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利用传统节日传承传统体育
1.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节日源远流长、绚丽多姿,重要的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节。这些节日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我们的祖先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产物,与天文、历法、历史、民间信仰、文化心理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蕴含着社会学、文化学、哲学、文艺学等丰富的内涵。节日从社会生活中产生,同时在发展变化中作为一种文化意识陈陈相因,代代流传,逐步形成一种文化形态。在漫长的历史中,传统节日对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审美特征,乃至民族精神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发挥着融合民族情感、形成文化共识、积淀社会文化、促进商品交换的作用。因此传统节日凝结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承载着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1)传统节日具有教化人心、匡正风气的功能。习俗习惯是传统的法约表现,是国家法律的基础和补充,从古到今,无论是作为统治的政府,还是以血脉为纽带的家族、家庭,都十分重视传统习俗对人的约束作用。节日传统是整个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拥有其独特的道德教化的力量。譬如春节所表现出的敬奉祖先、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和合”精神;端午节所张扬的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七夕节所蕴含的忠贞不渝、重诺守信的观念;重阳文化所尊奉的孝老爱亲、长幼有序的传统美德等。倡导过好传统节日,对于尊崇人伦观念、规范言行礼仪、调和人际关系、提升道德水准乃至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2)传统节日具有传承优秀文化的功能。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是我们的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资源。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依靠传统节日,因为传统节庆是各种民族民间文化最重要的综合载体,它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戏曲、民间美术、交际礼节、人生仪式、娱乐游戏、艺术技能、信仰心理等等,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无一不在传统节日中得到存活和延续。我们弘扬了传统节日,也就使其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得到了延续。
(3)传统节日具有培育民族精神的功能。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带有本民族特点、体现民族精神风貌的意志和品格,是促使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源自于全民族的文化共识,源自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数千年历史里,我们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形成了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比如爱国主义精神;包容和谐的精神;扶助友爱的精神;刻苦耐劳的精神;公平正直的精神;经世致用的精神;团结御侮的精神;自强奋斗的精神;革故鼎新的精神。等等。这种精神通过多种媒介承载传递,其中,文化信息承载最为密集、情感色彩最为浓烈、道德教化作用最为深刻、记忆传承最为有力的,当属中华传统节日。
(4)传统节日具有捍卫国家文化主权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功能。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成为一种对立统一的矛盾,文化安全和文化主权成为新面临的问题。当韩国把源自于中国的“端午祭”在联合国早注为非物质遗产时,引起了国人的情绪激动;西方各种节日在我国的日益流行,也引起了我们的警醒。如果放任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被掠夺、被代替,我们的文化主权何在?文化安全何在?这是事关国家与民族“软实力”之争、事关维护中华文化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问题。只有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继承优良传统,我们才能立足于本民族的现实文化土壤,实现与世界文化的平等对话,为世界文化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
(5)传统节日还具有拓展文化产业的功能。西方的圣诞节对商机的创造和经济的推动人所共知。韩国的“端午祭”也已经成为江陵的一项重要的文化产业。在我国,一些地方把民族传统节日与演艺、旅游、商贸嫁接起来,使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成为开发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并形成了比较可观的规模,甚至成为经济支柱之一,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由此可见,弘扬优良的节庆文化绝不是什么小事,从国家来看,传统节日是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从民间来看,传统节日是群众文化的重要契机和载体,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民众自信心、凝聚力的重要抓手。对此我们要有清醒深刻的认识。
2.采取多种措施丰富和繁荣传统节庆文化。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积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节日理念,努力发展健康向上的节庆文化,引导人们科学认识和把握传统节日习俗,剔除封建糟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
(1)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是传统节日的生命。一个节日能否延续和发展,能否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取决于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否丰富。对于传统节日,我们要组织力量深入挖掘它的文化内涵,从历史、哲学、传统、宗教信仰、时代要求等角度解读和认识它的文化内涵。其次,还要宣传普及它的文化内涵,利用节日庆典活动表现它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比如在春节期间,要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清明节期间,要突出纪念先人、缅怀先烈的主题,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慎终追远,珍惜幸福生活。端午节期间,要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利用群众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科普宣传活动,增强人们的爱国情感,提高人们的科学意识。中秋节期间,要突出团结、团圆、庆丰收的主题,努力营造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节日氛围。重阳节期间,要突出敬老孝亲的主题,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2)要精心组织重要传统节庆活动。节日庆典活动需要引导,更需要组织。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对于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文化领域和民间组织要依托传统节日,确定主题,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重大传统节日庆典活动,在全社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较为浓厚的社会氛围。要从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出发,广泛开展群众参与、群众享受的文化娱乐活动,如春节的舞龙舞狮、元宵节的灯会灯谜、端午节的赛龙舟、重阳节的踩高跷和风筝会等等。要充分发挥本地的优势,把节庆活动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风情、产业特征和自然风光结合起来,丰富节庆活动的内容。要适应群众的审美情趣、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立足群众乐于参加和便于参加,不断创造新鲜多样的节庆活动方式,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彰显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要逐步形成重大节庆活动的组织承办机制,不断提高节庆活动的社会知名度和群众参与面。
(3)要高度重视在青少年中过好传统节日。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传统教育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青少年喜欢追求新奇、时髦,目前在他们中间存在诸如“哈韩”、“哈日”、争过洋节等多种现象。这些洋节在中国没有文化基础和历史传统,因而只不过是徒有外壳的“伪节日”。而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开发并运用节庆中的教育内容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和重要手段。学校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和德育要求,组织开展好各种节日主题教育活动。教育行政部门要研究制定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之中,推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进课堂、进教材。通过加强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普及工作,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让广大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后继有人。
(4)要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和载体。节庆文化的魅力在于特色和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一些传统节日的内容与形式难免落后和僵化,阻碍和影响更多人员参与。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和载体,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与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相结合,与商业营销形成互动,不断增强节庆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始终保持传统节日旺盛的生机和活力。要探索改变重大节日庆典活动的官办模式,积极引导民间资源特别是民间人才和民间资金的投入和聚集,以此提高节庆活动的社会效益,同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5)要着力推动传统节日的产业化运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剧,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传承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就是将传统文化产业化,运营文化。成功的运营是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希望。西方文化的传播,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文化产业的扩张,依靠产业链的延伸,依靠经济的力量。目前,在中国就有很多加工生产圣诞节等节日用品的工厂。我们也可以尝试借鉴西方的做法,依托传统节日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借助资本扩张的力量进行传播,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齐心协力,推动中华节庆文化发扬光大。传统节庆和民间文化遗产涉及面广,包括各民族、各地区、各门类,既有物质形态,也有非物质形态,涉及各民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单靠一两个部门很难完成,必须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
(1)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传统节庆文化的保护和各种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去年国务院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日,使传统法定节日增加到四个,这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也要考虑利用法律法规来保护传统文化,通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传承传统文化。要运用政府资源,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开发,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扶助,加强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为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
(2)新闻媒体要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力度。现代社会,大众媒体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生活、群众情绪和社会舆论的重要因素。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宣传民族传统节日的导向作用,切实加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舆论宣传,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传统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把传统节日宣传作为重要任务,在节日期间开设专题、专栏,通过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专家访谈、群众讨论、播放专题片和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宣传介绍传统节日。
(3)保护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要纳入科学化、理性化的轨道。要组织社科机构、大专院校,组织广大专家学者,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传统节日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探索保护传统节日的措施和办法,促进传统节日不断传承和发展。对传统节日禁忌、祭祀、庆祝、娱乐等民风传统,要进行认真研究和系统整理,科学分析传统节日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深入挖掘内涵和精神实质,不断丰富和创新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要积极建言献策,为弘扬传统文化鼓与呼,形成正确导向和舆论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