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儒家思想
心理咨询是一种人生辅导,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现代意义的心理咨询起源于西方,我们现在所学习和使用的咨询理论和方法也多是西方的“舶来品”。其实,心理咨询作为一门学科和专业,产生的时间并不长久,然而这并不表明在此之前就没有心理咨询的思想和实践,只不过那时人们是用教导、劝解、疏导等语句来说明和表达有关的思想和实践。正像心理学一样,虽然正式形成学科的时间不长,但是也有漫长的思想发展历史。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华文化中蕴涵着许多深刻的心理咨询思想,这些思想不仅滋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而且对现代社会的文明发展同样具有重大的价值。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72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图4-23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由于人的心理受社会文化影响很大,因而,行之有效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应当充分顾及社会文化差异。在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推崇,两千年来儒家思想占据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位置,对中国人的心理和文化影响极深。儒家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了解儒家思想中的心理咨询学思想,对于理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促进心理咨询事业在中国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一、儒家思想的心理咨询学价值
(一)天人合一
我们所常见的“精神分析治疗理论”、“行为主义疗法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情绪治疗理论”等西方心理咨询理论,都是从个体入手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虽然它们在促进人的健康发展方面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但却缺少了一种对整体和谐发展的人生领悟。而儒家思想的人生观是从整个宇宙的变化发展来探讨人的发展,主张人的发展与天地万物的发展息息相关,认为“天人合一”是人生发展的最高境界,这与心理咨询帮助人们解除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困扰、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和实现人生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相对于西方注重个体自由发展的人生观来说,儒家提倡的“天人合一”的人生观对于做好中国人的心理咨询有重要价值。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鲁国邹城人(今山东邹城市),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图4-24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一般认为是孟子倡导的,孟子的“天”很少有人格神的含义,它有时指人力所无可奈何的命运,但主要是指道德之天。他的“天人合一”思想讲的是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33)人性在于人心,而人性乃“天之所与我者”(34),所以天人是合一的。“天人合一”在孟子这里就是指人性、人心以天为本。人心有“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35)人心有仁义礼智,所以人性本善。孟子就这样明确地奠定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
孔子虽然讲“仁者爱人”,但是这种“爱”是差等之爱,即有差别的爱。明朝的王阳明(1472—1529)对“仁爱”进行了新的阐述,提出“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使差等之爱与博爱相结合,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儒家的道德观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发展的顶峰。王阳明认为,人之所以爱人,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同类感”。人与人同类“一体”,才能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一体之仁”。“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理论依据。“万物一体”远不止于人与人“为一体”,而且人与禽兽、草木、瓦石都“为一体”,见其“哀鸣”、“摧残”、“毁坏”,亦有“不忍”、“悯恤”、“顾惜”之心。显然,“万物一体”乃人对自然万物产生“仁爱”的根源。(36)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于阳明洞学习,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图4-25 王阳明(1472—1529)
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情感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准则。儒家最为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协调的关系,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与天地同和、与万物同游”的人生胸怀。这种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我们从更深远的意义上理解心理咨询的本质、心理咨询的目标,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
(二)人生态度
在心理咨询实践中,生命空虚感或人生意义失落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使来访者获得生命意义感,是心理咨询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些心理咨询学说甚至是针对这个问题而建立的,如弗兰克(V.E.Frankl)的意义疗法。
儒家的人生态度与其“天人合一”思想是一致的。在儒家看来,人性中包含了仁、义、礼、智、信,也包含了喜、怒、哀、惧、爱、恶、欲的情感体验。因此,人应当体认和发展自己的善端,养性、明心,成为有德性之人。这就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儒家既不像道家那样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理想,也不像后来的佛家那样宣扬轮回报应,而是主张在现世中努力做事、认真生活,将生命视为最高价值。这就是儒家所推崇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人生态度使“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37),进入“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境界,实现人心的无限宽广。这种知命乐天、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有助于心理健康的。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现代人经常生活在矛盾与压力之中,心理失衡的现象非常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和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于解除心理困扰、重新适应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儒家认为,人可以通过内省、自我调整来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8)孟子则强调要养浩然之气。孔子说自己的人生态度是:“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39)“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40)儒家认为保持良好的情绪,乐观地对待生活,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修养,也是保持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面对重大的挫折和不利的人生境遇时,儒家常常用“命”来化解,认为挫折和困境是命定的,顺应它、接受它就是了,不要为之忧郁。朱熹说“人物之生,凶吉祸福,皆天所命。然惟莫之致而至者,乃为正命。故君子修身以佚之,所以顺乎此也。”当人遇到不如意的事件时,个体常常出现各种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反应,如后悔、自责、愧疚、愤怒、失望等,甚至可能出现心因性疾病。但是如果把事件结果归结为必然时,个人的责任感就会减轻或消失,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反应可能就化解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儒家命定思想可以看作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三)忠恕之道
孔子的学生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按照朱熹的解释,“尽己之谓忠”,“推己及人之谓恕”。
“忠”是对自己而言的,指的是从自己的良心、善心出发,尽自己所能,时时刻刻处处忠实待人,尽心竭力地为他人服务。要求人们忠于职守,“尽己”、“尽职”,认真做事,对人对事恭敬、谨慎、诚心诚意。
“恕”是对他人而言的,指的是宽恕、原谅别人,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要做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1),不要将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强加给别人,互让互谅。要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包容、宽容,做到宽以待人,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使人际关系和谐。
儒家认为,只有在个人德性上具备“忠”的人,才能在群体的人际关系中施行“恕”,所以“忠”是“恕”的基础。而“忠”作为个体的德性,只有在“恕”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出来。“忠恕”互相依存,相辅相成。所以,“忠恕之道”的本质是引导人们趋善避恶,从道德低境界走向道德高境界。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42),意思是君子心胸宽广,光明正大,因此坦然自在;小人自私自利,患得患失,所以常怀忧惧。所以,儒家的忠恕之道,既是道德规范,也是心理修养。认真做事、尽职尽责,会使人心坦然。待人宽容、将心比心,会使人际关系和谐。长期践行忠恕之道,可以防止和减少生活中产生矛盾,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四)中庸思想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中庸思想乃是个体的立身之道。
关“中庸”的含义,有两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中”是不偏不倚;“庸”为平常普通。如朱熹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43)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庸”为时中、中用、合理的选择之意。如王夫之说:“若夫庸之为义,在《说文》则云‘庸,用也’;《尚书》之言庸者,无不与用义同。自朱子以前,无有将此字作平常解也者。”(44)当代学者多有认同后一解释。如杜维明认为,“‘中庸’的基本观念,实际上是在最复杂的时空交汇点上取得最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中’这个观点,不是指静态的中心,而是对动态过程的把握。”(45)这就是说,儒家的“中庸”有用“中”原则,即当个体在做某件事情时,会遇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利益要求,为了更好地做某件事情,或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应折中地兼顾方方面面的利益。由此可见,“中庸”不是“随大流”、“混日子”,而是更协调地积极做事。“中庸”可以作为个体处理复杂问题的基本原则。(46)
长期以来,按照中庸思想,儒家教导人们行为处世要不偏不倚、不走极端、调和兼顾,这样可以减少冲突,减少由冲突带来的心理问题。“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尔不猛”的中庸思想,对形成讲求平稳的中国人社会心理和心理的自我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客观上,儒家的中庸思想对于维护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是有积极作用的。
(五)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是儒家关于人格的理想和追求。
“内圣外王”一语最早并不是儒家提出来的,它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庄子・天下篇》中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此即‘内圣外王之道’”(47)。《庄子・天下篇》把“内圣”描述为一种理想的人格,它表现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48)《庄子・天下篇》把“外王”描述为一种政治理想,它表现为:“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后来,“内圣外王”在历代儒家的不断阐发下,逐渐成为儒家追求的最高人格境界和人格修养目标。
在儒家思想中,“内圣”就是要人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完善道德,陶冶性情,增长才干。“外王”就是为家、为国、为天下做一番事业,建功立业。“内圣外王”,就是道德修养和政治作为的统一。
按照“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和追求,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先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只有完善自己,才能有所作为。它鼓励人们在生活和事业的道路上,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做一番事业。它提倡的是一种积极的人格,对于保持和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六)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也是儒家积极倡导的一种人格。
自强不息最早出于《周易》。《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天(即自然)不停运行,君子亦应不断努力、发愤图强;大地坚强厚实,君子亦应胸怀宽广、容载万物。
《周易》是周文王的思想,是儒家所极力推崇效法的。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49)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50)自强不息长期以来一直是儒家所说的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它包含了人格的自强,意志的坚强。
意志是重要的心理品质,身心健康的人往往有坚强的意志。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冲突,也难免遇到挫折、失败,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遇到困难就会放弃努力,严重的还会产生抑郁等心理问题。
挫折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常见原因。个体面对挫折等困苦性事件时,会体验各种心理压力,产生负面身心反应。儒家主张正视挫折,知难而进,勇于斗争,把苦难挫折看作是成长和成功的阶梯。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1)儒家强调只有通过艰苦的磨练,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才能提高身心机能,才能实现生命价值。儒家自强不息思想,从积极角度解释了个体遇到的困苦境遇,升华了困苦的意义,使个体在心理上接受、而不是排斥困苦事件,从而化解了个体因挫折而产生的心理冲突和压力感,减轻了沮丧、压抑等身心反应。另外,儒家思想认为挫折是暂时的,对将来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这在一定层面上也起到了维护心理健康的作用。
现代心理咨询中,咨询师扮演的是“助人自助”的角色,帮助来访者澄清事实,解除心理矛盾。但是归根结底,只有来访者自立自强并做出适当决定,心理咨询才有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从这一层面来说,儒家推崇的正视挫折的思想与现代心理咨询的精神有着共通之处。
二、儒家思想对心理健康的贡献与局限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对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既为增进中国人的心理健康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对儒家思想对于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的价值和意义要有正确的认识。
(一)儒家思想的贡献
儒家思想重视道德修养和人格修养,认为一个人必须通过修身养性、通过精神修养来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相融于天道,争取达到天人合一。这是一种心胸开阔、坚强进取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从心理学上看,是高层次的价值观和人格,它可以使人胸怀坦荡,精神振作,不为琐事烦心。这就是儒家一直称道和追求的君子人格。儒家两千多年对君子人格的倡导,客观上培养和熏陶了无数中国人胸怀坦荡、积极进取的气质,优化了无数人的人格,为中国人增进心理健康、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形成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儒家思想重视协调人际关系,提倡忠恕之道,千百年来对中国人的民族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谦谦君子,尊老爱幼,礼貌待人,已经积淀为民族文化和人际交往准则,这种文化有效地减少了人际冲突,对于维护中国人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儒家思想的局限
儒家思想崇尚权威,复古守旧,“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宣扬顺从和服从,造成了中国人的心理中常见的从众、温顺、迷信权威、缺少主动性、不愿创新等性格特征。许多具有这种性格特征的来访者在心理咨询时,往往把心理咨询师当作权威人物看待,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咨询师身上。一旦出现咨询结果不如人意的情况,就会失望和加重心理问题。
儒家思想以他人、以社会为行动取向,他人取向导致中国人心理禁忌过多,对人要求苛刻,在生活中稍微有一点没有达到或者违反了“应有”的标准,就会遭遇很多的不理解甚至受到指责,这种社会取向使得中国人自我抑制过于强烈。中国人提倡“和为贵”、“忍为上”,这是一种强烈的自控和自制意志。但同时,又告诫人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是一种对陌生人的不信任和极强的防范心理。很多人有了烦恼和矛盾后,由于对他人心存警惕而不太愿意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往往倾向于自我解决,不愿意通过心理咨询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因此,我国的心理咨询要注意适合中国人情感和行为的特点,在心理咨询中顾及中国人开放性的程度,坚持人本取向,多采用引导、交流、倾听等方式进行心理咨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