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逐渐狭窄引起心脏供氧不足(心绞痛),直到整个血管完全闭塞,从而导致冠脉梗死。梗死导致的组织损坏可导致心泵功能的损害,从而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猝死。冠心病众所周知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血浆中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糖尿病、吸烟、超重和缺乏运动等。除遗传因素外,与身体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压力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改变个体的生活行为方式,例如,戒烟、健康饮食、多运动和缓解心理压力可使心脏病发作的危险减少80%。
冠心病的发生、急性发作、发展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社会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可使冠心病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升高2~3倍。
一、病因
1.发病机制 可能为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动脉硬化,引起心肌缺血、缺氧,从而降低心肌代偿功能,心脏不能向脑部输送足够血量,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的脑衰弱综合征。
2.心理应激 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慢性应激,即一旦诊断为冠心病,被“戴”上冠心病“帽子”后的慢性心理应激;另一类为急性冠状动脉梗死后的急性应激,患者对疾病预后的担忧、紧张等。
二、临床表现
在病程较长和对疾病有悲观情绪的病人常出现焦虑、易激动、抑郁等症状。心身医学研究已表明,抑郁是冠心病发展过程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心脏病发作后有25%~30%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符合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诊断标准,并且增加了死亡的风险。这些情感反应的诱因是害怕心脏病并发症,失去机体功能、失去工作和降低社会地位,生存需依赖医生和照料者等。
当冠状动脉循环严重障碍时患者会出现幻觉妄想状态,幻听多为议论性或命令性的,妄想多为被害性的。重症病例会发生程度不等的意识障碍。
三、治疗原则
1.原发病的治疗 以期恢复心脏“泵”的作用,防止卧床时血流缓慢导致脑供血不足或脑梗死。
2.心理障碍的治疗 急性期抗焦虑治疗远比抗抑郁治疗重要,因为焦虑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脏氧耗负担加重而诱发心力衰竭。急性期抗焦虑宜选用苯二氮类安全性好的药物,如地西泮(安定)、艾司唑仑等。恢复期抗焦虑抗抑郁治疗宜用5-HT重吸收摄制药,如帕罗西汀、西酞普兰等,因这类药物具有抗抑郁、抗焦虑的双重作用,安全性也较好,不足之处是起效较慢,达治疗作用需1周左右时间。
如出现兴奋或幻觉妄想状态可使用喹硫平、奥氮平等抗精神病药,也可采用小剂量利培酮0.5~2mg/日或氟哌啶醇4~8mg/日,分次口服或5mg肌内注射对症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