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患了“肾虚症”
您知道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吗?
2003年世界湿地日的口号是:没有湿地就没有水。
2003年是全球范围第7次庆贺这个节日了。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城市里的不少人并不知道这个重要的日子,我向许多人问起时,他们一脸茫然地连连摇头说不知道、不知道。他们甚至反问我:“湿地是什么?哪里的土地失去了。”
不能责怪人们对湿地的无知,倘若我不写这篇文章,不在这个圈子里,也不会关注湿地的。
我们曾经以为湿地离我们十分遥远。
我们曾误认为湿地的无用而一次次向它发起宣战。
其实湿地离城里人并不遥远。北京、上海……许许多多的城市就是在湿地的怀抱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湿地是什么?是荒凉、凶险的沼泽?是疾病滋生的草甸?是挡在红军长征路上的草地?是“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过程中笃定要消失的百里泽国?
专家眼中的湿地是: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或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将湿地的外延再扩大,可以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超过6米的水域,所有季节性或常年积水地段,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滩涂、珊瑚礁、红树林、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岸带等。
专家进一步介绍说,湿地与我们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湿地在调节水资源方面有独特功能,被称作“地球之肾”。是与森林、海洋并称的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亲密朋友之一。
倘若您还缺乏对湿地的感性认识,我告诉您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您吃过大米吧,香喷喷的大米产自水稻,而水稻就是湿地里最常见的植物,它至今仍是全球半数以上人口的主要食物。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明扬对湿地有着精辟的论述:湿地是大自然中巨大的储水库和最大的滤水池,它可以有效地蓄水、抵抗洪峰,并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净化流经沼泽的水体,吸收空气中的粉尘和细菌,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教授的观点也充分说明,湿地被称之为“地球之肾”一点也不为过。
许多年过去了。当红军长征中艰难跋涉过的若尔盖湿地干化得再无一滴水,以至农民饲养的牲畜被活活渴死的时候;当北大荒的水乡泽国锐减79%,湿地面积从过去的536万公顷减少到现在的113万公顷时,人们才意识到,湿地失去得太多了,地球已患上了“肾虚症”。
湿地干了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资源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的国家之一,曾拥有湿地面积6954万公顷,仅次于加拿大、俄罗斯和美国,约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0%。但近几十年来,由于过量围垦湿地造田,许多湿地已名存实亡,成了干地。
湿地的消亡同样是人造成的。
我国最北部的黑龙江三江平原,湿地面积曾占整个平原面积的80%,这种情况世界罕见。这里是丹顶鹤、东方白鹤和大量水生动物、植物的乐园。当年这里流行的谚语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出门能看见树,抬头能望见鸟,下水能摸到鱼。”这里的人们最大的乐趣是熬鱼汤、吃野味、逮狍子。
50年过后,这里的湿地锐减79%,昔日的野趣早已成为大人们讲给小孩子听的故事。
50年前,为解决吃饭问题,有关部门一声令下,先后将十几万复员军人和城市青年安置在此,组成浩浩荡荡的围泽开垦大军。这些热血青年怀着报效祖国的雄心大志,在荒无人烟的野地里搭棚扎寨,脸朝黑土背朝天,开始了将“北大荒”变“北大仓”的行动。他们喊着号子、挥着锄头对湿地展开了全面围垦,结果是湿地一减再减,大片湿地成了干地,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沙化。
“北大荒”与俄罗斯接壤,在生态学家眼中这里虽人烟罕至,但却是一块难得的天堂般的风水宝地,这里的生态环境极其协调,对一大片地区有着很好的水源和空气调节作用。然而,在那个特殊年代,专家学者的观点往往被当作“无用之论”抛在一旁。
你说湿地有用,湿地能打粮食吗?
权威者的一句话令专家学者哑口无言。
今年52岁的李金龙是当年“北大荒”开垦大军中的一员。1967年,年仅17岁的他初中毕业后响应号召来到黑龙江,成为一名军垦战士。1977年返回北京,2001年由于企业不景气办了退休手续。
北大荒的日日夜夜李金龙历历在目:“我们刚到这里马上被荒凉的景色惊呆了。远处近处全是泥潭和草地。那草一人多高,风一吹哗哗作响,沼泽地里不但有鱼有鸟,还有狼等凶猛动物,很是糁人。好在那时还小,很快适应了。我们每天的任务是开荒,每人一把镰刀,先把荒草除掉,然后整理成一块块的耕地,每个连队都有开荒的指标,谁干得多谁就是先进,连队与连队、个人与个人之间赛着干,我们在开出的耕地里种上玉米、大豆。开垦出来的耕地乌黑发亮,十分肥沃,庄稼壮果实多,看到一车车的粮食交给国家,心中真是高兴极了。”
10年里,李金龙和他的战友们天天重复着开荒、种地的简单劳动。他们认定把一片片荒无人烟的烂草地开成耕地,长出庄稼,就是对祖国对人民最大的贡献。他们当初真真切切地不知经他们的手湿地已经锐减了79%,开垦的荒地有200多万公顷之巨。
这是一个十分枯燥的数字,它似乎不该这样毫无浪漫色彩地进入我们的文学作品。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把它看作一个普普通通的阿拉伯数字,您会感到它与我们今天无关。倘若我们今天仍对这组数字冷漠,继续过去的荒唐,才是真正可悲的事情。
事实上,今天这样可悲的事情仍然在不少地方继续发生,事实上许多人仍然对湿地缺乏了解。据报载,某省有一块世界著名的湿地,这块湿地被称作“献给地球的礼物”。可就在这块湿地旁边的一所中学里,同学们竟不能准确地说出他们天天见到的湿地叫什么,孩子们无知似乎还说得过去,一些成年人对湿地的知识也少得可怜。
不懂得湿地就无法爱护湿地,不爱护湿地就要破坏湿地,湿地教育亟待普及!
湿地与干地的转变,直接导致环境的嬗变,引起土壤的风蚀,加重了水土流失,甚至局部出现土地沙化,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今天,这些当年被称之为“新开垦的处女地”,由于我们把它们的生态环境破坏了,已经变得老态龙钟了。昔日的田园牧歌已经逝去,狰狞面目已经显现,1998年松花江、嫩江的特大洪水就与“地球之肾”功能减退有很大关系。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有片湿地叫若尔盖湿地。提起这个名字许多人感到陌生,若提及当年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时过草地,您的脑海中一定能浮现出衣着褴褛、疲惫不堪的红军战士们手拉手、人挨人艰难行走的情景。当年红军为了通过这片3000平方公里的沼泽地,费尽了艰辛,许多人永远倒在了泥泞的草丛中。
若尔盖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泥炭沼泽区,湿地中有丰富的草本泥炭,养育了大量的水生动物和植物。当年红军通过这里时基本粮绝,就是靠着沼泽中的鱼虾和一些可以食用的植物充饥,才艰难地度过了草地。
这样一块沼泽地如今竟成了严重缺水的地方。该地2/3的农户吃水成了问题,不少人家只得靠打井取地下水生存。有的村庄牲畜两天只能喝上一次水。2001年,一个村的80头牲畜被活活渴死。
祸根同样是围泽造田。
2001年夏天,一位走过草地的老红军故地重游。见到这里尘土飞扬,大地干裂,草没了,水没了,他无论如何不能相信这就是当年令人恐怖的沼泽地。老人伤感地说,当年若是现在这个样子,就不会牺牲那么多战友了。
我国湿地的减少与过去多年的“以粮为钢”有很大关系。
“以粮为钢”作为过去相当一个时期的一项国策,对于解决我国人口吃饭问题曾有过积极的作用,不能全盘否定它。但是,由于那个时代的特殊情况和受“左”的思想影响,的的确确做了一些违反科学规律的事。把湿地改造成耕地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据统计,在“以粮为纲”的日子里,全国围垦湿地面积超过了130万公顷。
50年后,湿地减少的恶果已经显现。
湿地的减少,意味着地下蓄水量的减少,意味着地球“肾功能”的减退。由于地下蓄水能力的日渐不足,干渴的土地每年有100多亿吨沃土消失。
湿地的减少,还严重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存。一些鸟类被迫迁移他乡,很多鱼类、水生植物灭绝。湿地作为大自然共有的资源,人类在享用的同时,无情地剥夺了其他动物、生物的享用权。
湿地的减少,使我国地下水补充严重不足,导致许多地方地下水水位下降……
50年后的今天,遭受大自然惩罚的人们终于意识到湿地的重要性,其重要标志是“北大荒”全面停止开垦,从而使黑龙江多年靠开荒增加粮食产量的历史宣告结束。2001年11月8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正式实施。我国准备用5年时间遏制湿地逐年下降的局面。从2006年到2020年,逐步恢复退化或丧失的湿地。
湿地作为土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遭到了极不公平的待遇。长期以来湿地被视为无用之地,并被看作蚊蝇滋生、疾病发源的荒蛮之地。所以人们糟蹋湿地,陶醉在将湿地改造成耕地后的“喜悦”之中。而湿地变成耕地后并非如想象的那样,块块都是高产田,有的根本产不了粮食,反而成了荒沙地。正如恩格斯所言,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无情地报复了我们。
事实终于使我们醒悟。
我们终于开始反省并力图修正以往的过失。
令我们欣慰的是,“地球之肾”经历了几十年的疼痛后,“肾虚”的状况将得到全面理疗。通过宣传,人们将更加关注湿地、爱护湿地。
明年的世界湿地日人们听到的将是更好的消息。
鹤乡警报
有一种涉禽鸟类,它体形大、头较小,颈长、嘴长、脚长。不用我说,人们一定知道它叫鹤。
鹤在我国是一种非常神圣的动物,是爱情、欢乐、自由、勇敢、吉祥和长寿的象征,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稀有动物。
鹤在全世界共有15个种类,我国拥有其中的9种,是名副其实的鹤类大国。
在我国众多的鹤类中丹顶鹤最珍贵。每年春天,越冬后的丹顶鹤成群结队地从南方飞往它的繁殖地俄罗斯远东的兴岗斯基和达沃斯基、我国黑龙江的扎龙和兴凯湖、吉林的向海、辽宁的双台河口进行繁殖;秋季丹顶鹤则经两条路线迁徙:一条经俄罗斯远东——中国扎龙——向海——双台河口——天津滦河口——黄河三角洲日照——经海岸线飞到江苏盐城越冬,有一部分会继续南飞至我国的洞庭湖、鄱阳湖;另一条从兴凯湖飞至韩国的舜天。
江苏省盐城及江苏其他沿海滩涂成为丹顶鹤在中国“猫冬”的很好去处,这一带气候温和,水面宽阔,水生动植物众多,是丹顶鹤越冬栖息的一处“天堂”,冬季逗留在我国的丹顶鹤大部分在此越冬。鹤类保护专家说,在江苏盐城统计到的丹顶鹤数量,可代表在中国越冬的丹顶鹤种群总数。
但是,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却告诉我,近20年来,从北方飞来盐城越冬的丹顶鹤2000年是最多的一年,之后连续三年锐减。去冬最少,只有800多只,比2000年少了近300只。
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大的海岸带保护区。该处海岸线长582公里,总面积45.33万公顷。除了丹顶鹤之外,保护区内还有11种国家保护鸟类和近380种其他鸟类,由此可见湿地对于鸟类多么的举足轻重。如此重要的一块湿地也未能逃脱人类的魔手,在一些地方破坏湿地的现象日益严重。
知情人士说,盐城附近几个县近几年对湿地的围垦几乎没有停止过。
有数字为证:“九五”期间,江苏大丰地区一鼓作气实施了大丰港、东川、海北、港南、四卯酉五大围垦工程,围垦湿地面积接近全大丰50多年来全部匡围面积的一半;东台笆斗垦区围垦湿地近3万亩;射阳县有一个局在东沙港外垦区围了近5万亩;而启东市在湿地上建起了“兴隆沙保护区”,大量湿地被围垦,致使鹤类栖息地急剧缩小。
在盐城的一些地方转转,湿地上建起的高楼大厦和娱乐场所随处可见。人们把湿地变成了赚钱的工具,而把本应受到保护的丹顶鹤和众多的鸟类逐出了家园。在“兴隆沙保护区”墙外,一位老人气愤地说,13年前冬季时这里至少还有50只丹顶鹤,而现在越冬的鹤类已濒临绝迹。
据国家林业局不完全统计,几十年中中国沿海地区因盲目开垦,累计已丧失滨海滩涂湿地面积约119万公顷,另有100万公顷湿地被各类工矿企业占用,这就相当于沿海湿地总面积的50%被“吃”掉了。
鹤的数量不断减少,原因说起来让人愤怒与无奈。丹顶鹤赖以生存的家园和迁徙停歇地屡屡遭到人类活动的吞噬:俄罗斯远东的哈巴罗夫斯克建了大水坝,下游兴岗斯基和达沃斯基湿地破坏严重;我国双台河口油田的开发,致使丹顶鹤的栖息地越来越小;兴凯湖畔挖沟排水、种稻捕鱼、烧荒围垦,改变着丹顶鹤的繁殖环境;扎龙湿地和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陕西省合阳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先后着了两把大火,把丹顶鹤的“家”烧得惨不忍睹……
在中国40多个鹤类保护区中,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是最大的一片。这片保护区1979年由国家正式划定,1987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地处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乌裕尔河下游,总面积21万公顷,气候属寒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鹤乡扎龙,蓝天白云下是一望无际的湿地,芦苇和野草随风起伏,夏季一派浓绿,秋天满目金黄,洁白美丽的丹顶鹤在朝晖中飞舞,在晚霞里翱翔……
这里有丰富的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就有35种,尤以鹤类居多,为世界瞩目。据统计,我国有9种鹤类,扎龙自然保护区就有丹顶鹤、白鹤、灰鹤等6种之多。全国900只鹤中326只生活在扎龙。因此,它是驰名中外的“鹤的故乡”。
这组数字是科学家们在21万公顷的湿地中用多年的心血泡出来的,如此准确,令人吃惊。可这组数字与20世纪70年代的数字比较显然大大逊色了。黑龙江省在1975年专门搞过一次野生动物调查,那时仅丹顶鹤一个种类就有1310只。
鹤类的减少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扎龙的环境在不断恶化!
湿地缺水。作为扎龙湿地的母亲河——乌裕尔河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内流河,全长576公里,流域面积达2.31万平方公里。沿河各市、县,为了向土地要粮,先后修建了几十座大大小小的水库,使大量的乌裕尔河河水被截用于农业灌溉,排入保护区的水量逐渐减少,导致水位下降。据有关部门近年初步调查,保护区内需水量为9.72亿立方米,而每年的流入量为9.63亿立方米,每年缺水0.09亿立方米。湿地供水少了平衡,自然难以维系。虽然1998年大洪水过后,两河下游洪水泛滥,补入一定水量,但仅仅维持了两年。2000—2001年春夏两季,这里连续出现旱情,年降水量不足80毫米,加之上游生活用水增加,造成湿地严重缺水,出现部分泡泽干涸、河道断流的现象。2001年,由于持续高温,扎龙湿地连续发生了3次火灾,约30万亩苇荡过火。
水是湿地的命脉,没有水还谈何湿地?
污染严重。由于乌裕尔河流域的克东、克山、依安等县的上游城镇已形成了以酿造、食品、纺织、造纸、机械、化工、医药、建材为主,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大量的工业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或间接排入保护区。导致保护区内地下水、地表水均受到污染。而由于乌裕尔河径流量减小,水体流速减慢,自净能力降低,加之周边农民使用农药、化肥量不断增多,也加大了农田径流污染的负荷量,增加了氮、磷等有机污染物的含量。齐齐哈尔地质环境监测站和齐齐哈尔市环境中心监测站的监测资料表明,扎龙自然保护区第四系潜水和地表水体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黑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齐齐哈尔分站的监测资料表明:在地下水中,亚硝酸盐含量最高,是三级环境水质标准的17.26倍,总酸度最高超标为1.94倍,溶解性总固体最高超标为1.93倍;地表水中的污染物均不同程度超标,其中,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的超标率为100%。扎龙湖的污染最重,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分别超标了5.68、17.3、93和1.83倍。
扎龙的水如今已经成为一潭污水。尊贵高傲的鹤整日生活在这样一种恶劣的环境里能够生息繁衍吗?
扎龙水资源的减少和水质的减退直接导致植物退化和动物资源大量减少。湿地变干,一片片芦苇失去了繁衍条件,大面积的芦苇根裸露出地面,造成芦苇生长退化,一些芦苇荡变成湿草甸,湿草甸变成了干草地。沼泽湿地的干化使扎龙保护区内出现了鼠害,一些地方鼠洞遍布,局部地区出现了荒漠化现象。据有关资料记载,扎龙湿地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多时有50多种。然而,随着湿地的减少,水位降低,加上水资源受到污染,现在鱼类资源种类和数量都显著减少,鱼是鹤类重要的口粮,少了食品,鹤无法填饱肚子,自然另寻他处。
扎龙保护区虽然建立多年,但保护区内人为的围垦和放牧等活动仍未完全止住,通过人的手大面积破坏湿地的事情经常发生,破坏的范围是全方位的。北部301国道从湿地东西横穿而过,南面滨州铁路呈东西走向横卧扎龙,西边是八支干工程,东邻九支干工程。这些人为的开发建设肢解了湿地,对湿地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危害。特别是保护区建立后动工修建的人工渠工程,从开工到结束,没有进行任何环境影响评价,渠堤阻断了湿地植被间的天然联系,也肢解了栖身于湿地的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的产卵、索饵场地,对鱼类和水生动物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面对鹤乡如此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专家发出警告,如果人类再不善待扎龙湿地,在未来30年内它将从地球上彻底消失。
拯救扎龙湿地刻不容缓!
鹤乡生态环境不断报警,引起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及省有关部门的关注。1998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从1999年开始,凡未被开垦的湿地一律停止垦殖和开掘。“北大荒”全面停止开荒,这标志着黑龙江垦区开荒的历史彻底结束,从而进入了经济、环境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2001年,扎龙自然保护区连续发生了三起火灾,有关部门立即根据省领导的指示,组成调查组对扎龙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及水资源供给问题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写出了调查报告。省政协也派出调研组到扎龙实地考察。目前,应急的补水工程正在实施,已为扎龙湿地补水4.21亿立方米,使湿地面积扩大到650平方公里,过火的芦苇荡大部分得到了恢复,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扎龙湿地的生态环境,专家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要彻底解决湿地供水问题。必须坚持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统筹兼顾,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制定长远规划,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二是要尽快对湿地的保护进行立法。建议省有关部门尽快制定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法规,使湿地保护管理法制化。三是把扎龙湿地纳入省政府直接管理。目前扎龙的行政区归四县两区管理,21万公顷的保护区,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由于多头管理,出现问题又相互推卸责任,势必影响湿地的未来发展。四是控制乌裕尔河上游污染。对上游城镇的工业排污、生活污水要逐步建立污水处理系统,达不到排放标准的坚决不允许向河内排放,从源头上解决湿地污染问题。五是停止在保护区内再建工程。在对现有大型建设工程采取补救措施的同时,在核心区内不能再修建旅游设施,区内居民应陆续外迁,同时要逐步退耕还湿地。六是限制保护区周边城镇的建设工程。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影响湿地保护的建设工程,坚决杜绝。
在日益崇尚科学的今天,专家的建议没有理由不被采纳。
丹顶鹤是环境质量好坏的指示鸟,它典雅、高贵、长寿,它喜欢在哪里生活,就说明哪里的生态环境好,水质清洁,人类友善文明。丹顶鹤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4000万年,湿地就是它的家园,人类没有任何理由破坏丹顶鹤的家园。丹顶鹤啊,祝愿你的家园扎龙越来越美,愿你这沼泽地的美丽精灵高高飞翔,永远飞翔!
湿地黑了
人类掠夺性地开发湿地和不爱护湿地,根本原因是对湿地的生态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湿地无用论多年在许多人头脑中根深蒂固,认为湿地只有开垦出来长出庄稼才是对人类的贡献。
正是观念上的差异,使我国湿地消减的势头十分强劲。湿地保护专家告诉我,湿地的消失有自然变迁的原因,但更多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他举例说,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我国围垦湿地的高发期,湿地的大面积消失多在这个时期发生。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沿海地区填海造陆形成热潮,沿海湿地被大量挤占用来种地或搞房地产开发。几十年里全国围垦湿地面积达130万公顷以上,由于围垦湿地而失去调蓄容积350亿立方米以上,超过了我国现今五大淡水湖面积之和。
几十年里人们在大量侵占湿地的同时,还干了不少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蠢事,在湿地上游超量修建水利工程就是其中之一。在湿地上游修建水利工程,最大的危害是隔断了自然河流与湖沼等湿地水体之间的天然联系,导致湿地水文变化,功能下降,湿地消失。
还是以扎龙湿地为例。扎龙所在的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年降水量400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1100毫米,外部来水的多少决定着扎龙湿地的兴衰。前些年,为了满足防洪、灌溉需要,当地政府在乌裕尔河中上游相继建起60多座水库,截流了大部分河水,使地处下游的扎龙湿地来水量大为减少,每年仅有1亿立方米水流入湿地,与年需水量4亿立方米相距甚远。水少了,湿地在一天天缩小、干涸。如今,扎龙湿地西部严重荒漠化,南部、北部缺水地区也严重沙化、盐碱化,部分中小湖泊干涸见底,部分沼泽变成干草地。
人们原以为经过这么多年的宣传教育,爱惜湿地的观念大增,其实不然,一些地方毁坏湿地的情况依旧经常发生。
21世纪一个崭新的名词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生态城市。
何谓生态城市?生态学家关注的是城市有天然植被区吗?有多少种天然植物?生物种类要多样化、本土化、天然化。这是当今国际上考察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当生态城市的概念日益成为一种时髦,珍贵的城市湿地也在日渐萎缩。
我们现在的城里人,特别是某些大权在握的城里人,他一听你说湿地就害怕,因为他从小是看着湿地长大的,好像湿地自然就是穷,就是落后。
但是人们肆意把自然的东西破坏了后,自然反而成了宝贝。就像在日本,乡村大量城市化后,夏天在农村也很难见到萤火虫了,于是人工繁殖萤火虫的商店竟然发了大财。
2003年2月13日,早上9点刚过,一股浓烟从北京市顺义区杨镇湿地里冒出。几分钟后湿地中的芦苇很快成了一片火海。那天风力很猛,猛烈的西北风刮个不停,火借风势,风助火威,一时间湿地上火光四起,浓烟滚滚,干透的芦苇很快被火连成一片,到处是噼里啪啦的燃烧声。接到报警后,消防部门及周边村民迅速赶了过来,尽管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但5000亩芦苇依旧全部被焚。仅仅2个小时的时间,昔日的芦苇地只剩焦土遍野。
我是在事发后第三天赶到那里的。
来自甘肃的民工小李向我讲述了着火时的情景:突然一股浓烟从东北角升起,接着蹿起一个大大的火球,火球在风力的推动下很快散开,到处蔓延。蹿起的火舌比房高,浓烟滚滚。人根本无法靠近。
失火的原因据说是一个小孩在湿地里燃放鞭炮引起的。
更让我吃惊的是,这块湿地年年都要化作灰烬。
我踏着灰烬绕着湿地观察一圈,发现这里的环境的确令人担忧,用手翻开芦苇烧焦后的一层灰烬,可以清晰地看到底下的沙子。隆冬季节湿地并未全部结冰,几只野鸭不时跃入我的视野,它们惶惶然地朝我看上一眼,急急地逃往别处。据了解,每年春夏秋三季这片湿地中有十几种鸟在此生活和逗留。而湿地里的芦苇烧尽后第二年春天不可能马上长大,鸟儿无法安营扎寨,一些长途跋涉而来的鸟类只好伤心地离开这里,另觅天地,离开的鸟儿就再也不会来了。久而久之,这里只剩下不会飞的野鸭了。
除去火灾外,偷盗芦苇的、违法捕鸟的更是常见。湿地就像一锅“红烧肉”,谁都想尝上一口。
杨镇地处京城之东,除去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潮白河外,它是北京惟一一块名副其实的天然湿地。
一位上了年纪的老者告诉我,这块湿地原来要大得多,20年的时间至少减少了1/4。顺着老者手指的方向往远处看,还可以依稀看出湿地留下的不少痕迹。那些昔日的湿地已经被盖上房子或成了耕地。在湿地的西北角上一片新开垦的耕地足足有30多亩。据说那是一位湿地承包者因赚不到钱而将其开垦为耕地准备种庄稼。在湿地周围转转,蚕食湿地的情况还真不少。
为什么在人人都知道保护环境的今天各地仍然频频发生毁坏湿地的情况?国家林业局湿地管理处的同志一言以蔽之:管理体制不顺!
管理体制不顺,湿地怎么能保护得好?
湿地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牵涉面广、部门多,至今尚未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因在湿地保护、利用和管理方面的目标不同,利益不同,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影响了湿地的科学管理。扎龙保护区管理局一位官员谈到当地湿地管理现状时说:“扎龙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先天不足。行政区划分属齐齐哈尔市和大庆市,保护区管理局受黑龙江省林业厅和齐齐哈尔市政府双重领导,保护区涉及4县2区、14个乡镇,水、草分别归水利部门、畜牧部门管理,保护区管理局没有自然资源管理权,致使诸多问题无法协调解决。”
要让湿地再现昔日风采,必须理顺管理体制,让保护区管理局真正行使保护、管理的职能。理顺我国湿地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已是当务之急。
好消息总是有的。
最近从北京传来的消息,着实让人欣慰:由国家林业局牵头,外交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等国务院17个部门共同参加、发起实施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这一计划的启动,将使湿地保护行动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依据这一计划,将用5年时间遏制由人类活动导致的天然湿地下降的趋势,初步建立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管理秩序,开展湿地恢复的试验性工作。从2006年至2020年,将逐步恢复退化或丧失的湿地,提高对国家重要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使我国的天然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据称,“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将优先启动中国红树林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中国湿地鸟类保护、长江中下游湿地的恢复和重建、黄河三角洲湿地及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等48个项目,并制定了总目标以及至2005年的近期目标和至2020年的中长期目标。
湿地保护项目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的投入。目前,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已争取到国际资金4000多万美元。
我国湿地的现状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02年3月10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专门谈到湿地保护问题,他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保护湿地重要性的认识。要严格控制湿地资源开发,在具备条件的地区要采取抢救性措施,建立一批湿地保护区,同时要保护好已经建立的湿地保护区。
总书记的话表明,党和国家已经在高度关注湿地问题了,湿地脱难的日子不远了。
目前,我国拥有湿地6594万公顷,其中天然湿地2790万公顷。已有21处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目,面积达303万公顷。到2002年6月,我国已建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区353处。政府还计划在未来10年里,新建保护区333个,使湿地保护区的总数达到686个,保护区面积占天然湿地总面积的90%以上。
都市湿地保卫战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当城市日益成为人们评价一个国家现代化标志的时候,当人们在城市里“住进盒子,看不见蓝天”的时候,城市里的人们开始做梦也在想着田园风光,开始寻求自然。
3年前的一天,法国巴黎的市民清早一出门就惊呆了。号称世界上最漂亮的香榭丽舍大街整个变成了一片麦田!一行行穗粒饱满的麦子连根带土被移植到了车水马龙的香榭丽舍大道上,这是当年的巴黎市政府为了让市民亲近自然而举办的一次“巴黎麦收”行动。这项活动得到巴黎市民的极大欢迎,人们蜂拥而至,围着麦田久久不愿离开,他们要尽情享受自然带给人们的欢乐。
一位生态学家从英国伦敦考察回来说,伦敦的市中心有一个湿地公园。那里原来是一个车站,废弃不用,长期下雨积水,就慢慢恢复了天然的地貌,英国人很自觉地把它改变成了湿地公园。
类似的情况在德国等一些国家也已经出现。德国的一些城市居民自发地组织起来,对一些废弃地稍加整理,使之恢复了原来的模样,成为一座人们十分喜欢的湿地公园。
在美国,荒野保护协会通过购买、租赁、租借等方式,取得荒野监护权或管理权,将其围护起来使大自然尽量自主地自生自灭,使子孙后代能有机会在先辈遗留下来的荒野中,探询自然奥秘,领悟生命意义,体验湿地带给人们的快乐。
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的生态思想经历了自发、失落、觉醒、自觉四个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经历了从“尊重顺应”到“控制征服”再到“保护利用”直至上升到“协调共处”的演进过程。
香港寸土寸金,然而在香港一个叫米埔的地方却有一个380公顷的湿地保护区。早在1976年,香港政府为了保护米埔湿地而划设禁猎区,1980年,以一个基围塘80万港币的高额回馈金买回原有的土地权,到了1990年,米埔保护区土地全数收回,并交由世界野生动物香港基金会管理。现在,政府每年还资助超过100万的港币来协助保护区运行,这片湿地已经成了湿地公园,一年可接待4万人前来参观。
湿地公园设立核心区,在核心区内,维持自然地带,除必要的管理、监察和研究工作,不得擅自入内。生物多样性管理区则为水禽提供一个安全的栖息地,以及在一个高度管理的环境内进行生物多样性的护理、教育及培训等工作。公众使用区是市民无需许可证即可进入的地区,市民可以在这一区域享受与野生生物的接触。这样可提升市民保护湿地的意识,亦为市民提供了宁静的消遣的机会。
香港自1976年始,在城市周围利用原始山林或开辟郊野公园建成的湿地保护区已有21个。不仅保护了4万多公顷湿地,使其成了不少香港残存的野生动物的自然庇护所,而且也让这个城市增强了“肾或肺功能”。
上海江湾生态园,是这座国际化都市里最后一块天然湿地,被誉为上海本土生物的“救生圈”。面对房地产商和推土机的步步逼近,一大批学者、环保主义者和居民为了拯救江湾湿地进行了长期而艰苦的努力,目前湿地公园的建设工作正在加紧进行。在北京,在其他一些省份,同样的城市命题也牵动着政府和有识之士的心。江苏省扬州市重点工程——扬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周边200多亩的湿地公园已经开工,福建省首家乌龙江湿地公园完成规划,不久将对外开放……恢复湿地,增强城市的“肺功能”的观念越来越多地被管理者和百姓所接受。
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目前中国的乡村正在向城市化发展,而西方的城市开始乡村化。从乡村走进城市,又重新回到乡村,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城乡之变,而是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理念,代表了湿地在人类心中的地位。
我们怎么办?
【专家观点】
占一补一
鲍明达(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处处长):目前中国有森林法、海洋法,土地法等法律,但还没有湿地法。中国在2002年才开始了一个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倘若有一天我国也将湿地保护列入法律保护范围,那才是中国湿地的大幸。
国外不少国家为了保护湿地都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如美国的法规规定,如果房地产开发商在建设开发过程中损坏了湿地,一定要在相应区域内创建一块相同类型的湿地,比如开发商占用的是盐沼湿地,补偿重建的也应当是盐沼湿地。这就是湿地补偿法,也叫做“占一补一”。国家只有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才能保住湿地。
中国是世界上湿地资源最多、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近些年为保护好湿地,我国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一是颁布实施《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提出了我国湿地保护的指导思想及行动纲领;二是启动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明确了湿地保护优先领域和建设重点;三是根据国务院领导的要求,10个部委一起正在编制全国湿地保护规划,表明了中国政府以工程措施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决心;四是为期6年的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已经结束,为科学合理保护湿地提供了系统的决策依据;五是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得到明显加强。
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保护的责任依旧十分重大。个别地方破坏湿地的情况时有发生,其根本原因是缺乏法律的支持。在法制的社会没有法律的支撑,管理起来难度极大。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若有了法律法规,强制人们对湿地“占一补一”,无疑湿地保护工作可以再上一个台阶。
人与湿地是互动关系
麦克斯(世界湿地保护协会主席):世界湿地价值往往不被人认识甚至被忽视,所以湿地退化率和损失率极高。总的来说,湿地的减少是由人的因素决定的。如排水和填埋,建造围堰,过度采集、过度取水及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等等。
我们一方面认识到这种损失太大,一方面又不采取果断措施加以制止,直到事态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这样的事实随处可见:我们坐在豪华的会议室里,而这个会议室就建在湿地上;我们来到一个飞机场,而这个飞机场是以牺牲湿地为代价的。这样的情况不是很常见吗?
我们痛斥官僚作风,但每个人是否真正认识到湿地的意义呢?人类与湿地的关系是一个尚未被充分认识的关键问题。我们大多数人大概都同意这样的观点,就是健康的湿地为广泛的人类社会的众多成员提供着多种服务,然而人类为湿地的健康又提供了哪些服务呢?我们能够清晰地说出湿地对人类的价值,但我们却不能很好地保护湿地,尽管多年来我们一直做着这样的努力。然而,人类在湿地上获取的太多了,给湿地的太少了。人类愧对湿地!
我们进入了保护湿地和管理湿地的新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保护湿地的兴趣日益增长,人类已经意识到人与湿地是互动关系。为了追求一时的利益,人类可以毫无节制地破坏湿地,但人类在湿地上获取了并破坏了湿地后,遭遇到比得到的多得多的灾难。湿地与人是朋友,伤害朋友获取利益是不道德的。过去由于无知,人类做了不少这样的蠢事,严酷的现实已经提醒世界上所有的人类,我们只有与湿地和平相处,彼此尊重,相互关爱,才能够实现双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