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问世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今天的世界和百年前的世界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也在这百多年间历经了从理论到实践,在实践中曲折发展的非凡历程。随着社会主义从理论构想成为现实制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进一步得到验证。当然,社会主义实践不止于此,社会主义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社会主义从何而来,如何理解当下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前景如何等等问题,在当代尤其需要科学回答,以拨开实践道路上的迷雾,明确前行的方向,增添行动的信心。今天,学习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入门理论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有助于理解社会主义的历史以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和方法,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有助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从而增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前进。
第一,认清当代资本主义形势和本质,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社会主义发展至今,有两次重大的历史飞跃:一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二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其中,第二次飞跃以第一次飞跃为前提和基础,第二次飞跃又印证着第一次飞跃的成功。然而,社会主义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前进路上总是充满曲折。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以来,尽管鼓舞、示范、带动起许多国家陆续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一度形成了鼓舞人心的社会主义阵营,但尚不足以动摇资本主义国家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再经过苏联、东欧剧变,部分社会主义国家改旗易帜,重新投入资本主义怀抱,社会主义遭受重创。可见,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完成了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任务,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制度的转变却是极其不易的,社会主义要真正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现实仍路途漫长。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法克服自身固有矛盾所必然走向的一种社会形态,它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在当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存于世的局面下,资本主义的表面繁荣使得部分资产阶级学者公开叫嚣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结论是错误的,甚至有学者提出资本主义才是“历史的终结”[14]。然而,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其结论并非出于表面分析或价值判断,而是基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的客观分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运行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恩格斯还分析了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的股份公司、垄断组织和国家干预等新现象,指出这些新现象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各种变换形式,“无论向股份公司和托拉斯的转变,还是向国家财产转变,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15],尽管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但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于是,恩格斯论证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性,从而对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论证作出了重要补充。
掌握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恩格斯分析资本主义的方法论,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就不会只停留在表面。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变化,概括而言:一是国家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社会生产更具计划性;二是社会福利和薪资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劳资矛盾得到缓解。具体看来,新的变化体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经济调节机制等方面,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上呈现出繁荣与稳定。然而,这些变化仍是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也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此,今天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不能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历史命运论断的科学性,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仍无可置疑。事实上,当前资本主义一方面反映出社会主义因素的不断累积,另一方面在不断深化和扩展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2008年经济危机为例,不仅影响波及全球,而且持续时间之长,以至今天的资本主义世界仍在其造成的负面泥潭中挣扎,为经济社会复苏苦寻对策。此外,资本主义社会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频频干涉他国内政、对外推行霸权主义等现象,也有力地说明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性不会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并非资产阶级学者所描述的人间天堂。正如《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所揭示的:“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它越是把更多的生产力据为己有,就越是成为真正的总资本家,越是剥削更多的公民。”[16]
可见,尽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资本主义在当前的世界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总趋势不会改变,这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深刻揭示。当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马上会消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7]。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到来都需要客观历史条件的成熟。当前资本主义在生产资料私有制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的系列改革和调整,一定程度上给生产力发展重新注入动力,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容量还没有耗尽,在此之前资本主义都将一直存在。同时也应看到,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在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准备条件。因此,今天我们学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应把握社会主义必然实现的科学性,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历史过程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从而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心。
第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来,经过长期实践和探索,逐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如何有效结合等问题的科学回答,是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学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有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首先,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社会主义要摆脱空想成为科学,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基于19世纪资本主义现实的分析和研究,才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并根据社会发展的新的现实,不断补充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宝贵品质。于是,他们并没有从理性出发去构建一个未来社会具体特征的标准,而是从对资本主义的典型形态的批判性分析中,揭示出社会主义的原则性特征;他们拒绝对未来社会作细节性的描述,以免超越现实基础而陷入空想;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的具体特征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是不断发展论者,他们不认为当时的资本主义条件下就能解答未来社会的具体问题,也不认为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描述是一种适用于各国的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他们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公式,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二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社会历史规律的角度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指出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认为社会主义应该首先脱胎于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社会。我国的情况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完全不同。在社会主义产生之前,我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十分有限,生产力不发达。新中国成立后,即使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仍面临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任务,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找不到直接的论述,更需要我们结合现实情况,在实践中去探索,去总结。
其次,中国国情与“社会主义”如何有效结合?这实际上是如何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总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其特殊性如何彰显,但始终不超过社会主义允许的范围;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一切制度设定的前提和根本红线。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中国形态,它既严格坚守科学社会主义这一质的规定性,又根据现实国情赋予其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就方法论而言,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要始终扎根于中国国情,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结合时代特征,不断总结和研究实践道路上的经验,以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来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开辟了一条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这条道路,反对教条式的固守科学社会主义的具体结论,避免陷入封闭僵化;同时牢牢坚守科学社会主义根本红线,反对改旗易帜;赋予科学社会主义新的活力,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总结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8]因此,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并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注释】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尽管改编自《反杜林论》的部分内容,但其独立成书的历史背景及传播过程中的效果,已经赋予了它不同于《反杜林论》的独立价值。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3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8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8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4页。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7页。
[8]参见庞晓明等编著:《十九世纪国际共运历史与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8页。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4页。
[11]参见高军等编:《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介绍与传播》,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页。
[12]中央编译局马恩室编:《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44页—第245页。
[13]中央编译局马恩室编:《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2页。
[14]“历史的终结”这一提法出自美国学者福山的《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0页。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页—第560页。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
[1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