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和任务:“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既是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也是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路径。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曲靖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阶段、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阶段。但与全国整体相比,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缓慢,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四化”)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仍较突出。在新的发展阶段,坚定不移、大力实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战略,是曲靖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必然选择。
(一)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促进工业跨越发展
新型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曲靖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要实现曲靖经济跨越发展,关键是促进工业跨越发展。这也是加快工业化进程,按期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必然选择。进入“十二五”以来,件随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曲靖工业经济总量有限、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愈加凸显出来,新型工业化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跨越发展,一是以做大工业经济总量为基础,不断壮大工业综合实力。基本目标:以2013年工业总产值2089.6亿元为基期,到201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力争达33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实现产值达2700亿元。二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形成更加科学、完善的工业布局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基本目标:到2018年,全市轻重工业增加值比重由34:66调整为40:60;非烟轻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从5.7%提高到8%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从45.3%提高到50%以上,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三是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努力提升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推进工业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重点做好煤电化冶、非煤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三篇文章”,达到巩固发展烟草加工及能源、冶金、化工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生物、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促进实现曲靖工业经济科学发展、安全发展、跨越发展。基本目标:从2013年起,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利税年均增长8%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由30万元/人提高到40万元/人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由5.1%提高到6.2%以上。
(二)坚持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
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60%以上是衡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是曲靖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任务之一。为此,一是要抓住曲靖市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试点城市”的机遇,加快城镇综合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增强城镇对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持能力,加快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以2013年为基期,力争未来7年每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55%以上。二是要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以融入滇中城市群为主导,以建设珠江源大城市为核心,构建形成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中心城镇、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三是要推进产城融合,强化城镇产业支撑,让转移进城人口留得住、能发展。把新型城镇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紧密结合起来,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努力培育一大批城镇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实现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联动、同步发展。四是要把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发展有曲靖历史记忆、文化脉络、生态风貌、人文特点的城镇,在2018年前把中心城市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平安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五是要“以人为本”,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提高人口素质,在城镇化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包容、和谐城镇。
(三)坚持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曲靖是农业大市。坚持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的问题,对曲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关键意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市要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以高原特色农业为主线,以打造现代庄园经济为重点,以基地、园区、企业、市场建设为载体,以绿色生态为品牌,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曲靖实现从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一是要走“基地农业”之路,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发展;二是要走“品牌农业”之路,推进农业产业集约发展;三是要走“体系农业”之路,推进农业产业链式发展;四是要走“创新农业”之路,推进农业开放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制定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2012—2017年,全市要力争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在2012年基础上增长2倍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2年基础上增长1倍以上。
(四)坚持信息化带动发展战略,“四化”融合、互动发展
曲靖作为一个依托资源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四化”融合、互动发展,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是要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利用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等信息技术,全面提升曲靖信息化建设水平,打造“数字曲靖”“智慧曲靖”。二是要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抓好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施信息技术改造计划,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是要依托昆明冶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安费若(曲靖)科技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光电子产业、电子材料产业,推动曲靖信息产业跨越发展。四是要以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为助推,加快推进“四化”融合、互动发展。以信息化带动传统工业、农业的改造升级,以信息化促进和提升城镇建设管理水平,打造“数字曲靖”“智慧城市”等现代城镇发展新模式。
二、加快产业建设步伐,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一个地区产业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目前,曲靖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发展上还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产业发展总量不足、产业层次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结构性矛盾突出。加快产业建设步伐,才能为全市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产业支撑。
(一)牢固树立“产业兴市”理念,推动产业建设实现新突破
实践充分证明,产业兴则曲靖兴、工业强则曲靖强。打造曲靖经济“升级版”,关键是要打造曲靖产业经济“升级版”。为此,要牢固树立“产业兴市”理念,把产业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向全面深化改革要动力、增活力,努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一是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产业聚集、优惠政策向产业倾斜、人才资源向产业汇聚,强化产业发展要素支撑,在激发产业活力上实现新突破。二是把各类园区作为产业建设的载体和平台,重点建好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滇中产业新区马龙产业园区、各县(市、区)工业园区“三大平台”,在打造产业经济增长极,提升全市产业综合实力上实现新突破。三是立足曲靖产业发展基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增强产业竞争力上实现新突破。
(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具有曲靖特色的五个“千亿大产业”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曲靖产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就是要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要发挥曲靖特色和优势,在“十三五”期间,把生物产业、能源产业、制造业、服务业、旅游业五个产业分别打造成为产值超千亿元的大产业(简称五个“千亿大产业”)。构建形成以现代农业发展为基础,烟草与新型重化工业为支撑,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
(三)突出产业建设重点,推动产业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从曲靖实际出发,围绕三大重点推进产业建设。一是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思路和要求,巩固提高第一产业,优化提升第二产业,发展壮大第三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二是加快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特色明显、发展潜力大、市场优势突出等原则,将高原特色农业、烟草、煤电及新能源、冶金、煤化工、建筑建材、以食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七个优势产业,生物医药、光电子及新材料、新型高端装备制造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旅游文化、商贸物流、金融保险三个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建设的重点选择,加快发展。三是着力增强产业深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推动资源型产业转化增值,促进产品向终端、产业向高端发展,全面提高资源型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三、打好“园区经济、县域经济、民营经济”三大战役
如前所述,产业是曲靖经济的根本支撑,曲靖经济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产业发展上。而加快产业发展,关键是要在园区经济、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取得重大突破。2012年2月召开的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围绕实现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目标要求,首次提出了打好园区经济、县域经济、民营经济“三大战役”的战略方针。贯彻落实省委的战略决策部署,“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曲靖必须努力打好“三大战役”,推动全市经济持续稳步增长。
(一)打好园区经济战役,让园区经济火起来
按照注重规划引领、夯实发展基础、整合招商资源、加快企业培育、强化政策支撑、优化发展环境的思路,打造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园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发展目标,到2018年,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及12个工业园区完成总产值力争达到4000亿元以上。其中,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达1000亿元以上;沾益煤化工工业园达500亿元以上;马龙、宣威、越州工业园区分别达400亿元以上;富源、师宗工业园区分别达300亿元以上;西城、陆良、罗平工业园区分别达200亿元以上;南海子、会泽工业园分别达100亿元以上。
(二)打好县域经济战役,让县域经济强起来
立足全面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大力培育县域经济优势特色产业。每个县重点培育1~2个带动面大、科技含量高、效益好、有品牌、上规模的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的科技型骨干企业和龙头产品。提高县域经济外向度,扩大本地优势产业的吸纳和辐射效应,提高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全面深化改革,扩权强县,提高县级政府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自主决策和提供公共服务能力。扩权强镇,增强乡镇一级的自我发展能力,构建形成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三)打好民营经济战役,让民营经济活起来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增加民营经济总量和优化结构为主线,突出完善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健全服务体系、推动结构调整等重点,促进全市民营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坚持非禁即入,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拓展民资领域,促进公平竞争、平等发展;进一步抓好政策落实,着力解决审批难、办事难、融资难、用地难等问题,建立健全民营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大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发挥龙头支撑作用;扶持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中坚力量;扶助小微企业快速成长。力争到2018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200亿元以上,占GDP比重达50%以上。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曲靖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烟草和重化工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导致经济发展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特征较为明显。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小康奠定基础。
(一)推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由区域经济的特殊性所决定,长期以来,曲靖经济总量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其次为消费拉动,出口拉动很小。进入“十二五”以来,在国家明确把促进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的背景下,曲靖必须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题,在继续抓住投资拉动这一关键的同时,通过调整投资结构、消费结构,扩大出口,努力形成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1.优化投资结构
按照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原则,进一步推动投资来源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到“十三五”期间继续保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稳步增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围绕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把投资的重点更加集中到工业制造业投资、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投资、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生态建设投资领域。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放开社会资本投资进入领域,鼓励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混合投资,不断提高投资效益。
2.调整消费结构
加快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提升服务业在曲靖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提高服务业层次和水平,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加快培育服务业支柱产业,扩大绿色产品、信息产品、餐饮服务、休闲旅游、家政服务、健康养老、教育文化等产业消费需求;坚持就业优先方针,促进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曲靖地方特色的服务业品牌集聚区、特色消费区,促进扩大消费。
3.增强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机遇和有利条件,大力推动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建设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基地和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出口加工基地,真正使曲靖成为云南省“桥头堡”战略规划的重要产业基地和区域物流中心。推进经济发展实现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增长的并举,加快推进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和经济质量的不断提高,使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从产业视角看,目前曲靖同时面临经济总量不足与结构性矛盾突出双重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才能为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和支撑。
1.明确目标思路,分类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加快曲靖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是支撑,工业是关键,核心在转型。曲靖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既要遵循国际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更应从区域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出发。为此,曲靖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应坚持如下基本目标思路:调优第一产业,调强第二产业,调快第三产业;以工业转型升级带动产业转型发展,以农业转型升级支撑产业转型发展,以服务业转型升级助推产业转型发展,共同打造曲靖产业经济“升级版”。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调“优”第一产业。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目标,按照“规模化、特色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要求,以发展“安全、优质、高效、生态”高原特色农业为主要方向,努力探索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新型农业转型升级之路,进一步做大传统农业优势产业,做优农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曲靖实现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跨越。
二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调“强”第二产业。坚持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实施为抓手、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政策措施为保障,围绕整合、引进、改造、提升、效益,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工业发展从过度依赖资源向市场主导、从过度依赖重化工业向轻重工业并举、从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从规模数量向品牌质量、从分散发展向集聚发展、从初级产品向终端产品和高端产品、从耗能污染向环境友好转变,推动曲靖实现由传统工业大市向新型工业强市转变。
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调“快”第三产业。按照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的原则,加快培育服务业支柱产业;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着力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实现服务业与农业、工业在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带动和促进全市服务业加快发展速度、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努力把曲靖建成云南省区域物流中心、商贸服务中心和重要的历史文化及休闲旅游目的地。力争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占全市GDP比重达40%以上。
2.实施创新驱动,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目前,我国劳动力、土地资源、原材料、环保等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已呈不可回转的态势,西部地区也不可能继续单纯依靠资源优势维持产业竞争优势,必须从依靠资源、初级劳动力等简单生产要素的堆积型增长模式,向要素升级、科技创新的集约式增长路径过渡。为此,曲靖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以建设创新型曲靖为引领,坚持创新驱动,人才引领,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科技人才支撑。一是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升级。通过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及示范应用,调整产业结构,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发展的集聚和优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鼓励发展新产业、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培育大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三是建设完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深化产学研科技创新合作,加快建立并优化产学研之间的科学技术转移机制,不断提升产学研科技创新合作体系的运行效率,努力实现产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及产业链的重构与完善;着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与优化,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管理、公共服务等创新要素向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聚;充分发挥规模骨干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辐射作用,调动、激发企业的创新、创造和创业活力与动力。
五、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一)统筹规划,以全域规划引导城乡融合发展
统筹城乡规划布局,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要大力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一体化,以全域规划引导城乡融合发展。一是树立“全域”意识,把曲靖市域内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统筹考虑,打破城乡界限、行政区域限制,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以此引领城乡统筹发展。二是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明确城乡分区功能定位,科学编制和完善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和配套规划,提高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确保各类规划相互衔接、互相促进,使各类规划既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又形成合力。三是突出重点,协调推进。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统领下,重点完善城乡综合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城乡产业布局规划、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规划。四是健全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程序,依法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实施,增强规划的约束力、执行力。
(二)产业支撑,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城乡一体化有赖于产业发展的支撑,及由工业化、城镇化对农村的辐射与带动。在产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才能“化”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化”农民为市民,进而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主要努力方向:一要发挥曲靖作为云南省工业布局的重点地区、工业基础条件较好的优势,持续推进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增强城镇产业经济实力。二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提升曲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三要坚持用工业化的积累反哺农业,用工业化的思路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通过产业在城乡的互动,进一步打破城乡界限,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
(三)要素流动,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
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平等流动,在资源配置上更多地向农村倾斜,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主要包括:一要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改变长期以来在资源配置中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调整国民收入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分配格局,把支持和保护农业作为公共财政的重点,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体制,形成“三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二要推动土地要素自由流动。把农村土地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第一要素,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加快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引导土地资源向产业园区、种养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及其他农业专业化组织集中,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土地资本化程度,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实力奠定坚实基础。三要推动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契机,全面放开小城市和建制镇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构建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完善的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四要推动资本要素自由流动。应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深入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城乡建设投融资平台,放宽准入条件,鼓励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进入统筹城乡发展各项建设领域。
(四)深化改革,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机制保障和强大动力
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保障,也是最大的动力。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创新相结合,以城乡协调发展为主题,以解决“三农”问题为主线,依法推进城乡配套改革,构建形成目标一致、配套衔接的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支撑体系。重点是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统筹城乡土地制度、住房制度改革。建立规范、有序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健全“政府协调、群众主体、社会服务”的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积极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尝试实行建设项目用地在市内跨区域统筹占补平衡。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探索实施农民宅基地(住房)流转、抵押、租赁制度。二是统筹城乡产权制度改革,逐步扩大农村集体资产改革范围,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完善农村集体资产运营管理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农屋和宅基地使用权、林权等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业务。三是统筹城乡公共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投入与增长机制,建立土地出让金城乡共享共用机制;通过深化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长效机制。改革完善城乡金融组织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建立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小城镇建设的投融资平台,以及市场化、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四是统筹城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改革,完善城乡社区管理服务调整机制。要扩大县、乡(镇)发展自主权,增加面向基层的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增强县、乡(镇)财政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县级政府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自主决策、科学决策能力,鼓励探索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因地制宜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