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理性心理健康问题

生理性心理健康问题

时间:2023-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中间出现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使得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自负心理是由于过度自我,对自己的定位过高导致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这种“铁饭碗”思想已经早已被市场化经济所淘汰,大学生也应该尽早走出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想法。
生理性心理健康问题_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一、学习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大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作用,是否能学有所成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中间出现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使得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有这样一个案例,某一学生在高中时是被所有老师所看重的数学上拔尖的学生,但是当他到了大学后,因为高考这一轮选拔使得拔尖的学生走到了一起,他在大学里变得不再突出,在一次模考时甚至出现了不及格现象,这使得他的自信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由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大学生中间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1.学习动机缺乏。这里所说的学习动机缺乏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对于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动机不足。学习动机反映了大学生对获得某一方面知识的渴望程度,这一渴望推动着着学生去钻研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倘若学生失去了这一动机,他们在学习上能够取得的成就就会大打折扣。对于学习提不起兴趣,找不到某一领域知识带给他的乐趣、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这都是缺乏动机的表现。

2.学习疲劳。学习疲劳主要是由于学习过于刻苦,强度太大,从而超出了学生的传授范围,最终使得学习效率大打折扣,这种疲劳会使得学生出现想要结束学习活动的想法。生理方面的疲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肌肉痉挛、动作不准确、打磕睡等。心理疲劳则主要有这几方面的表现: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下降等。

3.过度的学习焦虑。学习焦虑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给自己定的目标不切合自身实际,无法达到既定的目标,这使得他们自信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对未来的自己产生了否定情绪。学者在心理学方面做的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适当的焦虑情绪是非常有好处的,这样可以督促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并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但是这必须在适度的范围内0超过这一个度,大学生就没有办法做到自我调控,会对他们的学习活动产生负面效果。过度的学习焦虑会使他们过于焦虑,经常处于神经紧绷的状态,无法展开正常的学习,最终导致学习目标无法实现。

4.重度的考试焦虑。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在面对考试时很多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对于考试的焦虑,这是由于大学生在对自己的个人能力评价方面出现了偏差,面对考试时出现了担心无法发挥好的心理,表现出了想要逃避考试的情绪,这种负面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学习工作的展开。按照焦虑程度,可以将此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轻度、中度以及重度焦虑。通过学者们在心理学方面的实证研究能够发现,面对考试时情绪上表现出过度的焦虑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发挥。

二、人际关系问题

大学生人际关系,从广义上讲是指大学生和与之有关的一切人之间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心理关系。从狭义上讲是指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和周围的人之间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心理关系。就现阶段的普遍情况来看,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亲子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出较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此外,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表现出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林崇德教授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直接体现了其心理健康水平。有这样一个例子,大学生小王由于从小没有培养出体育等方面的个人爱好,导致他没有办法融入到周围人的课外活动中去,并且由于自身的孤傲不愿意虚心请教他人,跟他人学习,这使得他与周围人之间缺少了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话题,这些问题导致了他患上了自闭症。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表现为:

1.嫉妒。嫉妒是因为自身对于他人的赞赏无法达到自己的预期时所表现出的不良情绪。包括焦虑、忧惧、悲哀、失望、愤怒、敌意等不愉快情绪。一般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嫉妒心理是属于可控状态的,但是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表现出一定的心理问题。一般虚荣心与自尊心过强的人,嫉妒心也会更强。

2.自卑。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上,自卑属于性格上的弱点,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做出偏低的评价。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自卑的人往往习惯性地将自己孤立在人群之外,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压抑自己才能的发挥,在自己没有得到他人的重视时,就会使自己的自卑心理不断增加,更有甚者会表现出嫉妒等不良情绪。

3.自负。自负心理是由于过度自我,对自己的定位过高导致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自负的主要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自负的人往往自我优越感很强,对他人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过于贬低他人,往往还会产生过度的防卫心理,甚至还伴随着嫉妒心理。

4.害羞。害羞是由于某些大学生过于内向,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胆小的反应,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害羞的人同时也会表现出强烈的自我防御意识。大学生害羞表现为不敢在大众场合发表意见,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说话感到紧张等。

三、就业心理问题

伴随着我国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使得大学毕业生在井喷式的增加,而社会能提供给大学生的岗位无法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期望,这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压力,严重地影响到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在就业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1.期望值过高。有一些高校毕业生对自身的定位以及对目前的社会人才需求以及目前的就业现状认识不够清晰,导致在择业过程中充满理想主义色彩,脱离实际,这样在他们每每碰壁之后就会对工作丧失信心。

2.利己心理严重。还有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多地看重这一职位能够为自身的发展带来哪些益处,而对于社会的贡献与否不够关注,出现了严重的利己主义心理,导致社会责任感的极大缺失。

3.“铁饭碗”情结。很多大学生对于目前的就业政策以及现实的职业发展现状不够了解,还停留在20世纪的就业思维里,总希望能够一次择业定终身。大学生这种过时的观念使得他们才能的展现受到极大的抑制,丧失了前进道路上的斗志,过于追求安逸,同时也使得他们失去了很多适合自己才能发挥的工作机会。这种“铁饭碗”思想已经早已被市场化经济所淘汰,大学生也应该尽早走出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想法。

4.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个人的认知和行为会不知不觉地迫于所处群体的无形压力,而与多数人持一致的心理现象。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人在群体中生活容易出现从众心理。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多表现为自我意识表现不够强,缺乏主见,缺乏对自身正确的认识与定位,导致人云亦云。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有以下几方面从众心理的表现:忽视所学专业的特点,过分追求实惠,盲目涌向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地方、热门职业,没有从专业发展与个人前途、国家需要考虑。

5.自卑与自负心理。更是有许多大学生无法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定位,使得自己自信不足,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中表现出胆怯,这一自卑心理使得他们无法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优点,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自闭甚至是心理扭曲问题。还有一些大学生自视过高,对自己的实际水平有过高的评价,在就业中往往会选择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职位。这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每每碰壁,同时也失去了很多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

四、择业心理问题

刚进入社会的毕业生,对即将到来的自己的新身份充满着期待,对未来的工作充满各种想象。他们希望获得一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位。加之择业是大学生走出校园走上社会所迈出的第一步,是人生之中极为重要的一次选择,但由于现实就业环境的影响,因而各种矛盾交织其中。

(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由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环境,他们对于这个新的世界充满好奇与期待,同时又对这个未知的领域有所防备,不知所措,他们希望在这个新的开始下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但是对他们来说崭新的领域里却充满着他们无法理解同时也无法控制的冰冷一面,竞争过程中出现的差距使得他们难以继续前进。比如,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对现实及理想之间的差距缺乏考量,往往会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形。加之过于考虑物质条件,而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发挥等。他们将自身的奋斗目标定得过于不切合实际,最终的现实使得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得他们出现了许多矛盾心理。

(二)独立与依赖的矛盾

在择业上,大学生不仅要求独立自主,还希望依赖父母及更多的社会关系,因而,在面对现实中激烈的竞争时,既缺乏勇气又信心不足。所以,心理上困扰加重,瞻前顾后思想严重。

五、适应能力存在的问题

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不适应。大学生与同一年龄段的其他人来说都是成功的一批人,他们对于自身的发展期待同样比其他人高,对于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也有更高的期望。但是现实中的社会却不是理想化的,社会中存在着各种阻碍他们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对他们理想中的生活的实现造成许多影响,过高的期望与现实的打击往往会使他们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调整自身的心态,重新树立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继续前行,但是也会有一些学生无法面对这一现实的打击,自己产生逃避的心理,甚至对现实产生强烈的不满,这就使他们变得消极、颓废,甚至会出现一些厌世的心理甚至是弃世的冲动。

在发展自我过程中的不适应。随着心智的不断成熟,以及自我认识的意识不断觉醒,大学生已经可以客观地评价自身,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而且也会出现寻求自我发展的意识和举动。但同时,由于大学生经验和阅历的不足,使得他们对于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存在难以驾驭的问题。所以,很多大学生在追求自我的路上,不能准确把握好方向,不能够达到他们预期的目标,这种心理落差往往会导致他们心理的不平衡;同样,有的大学生在需求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自卑心理,对于自己的缺点过于放大,致使缺点掩盖了自身优点,为了掩饰自身的被放大的缺点而去采取一些掩盖行为,这使得他们逐渐变得内向,不愿与身边的人交往,时常处于焦虑和烦恼当中,最终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极其混乱。自我同一是指个体对自我存在意识的一种感受,即感受到一个真实的自我,一个与生活、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一体感的确实的自我。努力形成和确立自我同一性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课题之一。在这一阶段,大学生需要在社会中做出职业的选择,形成自己长远的职业规划并且建立起良好的人生观。

在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确立过程中,部分学生会陷入自我同一性混乱,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他们往往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中很难找到自己的目标以及人生观,也即失去自我、失去生命的价值感和存在感,终日怀疑“我是谁”,陷入苦闷、绝望的精神泥潭而不能自拔,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皮亚杰曾有句名言:“适应,最终体现的是智慧。”自古以来,我们就曾接受过这样的训导: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通用的法则。虽然很多大学生在没有来到大学时就了解到了自己将要进入一个崭新的环境,并且以及做好了融入这一新环境的充分准备,但是随后到来的新环境还是会让他们感觉到措手不及,这给本以为自己能够很好适应新环境的大学生以极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许多大学生自身各方面条件都不是很优越,这使得他们产生了自卑感,甚至到最后发展为恐惧及焦虑等心理障碍,这些问题都体现出他们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尽管他们会很快结束大学生活,但是走入社会这又一新环境会再一次使他们遇到相同的适应性问题,这一问题常常会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无法应对生活。当代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早已养成了衣来伸手的习惯,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还有就是他们在经济来源上以及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对于父母的依赖程度过高,这就使得他们自主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2.资源利用能力差。不会对现有资源予以利用,其中包括学习及生活资源等。比如图书馆资源、如何向朋友及老师求教等。

3.社会关系处理能力差。人际关系的处理是大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力之一,这一能力体现着一个人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也是一个人不断完善自我所必须具备的。这种能力关乎到个体事业的成功。所以,大学生不仅要向别人敞开心扉,学会接纳他人,也要本着守信、真诚的心态建立与人的关系。绝对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太关注片面现象,最终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特别在走上社会后,由于面对新的环境,大学生往往在现有环境中很容易感觉孤单,发生交际障碍。在目前的大学生群体中,产生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产生心理方面问题的学生非常多。

4.学习能力不足。这一类学生往往无法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对目前的学习任务布置如何应对。大学学习的特点是,学习内容和范围都很广,学习上基本依靠自觉,以前依靠老师督促的被动学习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如果大学生此时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就会很有可能产生学习上的焦虑,从而导致心理方面的问题。

六、人格发展问题

人格障碍很多时候很容易与精神病混淆,且其类型很多,在大学生人群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种心理健康问题极大可能与当事人小时候的遭遇相关,在实际表现上也多种多样。比如,对社会的适应性差,缺乏自理能力,交际能力差,情绪无法控制,暴躁易怒等。经常会做出常人很难理解的行为,心中缺乏安全感,过度焦虑,对任何事情都没有自信做好。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总是抓不住问题主要方面,总是在次要问题上抓住不放。在上边问题的研究之后,研究人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类:

自我评价型,主要体现为分裂型、偏执型等,

情绪控制型,主要表现为逆反心理以及自视过高等,

选择行为型,主要体现在回避型、强迫性等。

通过以上表现获知,人格障碍患者往往会出现社会及人际关系障碍。就大学生而言,他们与周边交往的机会更多,但由于个体成长环境的差异,在交往上的表现也会存在差异。在人格上出现问题的学生一般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甚至对人际交往产生恐惧情绪,无法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表现的非常自卑,害怕别人负面的评价,这些人际交往中产生的问题对大学生开展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极大的负面影响。有的大学生还会表现出猜忌、抱怨、心理失衡等问题,虽然他们非常希望拥有一份完美的友情,但由于他们在关系处理中无法掌握正确的方式,常常会失去良好的友情。或者自视过高,给他人以傲慢的形象,喜欢被动式的交往,哪怕会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也会因为他们的沉默寡言,给正常交友带来了严重阻碍,进而在其心理上留下了阴影。

七、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性心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性意识的困扰。大学生阶段在性方面的生理发育已经基本完成,同时也会出现性心理方面的需求。这时候的大学生很多都会面临新意识的困惑,比如被异性吸引的体验、性幻想、常常想到性问题、性梦、遇到异性就脸红等,与性冲动相对应的还有对性的自我压抑。这些困惑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严重的问题。但长久的累积就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进而对学习以及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性行为的心理问题。性意识的不断发展,最后就会在一定条件下产生性行为,而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这种性行为大多停留在自慰的水平上,如手淫。如果在这一事件大学生对性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随着社会大环境对新开放的接受程度比以前有所提高,许多大学生出现了性体验,但这也同时给他们带来了众多心理困惑、冲突、压力,造成心理问题。

第三,性行为异常。由于不正常的刺激因素,使得一些大学生产生了性变态行为,这一行为对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些性变态行为包括同性恋、露阴癖、恋物癖、窥阴癖、易性癖等。

第四,早期性经历带来的影响。性行为对于人来说是必要的。调查表明:性心理的产生要比性生理的成熟早,占相当比例的人从幼年、儿童时期开始就出现了性启蒙。性启蒙后,较表面化的性行为就出现了,比如游戏性性交,异性间及同性间相互观察或触摸、手淫等。这就导致有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仍然存在这方面的错误做法,使得他们心理方面的问题逐渐增加,由此影响到心灵的宁静、人际交往,甚至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婚姻家庭生活。

第五,性伤害后的心理问题。有一些学生在早期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性伤害。其中,部分严重的性伤害会给受害者后来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自我发展甚至个性造成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由此造成各种心理问题。

第六,失恋造成的不适应。大学生恋爱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但随着恋爱的普遍化,失恋现象也在增多。有些学生无法面对失恋这一事实,将其看得过于极端,使得他们的情绪、自我评价、人际交往、学习、生活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严重的会产生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

第七,对自己的身体意象的不适应。身体意象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及机能所描绘的意象,比如身体过于肥胖就会在头脑中产生自己是个胖子的意象。当他们不能接受自己对自己所产生的这种身体意象时,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与周围的对抗态度和情绪反应,甚至引发攻击性、逃避性或病理性行为,由此构成心理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