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国平[1]
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及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公安部党委在深入总结“三基”工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为推动公安事业长远发展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公安工作中的一项根本性任务。“三项建设”是“三基”工程建设的延伸和深化,更是今后公安工作的发展主线和发展方向。笔者认为,“三项建设”为公安警卫工作社会管理创新指明了方向,是推进路线警卫勤务新模式的强大动力。公安警卫部门应按照“三项建设”的要求,大力加强警卫信息化、执勤规范化及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树立“安全警卫和政治保卫”同样重要的理念,大力推进路线警卫勤务模式的改革。
一、“三项建设”对路线警卫勤务模式改革的指导意义
当前全国公安机关大力开展的公安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事关公安警卫工作和队伍建设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是公安警卫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推进路线警卫勤务模式改革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执法规范化建设是路线警卫勤务模式改革的基本前提
公安警卫部门和公安民警执行路线勤务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正常工作、生产和生活,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和文明执勤,是对公安警卫部门和公安民警最基本的履职要求。但在传统路线警卫模式中,往往采取封道、清空、隔离的方式,客观上形成了“岗哨林立、形式张扬”的现象,给人民群众的正常通行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是根本就在于我们对警卫勤务执勤民警没有统一的规范,如警卫勤务中执勤民警站位、数量、设置等没有参照的标准。笔者认为,路线警卫勤务模式的改革,必须要优先加强一线民警的路线警卫执勤规范化培训,有效提高一线民警的执法执勤素质和能力,带动整体路线警卫勤务执法执勤水平的提升,以达到规范执法的目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以往路线警卫勤务模式的弊端。
(二)信息化建设是路线警卫勤务模式改革的核心要素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在高速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渗透融合程度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从警卫工作的实践来看,只有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警卫工作才能赢得主动,才能事半功倍,路线警卫勤务模式改革亦是如此。不管是什么方式的路线警卫勤务模式改革都是全面、复杂、系统的,它涉及路线基础工作、警力部署、人车管控、指挥调度、通信联络等多个方面。而在现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每一项制度和模式的改革都离不开信息的支撑,路线基础需要信息化、指挥调度需要信息化、通信联络需要信息化、人车管控更是离不开信息化智能管控系统。信息化对于节省警力、提高效率、增强实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以信息化建设引领路线警卫勤务模式改革,牢牢抓住信息化的关键要素,不断拓宽信息化建设服务路线警卫的途径,从而实现路线警卫勤务改革的实质性进展。
(三)和谐警民关系是路线警卫勤务模式改革的重要目的
和谐警民关系的主体是民警,对象是群众,主要表现是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路线警卫勤务模式改革就是要在“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便民、利民、为民,尽量减少路线警卫任务对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显然,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和路线警卫勤务模式改革的最终落脚点都是人民群众,它们在追求安全效益和社会效益上是和谐统一的。和谐警民关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群众路线”的具体表现,是社会稳定工作的重要保证。而路线警卫勤务模式改革,是公安警卫部门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举措,同时也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一项重要实事工程。作为公安警卫部门要清醒地认识到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与路线警卫勤务模式改革的内在关系,大力推进路线警卫勤务模式改革,努力构建新时期和谐警民关系。
二、目前影响路线警卫勤务模式改革的主要因素
2009年7月,省厅警卫局关于《浙江省道路路线警卫措施分类方案(试行)》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省进入了新一轮的路线警卫勤务模式改革时期。路线警卫勤务新模式可以简单表述为:在加强流量控制、社会面管控的前提下,在以往道路路线警卫勤务常态管理的基础上,实行“智能交通为依托,摩托车疏导为手段,加强车队护卫为重点”的新模式。但是从路线警卫勤务新模式启动以来,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新模式的推进力度还不是很大,只是在我省个别地市部分路线实行新模式。宁波市虽然已在市三区的城区范围内全面推行路线警卫勤务新模式,但是在远郊及其他县市区还没有启用新模式,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主观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没有转变。没有正确认识到警卫安全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没有真正确立“安全警卫和政治保卫”同样重要的理念。二是业务研究不深入,存在畏难情绪。错误地认为推进路线警卫勤务新模式就要撤哨减人,削弱执勤力量,不能确保安全,没有从根本上来理解分类管控措施的整体要求。三是基础工作不扎实。在勤务部署中基础不清、情况不明、心中没底,对改革后的新模式在安全上没有把握。
(二)客观方面
一是智能交通建设滞后。智能交通建设是全局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基础设施投入,客观上影响了智能交通建设的进度。二是人员装备有一定的困难。新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摩托车清障疏导交通,需要大排量进口摩托车,价格较昂贵,全部装备到位有一定的难度。三是道路、路网结构不完善。目前道路、路网的结构性缺陷在现实中普遍存在,直接表现就是狭窄道路多、断头路多、路口多,再加之汽车、电瓶车数量的急剧上升,直接导致人车混行、道路阻塞,给道路交通管控带来了极大压力。这些问题虽然可以通过创新管理方式,改进管控措施来克服,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路线警卫勤务新模式的有序推进。
三、推进路线警卫勤务新模式的对策思考
面对当前推进路线警卫勤务新模式中的困难与问题,作为公安警卫部门应积极研究对策,理清思路,以“三项建设”为切入点加快推进的力度与深度,从而实现路线警卫工作的实质性飞跃。
(一)深入推进警卫工作信息化建设
加强信息化建设就能够适应形势的发展,忽略信息化建设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可以说,当前及今后的公安警卫工作都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是公安警卫工作的载体。路线警卫勤务新模式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交通管理信息化。因此,探索以深化警卫工作信息化建设为主导,以情报信息为基础,拓展人防、技防手段为依托,加强警卫专业力量建设为保障的“数字警卫”新构架,必然成为深化路线警卫勤务新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重点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实行智能交通管理。智能交通可以掌握全局交通状况,在实现交通资源综合管理等路线宏观调控上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必须强化智能交通管理在路线警卫勤务新模式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建立的地方要及时争取建设,已建成的地方要扩大管控范围。同时,逐步整合有线、无线通信、GPS定位及路面监控系统资源,为科学合理配置警力,优化路线警卫形式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二是加强警卫基础信息化建设。实时监控作为实现警卫基础工作信息化,实施智能交通管理和保障警卫勤务顺利完成的重要手段,需要引起基层警卫部门的重视。同时,要加紧建设“警卫地理信息应用系统”,这个系统的建成将是警卫部门实现警卫基础信息化的重要平台,对于推进路线警卫勤务新模式将发挥巨大作用。在此基础之上应进一步探索路线警卫基础资料的数据化管理模式,在完善各项工作机制的情况下,不断夯实警卫基础信息化建设的根基。
(二)深入推进路线警卫执勤规范化建设
路线警卫执勤规范化建设就是要明确路线执勤警力的部署、岗位设置、职责分工以及执勤方式。可以通过建立专门课题组,研究制定相关的路线警卫勤务警力部署参考标准及Flash动画演示,从每名民警的执勤细微环节入手,对不同警种、不同区域、不同位置的执勤方式,站位动作,活动范围均做出明确规定,使路线警卫工作更具有专业化和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一警多能”的目的,增强路线警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统一路线警卫工作执勤标准,规范基层警卫业务单位勤务操作流程。要不断推进教育培训机制改革,从健全培训教材入手,建立专业化的教官队伍,通过加大对警卫基层业务单位的教育培训入手,不断强化路线警卫执勤民警的执法规范化建设。
(三)全力实施摩托车清障疏导
摩托车疏导交通具有节省警力、时效性强、机动灵活等特点,同时,提高警卫路线的机动性和警卫工作的应变能力,有利于缓和警卫形式、方便社会交通、确保警卫安全,是路线警卫工作改革的重要举措。使用摩托车疏导交通是路线警卫勤务新模式的主要手段,也是最直接、最直观体现新模式优点的主要形式。1997年11月公安部召开全国警卫局长会议确定摩托车滚动开导工作以来,广州、深圳、西安、大连、苏州、青岛、杭州等城市相继开展了试点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曾就摩托车开导作出批示:“这种办法最好,少扰民、形式缓和,是警卫工作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摩托车滚动开导在许多城市得到了运用与发展,但是由于其受道路状况、资金、路网结构等多方面的影响,全面推开还有一定的困难。宁波市经过反复调研、多次论证,创造性地提出了“绿波带管面,巡逻岗管线,固定岗管点”的点线面、动静态相结合,以“波浪式”推进为特征的警卫摩托车清障疏导交通的新思路。该思路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摩托车滚动开导模式,适用于路网结构不完善、路口较多的中小城市。同时该模式极少需要摩托车滚动追赶,对摩托车的性能要求相对较低,一般3万元左右的摩托车就可以担负清障疏导交通的任务。2011年6月,国务委员、公安部长孟建柱来甬警卫任务中,看到宁波市使用摩托车清障疏导交通的新模式后说:“路线警卫工作中使用摩托车开导,可以做到不封道、少扰民,是今后路线警卫工作的发展方向。”实践证明,只要精于研究、善于思考、结合实际,就一定能克服各种困难,找到适合于当地模式的摩托车开导方式。
(四)建立和健全现代警卫勤务指挥体系
要按照孟建柱部长在全国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座谈会上提出的关于建立现代警务指挥体系的指示精神,牢牢抓住有利契机,在保留原有警卫勤务指挥模式优点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警卫勤务指挥新模式,创新警卫勤务指挥体系。要努力依托各级公安指挥中心的整体体制优势和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指挥中心在警卫工作中的协同、支撑和服务职能,按照“无缝对接”和“零差错率”的工作要求,建立“勤务互通、情报互享、警力互动、视频互联、指挥有序、保障有力”的现代警卫勤务指挥新体系,提高指挥中心的实战指挥功能,全面实时掌控警卫勤务动态,及时、有效地处置各类突发情况,达到“警卫指挥实时化、警卫执勤可视化、应急处置精准化”的工作要求,全力推进“大警卫”工作格局的形成,为路线警卫勤务新模式的全面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信息、通信、保障支持。
总之,路线警卫勤务新模式并不是简单的减少警力、也不是随便地放宽路线警卫工作措施、更不是对工作要求的降低。实际上实施新模式后,路线管控措施的要求更高了,管控的力度更大了。笔者认为,只要科学地整体地按照省厅警卫局《分类措施》的管控要求,实施好路线警卫勤务新模式,就能做到既有利于警卫车队的安全畅通,又可以减少警力,同时还有利于社会车辆的正常通行,达到“既确保安全,又方便群众”的目的,实现各项警卫任务“大事不出,小事也不出”的警卫工作目标。
[1]邵国平:浙江省宁波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警卫处处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