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代日本社会的汉语词汇的基本状况

现代日本社会的汉语词汇的基本状况

时间:2023-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汉字传入日本,对日本文化以极大的影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日语中的“当用汉字”,表现了一定的日本社会文化内容。较准确地理解日语“当用汉字”对于掌握较地道的日语,从而了解日本社会文化,无疑是很有必要的。现代日语中很多词汇已经传入中国。朝鲜语、汉语等语种有不少词汇来自明朝时期的日本。可是,日本社会至今仍在使用汉字,而且大有上升的趋势。中日两国使用的汉字,本来都是汉字的繁体字。
现代日本社会的汉语词汇的基本状况_日本文化新论

四、现代日本社会的汉语词汇的基本状况

现代日语的文字书写系统复杂,既有汉字,又有平假名和片假名,还有罗马字和外来语。汉字和假名共同使用,扬长避短,互有分工。平、片假名各71个,常用汉字1945个,罗马字19个,共2106个。这比英语的26个字母,朝鲜语的40个字母多得多,比汉语的数以千计的汉字少一些。但是,由于日语的汉字有音读和训读之别,并且一词兼有多种读法,所以,文字负担的读音负荷比汉语多得多,而且复杂得多。常用汉字1945字的读音竟有4087种[12]

古代汉字传入日本,对日本文化以极大的影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到了近代,日本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影响也很大。日语中的汉字是由中国传入的,古代的日本人使用汉字书写自己语言的时候,与汉字的意义完全没有关系,只是借用发音书写日本语。日语中的“当用汉字”,表现了一定的日本社会文化内容。较准确地理解日语“当用汉字”对于掌握较地道的日语,从而了解日本社会文化,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双向性。中日两国的文化交融,也具有双向的特点。中国的语言文字,政治军事,改革、革命,科教乃至风俗礼仪,都受到日本的巨大影响。从日本传到中国的词汇很多我们至今还在广泛使用,并且早已成为现代汉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代日语中很多词汇已经传入中国。

例如我们日常使用的汉语就有大家熟悉的取消、手续、积极的、消极的、具体的、抽象的、目的、宗旨、权力、义务、当事者、所为、意思、表示、强制执行、第三者、场合、又、若、打消、动员令、亲属、继承、要素、法人、经济、卫生、文凭、盲从、同化等。这些还是自民国初年就已经开始在中国人中间使用的词汇。现代中国社会,人们听惯的一些词汇,也来自日本,如干部、代表、压力、旨趣、派出所、警察、宪兵、检察官、写真、经济、哲学、政治……

词汇是一种概念工具,如此多的新名词,带来的绝不仅仅是语言表述方面的新意,而必然伴随着对社会结构、思想观念、文化形态的巨大冲击和革新。可见,日语同时也给周围语言以一定程度的影响。朝鲜语、汉语等语种有不少词汇来自明朝时期的日本。其中绝大部分是日本从欧洲引进的概念造成的译词。比如物理、体操、科学、政府。

20世纪初来自日本的现代中国词语有的是日本用汉字取西洋语的发音而形成的,有的是来自纯粹日语的现代汉语外来语,如“方针”“解决”“申请”等,还有的是日本以汉字为素材,来表达西洋词语的意义,如“场合”“手续”“取消”等,或者是日本借用中国固有的语汇,来翻译西洋的语词,如“宪法”“共和”“法律”等。再有就是在中国使用但未流行,后又作为日本的新名词输入到中国的,如“权利”“文法”等[13]

日文新词对汉语影响范围广、数量多,在文、史、哲、数、理、化、天文、地理、生物、医药、农业等方面的书面用语、口头用语都很多,一些法律用语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词语,更是从日本输入的。日常生活方面的词语和一些复合词也是如此。

20世纪末汉语词汇开始吸收一些来自日本的词汇。很多已经常见于媒体,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如“物语”“花嫁”“新登场”“营业中”等,还有一些是通过后缀产生的派生词,如后缀“族”产生的“上班族”“打工族”“有车族”“追星族”等,后缀“屋”产生的“精品屋”“洗脚屋”“电脑屋”“发屋”等。这些词语的使用,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使中国文化加大了吸收外来文化的力度,加强了两国之间在语言文化生活上的联系和影响[14]

历史上,日本曾经有过限制汉字的做法。日语中的汉字难读、难写、难认,是语言学习的一大障碍。自明治时代开始近150年间,日本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名流要求废除汉字的呼声可谓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可是,日本社会至今仍在使用汉字,而且大有上升的趋势。

日本虽然从1923年开始实行限制汉字的政策,但汉字在日本现代社会中仍然使用很广。在明治与大正时期,用汉字记录的新词语约占80%以上,占压倒多数,进入昭和时期,汉字记录的新词语约占50%,用假名记录的新词语约占40%。在专业用语方面,汉字的占有率也是相当高的,其中汉字占有率最高的是逻辑学,占88%,最低是化学,占48.2%,化学在23个学科中是唯一的汉字占有率低于一半的学科。日本文化的载体是汉字,汉字是日本的人名、地名的主要的语言载体,用汉字书写的人名、地名占95%以上。依靠汉字,日本的人名、地名在日本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运载传播工具的作用,向后人传递着日本各个时代的文化信息。通过日本人名的用字,可以看到中日两国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事实。还有通过对日本的报纸、杂志“公用文”、书信使用汉字的现状的考察,能够看到一些现象,例如报纸和公用文在限制汉字方面比较坚决,用字较规范,而杂志和书信在用字方面却比较灵活,个人色彩比较浓重。再如,在同样的字数内,报纸的汉字占有率比杂志高,这是因为报纸的版面少,而汉字能反映较大的信息量。

中日两国使用的汉字,本来都是汉字的繁体字。但后来两国进行了文字改革,有的字在我国简化了,日本没有简化;有的字日本简化了,我国没有简化。有的字虽然两国都简化了,但简化的字形却不相同。所以要注意它们的区别。写日语时,一定要写日语汉字,不能写中文的简化汉字。日语中的汉字,中国人在学习日语时对了解词义有一定帮助,但是由于日本使用汉字年代久远,日语汉字在读音、字义和字体方面都有不少变化,因此也给学习日语者带来了一些困难。

日本政府于1946年进行了一次文字改革,规定了一些汉字作为使用的范围,共有1850个,这叫做“当用汉字”。当用即“当前使用”或“应当使用”之意。这1850个之外的汉字不再使用,改以假名表记。但这只是政府的规定,仍还有人按习惯使用非当用汉字。1981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又公布实行了“常用汉字表”,规定1945个常用汉字作为“一般社会生活中使用汉字的大致上的标准”。

日本人至今崇拜汉字文化,每年报考汉字测试的日本人比参加英文托福考试的人多。登记为公益团体的日本汉字检定协会组织日本人参加汉字测试,单收考试费就累计高达几十亿日元的资金。

根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在保存汉字文化上,日本汉字检定协会尽心尽力。每年年底,它都会在京都著名的清水寺内,举行汉字投票会,公布当年最热门的汉字,借以反映这一年来的时局。2008年,被挑中的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口中的“变”字,贴切反映了突变的经济,受到外界重视。不过,“变”字在日文的另一意思是“怪”。

日本报考汉字测试的人数在2000年为158万,到了2007年增加到272万。协会所收的考试费分不同级别。日本汉字检定协会成立的宗旨,是为了保存汉字传统,为教育作出贡献。现在日本汉字测试越来越有市场,人们越来越重视汉字。日本重视汉字,全靠民间发挥力量。电视问答节目,就经常以考汉字为主题。一些日本脑专家上电视指出,多读多写汉字能增强脑力。

作为现代日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日语汉字词语,虽然是由古代中国传播到日本的,但现代日语中运用的汉字词语在日本经过了1000多年的发展、衍变,相当一部分汉字词语的运用与现代汉语相比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日语中使用的常见汉字词语与现代汉语已经有了差别,这是日语学习中需要充分注意的。

一般认为,当代日本的文字体系包括起源于中国的日本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三部分。其中,相对于表音文字的假名,表意文字的汉字曾被称为“真名”。虽然中国人对汉字并不陌生,但遇到诸如:“峠”、“畑”、“辻”等汉字时,还是会感到困惑。这些字是日本人创造的汉字。也许很多人不知道现在中文中所使用的“腺”字,也是由江户时代的日本人创造的。当然日语汉字的发音同中文不同,但是可以用假名来表示,而且一个汉字通常都有多个读音。如“木”有“き、もく、ぼく”等多个读音。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汉字传到日本后,这个汉字本身的汉语读音也随之传入,这种读音称为“音读”,如上例中的“もく、ぼく”;而日语中固有词语假借汉字表示该意义时的读音,称为“训读”。如上例中的“き”。

尽管日本人和中国人所讲的语言完全不同,但日语的书写系统却是来自于汉语。我国唐代的时候发展非常鼎盛,当时日本还没有文字,所以日本就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语言和文字。经过几千年的变迁,虽然现在的日语文字已经有所改变,但有一部分的发音和中文非常类似或接近。

日本现仍有许多当地方言。在诸如广播、电视和电影等大众媒体的影响下,以东京话为基础的标准日语已逐渐推广到整个国家,但特别的是,京都和大阪人所讲的方言继续保持繁荣,并保留着其影响。

日语受汉语的影响非常大。在日语里,有语法实意的词都含有汉字且大部分与实意相关。所以通常即便是不懂日语的朋友看到一个短句也能大概明白意思。不过因为影响日语的是文言文而不是白话文,所以有些词也不能以现代汉语的角度去理解。

还有一些词语虽然也含有汉字,不过意思却相差很多,因此,学习日语不能望文生义。在日本社会中,知道汉字,尤其是清楚古代、近代汉字的人,都被认为是有教养的人,即使在明治维新以后在具有浓厚的西方色彩的社会中也不曾改变。

【注释】

[1]程裕祯著.中国文化要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端道良秀著.日中佛教友好二千年史(日).徐明,何燕生译.王一凡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北京外国语学院日语系编.中日关系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13

[4]沈仁安.日本起源考.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

[5]北京外国语学院日语系编.中日关系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7

[6]陆晓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4(4)

[7]沈仁安.日本起源考.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

[8]周一良.中日文化关系史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9]研究中心.日本学(第12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中国人民大学外语系.日本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1]申泰海,赵基天.详解日语语法词典.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3

[12]申泰海,赵基天.详解日语语法词典.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3

[13]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14]李文.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1972-200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