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心理学:人的感受性与知觉的特征

心理学:人的感受性与知觉的特征

时间:2023-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每个人在活动中时刻亲身经历的最熟悉的心理现象或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因此,改善医疗条件,提高生活水平和工作积极性等,都有利于促进心身健康。对人的知觉又称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对自己的知觉,人际知觉和角色知觉等。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德国心理学家艾宾豪斯提出的遗忘规律认为,识记最初一段时间遗忘快,随时间推移和记忆材料的数量减少,遗忘便渐渐缓慢,最后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心理现象_社区医学心理学

每个人在活动中时刻亲身经历的最熟悉的心理现象或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通过人的心理过程形成的,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等心理现象。由于人的个性、性格的不同,环境的差异,每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不相同的。

人的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想象、注意、思维、语言、分析、判断等。

人的情感过程是认知的产物,是人对客观事物需要的态度的体验。需要是人情感产生的基础。

人的意志过程是人自觉的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努力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一)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或称认识,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环境的信息加以选择,再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解决当前问题的过程。也就是由人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言语、思维、想象、分析、综合、联想、判断等心理过程组成的。人是通过这些过程来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

1.感觉和知觉 感觉与知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认识过程。

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脑对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某一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感觉是通过某一感觉器官获取某一事物的单个属性信息的过程。

什么是知觉。知觉是人脑对当时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某一事物各种属性的整体性反应。知觉是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还包括已往的经验在头脑中对事物多种属性综合为有意义的整体过程。

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两者是紧密联系的。

(1)感受性因人而异:人借助感受器和神经系统才能获得有关内外部环境的信息。感觉是人认识世界的开始,是较简单的心理活动,是认知的开始阶段。

人的感受性是受环境和条件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感受性取决于感觉器官的功能状态,同时也受其他感觉器官的影响。人在出生以后就具备了各种感觉器官和初步的感觉能力,从而为各种感觉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人从事各种不同的实践,其感觉能力的发展水平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人的感受性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充分发展的,如果人们能够根据感觉的规律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就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如适宜的灯光、工具的位置、颜色、环境等都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因此,改善医疗条件,提高生活水平和工作积极性等,都有利于促进心身健康。人的感受性有巨大的潜力。

人的感觉通常分为内部感觉与外部感觉两大类。如外部的感觉有视、听、嗅、味、触等五种感觉,内部的感觉有内脏、平衡、运动感觉等。

(2)知觉的特性:根据知觉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对人的知觉和对物的知觉。对人的知觉又称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对自己的知觉,人际知觉和角色知觉等。对物的知觉,根据在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官不同,可以将其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等。

人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来解释自己知觉到的对象,同一事物对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判断,表现出知觉的理解性特征。感知觉一般表现有以下一些特性:感受性、特殊性、时间性、选择性、整体性、恒长性和理解性等。

(3)感知觉异常

①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表现有图形、大小、方位、运动错觉等。

②幻觉,是认识错误的另一种形式,与错觉不同是在无现实客观刺激作用于感官时所引起的知觉体验。人在意识模糊时、在某些药物作用下都可以出现幻觉。

③器质性障碍,是指感受器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发生障碍所致异常;感觉神经发生各种原因的传导受阻;感觉中枢发生病变或伤害引起。

④感觉综合障碍,是指人在感知某一事物时,对某一属性的歪曲感知,而不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歪曲。如把平整的马路看成是高低不平,感到自己的胳臂长了等。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2.学习、记忆与遗忘 学习是个体获得经验引起持久行为变化的过程。学习是个体为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需要,获得处理事务、感知经验和适应的行为。

记忆是由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等组成的心理过程。是将感知、经验和行为储存下来和提取出来的一种心理过程。记忆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心理活动,表现在人不仅对外界信息的摄入有选择性,而且在脑中还在进行着编码、加工和储存。现已证明,输入到脑中的信息只有经过编码才能记住,只有将输入的信息汇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时才能在头脑中巩固下来。信息能否提取和提取的快慢与编码的完善程度以及储存的组织结构有密切关系。

(1)记忆分类:按记忆信息在大脑中存留的时间分瞬时记忆(1.25~2秒)、短时记忆(5秒至1分钟)、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

(2)记忆基本过程

①识记,是记忆的第一步,是个体获取经验记住事物的过程,也就是外界信息输入大脑并在大脑中进行编码的过程。要提高有意识识记的能力,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并努力参加识记。

②保持,将识记后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称为保持。记忆的直接目的是保持,保持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表现在质与量两个方面。从量方面讲,保持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少;从质方面讲,有的变得更简单,细节减少,有的相似内容相混淆,有的信息消失。

③再认与再现。再认是信息提取的一种形式,是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再现又称回忆,是信息提取的另一种形式,是过去经验过的事物虽未出现在眼前,仍能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有研究表明,皮质醇激素是造成记忆暂时丧失的重要原因,由于情绪紧张,皮质醇损害了长期记忆中搜寻信息的能力,所以紧张损害记忆。

(3)遗忘曲线:遗忘是对记忆的事物不能正确地再认或回忆。德国心理学家艾宾豪斯提出的遗忘规律认为,识记最初一段时间遗忘快,随时间推移和记忆材料的数量减少,遗忘便渐渐缓慢,最后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艾宾豪斯所描绘的遗忘曲线就是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为保持记忆就必须同遗忘作斗争,其主要方法有组织有效复习、即时复习、分散复习、阅读与回忆相结合复习、类似材料分开复习、重点复习等。当然要讲究科学用脑,保持头脑卫生是提高记忆力的重要条件。

3.想象和创造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以表象为基础发展新的形象,是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想象已经摆脱了具体情境的束缚,它可以使人从新的角度去认识事物,开拓新思路,激发创造性。人可以想象现实存在的事物,也可以想象现实不存在的而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事物。因为人类有了想象,才有发明创造和科技进步。

想象不仅可以使人的智慧自由翱翔,还能影响人的生理功能,临床中有些治疗正是应用此原理,如气功、心理治疗等。

想象可以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两种。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地产生的,如做梦即属此。有意想象是有目的、自觉产生的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再造想象是通过别人的描述,在自己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不依赖于现成的描述,而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是指一种探索未知的劳动,需要付出巨大脑力和体力劳动,需要知、情、意各种心理活动的共同参与,其心理表现有很强的变通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特点。

4.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某一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人在清醒的情况下时刻伴随着各种心理活动的特殊心理现象。注意是主体在客体上集中的一种心理状态,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是伴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心理状态。人在注意什么的时候,就在感知什么、记忆什么、想象什么、思维什么。注意受个性心理制约。注意有两个特点:一是指向性;二是集中性。

(1)注意的分类

①随意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由主体发起的注意。

②不随意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无自觉目的、也不加任何努力、由客观事物引起的注意,是外界引起的,但又取决于个体的本身状态。

(2)注意的基本品质

①注意的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注意到的事物的数量。物体集中,排列有序,注意广度就大,反之就小。

②注意的分配,在同时进行两种以上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即为注意的分配。人在同时进行两种以上活动时,各种活动必须十分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使各种活动效率不受影响。

③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注意保持在某种活动上的特性。维持注意的稳定性,就必须克服分心,减少无意注意,提高自身抗干扰注意的能力。

注意的集中与转移:要把注意集中在活动的事物上,也要根据需要把注意主动地、有目的地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叫注意的转移。注意转移与注意分心是两回事。分心是注意溜到无关的事物上去。注意能够灵活转移是注意的良好的心理品质。

5.思维 是人脑间接的概括性的对客观事物的反应。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主要特征。

思维的间接性表现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已有知识、经验或其他事物的媒介来反应客观事物的属性以及预见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思维所表现的事物,不是个别事物或其个别特征,而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及其联系,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思维的概括性是借助言语和词语来表达的,如果没有一定物质形式的词,那么,由个别事物概括出来的一般东西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任何思维概括也就是不可能的了。

思维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认识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根据。思维的感性材料来于客观实践,人只有在实践中感知客观事物,才能发现事物的特点,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并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人们在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1)思维的过程:思维过程是人脑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

通过分析可以对客观事物有一个全面、本质的反映,分析是把整体分解开来,认识事物的个别特征,而综合则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结合起来,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过程。

比较、抽象与概括是思维过程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比较确定事物之间的关系、差异和同一性,有益于认识事物的异同,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抽象则是把事物本质属性抽取出来的思维过程。概括则是根据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来认识同一类所有事物的思维过程。

(2)思维与解决问题:思维过程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通过对问题解决过程分析,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思维过程。要解决问题就要分析问题的要求、条件,发现各种关系和联系,寻找解决办法,设想预期结果,这个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思维。

问题解决的思路并非是直线式进行的,而是一个反复探索的曲折过程。同时也受个体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定势(过去经验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状态)、功能固着(把某种功能牢固地赋予某一物体)、迁移(问题的解决影响另一些问题的解决)与动机(解决问题的内部动力)等因素影响。

(二)情绪与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需要的态度的体验,是对客观事物同人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需要是情绪与情感产生的基础,人对某件事物产生情绪或情感,需要在其中起中介作用。符合需要的事物会引起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不符合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消极的情绪和情感。情绪与情感都是认知的产物,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客观现实是产生情绪和情感的源泉。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获得胜利,感到快乐;失去亲人,感到悲哀;面临危险,感到恐惧,这就是人的情绪与情感表现。

1.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情绪具有鲜明的情境性和短暂性,往往随着情境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情感则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情绪经常带有冲动性和比较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是以内心体验的形式稳定地蕴藏在人格当中。情绪多与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情感多与社会需要相关。情感靠情绪来表达,情绪体现着复杂的情感。情绪和情感是复杂的心理活动。因此可以说,狭义上讲情绪是比较低级的,与机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从广义上讲,情绪包括情感,情感是高等动物的社会行为与行为的社会评价相联系的态度体验。

2.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1)基本情绪:人的基本情绪可以分为快乐、愤怒、悲哀、恐惧等四种。人的各种情绪都有其独特的表情,根据其表情可以推断一个人的内心情绪。一个人的表情、姿势、手势、语调等都与人的内心情绪体验有关。

(2)情绪状态:是指人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激动不安的状态,常见的情绪状态有三种。

①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又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即常说的心情。心境不是指向某人或某事的体验,而是指一个人在一段时期,对面临的一切人和事物都撒上情绪色彩的体验。心境好时,会喜笑颜开,心境不佳时,则会神色沮丧。引起心境的原因很多,如事业成败、人际关系、健康状况、环境条件等都可能成为某种心境的原因。人的心境经常是积极的或消极的,与个人的人格有关。

②激情,激情是一种时间短暂但暴发力较强的情绪状态,如狂喜、大怒、悲痛、恐怖等。在激情暴发时大多都有鲜明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表现。激情发作时会使自己的理智性降低,自控能力减弱,有时不能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但有修养的人则能驾驭自己的情绪。激情也有积极的一面,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等都是激情的优良表现。

③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事件所引起的极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的一刹那间,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生物性反应,在紧急时刻,人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如急中生智、当机立断、张皇失措、目瞪口呆。应激状态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

(3)高级情感:人与高等动物都有情感,但本质是不同的,因为人有社会制约性。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高级情感有三种:一是道德感,是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评价人和事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二是理智感,有助于人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行事,有助于做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理智感主要表现在人的智力活动过程中,是为探求真理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对人追求真理具有动力作用。三是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某种事物时产生的态度体验,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美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这种对自然、艺术、美的追求,对人生有重要意义。

(4)情绪障碍:情绪障碍包括焦虑障碍和心境障碍。焦虑障碍有广泛焦虑、惊恐、恐怖、强迫性障碍等。心境障碍有抑郁障碍、躁狂症等。

(三)意志过程

意志是自觉的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努力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人不仅能通过认识来认识客观世界,通过情感活动来体验客观事物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可以通过意志行动来能动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来改造客观世界。能自觉地确立目标,是人类的心理行为特征。认识过程是意志产生的基础。

1.意志的特征

(1)明确的目的性: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明确目的、有计划并在意志参与下进行的。通过认识事物,人能够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能预见未来,自觉确定明确的目标,自觉的行动才是人意志的表现。明确的目的犹如意志的灵魂和灯塔,指引着意志行动的航程。

(2)意志行动必须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人通过对随意活动的调节,提高对自我行为调节的能力。人的随意动作越熟练,对意志行动越有利,因此,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3)意志行动必须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人在日常生活中许多随意行动都不需要克服困难,如用筷子、拿铅笔写字等,所以不叫意志行动。真正的意志行动必须是与随意动作相伴随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过程。克服达到目标途径中的各种困难,是意志的重要特征,越是较高价值目标的意志行动,遇到的困难也会越多,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

2.意志行动的心理结构 人的意志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常常分为采取决定与执行决定两个阶段。

(1)采取行动阶段或称准备阶段:在意志行动采取决定的准备阶段,也就是在行动之前,要明确行动的目标,解决动机矛盾,选择行动方案,作出行动决定。简单说包括动机斗争、目的确定和方法选择。

动机斗争,人的行动是由动机推动的,动机是引起、维持人的活动,并将这一活动导向某一目标的愿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面对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同时能满足多种需要目标的情况是很少的,只能选择地满足某一目标需要。这种选择就构成了复杂、尖锐的动机斗争。常见的动机斗争有:①双趋冲突是指同时存在两种渴望满足的需要,而且这两种需要激发起来的动机力量大致相等,必须从中作出抉择。②双避冲突是指两个需要避开的刺激,但只有接受其一,才能避开其二。③趋避冲突指对同一事物既有好而趋之,又有恶而避之。即人常说的矛盾心情。

目的确定,确定目的是十分重要的。目的是意志行动的灵魂,是意志行动趋向的目标。凡是对人有重要意义的行动目的,都需要经过复杂的动机斗争才能确立,几个目标的吸引力越接近,动机斗争就越激烈,最终目的的确定也就越困难。

方法选择,在意志行动之前,如果遇到达到目的的途径与方法多种多样时,还需要通过动机斗争选择最佳方法。方法选择既受知识经验和环境条件的制约,又受道德品质的影响。

(2)执行决定阶段:准备采取行动阶段主要是在头脑中进行的,而执行决定阶段则是将目的付诸实现的过程。执行阶段是意志行动重要的阶段,一个人意志的强弱对执行决定有重要影响。为此要坚持既定目标,防止新动机目标的引诱和干扰。在意志行动中经受挫折是经常的,意志坚强者要能经受挫折而锐气不减。同时要考虑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计划。固执并非意志坚强,灵活机动并非意志薄弱,对此要有正确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