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

时间:2023-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展开的研究,发现了这些问题,能够为学者进一步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提供思路。实现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性工作是积极地关注他们,只有对他们产生充分的关注,才能掌握大学生心理方面的真实状况,才能找到产生他们心理问题的真实问题,这样才可以为下一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第一手资料。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是动态的,所以不需在大学生中间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_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理念与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物的质变,都不是偶然的。量变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大学生在心理方面问题的产生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同样也具有一定规律,既然存在规律就能够被发现、预测进而预防。但是,要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比较有效的预防,就必须按照科学的原则遵循其本身固有的规律。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应遵从的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要实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预防,首先要掌握大学生心理问题具体情况,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途径有所有了解,即明确这种问题会在哪类人群中出现,都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虽然在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方面存在很多难点,但是还是可以找到一些问题出现的蛛丝马迹,举例来说,在学习方面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没有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没有产生动力,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是因为胆小、害羞、孤僻等原因造成的;存在沉迷网络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是因为太过迷恋网络,无法对学习等其他事情产生兴趣等。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展开的研究,发现了这些问题,能够为学者进一步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提供思路。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的原则

1.积极关注学生

实现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性工作是积极地关注他们,只有对他们产生充分的关注,才能掌握大学生心理方面的真实状况,才能找到产生他们心理问题的真实问题,这样才可以为下一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第一手资料。

2.咨询与发展相结合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障碍性心理问题,包括各种心理疾病;另一方面是发展性的心理问题,这是由于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障碍性心理问题要通过治疗来康复,需要心理方面的医生的帮助。发展性心理问题表现得比较轻,一般心理疏导就能治愈,心理问题的治疗是为了让大学生在身心方面都恢复健康状态,从而帮助他们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优点。所以,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展开治疗的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咨询与发展结合的方式。

3.全体与个别相结合

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是动态的,所以不需在大学生中间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与此同时,在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是不同的,有些问题是他们自己无法从中走出来的,需要专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工作,同时也要看到他们之间的差异,找到不同人不同问题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治疗,这样的治疗才是最有效的。

4.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预防的过程中,要使教师和家长充分发挥教育和引导作用,还要使学生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或可能出现的问题,积极地配合预防活动,使学生的内心更加强大。在某种程度上讲,心理问题就是人的认知问题,比如理性情绪疗法就强调了人的心理问题产生于人的认知的非理性,因此,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就是运用理性的观点来控制不合理的情绪。所以,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要充分发挥教师、家长的指导作用,指导他们如何控制自己的不理性认知。但要强调的是,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最好方式是他们心理素质的不断增强以及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能够寻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也就是说必须使他们自我意识得到觉醒,掌握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问题预防的过程中要做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同步推进,才会起到最好的效果。

二、当代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的策略

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预防的过程中,研究问题产生的机制是一个突破口,在这方面应该注意两方面的问题:应激源和大学生自身的应对能力,并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大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大学生应该是预防的主角,必须激发大学生预防心理问题的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这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个方面既具有消除来自不同领域应激源的作用,也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问题的应对能力,能够为有效地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起到辅助性作用。

(一)心理问题的自我预防策略

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自身心理素质要素系统是变化的根据,是内因,外部环境是变化的条件,是外因。因此,在心理问题的解决中必须让内因起作用,也就是说必须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而大学生对于心理问题的自我预防主要依靠的是自我教育,因为自我教育是人心理的高级整合机制,是心理素质的核心。

1.心理健康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将自己视为教育对象,根据既定方式,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施加影响。在保证良好心理健康状态方面,使学生能够主动进行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自我教育的开展标志着大学生的自我觉醒,是大学生能积极能动地调控整理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素质为自我心理健康服务的过程,是一个大学生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建设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过程。

2.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内容

第一,培养自我认识能力。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形象、行为、思想、个性及社会角色的认识。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自我认识矛盾运动一般是按照分化——矛盾——统一——再分化——再矛盾——再统一的模式进行,在一段时间的矛盾之后,大学生能够重新认识自己从而到达一个新的平衡点上,但一段时间后由于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又会破坏这一平衡,通过自我调整,又能够在新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平衡,大学生就是在这种自我认识矛盾的活动中,通过不断的螺旋上升,使他们的心理不断发展,不断达到成熟与稳定,最终产生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使他们的自我认识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第二,培养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评价能力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状况进行自我检查和判断的能力。这是个体自我认识的体现。霍姆林斯基说:“人生的真谛在于认识自己,而且是正确地认识自己。当代大学生只有在正确评价自己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正确地认识自己,进而保持心理健康。正确引导和榜样示范等方法能够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评价能力。第三,培养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即个体具有克服心理问题的能力。当代大学生要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要提升自我调控能力,掌握正确的自我调控方法,比如正确发泄情绪、心理暗示、情景转移等。

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途径。第一步要做的是多读心理健康方面的优秀文献,使自己对此方面有更多的了解。通过一些调查资料表明,就目前来看大学生群体在心理健康方面知识还是相当匮乏的,对于很多心理问题还很不了解,所以,很有必要使他们对此展开学习。在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帮助他们在心里形成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可以使他们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并且掌握一些简单的心理健康预防措施,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对心理问题有比较好的预防效果。另一点是,经常参与有助于心理健康的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更多的自我心理预防的方法。通过这些活动,能够使他们更加开朗,能够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所以,必须让大学生掌握展开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的方法。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缩短“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差距,实现对自身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更客观的认识与评价。在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会自觉地将自我活动的目的与结果进行比较,调整甚至改变实践方式,从而使行动与环境相协调,重构其心理素质结构系统。

(二)心理问题的学校预防策略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素质教育改革工作,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的一项重要作用就是预防心理问题。《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指出,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1年3月16日)中明确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其中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传授心理调适方法,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同时还提出了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和加强领导、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所以,高等学校应从教师、教学、机构设置和环境营造四个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打造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预防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老师来开展,因此,高校必须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队伍的建设工作,这是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须的基础条件。在目前情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事物,各种保障措施还不到位,就大学的现状来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大多不具备专业素质,很多都是其他相关领域老师临时转行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由于他们在专业素养以及技能上比较缺乏,这就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有效地开展。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想要在我国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就急需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专业教师。

首先,培养更多的专兼职教师。目前的情况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还是以业余老师以兼职形式来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活动,他们的专业教学能力上存在很大差别,无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教师素质的要求,也就难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高校在教师培训计划的制订上必须把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视为重点,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工作,使这些老师掌握专业技能以及必要教学技巧,从而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开展提供良好条件。另外,要让其他教职员工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在日常教学中,这些老师接触学生的机会最多,使他们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能够在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及时发现问题,进行介入。

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老师在大学教育中,是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一环。教师的言行能够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在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思想觉悟之外,还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养。所以,为了教育出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老师应该具备良好心理健康水平。老师在提高自己心理健康素养过程中应该做到这几点:

第一,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自己的能力、行为和性格等特点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能不受别人的左右。二是对自己职业角色的认同,做到热爱教育事业。教师只有做到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才能增进心理健康。教师要做到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就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第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的良好意志品质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磨练出来的。良好的意志品质能使教师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乐观的心情,积极稳定的情绪。所以,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培养自身优良的意志品质。

第三,学会工作与休闲同步。教师的工作是十分繁忙的,每天除了备课、上课、辅导和批改作业的教学工作以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学会合理地、有弹性地安排自己的休闲,如晚饭后出去散散步,听听音乐,与朋友聊聊天等。这些活动可以使身心休闲,释放工作疲劳。

第四,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常言:“笑一笑,十年少。”可见,乐观是促进身心健康的一剂良药。教师同样也会在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老师在遇到这些问题时没能及时解决,就容易造成心理障碍,这种问题的长期积累可能出现心理健康疾病。所以,教师在面对各种问题挑战时,要积极乐观,保持良好的心态。

第五,注意生理健康。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生理。老师要更好地教书育人,首先要有健康的体质。在这一方面老师要注意,防止用脑过度、加强脑的营养和加强身体锻炼。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等学校要预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要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出发点,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这样几个特点:系统性,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预防性,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知识和观念,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人格重塑,帮助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能力,达到人格的完善的作用。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高校开设这样的课程非常必要。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四种形式:第一种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第二种是根据需要选择专题讲座;第三种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第四种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和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主要反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作为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的重点课程,该课程主要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预防心理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包含以下内容: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大学生的环境适应与人际交往、大学生的学习与创造心理、大学生的情绪与情绪管理、大学生的爱情观和性爱观、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健全人格培养、大学生的挫折与危机应对以及大学生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这些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分析法、行为训练法、心理测试法等,就能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

设置心理咨询室。高校领导应把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维护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避免和减少各种心理问题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的主要工作有: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并展团体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危机的干预等。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是心理问题预防的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是对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比较准确全面的掌握。为此,学校要做好以下工作。其一,新生心理普查。采用16PF卡特尔人格测试量表和心理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入学新生进行团体心理测试,并由有经验的教师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对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进行测量,从中发现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特征,确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以便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工作。其二,对测试结果进行系统分析。测试结果分析涉及个体和团体。我们在完成个体统计测试结果后,要参考家庭情况和自我生活简史与心理评定,对每一个体进行全面的分析,尤其对那些超出常规的学生,分析更加仔细。目的是为了明确学生个体的心理问题,便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辅导工作。开展团体分析,便于掌握学生整体的健康水平,利于服务和管理以及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其三,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包括学生的自然情况、家庭成员和家庭教育情况、学生的生活史和心理状况自我评定、SCL-90和16PF测试结果、跟踪咨询和辅导记录。通过心理档案,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并进行跟踪辅导。其四,测试结果的及时反馈。在完成SCL-90和16PF测试结果统计后,立即分批和分班将测试结果反馈给学生。在反馈时,反馈人员要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心理“自我调试”和如何寻找“外界干预”的方法。这么做的作用:完成了对大学生进行第一次“外界干预”的任务;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认识;大学生可以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自我完善;大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可以让大学生懂得必要时寻求更进一步的外界心理干预。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的重要工作。团体心理辅导是运用团体动力学的原理,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通过专业训练的技巧和方法,协助成员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以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和健康的态度行为。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目的在于帮助参加者了解他人,了解自己,帮助他们学习改善人际关系的技能,调试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怎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怎样克服应试焦虑;怎样克服病态的社会心理;如何战胜挫折;情绪的自我调节;如何挖掘自己的潜能;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选择科学的学习策略;理想职业的确定等。

开展心理咨询是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中专业性较强的一项工作。开展心理咨询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学生的消极情绪得以释放,顺利摆脱心理压力,排除心理障碍,改变不合理的认识和行为,提高心理平衡能力和承受能力。心理咨询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心理学界对心理咨询的定义尚无统一的看法。著名的心理学家泰勒(L.E.Tyler)认为:“咨询是一种从心理上进行帮助的活动,它集中于自我同一感的成长,以及按照个人意愿进行选择和做出行动的问题。”里斯曼(D.W.Riesmen)认为:“咨询乃是通过人际关系而达到一种帮助过程、教育过程和成长过程。”我国台湾心理学家郑心雄认为,心理咨询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合格的专业人员帮助来访者,使其能够发动、整理并综合自身的思维能力,进而求得自我了解,迈向自我实现的过程。其功能主要在于预防,即通过咨询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改善适应能力。对于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工作者来说,要正确理解心理咨询的含义,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首先,心理咨询应遵循教育模式。在咨询过程中,求询者被看作是正常人,而不是病人。其次,应强调发展的观点,努力帮助求询者消除阻碍发展的各类因素,以达到最佳的发展水平。再次,咨询工作的主要方式是谈话,咨询者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倾听。虽然在咨询过程中,咨询者可以有选择地采用一些其他方法,如游戏、心理测验等,但这些都是辅助性方法,其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还是咨询者与求询者两人之间的交谈。

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一些特殊群体,如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贫困生以及父母婚姻存在问题的学生等,这些学生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一旦产生,须进行积极的心理危机干预。要建立校、院(系)、班级、寝室四级心理干预网络,防止心理问题的发生。由寝室长构成一级网络,发现问题及时向心理咨询中心反馈;由学生心理委员组成二级网络,他们在学生中起宣传与骨干的作用;各学院从事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学办主任组成三级网络,通过培训使他们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为四级网络,负责全校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培训、管理等工作。

总之,心理咨询室的这几项工作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同时进行,协调发展,才能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外在条件。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首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以及学报、校刊、网络等手段,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其次,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和凝聚作用,提倡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形成健康向上、宽松和谐的环境,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再次,大力开展丰富多彩、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情绪,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去发现自己多方面的价值,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展个性;最后,通过“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心理问题的家庭预防策略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成长的场所,也是一所学校。江泽民曾指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人的进步和影响是终生难忘的。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往往可以影响他们一生。”因此,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家庭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家长的教养方式以及家长的文化素质等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家庭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家长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努力提高文化修养。“终身教育”是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提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逐渐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成为教育面向21世纪发展的共同趋势。终身教育是一种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的教育,终身教育的主导思想就是要求每个人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终身学习是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家长角色提出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也要终身学习。因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与孩子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家长和孩子既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客体,他们之间是互动的。一方面,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各方面尚未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很多行为正在不断养成过程中,因此,他们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另一方面,孩子处于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他们时刻会受到来自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无形中会形成很多社会化的行为,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家长,家长只有认真对待这种影响,以不断学习的心态面对孩子不断变化的行为,并根据孩子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才可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家长应怎样进行终身学习呢?首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家长要在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现有的水平已经不能很好指导自己的孩子,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时,才会在行为上再学习。其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当前,网络资源是全社会获取学习资源的重要途径,也是广大家长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家长既可以登录相关网站以扩大自己终身学习所必需知识视野,也可以选学网络教育课程以丰富自身的育人知识,还可以进入论坛以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再次,参加家长学校。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参加相关的家长学校,如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是很了解的家长,则可以参加心理学方面的培训课程等,这样,家长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也可弥补自己某些知识的不足,提高自己的教育质量。另外,家长还可以阅读相关的家庭教育的书籍,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与教育理念,以改善自己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1.家长要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说明与学生关系密切的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家长与孩子的密切关系就注定他们之间的心理健康有很高的相关性,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家长令孩子终身受益,心理健康水平不高的家长则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不健康心理影响孩子心理的哪些方面?一是影响孩子的情绪。一些常表现敏感、多疑等不良情绪的父母,孩子在家长的长期影响下,也会有同样的表现。二是影响孩子的性格。性格的形成虽受先天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受后天因素的影响。一些父母的心理不健康,如对人粗暴、遇事爱发脾气,常有攻击行为;常表现出畏惧退缩、抑郁,孤独和过分软弱、怕事等,这种性格在家庭中的表现,会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带来负面影响。三是影响孩子的品行。品德是一个人个性的道德侧面。家长常在家里议论社会、单位里的事,并做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孩子长期置身于某种道德氛围中,就会以家长的判断作为自己的判断,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表现出一定的品行。父母的懒惰、散漫、做事拖拉、马虎,为人做事不负责任、自私、不体恤他人等都会让孩子产生不良的品行。

既然如此,要预防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如何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一是要充分客观地掌握孩子的情况,不要给予孩子不切实际的期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家长要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优点、缺点、兴趣、才能、气质、性格等,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孩子的潜能,不可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导致自己和孩子双重失败感,形成家庭的不良心理环境,过高则要降低期望值,过低则要提升期望值。二要正确认识自己,保持积极情绪。家长要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不要因自己的不足形成自卑心理,也不要因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傲心理,这些都不利于心理健康。家长可通过自省或他人评价来认识自己。

情绪影响心理健康,生活难免事事如意,总会遇到一些影响情绪的事情,家长要掌握调整情绪的方法,如宣泄法、转移目的法、与别人诉说等,保持积极情绪。三要保持理智。理智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品质,表现在能够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克制自己无益的激情和冲动。理智这种心理品质对于任何人都是需要的,而对家长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培养子女的工作是极其复杂的,需要谨慎从事。在家庭中,很多问题容易带感情色彩,自觉不自觉地出现感情用事的现象,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有时家长很难控制自己的感情,容易出现语言过激,甚至动手打孩子的行为,这种不文明的行为自然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当孩子有了成绩时,家长也容易过分夸奖,同样是不理智的,要想使自己遇事不出现感情失控,就要善于冷静地分析情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妥善处理,保持理智。

家长要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能力是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主观条件。教育能力是教育者具备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主观条件。

家庭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更是大学生容易遇到各种问题和导致心理健康疾病的致病源,这就需要父母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亲义不容辞地承担着首要的责任和义务,占据着突出的地位,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家长的教育能力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被孩子接纳的程度。大多数大学生与家长存在代沟,与父母有隔阂,家长要不断地修正自己,让自己被孩子接纳,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二是具有足够的智慧。父母的智慧体现在对子女心理的敏锐的洞察,能用孩子乐意接受的策略解决问题等。家长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如阅读与大学生心理和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相关的书籍;多与其他家长沟通,反省自己;多与孩子沟通等。总之,家长教育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家长首先具备想提升自己教育能力的理念后,付出相应的行动,才会有所改善。

2.家长要建设和谐的家庭环境

有关心理学上的调查指出,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家庭环境不良会使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很多问题,这些不良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家庭教育问题、经济与身体健康状况和家庭结构完整程度等。家庭关系不良会对其成员的性格产生影响;家庭教育的适当会导致孩子无法全面发展;家庭经济问题会使孩子出现自卑情绪;家庭结构不完全会使得孩子性格不完整,出现难以有效融入社会的问题。因此,家长必须尽力为孩子打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得到健康成长的基础。完整的家庭结构是既有母亲的慈爱,又有父亲的严厉,能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他们提高各种不同的需求。家庭良好的情感表现为家庭成员能够和睦相处,充满情感与关爱的融洽的环境,能够有助于大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有关研究指出,对孩子保持充分的尊重有助于孩子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形成。家庭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孩子完善人格的形成。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注意把握适度的原则,既不过于溺爱孩子,使他们对父母产生过度的依赖而无法独立生活,又不能对孩子过于严格,使他们产生过度的紧张心理。家庭暴力现象也是不应该存在的,父母之间或者针对孩子都不能出现暴力倾向,这会使孩子出现攻击心理。第三是宽严有度,对孩子的管理要做到适度,既不放纵又不严格,要非常注意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要使孩子建立适度的自信。第四是避免互相矛盾的教育。要给予孩子适度的经济条件。这个“适度”主要是指对于孩子成长的“硬件”投资一定要满足成长的必要需要。处于两个极端的家庭,要特别注意合理的“硬件”满足,尽量避免孩子自傲或自卑心理的产生。

3.家长应该定期同子女开展深入的思想交流

深入的思想交流是为了将一定的学习传递给孩子,并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从而达成一定的共识。和孩子之间定期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能够使家长及时了解到孩子近期的思想状态,为他们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帮助,能够起到比较好的预防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同时能够给予孩子一个发泄平台,并且拉近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家长和孩子之间进行交流时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融洽关系,制造沟通的气氛。很多父母无法掌握和孩子进行良好交流的方式方法,在通过交流后如果发现了孩子存在的一些问题,往往会以严厉的方式斥责孩子,长此以往下去,孩子就会变得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同时也会使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变得没有共同话题。所以,家长在同孩子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必须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发现孩子的问题时不要以暴力方式应对,而是给予他们一些合理可行的建议,不断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其次,放平自己的心态。许多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总是不能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能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家长作风严重,无法拉近同孩子之间的距离。因此,父母想要和孩子之间进行比较有效的心灵交流,就应该同孩子之间建立平等交流的平台,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关心他们所关切的,使孩子愿意敞开心扉。第三就是有的放矢,主题明确。想要了解孩子哪一方面的想法,要解决什么问题,一定要有事先的规划。在交流过程中,一定要主题明确创造双向沟通的氛围,让孩子能够通过交流有所收获。最后,选择方法,增强谈话的效果。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思想特点,父母应该通过平时细致的观察充分了解孩子的思想特点,进而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展开交流。一般情况下这种方法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直叙法,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直截了当地切入主题,这样能够快速进入话题,但是这一方法必须在性格活泼的孩子之间展开;间接法,父母首先可以通过一些与聊天主题有关的话题展开,通过这些话题引起孩子的交流兴趣,然后在顺着这一话题进入交流的主题,一般使用这种方法比较有效。根据不同的话题,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不同家长必须在交流中灵活运用以上方法,这样才可以帮助家长更有效地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

(四)心理问题的社会预防策略

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没有任何一项灾难比心理障碍带来的痛苦更深重”。在2000年的世界卫生大会上,就有学者做出了判断,心理疾病将成为21世纪对中国人健康影响最为深刻的问题。

大学生身上肩负着整个社会的期望,他们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既受到社会的影响又反过来作用于社会。大学生在心理上保持良好状态,能够使社会更加稳定地发展。同样的,大学生如果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就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会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给大学生提供比较好的形成良好心理的条件。因此,应该依靠社会的力量来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展开预防工作,具体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1.净化媒体坏境,使媒体发挥传播主流思想的作用

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具有很强的作用。现代媒体主要有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站等。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大众媒体逐渐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同时对人民的思想引领作用也越来越强,大众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传播的内容包罗万象,能够对不同人的不同价值观产生影响,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有学者就做过这类研究,大学生在了解社会的过程中,以及对社会的初步认识,90%以上的内容是由电视、报刊来完成的。所以,在大学生的意识形成过程中媒体能够产生强大的作用。媒体不仅可以影响到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同时还能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进程。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积极的表现,也有消极的表现。积极表现如:媒体通过各种形式刻画的任务,在出现给大学生观众这一群体时,经常会成为大学生标榜学习的榜样,正面的任务塑造往往能够帮助大学生学习形成坚强的性格,比如电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就展现出主人公保尔坚强的性格。这部电影在社会上的广为流行能够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比较有利的作用。消极面表现如各种影视剧中呈现出的恐怖场景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各类媒体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创造积极有利的环境,为此媒体可以做出以下贡献:第一,充分认识自身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方面的作用,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掌握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宣传方式与宣传内容,让大学生通过媒体宣传作用学到自己应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其次,要积极开展对于大学生健康促进具有积极意义的节目,使媒体在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上具有正向引领作用。

2.提高居民各方面素质,积极引导大学生

社会居民所要形成的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这是他们进行社会活动所应该具备的基础素质。大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社会居民,各个社区居民所具备的各种素质会以不同形式传递给大学生,从而影响到他们良好健康心理的形成,我国典型的历史故事孟母三迁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于社区居民良好素质的教育工作,主要可以从养成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途径展开,比如创造更多机会使他们多进行体育运动。经常开展体育运动可以帮助人消除心理疲劳,对缓解压力有很大帮助;参加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的意志;体育运动还可以促进人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因此,体育运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3.注重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是大学生建立积极心态

意识形态是一个诸种观念和表象的系统,它支配着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群体的精神。主流意识影响着大部分社会人的意识形态形成。任何社会都有它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一直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则是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主流意识构成了整个社会的灵魂,支配着人的思想。现如今的中国社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量外来的和自有的意识形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在这其中,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它通过自身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对整个社会和文化起到一种教育和规范作用。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各国思想文化的不断融合,使得各种思想意识形态在我们的生活中交织。这种文化全球化的浪潮,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很多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朝着多元化、功利化和多层化方向不断发展,占主导地位的核心意识形态受到越来越多的挤压,人们对于国家利益、集体主义的重视程度也在一点点地削弱,使得很多人出现了价值观的缺失现象,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模糊,对幸福的理解与追求出现偏差,很多人越来越把经济利益看得特别重要,一切向钱看。因此,必须就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体系做更多的工作,要不断加强主流意识的培育,让主流意识影响更多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