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针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针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时间:2023-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已经成为现时代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大现象。[5]经济全球化,实质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全球化。这是对我们党的严峻考验和挑战。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汹涌浪潮,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正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祖国的强盛的新的高度来认识自己,振奋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的觉醒。
针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_传统文化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三、针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我国新时期党的建设和国家的建设必须在世界的联系中进行,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因此,我国不能更不可能孤立地进行。随着中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我国同世界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已经成为现时代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大现象。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生产力发展日新月异,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等科技实力为基础,经济国防实力为核心,民族凝聚力为内容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的优势也将长期存在。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催化作用下,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各个国家的经济被越来越深地卷入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国家与国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经济全球化的最深刻的历史原因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追逐剩余价值以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18世纪中叶~19世纪的100多年间,世界第一次经济全球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经济全球化,20世纪70年代~现在,第三次经济全球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了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4]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经济全球化,工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使资本的国际化向更深更广发展。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中断了经济全球化。二战以后,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信息革命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特别是到80~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资本的进一步国际化消除了壁垒,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奔来——第三次经济全球化。到1999年底,全世界有6万多家跨国公司,其对外投资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控制了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直接投资的90%以上。资本流遍全世界,利润则流向了西方。江泽民同志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深刻、透彻、尖锐地剖析了经济全球化,他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是很不同的。在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却仍饱受贫穷落后之苦。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5]经济全球化,实质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使南北差距扩大,使富者愈富,穷者更穷。面对经济全球化,各国都力图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共产党能否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保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提高国际竞争力,赶超发达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对我们党的严峻考验和挑战。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汹涌浪潮,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正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祖国的强盛的新的高度来认识自己,振奋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的觉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