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客观基础

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客观基础

时间:2023-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狭义讲,科学抽象是思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运动的起点;从广义讲,科学抽象包括思维具体在内,泛指思维运动。书中所指的科学抽象就是从广义上使用的。这里科学抽象的这一活动过程就是思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属性间隔是从属于客体性间隔的,是由客体性间隔引发出来的。联系的原则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客观基础,这在上面已论及,是毋庸置疑的。
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客观基础_传统文化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四、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客观基础

(一)客观基础之一——客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本性

联系的含义是指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相互联系是客观世界最基本的特征。一切事物的产生、消灭、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以联系为起点的,没有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就没有世界。恩格斯曾说过,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总体”,其中一切物体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46]相互联系是世界统一性的最基本表现形式。我们的思维具体就是要反映世界的这种统一性,再现这种多样联系的统一性。事物间的客观联系是我们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客观基础。

客观世界相互联系就必然发生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则构成了运动,运动又产生变化,形成发展。而发展是有序的,不是随意的、杂乱无章的。发展的有序性不仅表现在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上,而且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发展的内容上,表现在发展的根据(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发展的趋势上。一切客观事物、现象和过程,无不表现为一个发展的序列,这个序列则是一个以联系为起点,以联系为出发点的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思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运动的客观依据就是客观事物、现象和过程是一个发展的序列,即客观事物本身就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所以客观事物的发展的本性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客观基础。

总之,联系、发展的原则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客观基础。我们要在思维中把事物的联系,把事物的多种属性的联系复制出来,依据的就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和转化发展的关系。前面所讲的自然科学史、认识史、语言史和美术史的发展,也就是对客观世界的联系和转化、发展的关系的反映和认识,而思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运动则正是这种认识的表现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客观基础之一就是客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原则。

(二)客观基础之二——客观事物及其属性和关系的间隔性

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哲学家Φ.B.拉扎列夫和M.K.特里诺娃在其《认识结构与科学革命》一书中,提出了间隔性原则是科学抽象的前提和基础,解决了科学抽象为何可能的问题。在我们看来他们的这一思想是合理的,值得深入发掘和认识。从狭义讲,科学抽象是思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运动的起点;从广义讲,科学抽象包括思维具体在内,泛指思维运动。书中所指的科学抽象就是从广义上使用的。它是指思维中人脑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把客观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将事物的规定性和因素区分开来,抽取本质的方面,进而进行研究,以揭示事物不同侧面的本质、关系和内在规律性,然后加以综合,以形成科学理论及体系,再现客观事物的具体。这里科学抽象的这一活动过程就是思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

科学抽象为什么可能?这首先是因为我们客观上能够从无比复杂的世界整体中区分出相对独立的客体,这就是所谓的客体性间隔。其次是因为我们能够从物质客体的无穷多属性和关系中区分出一组一组的属性和关系,作为我们各门科学的认识对象,这就是所谓的属性间隔。属性间隔是从属于客体性间隔的,是由客体性间隔引发出来的。若没有客体性间隔把物质客体外在地分隔开来,也就不会有属性间隔把一具体物质客体的属性和关系一组一组地抽取出来进行研究。比如,正因为先有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大物质客体的外在区分,我们才可能对这其中的某一物质客体进行研究,才可能抽取其某一组属性,作为某门科学的研究对象。以人类社会来说,人类社会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有机体。它有其多种属性和关系。不论哪种社会都有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有其上层建筑形式。每一社会都有其各自的国家、民族、宗教、文化、哲学等。社会就是由这些方面和属性构成的统一体,而每个方面都有其发展的特点和发展的规定性。我们之所以能够把社会的这些个别方面分出来加以研究,如有的学科研究技术的发展,有的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的研究文化史,有的研究宗教等,这都是依据客体间隔和属性间隔的原则。我们正是依据社会这一有机体内部属性和关系的间隔性而划分出了不同的研究领域,才有可能确定某门学科的逻辑起点,才谈得上思维上升运动,形成理论体系。因此,我们说,客体性间隔与属性间隔是一脉相承的,二者都是本体论意义的间隔(即物质客体及其性质和关系的间隔性)。

在我们看来,物质客体是无穷多属性和关系的载体和承担者(像上面所举的人类社会),而作为人们的特定认识对象的则只能是这无穷多属性和关系中的某一组属性和关系。我们之所以能够把认识对象的某一组属性和关系从物质客体本身中划分出来,作为我们某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其原因就在于物质客观间有间隔性,客体内部属性间有间隔性,我们依据的正是间隔性原则。

联系原则与间隔性原则是否矛盾?辩证法十分强调联系,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均是普遍联系的。任何客体之间或客体内部的无穷多属性和关系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联系的原则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客观基础,这在上面已论及,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并不排斥间隔性原则。我们知道,物质客体及其性质和关系并不是等同或并列的。物质客体的性质和关系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彼此不同,同物质客体本身具有不同的联系,并且它们间的联系还有强弱之别。另外,一组性质和关系之间的紧密联系同组与组间的分立关系总是同时发生的,即一组属性之间联系的显化则总是伴着其他组属性的潜化。这就是说,我们的间隔性原则是建立在普遍联系原则上的。间隔性原则与联系原则是相容的。如果可以说间隔性原则是讲客体及其属性间的对立,那么联系性原则则是讲客体及其属性间的统一。间隔性原则与联系性原则是对立之统一,并不违背辩证法。我们强调有对立的统一,有间隔的联系,即有非连续性因素的连续性。墨西哥科学家托马斯·阿布里金强调了间隔性原则,反对我们囿于联系的原则。他指出:“制定概念的基本条件在于,物理自然界尽管有其完善的统一,至少暂时也可以分解为隔离的部分假若不是这样,我们甚至不得不在一个极简单的认识情况下考虑到宇宙的全部要素,因而对自然过程的任何研究、任何理解将永远是不可能的,即使这只是由于我们大脑的局限性,那个我们能够忽略几乎整个宇宙和只集中注意力于我们感兴趣的东西这一事实是如此的自然,以至从来也没人提起过。但是我们不应当忘记,就事情的实质而言,这是我们宇宙的非常令人惊异的属性。此外,这个属性并不带有绝对的性质。那种帮助我们建立我们的隔离,始终是局部的和暂时的,因此我们刚一越过某种界限,宇宙的其他部分就开始为我们所感觉,而概念将获得自己的意义的开始。”[47]这说明,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联系等量齐观,一分主次。我们现实中存在着某种客观机制,使客体、对象同外部世界隔离开来,并且规定了任何科学概念的信息域。在此需指出一点,客体与对象是有区别的。客体是指一切属性和关系的集合和物质载体,对象则是指客体中一定间隔内的某组要素属性的集合。

客体及其属性的间隔决定了我们认识的间隔。列宁就曾指出过事物的辩证法创造观念的辩证法。恩格斯也指出:“我们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而两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它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48]这就要求我们的抽象间隔必须反映客体及其属性的间隔。我们的主观思维必须再现客体及其属性和关系的联系性和间隔性。客观事物及其属性和关系的联系和间隔的辩证本性决定了我们的思维的辩证法,决定了我们的认识运动必然是连续性和非连续的统一。客体及其属性和关系的间隔反映在我们思维中,就表现为概念范畴以及由它所构成的判断、推理等的理论体系都有自己的意义间隔,有自己的适用范围。不同理论体系都有自己的概念范畴。不同的概念范畴都反映不同的属性和关系。它们各自是逻辑封闭的,有各自的论域。这就是我们的抽象间隔,即我们的思维间隔。客体及属性的间隔决定我们的科学抽象有两个阶段,首先是系统抽象,把客体中相对隔离的一组一组属性、要素分别抽取出来,然后把一组内的诸要素逐一进行研究,进而探求其要素间的联系即规律性,这两个阶段是不能割裂的,否则就达不到科学抽象的目的,不能再现具体。如果无视客体及属性间的间隔,随意抽取,东抽点西抽点,然后把抽取的属性机械相加,是不会得出具体真理的,就会陷入混乱,什么也认识不了。如果按照间隔性原则,对一个完整的系统(不论大系统还是子系统)进行研究,就能得到具体真理。因为我们在一定的认识辖域里,就便于抽象出事物的多侧面的本质规定,再现客观事物的整体面目,而认识辖域的确定就是靠的间隔性原则,所以,间隔性原则是思维由抽象上升到具体运动的客观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