举办全国高等学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系列研修班,现已举办了25期,参加教师达6000人次,对提升我国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举办全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2009年7月4日至20日,此中心成功举办了2009年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全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培训了来自近百所大学的150名学员。
6.创办《世界语言战略资讯》
2010年,此中心创办了内部参考刊物《世界语言战略资讯》(月刊),这是中心经过数月筹备,集结北外多语种资源,致力为国家语言宏观决策服务,具有战略性、信息性和及时性的资讯月刊。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翻译文化史论》
王克非教授的这部著作,从文化思想史角度考察翻译对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影响,分总论、中国古代部分、中国近代部分、外国部分,以翔实的史料论证了翻译在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作者认为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促其繁荣、变异的要素;翻译过程是一个文化感受的过程,不同程度地包含着理解、比较、选择、融会和创新,反映了社会的交往、文化的沟通与互惠互促。此书获得2003年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最简方案框架下的广义左项合并理论研究》
戴曼纯教授的这部专著,按照最简方案提出的研究思路探讨了语言运算的优化模式,其论述扩大了语段推导的解释范围,将一切操作纳入广义左向合并推导。2004年9月,此书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Spatial Demonstrativ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Text and Cognition
吴一安教授的这部著作,探讨和对比了英汉空间指示语的基本语义和语义蕴含,探究了英汉空间指示语基本语义的五种相似引申趋势及其成因、英汉物指空间指示语在引申用法上的三种差异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语言本质和性能。2006年12月,此书荣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4.《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刘润清、戴曼纯的这部著作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宏观研究,专论我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下篇为微观研究,用实证研究调查外语学习者因素、教师及教材等。作者通过广泛调研,既描述了高校的英语教学改革现状、教师素质,还为外语教学改革提出了参考性建议。2008年7月,此书获北京市第五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十二五”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努力将中心建设成国内优秀重点研究基地、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具体地说,就是要具备联合多学科专家解决国家重大问题的能力,拥有产出高显示度标志性成果的能力。实现上述目标的指导思想是:服务国家、突出重点、优化团队、迈向国际、打造学术品牌。
“十二五”期间,中心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依托北外拥有49个语种的优势,调整和设立三个研究方向:(1)语言政策;(2)外语教育;(3)语言技术应用。同时中心将积极推进“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战略,全面增强中心的国际参与能力、国际对话能力与国际学术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