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新思路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要有新的更适合的方式方法。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在进行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在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之后,通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使学生们认清之前的应试教育给自身带来的不足,根据现实社会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期求,来检测我们自身心理存在的弱点和缺陷。因为尽管我们能提出一千种、一万种做法,但是如果不能让大学生自身认识到本身存在的问题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我们所做的工作都是徒劳的。本书结合新时代的新特征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提出有关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新思路。
(一)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个人心理档案
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档案制管理,认真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掌握每一届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中发现心理疾患高危人群和一般疾患的人群,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和治疗。同时,对咨询学生进行跟踪观察与辅导,不断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
另外,还可以对优秀心理品质大学生进行追踪观察,在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对那些可以尽快适应社会、转变自身角色、正确自我定位的大学生,统计他们当初的心理档案,以便从优确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拓宽教育途径,建构网上心理教育平台
大学生是网民中最活跃的群体。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上网已成为大学生了解时事、查阅资料、交流感情、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设好网络阵地,开展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发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受辅者(来访者,Client)通过专业网站提供的信息,学习并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支持网络的辅导者(咨询者, Counselor)通过网站的各种互动功能,向受辅者介绍心理学知识,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服务。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一,教育即时性。大学生在网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不受时空限制,可以随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寻求心理服务。
第二,教育广泛性。网上信息量大、扩张快且渗透功能强,教育覆盖面广,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能有效地缓解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心理师资缺乏的问题。
第三,教育隐秘性。大学生在网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消除以往面对面的顾虑,内心的表露更真实、更客观,更有利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三)推行同辈辅导
学校中,开展心理辅导的专业人员明显不足。因此,需要同辈学生或朋友帮助。因而,美国的大学用接受训练的学生担任同辈辅导员。其理论基础是学生们在讨论个人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是寻求同辈而不是成人,同辈辅导员和他们的当事人可能在这种相互作用中获益。
1.同辈辅导获得推广应用的原因
心理健康辅导的需求量巨大而教师配备不足。同辈辅导之所以会被肯定,是因为他能弥补专业辅导人员短缺的问题。同辈辅导能够使心理辅导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随时展开,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更佳明显。
2.目前主要的同辈辅导类型
(1)同辈教导:指同辈之间互相教导、共同提高的一种辅导方式。其主要理念是“年轻人帮年轻人”,在教导中教导者与被教导者角色是不确定的,即相当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2)同辈调解:主要是由经过训练的同辈辅导员,利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倾听同辈不同的观点,引导冲突双方共同探讨解决问题与争端的途径,建立相互尊重的气氛,终至问题解决,防止争端扩大。同辈调解是同辈辅导方案的核心,也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由同辈协助解决同辈间的争执、冲突的方法。
(3)同辈咨询:咨询可以在自然情境中进行,它是属于间接辅导,重视问题解决、信息提供、内容导向,比较强调预防的功能。不过咨询所需的技巧,如倾听、同理心、澄清、发问、面质等,与非同辈咨询差别不大。
3.成功的同辈辅导方案
成功的同辈辅导方案决定于下列四个主要过程:同辈辅导员的选择;同辈辅导员的组织培训;同辈辅导的相关配合措施与实际推动;同辈辅导的效果评估与检讨改进。其中同辈辅导员的组织与培训是整个方案成败的关键。一个成功的同辈辅导方案基本包括:助人关系分析;基本咨询理论概念;人格理论:行为诊断与鉴定;咨询技术;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咨询伦理;个案研究与转介;一般社会与学生问题分析。成功的同辈辅导计划,可发挥支援专业人员,服务同辈学生,担当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作用,并可使同辈辅导员充分发挥自助助人的功能;成功的同辈辅导计划的效果不会比专业人员的辅导效果差多少,而且,大学生同辈辅导的成本大大地低于专业辅导,在现有条件下值得普遍推广。
可见,同辈辅导具有其特殊的效果和意义,尤其针对于大学生而言,如果这项工作能够得到有效开展,必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构建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防护网,使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院系、学校分层次进行,并形成互动效果。预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在高校建立心理健康三级防护网可以在经费不足、人力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取得良好的效果。初级防护网:由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学生中通过各种途径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培养一批学生咨询员,减少、防止心理疾病发生。系级防护网:对系、部层次的,与学生联系密切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管理人员、辅导员进行培训,区分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使之能及时解决一些一般的心理问题。校级防护网:以学校心理教育机构、心理咨询中心为主。主要是培养训练专业人员及时对一些严重的问题、疑难问题处理,并通过普查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教育、预防。另外,创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达到自助、互助的作用。
二、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观念
1.创建和谐社会,营造健康的心理健康社会环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作为我党应该提高的五大执政能力和总体目标之一,这是我们党总结执政经验教训得出的一个全新的结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问题的全新认识。“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体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谐的社会。在这三对和谐关系中,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又是自然与社会和谐的产物。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融入自然、融入社会。
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个体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基础。而作为建设和谐社会重要力量的大学生,要让他们和谐发展、健康成长,就是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特别是在我国在对高等教育加大改革力度的背景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压力,随之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对社会和谐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也对大小学生带来了冲击。据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进行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有75%的大学生将就业视为最大的压力;41.7%的大学生认为压力来自自身的期望。同样2005年的一次调查显示,高达75%的大学新生担心未来的就业。为了具备更多的就业竞争力,高达5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外语水平不好,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应付四六级考试和各种考证和考级上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新问题的出现,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正确认识自己、处理各方面矛盾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维护社会和谐。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和谐的环境能够有助于人更好地接受教育。目前的环境下,克服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是,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四方面的同心协力,帮助大学生将问题消灭在初始阶段。社会方面需要国家在制度、就业渠道、就业保障机制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学校要充分应用各方面资源不断培养学生更好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就业指导中心为大学生提供最新的网上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引导学生端正自己的择业心态和提供灵活多样的就业渠道的重要作用:家庭要充分利用父母、亲朋好友等的社会关系与社交能力、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家中其他成员的影响和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使大学生掌握更多技能,就业面更广;而学生个人面对当前出现的就业难问题,要树立自立自强、开拓创新的精神,勇于转变就业观念,使学生首先能够就业,然后通过积累社会经验再去选择更好的职业或者进行组织创业,让他们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
2.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现阶段,我国教育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深远,新的教育模式还未建立,存在着:重智商,忽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重课堂教育,轻课外活动;重必修课,轻选修课;重分科教学,轻综合课教学;重知识技能传授,轻素质全面发展,特别是心理素质的发展。但是在发达国家,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教育的主要方面。美国的一些课程论学者认为,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四部分课程:一门个人成长的课程,包括自尊和自信的建立、动机和交流的技巧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一门生活技能课程,包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自我管理;一门学会如何学习的课程,因此学习可以成为终生的过程并且充满乐趣;一门具体内容的课程,综合各种主题。美国学者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放在第一位,并且认为是一门核心课程,第二、三门课程中也包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今有多么重要。
学校教育应该德育与智育两手抓,同时在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上也应重视,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现阶段,大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教学外,还应结合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需求,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新生需要掌握适应新环境的方法,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新的规划。这一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着重帮助他们适应这些变化,使他们实现由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而二三年级大学生经过一年的过渡以后,对学校生活熟悉起来,在学校的环境和校风的影响下具有了一般大学生的生活风格,按照本专业的特点塑造自己的个性,掌握专门的知识与技能;到了四年级,大学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今后毕业的选择和工作去向问题。所以,对他们来说,应注重职业规划的培养教育,帮助他们掌握社会生活的初步技巧。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教职员工为主导,以大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核心,反映高校师生员工的思想、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社会亚文化。它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高校物质文化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的统称,是高校的自然和实物环境建设,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是精神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制度文化则是学校在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项严格的管理制度,精干高效的组织机构等,它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中介。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能共同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而高校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里由师生长期辛勤耕耘共同创造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而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就是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心理社会环境包括宏观的心理社会环境和微观的心理社会环境两方面。心理社会环境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良好的微观社会环境可以弱化宏观心理社会不良因素对学生心理的不良影响,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校园文化氛围的促进。好的校风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则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高校可以根据大学生不同年龄、年级、专业、爱好等特点,成立文学、书画、演讲等业余社团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总之,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做好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
4.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做好心理咨询服务工作
目前,很多大学生要面对学习、就业等不同领域的压力,如果他们没能很好地应对就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能够通过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客观评价自己,充分掌握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从而使自身心理更加健康。在这方面,美国学者利特瓦克认为:“心理健康咨询能够使自身更加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状况。通过这个过程,个人能够增强决定其自身需要的能力,以及在环境中支持和增进健康而做出选择的能力。”
目前的情况是,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他们面临着不同的认识轨迹,既成性与可塑性的矛盾使他们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扰,不可避免地容易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也是普及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知识的主渠道;还可以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班级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不断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成果,并在实际工作中考虑我国国情,建成包含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在内的基础教学模式,使各种教学方法互相配合,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体系。高校可以以不同形式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并及早发现,及早介入,使问题能够在初始阶段被解决,防止不断积累形成心理健康问题,实现有效的预防作用。通过以往的实践工作发现,良好的心理咨询能够使大学生产生比较好的心理沟通,进一步减小压力,使得他们的正面情绪不断增加,使内心更加自由,能够帮助他们适应变化着的环境,是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方法。
5.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现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交织,使得大学生遇到的问题往往是思想与心理两方面结合的问题,相当多的是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问题、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要想使大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更为有效地开展,就必须让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融合发挥作用。二者在教育目标上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学生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必须先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正确认识并悦纳自己,成功地与他人交往,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相反,一个学生如果心理不健康而自卑、孤僻,有人际交往障碍,那就失去了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条件。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评价和接受自己而引起的,表现为或高傲自大,或自暴自弃。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评价,并能坦然接受现实中的自我,从而保持心理健康。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基础、目的、内容、工作原则、施教主体角色定位和评价标准上存在差异。
虽然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所不同,但它们所要实现的目的都是要实现对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培养。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很大一部分高校在教育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心理健康教育,而且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职教师人数远远多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数。但值得庆幸的是,目前社会发展的进步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随之要求人才在具备良好业务能力和政治觉悟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了适应市场的这一新需求,高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合发展。第一点,就是要了解两方面在帮助大学生各方面发展中的优势所在。一方面,对大学生中经常会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原“两课”)和专门的讲座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分析和指导。另一方面,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除了心理障碍外,还可能是由观念问题所引起,所以有些心理问题可以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得以化解。而高校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课程,提升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怀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其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两方面的联系,打破传统教育观念,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贯穿综合素质培养的新理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会与贯通。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咨询的方法,给学生以帮助、启发和教育,扫除他们在学习、生活和个人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变看问题的角度,调整看问题的方法,建立新的思维方式,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品质。另外,要通过开展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炼意志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不仅能考验学生的道德水平、法律意识及思想境界,还能从学生的道德评价与选择的矛盾冲突中锻炼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
所以,要想充分地把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联系到一起,需要两方面的老师和其他人员进场开展交流活动,交流从自身的学科特点出发所发现的学生的心理情况,真正地对学生进行关心,定期同学生之间开展深入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心声,及时发现他们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趁早给予他们有针对性的帮助。与此同时,可通过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通过多种渠道帮助他们处理相应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建立在不同学科背景下的共通之处,同时,现代大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并不能单一理解为心理问题或者思想问题,更多的是各种信息和压力交叉引发的混合问题,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或者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够有效的提出解决方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时代的需求。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大学,是学生风华正茂、追逐理想的年纪,但是诸多的问题也会成为前进路上的障碍,心理问题的发生是以思想为基础和导向的。高校的扩招,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靠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思潮冲击着大学校园,90后大学生作为独立的群体,其在改革开放创造的巨大成绩中成长起来,个性鲜明,单向的填鸭式的教育已无法满足他们求知的需求,大学生心理疾病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鸣起了警笛,提出迫切的新挑战。
1.心理和思想困扰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大学生自我照顾的能力疏于培养,对便利的物质生活依赖性强,因而面对独立的生活,无法及时有效地应对。在遭遇连番困难挑战时,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和烦躁的心理,积累后如不能及时排解导致无法理性的对待。学习的知识多,考试的压力大,面对大学与高中截然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氛围,在突然脱离了家长老师的监督叮咛下,很多大学生误认为及格就是大学、学习不再是生活中的重点等,不知不觉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失去了对自身行为的有效把控,学习逐渐缺乏连续性与持久性。此外,大学课业负担重,知识量大,由高中知识转化的难度高,有的同学难以适应新知识高强度的学习,从而感到学业吃力。
孤独自卑和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又充满挑战,丰富的社团组织、文体活动以及学科竞赛,占据着很多学生的业余生活,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也会有部分同学并不是十分出众,同时,学生来自天南海北,家庭经济条件不一,经济困难的同学也可能会由于自卑心理而错过了很多锻炼自己的机会。大学的日常生活以宿舍为单位,以班级为集体,每一个组织中都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生活习惯千差万别和处事方式林林总总,对于相互适应的初期难免产生摩擦与碰撞,同时大学生心理与生理较中学时期更为成熟,时间相对宽松的环境,使他们释放了探索爱情和性的强烈愿望。很多同学在进入大学后,短时间内即由陌生的同学发展为恋人,而对于两个人的磨合若没有正确的爱情观和责任感,则极易导致情感起伏坎坷,变化无常,如此就容易导致精力不集中,人生目标不明确,甚至自暴自弃,荒废学业。
沉迷网络世界。作为众多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之首的网瘾问题,在新入学学生中尤为突出。空间上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束缚,时间上又相对宽松,很多学生无法适应突然出现的自由和空闲,各种与网络相关的内容填补着课下甚至正常上课的时间,网络游戏中的称王称霸弥补着现实世界里交往障碍和学业困难的自尊,血腥的电影场景在刺激神经的同时也种下了可怕的阴影,如不合理疏导,拓宽学生的多样化兴趣爱好,往往形成不好控制的局面。
择业就业困难。伴随着高校10多年的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众多学子拥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应届及往届毕业生,成为了待就业大军中的一员,背负着依然传统的择业观,面对同学的发展及亲人的期盼,多数毕业生都希望找到社会地位高,工资待遇丰厚,发展前景可观的工作,但是,面对社会岗位需求增长相对较慢的矛盾,以及有限的用人单位不断拔高入行的门槛,面对残酷的竞争,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与日俱增。同时缺乏良好的职业规划以及眼高手低的心理也经常造成毕业生耽误了就业的最好时机,甚至也有很多用人单位或明或暗地倾向于录用男生,造成女生在就业中更加处于劣势,不公的就业待遇更加大了女大学毕业生们的生活压力。
2.信息多元化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运行,高校高等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涌入高校,新思潮不断。经济全球化日益影响着学生的日常生活,各种新闻资讯带来的国际政治格局的瞬息万变,西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碰撞,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贪污受贿、物价攀升等发展中难以避免的问题和矛盾,给高校和在校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和思想冲击,高等教育也存在着不进则退的隐患,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等偏激的思想正虎视耽耽地注视着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新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在眉睫。
3.网络高速发展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网络互联网的发展呈几何级数的增长,各种新媒体自媒体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它们在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占据了大量的时间,也成为影响生活的重要因素,由于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信息索取、资料传播、人际交往、情感发泄等的常用媒介,这种便捷同时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中的言论自由不仅带来了信息的沟通,虚假信息和暴力、黄色信息还可能会影响价值观还在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如没有正确的引导,易诱发过激的言论和行为;由网络带来的智能手机“低头族”,微信、微博、博客、QQ等,成为了他们与外界交流和沟通的主要方式,不论是家庭团圆、朋友聚会甚至教学课堂、主题班会,“低头族”们在网络的作用下,越来越少与人直接的交流,无形中降低了处事能力,也淡漠了人际关系;网络信息多元化,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言论监管难度大,某些不法分子在网络上宣传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言论,对公共政治课老师开展传统的教育加大了难度,也增加了达到理想预期效果的困难。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政策支持——国家政策与方针我国在指导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中,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实施,教授内容的规范,以及教育体系等诸多方面均存在促进二者相互结合的论述。
中共中央教育部等国家最高教育部门,相继发布了多项意见和大纲,为两者的有效结合提供了政策方面的指导论述,《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明确确保了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重点地位,将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素质并列为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四大方面。在有关“两课”、德育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各项规定和意见中,明确要求大学辅导员、班主任不仅要承担日常的思想引导,还要分出更大一部分精力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课程建设和内容安排上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加入到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去,让心理教育不再停留在专门教育,而是通过讲座、报告等形式发展到日常的潜移默化中。
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理论支持—共通的学科领域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指导课程,从本质上讲,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两者虽然在教育方法和内容上有诸多差异,但是,两者在实践过程中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
整个国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可以说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理论内容来源于对国外相关领域的学习和借鉴,但中西方文化本身存在巨大差异,大学生的发展也参差不齐,因此面对我国大学生应用其中理论时,,往往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大多不是简单的一个问题,往往存在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彼此交互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我国大学目前的现状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符合中国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体系,其重要的方法论之一就是有机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和交叉性比较强的科学,其学科体系涉及到哲学、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统计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伴随人类思想发展的软科学,着力于构建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的活动,其主要理论依据是心理学,此外还包含教育学、伦理学等若干人文学科的内容。两者虽然从理论依据和来源方面有很大差异,但这些理论来源本身都是人文科学的分支,体现着人文学界对人类思想心理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交叉和重叠,其各自学科体系彼此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作为新时期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二者都是做在人思想发展方向的工作,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根本,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找准人生的坐标与方向,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在实践过程中的契合是完全可行的,与此同时,在教育方法上古典的、呆板的、单一教授式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了心理健康教育若干理论指导与技术方法的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取得更为深入的普及效果。
3.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人员支持——共同的受教育者和实施者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是一致的,都是作用于大学生,其目的归根到底都是为祖国培养优秀的大学生,将知、情、意、行全面内化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形成切合自身实际有迎合国家发展的理想,指导大学生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形成坚定的内心和意志,从而有效地提升克服困难的能力,加强对社会变化的适应性,形成个人完善的人格并在未来能够有良好的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两者虽然在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上略有不同,但是本质上都是为了大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是很难完全区分和剥离的。在我国高校,大学辅导员或者班主任通常兼任思想领路人和心理疏导者的角色,因此在人员构成上也有很大的交叉,辅导员或者班主任与学生亲密接触,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也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有着较为准确的前瞻性,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两者也结合于无形之中。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应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更应该应用到实践中去,课堂上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师资队伍上的融合主要是针对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而言的,在课后,运用网络新媒体,将教育深化到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熏陶,有效将大学校园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平台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并共同作用的工作阵地,在素质教育指引下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1.课上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1)教学方法上的取长补短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象都是大学生,大学生作为承载两种思想体系相融合的中心点,坚持在现代教学中颇为重视的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效地发现并彰显每个学生个性独立化、风格化的同时,逐步摒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潜在的老师学生的上下级关系。传统教育中老师是说教者,存在自然的权威性,与受教大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者这一暗含等级关系的不平等地位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表达出来的主观能动性。要取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就应该逐步规避目前思政教育中蛮横的、缺乏逻辑的、单一灌输的、呆板的弊端,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尊重和共情的教育方式,感受和体会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和允许大学生的个性思维和需求,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互动,将传统的单方面灌输式教育转化成双方面互动式,只有让学生在精神层面主观的、自愿的形成认同感,将自上而下的教育润物无声地转化成学生内心的价值认同,才能形成卓有成效的思政教育。
(2)教学内容上的互为支撑
在有关“两课”、德育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各项规定和意见中要求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科学安排并有效地融入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学科主体,其本身又和现代心理学、当代教育学、社会科学、人体生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交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教授,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和意义,学会自我剖析,发现自身问题时能采用恰当的方法正面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社会群体的要求,对其接受对象发挥有倾向性、引导性、有组织的影响,用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要求、法纪规范等,使他们思想取向得以规范,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两者都包含理想、信念、品德、意志等元素,大学生面对的众多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直接或间接地与其所秉承的思想政治想法有矛盾而逐步产生,因此对于社会主义的学生心理上的咨询与疏导也不应该是完全单一的,应建立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顺应思政教育的贯彻实施,自然有效地解决此类心理问题。与此同时,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大背景,在学生内心有广泛的需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支撑平台,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思想与道德的修养教育,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独立自主的性格特征,完善和培养健全人格,进而培养积极向上的理念和乐观开朗的态度,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
(3)队伍经费上的胜合提升
我国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有机结合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①》中提到:大学辅导员和班主任不仅要学生承担日常的思想引导,还要分出更大一部分精力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应该在此基础上,从人员编制和教师职务聘任上,形成和培养一支少量、精干的专兼职教育队伍,以全面学科的发展。
从目前高校中存在的现实状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的主体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授课教师、大学思想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团委、学生处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行政工作人员;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近年来逐步引入的一种大学生教育模式,其目前的主要队伍来自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大学辅导员、班主任等。可见,两支队伍的交叉部分主要在辅导员和班主任,行使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使命。
这还对教育人员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不仅在思想上提出了端正政治理想,用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武装自己的思想头脑,用道德的准则要求自己的行为处事的理性客观要求,还对感性技巧方面,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体会学生内心思想,敏锐地观察学生思想动态。然而,很多教育工作人员还不能完全具备两者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技巧方法,因此,在保证坚定执行和贯彻党的路线各项规章要求和方针政策的同时,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增强心理咨询与心理干预的技能,打造一支能够双肩挑的教师队伍则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学校党委作为宏观指导部门,首先要直接协调,统筹安排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针与指导原则,下发各阶段目标指导意见,统一协调部署和科学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经费管理,人员规划安排和各种形式的教学科研。应牢固依托各级学院一线学生工作者的基础力量,应加强两支教师队伍的合理整合和后期培养,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资格认定,培训考核,再教育学习等的投入,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水平,促进专业互补,鼓励科学研究和课题探讨,提升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的支持,加大学科整合与发展。在职称聘任上,逐步地完善双肩挑教师的聘任和待遇制度,以此激励更多的教育人员投身到大学生的教育中去。
2.课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1)新媒体的使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利用目前学生接受度较高的各类网络媒介,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并相互结合穿插。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微博、微信、QQ、飞信等,也逐渐成为信息传播和情感交流的新媒介。高校应建立心理健康和思想引导的网络体系,利用心灵鸡汤微博、时事政治微信平台、理想信念人人主页等学生喜爱的形式,搭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心理活动的交流平台,大力倡导与弘扬正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走下生硬的课堂,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转变“说教式”的教育和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利用测试软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的了解,客观面对大学生思想心理诉求的多样化内容和复杂的层次性,准确把握学生的核心需求,以人的良好发展为本,有针对性地围绕问题营造适合的教育体系,加强学生网站建设,宣传青年学生中的优秀榜样,刊登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的文章、歌曲和视频等,让学生感受到各级领导,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关怀,在轻松的氛围里愉快健康地成长。
(2)理论实践相结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实行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较为完整,但形式颇为单一,大多依赖课堂教学,缺乏创新与互动,授课说教式的教学方法缺乏新意,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后起之秀,因为话题的敏感性和多样性而衍生,主要在课下通过咨询、交流、团体辅导等方式开展,加强二者的结合,让理论融化于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实现课上不生动的知识走向轻松愉悦的课外。通过辩论,小组活动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潜能,例如,让学生分组搜集革命先烈的典型事迹,在课堂上与其他小组的同学分享学习的心得体会,既增加了同学们课堂的参与度,又通过自己学习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度。保证适量的课堂教学为基础,积极拓展课外实践,例如,通过社会实践,把公民道德素养、校园文明礼仪、关爱留守儿童等积极向上的观点向民众进行问卷调查和知识宣讲,通过义务家教、关爱孤寡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也鼓舞和净化同学们的心灵。既能够关注时事热点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既能够感知和融入社会,又能够讲奉献长见识,既能够锻炼个人语言与沟通能力,又能够提升团队合作与组织协调。
(3)因材施教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特点需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开展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正视问题,发现根源,从而健康成长。例如,在新生刚入学时,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各地风俗和潜在的问题所在,开展乐于助人,包容奉献的教育和活动,对于问题突出的学生进行思想的引导和心理的疏导,促进健康宿舍风气的形成,避免矛盾的日益积累。潜移默化中,让同学自身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提高适应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调试方式方法,进行自我调试、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针对不同年级和人群特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将自身学习与祖国建设相结合,将就业择业与志愿服务西部相结合,将个人理想融入祖国理想中去,从根源上提升动力,利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合理宣泄负面情绪的方法,提升克服困难的心理素质。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文件和规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引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支援西部宣传等内容,引导学生正确树立理想,将个人理想与祖国理想相结合,同时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符合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个人目标和远大理想。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