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情况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是1999年12月由教育部首批成立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专职人员22人,兼职人员8人;教授18人,副教授5人,讲师等7人;其中,资深教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者2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者1人,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者4人,入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骨干研修班2人。
经过多年建设,此基地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学术基础和人员条件,科研团队能力突出,在国内外赢得了良好声誉,一直是国内发展心理学的排头兵。此基地的“发展心理学”于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2005年,“发展心理学”本科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近年来,此基地通过学术方向的凝练和学术队伍力量的汇聚,围绕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重大基础问题、现实应用问题以及学科建设重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全国心理学科,尤其是发展心理学科的繁荣和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主要成绩
(1)此基地在2003年教育部对首批“重点研究基地”的各项评估中全部获“优”,被评为四个“优秀”基地之一。在2009年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第二次评估中,基地以总排名第四、心理学类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再次被评估为“优秀”。以此基地为基础,发展心理学获得了国家重点学科,以重点学科为基础,北师大心理学一级学科被国务院学术委员会评估所评为全国第一。
(2)打造了一支强有力的学术队伍。经过多年的建设,此基地现已形成一支具有较好的知识及年龄结构的师资科研队伍。在22名专职人员中,21名具有博士学位,科研人员均具有出国进修学习的经历,专业基础扎实,学术视野开阔,科学研究能力强,具有很好的外语能力。整个团队不仅具有深厚的学术传统,而且在学科发展方面也保持着前沿水平,成为国内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3)依托课题攻关计划,汇聚优势研究力量,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优秀成果。10年间,此基地科研人员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155项,共计科研经费4756万元。共发表学术论文1230篇,其中发表在SCI、SSCI期刊上的论文95篇,发表在CSSCI期刊上的论文1061篇。公开出版学术著作、教材54部。各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46项,获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篇,在学术界和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4)通过学术论坛计划、未来学人计划、政府咨询计划、学术名刊计划等措施,充分发挥了基地在国内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领先地位。例如,通过举办崇德学术论坛、朱智贤学术研讨会等特色学术会议活动,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就学科发展和研究前沿问题及面向现实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讨。以朱智贤心理学奖励基金为依托,实施未来学人计划、博士生访学计划,为来自中西部地区心理学薄弱院校的青年学者提供驻所访学的机会。
(5)通过深化国际合作计划,逐步推动学术成果发表的国际化,有力提升了基地的国际影响力。此基地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10年间,共计邀请国外专家来华访问讲学83人次,同时选派基地人员出国进修、访问和讲学51人次,资助基地人员参加境外学术会议71人次。共申请获批了16项国际合作项目,累计科研经费1562万元。
(6)通过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增强实践应用、创设课题参与机会等教学模式创新,并辅以选送出国、博士生访学计划、学术沙龙等措施,为国家培养了446名高质量的发展心理学高级人才。其中,有2名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入选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3名博士研究生分别获得求是奖学金和华藏奖学金,30余名研究生获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称号。目前,这些人才已陆续走向社会,成为国内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中坚力量。
2.主要经验
(1)抓队伍建设,促基地发展。早在1985年发展心理研究所成立之际,其创办人兼第一任所长朱智贤教授就一贯重视学术队伍的建设。第二任所长林崇德教授仍然十分重视学术队伍的建设,并且还将这项工作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学术梯队建设是学术机构的生命所在”。十年来,紧抓学术梯队建设的思想与实践、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已成为基地进行学科建设的优良传统。
(2)更新与凝练学科方向。这10年间,此基在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方面都有了长足进展。例如,认知发展的研究对象从儿童、青少年扩展到老年人,研究手段由行为观察发展到借助仪器对脑功能的研究。同时,经过全体科研人员的多次磋商,此基地不断协调科研力量和队伍,凝练新的研究方向,展开课题攻关,取得了一批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3)研究课题服务于重大社会问题。10年间,此基地连续开展了几项重大社会问题的心理学研究。例如,林崇德教授主持的“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的研究”、申继亮教授主持的“处境不利儿童心理发展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方晓义教授承担的“中国年轻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干预研究”等,都密切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4)不断强化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在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方面,此基地非常重视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先后主办6次国际会议,并通过开展国际合作项目,与英、德、日、美等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来往和联系。比如,在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课题中,基地与英、德、日、美等多个国家的机构合作进行数据收集、成果发表等跨文化研究合作。
(5)把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基地的立身之本。为此,除了要求导师在工作、学习、生活和感情上对学生予以关注外,基地还制定了相应的规定,例如,为每位学生提供参加国内外心理学会议的机会,并报销相关费用;要求每位研究生在毕业前必须发表学术报告;每学期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并形成定制沿革下去。在导师的关怀和具体措施的要求下,基地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一直保持较高水准。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我的心理学观——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本著作是对林崇德教授及其团队所进行的思维和智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系统和全面的总结,书中详细地介绍了所开展的理论、行为和脑机制智力研究成果,提出了中国化的智力理论——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并基于这一理论,发展出了培养智力品质的有效途径。该成果在教育部组织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第二次评估中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优秀。
(2)《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该著作是林崇德教授承担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的研究”标志性成果。本书综合国内外有关创造性的重要研究成果,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路线,逐步对人才的创造性特征这一国际学术难题做了深入探索。该成果先后荣获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Multiple Intelligenc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inking(Theory&Psychology,2003,13 (6):829-845)。此文详尽评析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观和我国古代的“六艺”智力观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该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理论心理学杂志Theory&Psychology 2003年第6期,对国内、国际心理学界特别是智力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此文跻身该杂志自创刊至2006年17年来所有600余篇论文“被阅读次数最多的50篇文章”排行榜,位居第6位。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1)创新研究模式,突出“发展科学”的跨学科性,以发展心理学为核心,联合教育学、认知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化学等学科专家开展“跨学科”的发展研究,实现由“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转变后的第二次提升,即打造“发展科学”研究平台。
(2)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突出学术特色和专业品牌。拟围绕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创造力及老年心理、中小学心理健康与教育、儿童青少年心理评价和咨询等领域,开展前沿性研究,形成研究特色和学术品牌,产出标志性学术成果,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与质量。
(3)扩展应用研究领域,提升应用研究水平,使研究成果能够为社会发展所用,在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现实心理问题方面发挥“思想智库”的作用,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4)继续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力争将基地建成具备四种功能(科学研究中心、学术交流中心、政策咨询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的强大研究机构,逐步确立在国际心理学领域中的学术地位和研究特色。
(5)进一步加强发展心理学实验室群的建设,重点建设和完善发展心理学实验群,包括婴幼儿实验室、儿童青少年行为实验室、儿童青少年创造力实验室、老年研究实验室、婚姻家庭实验室五个方面,并购置相应的设备仪器,为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提供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