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谐开放:社会开放观的现代转型
社会和谐需要社会开放,社会开放促进社会和谐。和谐开放体现了社会和谐质素与发展动力量度相统一的发展范式,和谐开放观就是一种社会开放生态观与社会和谐动力观复合适应的社会开放观。这种开放观标志着社会开放观的现代转型。
1.社会和谐:社会开放生态观的奠立
社会和谐是社会开放发展进程中一种质的规定性,标示着人们的理想向往与认识秩序、事物的存在价值与发展状态、生态的持续平衡与道德考量。
社会和谐是一种理想向往。和谐是良好社会生态的一个定式,表明社会有机体内部各要素及其与外部环境诸要素也达成协调、融洽状态,这种系统协调和系统与外部融洽一致状态就是社会生态平衡状态。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42]建构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多维度的高度协调、平衡的和谐,是人类一直向往的社会理想。
社会和谐是一种价值积累。和谐能够创造价值、积累价值、带来幸福、创生快乐。和谐使自组织调节系统得以保护、系统结构内在要素趋于完善、社会人际关系减少利益磨擦、政党公正合法治理得以延续、企业联盟抢滩市场不战而胜。和谐是建构价值链、积累价值的媒介,是修复生态价值链、培育交往价值链、加固政治价值链的环节。在社会开放进程中,和谐建立的丰富的多元价值联系,不断给人们带来愉悦、增进幸福、创生快乐。
社会和谐是一种发展状态。社会和谐是指现实的人的存在空间、谋生方式的自由选择日益扩大的协调状态和发展进程。这种状态和社会开放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社会开放是指人类社会在其内部和外部的交往关系不断扩大并获得健康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它是指社会交往关系发展的状态、程度,即从社会的封闭状态转向开放状态、从机械团结状态转向有机团结状态;另一方面,它是指社会交往关系不断扩展的过程,即社会和人从狭隘地域性的存在向真正世界历史性的存在转变的过程。[43]
社会和谐是一种认识秩序。矛盾无处不在,冲突蕴藏其中;不善于解决矛盾、消除冲突就没有发展;和谐是在解决矛盾、消除冲突过程实现的。这是一种认识秩序。只有“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见微知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44],才能疏导人民内部矛盾、消解重大利益冲突、消除价值与文化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深化体制改革、加快社会开放、化解利益矛盾、消除价值冲突、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
社会和谐是一种道德考量。正义的社会成员希望政府重典治乱、严肃法纪,维护社会和谐、繁荣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显然,要不要和谐、怎样实现和谐,成为一种道德考量标准,成为道德进步与道德堕落的分界线。和谐不能没有道德考量,和谐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掌握客观规律治理好社会、消除生存危机、实现持续发展不可分割。理解和谐就是文化理解的自觉,增进宽容就是文化宽容的提升。理解和谐与增进宽容同样是道德考量的应然样式。这种样式使人们发现社会进步的深层动力。
2.社会开放:社会和谐动力观的聚集
社会开放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动力,和谐开放是发展先进社会文明的不竭动力。社会和谐动力观是全面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开放观。
社会主义社会高度重视社会开放,主动促进开放,实现和谐开放,把社会开放作为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不息动力。社会主义社会开放为克服、摒弃资本主义社会开放的弊端准备了条件。正如马克思指出:“那时,资本主义的占有方式,即产品起初奴役生产者而后又奴役占有者的占有方式,就让位于那种以现代生产资料的本性为基础的产品占有方式: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生产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资料和享受资料。”[45]在这种条件下,社会主义开放日益走向和谐开放阶段。在开放目标上,为着实现最大多数人民的共同富裕;在开放本质上,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开放领域上,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领域的全面开放;在开放战略上,是渐进性开放与革命性开放、局部性开放与全方位开放、一元性开放与多元性开放、低层次开放与高层次开放、简单开放与深度开放相统一的开放;在开放特征上,是大开放、和平开放、长期开放、互惠开放、多层次开放、高素质开放。和谐开放观贯穿在社会诸领域和环节,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