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育文化表现

教育文化表现

时间:2023-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国际人才市场上日益激烈的竞争, 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是中国高校迎合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必然之路。高校国际化趋势给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良好契机的同时, 也提出了严峻挑战, 如何和国际接轨成了每一所院校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教育文化表现_文化建设中的要素表现

随着国际人才市场上日益激烈的竞争, 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是中国高校迎合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必然之路。 高校国际化趋势给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良好契机的同时, 也提出了严峻挑战, 如何和国际接轨成了每一所院校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作为早年建校之初就开始国际化历程的清华大学, 一直都是以贯彻 “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冶 为发展目标, 在逐步摸索中形成开放式、 多层次、 多渠道的国际化办学模式。 本书以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清华大学为例, 通过对清华大学国际化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及现今战略实践现状和程度的论述, 重新对战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 在以往的实施方式和经验总结中重新审视和思考当下国内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 世界教育市场和教育要素的全球化流动增加, 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及高校都对高校国际化的实践和理论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使得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最早可以追溯到1898年北京大学提出向西方学习以及建立现代教育体系的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为起始, 自此迈向国际化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 国家的相关政策也相应提出, 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等为完善高校国际化战略提供了政策依托。

学术界对此的研究也呈现多层次性。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与评价体系研究、 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与国际比较研究、 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与保障机制研究、 不同类型院校国际化发展战略及路径研究、 高校师资队伍与学生结构的国际化研究、 高校课程与教材的国际化研究、 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 高等教育国际化法律法规及政策研究、 高校国际化经验与典型案例研究等方面都成为研究的热点。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类型有几种不同的模式: 国家-政府主导型、 政府-院校合作型、 院校主导型三种。20世纪70年代克拉克·科尔多次强调 “研究性大学处在国际竞争的前列冶。作为早年建校之初就开始国际化历程的清华大学, 一直都是以贯彻 “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冶 为发展目标, 在逐步摸索中形成开放式、 多层次、 多渠道的国际化办学模式。 以此成为国内高校国际化的典型代表。

清华大学的国际化探索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美国化时期冶,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就借鉴美国的高等教育模式。 第二阶段 “苏联化时期冶, 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 清华大学经过院系调整变成工科大学。 第三阶段 “多元探索时期冶,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 是以清华大学为主体探索国际化的过程。

第一阶段的美国化阶段的清华大学好像是美国大学的翻版, 从清华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的大礼堂非常相像可以看出这点。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感慨: “到了清华园, 一位从英国来访的人, 立刻感觉到好像在美国一样, 这个学校的校长, 就像一位美国小城镇的校长一样。冶 从建筑风格到校园制度的美国化程度比较高。

第二阶段的苏联化阶段对清华大学的办学影响最大, 主要是进行了院系调整、 学校管理和教学改革。 从一个综合性大学变成8个系、22个专业、15个专修科的多科性的工业大学; 教学改革方面,改通识教育为专业教育, 改学分制为学年制, 改英语为俄语, 翻译苏联教科书, 聘请苏联专家, 招收留苏预备生等; 学校管理方面,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建立教研组制度等。

第三阶段的多元探索时期是起自1977年, 此时“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国际化战略冶 的清华办学理念逐步明确、 清晰起来。 2006年, 《清华大学事业发展 “十一五冶 规划纲要》 一再明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三个九年, 分三步走冶 的总体战略, 在第三个发展阶段里, 清华大学始终把自身定位于国际舞台之上, 从国际学术交流、教研、 学科发展等方面都参照国际标准来制定。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清华大学已经明确提出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目标。

第一, 学生的国际化培养。 在培养 “面向世界培养学生冶 方面, 是清华在设计和实施国际化程序中最为细致的一部分。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境内和境外的学习环节可以相互补充, 为学生的国际化培养提供支持。 境内学习环节上, 从师资力量、 校园环境和课程资源三个方面提升品质和国际接轨, 聘请具有海外背景的教师和长短期海外专家、 让学生有机会享用世界名校课程资源和海外名师课堂、 鼓励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等。 在学生境外学习环节, 主要分为素质拓展、 学位教育和学习交流几种方式。 在素质拓展方面, 学生可参与海外实习、 文化艺术交流、 夏令营、 国际竞赛; 在学习交流方面, 学生可参与暑期课程、 交换生项目、 国际会议、 合作研究; 在学位教育方面, 学生可以选择联合培养、 学位项目、 联合学位等方式。

清华学生国际化培养的主要方式是国际竞赛, 当然也有很大的比例是出自海外学生和交换生, 另外还有合作研究、 国际会议和短期课程等。 清华有50%左右比例的博士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境外学习或者开会;30%左右比例的本科生有海外访问和学习的经历;每年大概有2000名研究生到境外参与学术交流。 出境考察和学习的必要费用由学校提供。 清华还有很多国际化交流的学会, 例如清华大学学生对外交流协会、 清华大学学生国际文化交流协会等。

第二, 留学生规模水平快速提高。 从2005年起清华的留学生不仅限于短期汉语教学培训班的留学生, 还包括攻读学位的外国学生。 截至2007年底, 清华大学有来自87个国家共计2204名在校留学生;2010年, 学习时间至少一学期及以上的留学生达3219人,留学生来源国有所增加, 已达到122个国家。 在学历生中, 本科生的数量最多, 一直占据主体地位。2000—2006年, 本科、 硕士、 博士三种学历生的数量均有大幅度增长, 以硕士研究生的增长速度最快, 据2010年后的统计显示美籍研究生人数有所增长, 增长速度较为迅速。

第三, 师资队伍国际化。 教师国际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清华大学采取了引进与培养并行的办法来促进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对一些学识深厚、 曾有海外学习研究经历的中青年教师骨干的引进, 使得清华整体教师学术知识背景多样且资深。 在日常教学科研实践中这些中青年教师力量得以发挥, 已逐渐成为学科发展建设中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物。 同时, 给予优秀教师骨干队伍海外学习交流的机会, 参与与国际名校之间的学术研究工作, 这对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 清华大学还积极引进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诚邀国际知名学者或教授来校执教, 例如工业工程系系主任萨文迪教授、 建筑学院景观学系系主任劳瑞·欧林教授。 这对清华大学整体教科研水准、 相关学科建设发展、 优秀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 课程设置的国际化。 课程设置的改革是非常重要而且难度很大的, 教师配置、 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都是其中重要的部分。清华大学已经开设107门本科生全英文课程,10套硕士全英文课程, 与世界进行接轨了解更多国际学术前沿的动态和提升专业英语。 其中清华大学的经管学院的本科生全英文授课已经超过55%,形成了由双语授课教师和英文水平节节高升的本科生所组成的教与学模式。

第五, 校园氛围的国际化。 仅从2001—2007年, 到清华大学来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67位, 国家元首、 政要40位, 外国部长、副部长151位, 外国大学正副校长990位, 跨国企业总裁334位,外国大使、 领事115位。 较为知名的清华 “海外名师讲堂冶 课程标明海外名师资源在清华大学得到一定程度的整合, 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的同时, 极大地增强了校园国际化氛围, 形成了清华大学独特的场域效应。

第六, 国际合作, 特别是与一流大学和跨国公司的合作。 国际合作也是国际化的重要步骤, 跨越大学本身固有的局限, 清华大学更多地与市场结合, 与国际一流的跨国公司进行合作。2004—2007年, 清华大学新签涉外科研合作项目数以平均每年30.5%的速度递增,2001—2006年, 清华大学的国际合作项目的合同金额和到账金额均呈上升趋势。 这种合作同时也给大学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实现的场所和人才的实践基地。 清华大学与很多跨国公司建立了联合研究中心, 开发了合作研究项目, 比如清华-拜耳创新药物研究中心、清华-伯克利全球技术创业教育项目、 清华-西门子知识交流中心等。

从清华大学当下的国际化状态分析可见, 清华大学已经从最初单一的局部探索逐步发展成全面的、 多层次、 多渠道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高校自治权力的扩大, 学校愈加拥有更多的空间去拓展对外的交流, 其交流的力度也在不断增强。 学校及各院系主动走出国门, 自主开创多形式的合作办学项目。 这些举措直接或间接地起到对外宣传的作用, 但力度仍略显不足。 在实施方式上还需系统化管理, 进一步加强学校、 院系及个人间的联系和整合。

问题总是随着事物的发展不断产生和迭变, 当下的清华大学在建设国际一流大学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 清华大学目前对于国际留学生的吸引力达不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 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北大、 清华的排名较低, 本国学生与外国留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缺乏交流合作, 外国留学生来源国一直以日本、 韩国等周边国家为主, 这样难以被欧美等先进国家学生吸引和得到关注。 而在奖学金制度上仍需改进, 以此作为加大吸引力的一个举措。

第二, 大学的发展水平是与国家发达程度相关的, 更应该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 在2008年英国 《泰晤士报》 发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中, 入榜的500所大学在全世界的分布情况基本上代表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分布情况,基本上也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分布状况。 我们通过对入榜的前100所大学的分析, 发现它们和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相关。

第三, 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水平本身也是国际化的一个指标。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做了一个相关研究, 比较了各国高等教育吸引的留学生占世界留学生的比例和各国留学生占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比例。 研究结果显示, 我国高等教育在这两方面的数据比例都很低, 虽然我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仍远远落在后面。 当前清华大学的多数国际化办学举措都以合作项目为中心, 以活动为表现形式, 对于办学形式的借鉴居多, 但对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体制的实质性借鉴仍显不足。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制定的 《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提出了 “使每个学校的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的标准冶的培养目标。 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认为, “只有做一个出色的国际人, 才能做一个出色的日本人, 在国际社会中要想生存下去, 除了要牢固掌握日本文化外, 还应该对各国文化和传统加深理解。 因此, 要求学生懂技术、 通外语、 会经营管理, 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 通晓国际贸易、 金融、 法律知识, 能够适应国外工作和生活环境。冶 国际化重在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模式,从而达到提高育人质量、 推动本土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 实现人类相互理解与尊重的目的。 对我国而言,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无论从组织政策、 支持体系, 还是实施方式, 都应该遵循全方位、 多途径的立体发展模式去进行。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席卷世界的当下, 建设符合国家需要的、 具有本国特色的一流国际化大学, 才是打好中国高校国际化战略的关键。 即使在同一国家, 不同类型大学的国际化实施也会有很大差异, 这些差异与机构、 传统和文化以及其他内部因素密切相关。 相信随着中国今后的发展方向, 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国际化教育战略在理念上会更加清晰、 自觉和理性。 中国的大学在世界一体的国际形势下建设国际一流的大学的路途任重而道远。

通过对S大学校园工会组织架构、 人员构成、 组织活动以及工作绩效评估方式的考察发现: 高校工会在保持其政治职能的同时,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社会职能: 在校园日常生活中充当行政机关与教师群体之间的桥梁与纽带, 活跃教师工作氛围, 丰富教师休闲生活。 在高校工会成员由生存型需要日益转向享受型需要的背景下,高校工会的社会职能将会越来越突出。

1. 问题的提出: 工会从生产领域到日常生活的转向

20世纪30年代, 随着国家干预主义的盛行, 国家政权开始介入工人日常生活。 当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运转不畅, 滞胀并存, 失业、 贫困问题日益凸显时, 一些国家开始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福利发展模式, 致力于探索福利国家与自由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了政府、 市场及学者的共同关注。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 工人在满足生存需要之后, 开始追求生活需要的满足。 其生活重心也从工作领域转向日常生活世界 (特别是对休闲生活的追求)。 此时, 工会职能亦逐渐从生产领域进入到工人的日常生活世界。

在国内,1949年之前的工会组织, 其主要职能为在保障工人阶级的合法权利的同时, 与共产党共同参与革命。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 工会组织由全能单位制时期的无事可做, 到招致批判, 直到被废除, 其职能被淹没在政治潮流中。 改革开放之后,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大背景下, 面对劳资关系的复杂化局面以及人们在工作之余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 工会组织在工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2. 社会学视角下的工会职能研究

(1) 社会学视域下工会职能研究多集中于在工会职能缺失或错位的情形下, 工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弱势地位及其表现。 如冯同庆对义乌模式、 信阳模式等展开的一系列工会组织发展的探讨, 探寻了当下农民工这一新工人群体如何借助工会组织进行维权, 其研究重点在于对工会组织的社会性特征的关注。 在他的研究中亦有对发生在原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员工身上的身份歧视蔓延至农民工群体的担忧。 工会职能研究之所以成为研究热点, 原因之一在于工人群体主人公身份的失落与社会地位的下降。 这不仅发生在新工人群体身上, 在原有工人群体身上亦有所体现。 孙丽君通过分析报纸的内容, 指出不同时期的大众传媒为工人建构了一种美好身份, 但是当下的现实却是工人面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以及他们因社会中的弱势地位而丧失话语权。 吴清军将原国企工人加以细化, 探析国企改制中不同身份的国企工人在分化为当下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同诉求的利益群体后, 在原身份干扰下采取不同策略的行为。 工会职能的缺失与错位以及工人弱势地位的表现, 预示了发挥与摆正工会职能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而工会组织所处的复杂环境则使相关学者注意到工会职能作用领域的重要性。

现实生活中的工会组织承担着社会职能与政治职能的双重职能, 其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正在由生产领域转向日常生活领域。 为此, 笔者以S大学校园工会为例, 沿着社会学视角下工人日常生活的研究路径, 探析校园工会所具有的社会性职能。

(2) 校园工会的相关研究内容, 可概括为工会职能转变的研究。 高校工会的职能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下三方面: 其一, 工会职能探究。 探讨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 和谐劳动关系等中的角色与地位。 探讨校园工会对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处理人事争议与劳动争议的作用。 即关注校园工会的维权职能、 教育职能以及桥梁与纽带的调节特性。 其二, 在执政党的工作方针、工作任务发生改变的新形势与新背景下, 校园工会如何开展工作,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 做好本职工作, 以及工作中应坚持的原则与方针, 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工作路径。 其三, 关注当下校园工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如职能缺失、 职能错位、 职能发挥不足等,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校园工会的工作领域, 注重对校园工会行政性职能的讨论, 缺少对教师职工的日常生活特别是休闲生活的关注, 且相关研究较为抽象, 缺少经验层次上的细致描述。 综上, 笔者以个案访谈法, 通过对S大学S学院工会主席L的访问, 探析其工会组织的活动领域及其功能。

3. 工会在校园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性职能

在访谈中发现, S大学工会在教师、 职工日常生活领域中的社会性职能主要有: 作为行政机关与教师群体之间的桥梁与纽带, 活跃教师职工的工作氛围以及丰富教师职工的休闲生活。

(1)S大学工会的组织架构

S大学工会分为两级: 校总工会与各院系工会。 S大学工会,隶属于S市总工会, 同时受S市总工会与S大学党委领导, 下分各个学院工会。 对于S大学的隶属关系曾存在争议。 据L所述, S大学属于省级院校, 逻辑上S大学工会应隶属于省级工会领导。 但在L接受访问之前, 因为S市将S大学工会划分为市辖范围, 从此S大学工会隶属于市总工会领导。 相较于其他领域的工会组织和其他校园工会, S大学工会职能与工作原则、 方针等并无不同。 作为连接S大学党委与各院系基层员工的桥梁与纽带, S大学工会以及各院系工会以维护教工的合法权益为主要职能, 在发挥教育职能, 不断提升教工文化素质的同时, 强化工会的参与与建设职能, 落实教工民主管理以及促进教师职工践行师德, 做好本职工作。

S大学各院系工会受S大学校工会直接领导。 在日常工作中,各院系工会充当着校工会与院系教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 一方面,院系工会向教工传达校工会的工作任务, 如举办校级运动会、 院系间的球类竞赛等的通知等。 另一方面, 作为基层教工的代表, 向校工会反映教工的意愿, 如购买运动器材、 组织教师体检、 节假日组织外出旅游等。

各院系工会主席以及工会组成人员如组织委员、 文体委员等多为教工兼职担任。 S大学共26个工会单位, 在L所能描述出的18个工会单位中, 有6个工会单位的工会主席为院系办公室主任兼任, 有7个工会单位的工会主席由院系教师担任, 其余院系工会主席分别为院系副院长、 系主任、 资料人员 (L自身)、 其他工作人员、 后勤主任兼任。 L所在学院, L作为工会主席, 用L的话说“赶巧冶, 并不是由教工选举的。 而对L出任工会主席及其之后的数年连任, 教工也并不反对。 不只是院系工会, 校工会主席也为其他职位老师或者行政人员兼任。 S大学原工会主席G曾为图书馆馆长, 后兼任工会主席, 后因受伤离开工会主席一职。 现任的工会主席一职由校长助理兼任。 “刚刚更换主席的那段时间, 不是特别多的活动, 可能是因为刚刚上任, 需要时间适应工作。冶 各院系工会没有单独的工会办公地点, 但是校工会的办公室设置在校机关楼,在校工会办公室内有专门的工作人员。 据L所述, “无论是校工会主席, 还是院系工会主席, 都是无偿兼任, 最初没有教师职工愿意出任, 长期连任的工会主席也没有抱怨说累, 并没什么不满意, 都是本着服务同事的心,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些事冶。

S大学工会组织具有科层组织的特性。 隶属于S市工会的S大学校工会, 具有与政策、 方针等相适应的工会组织文化; 具有专门的办工场所与专职办公人员; 具有由各个院系工会构成的组织体系, 每一个院系工会均有工会主席以及工会负责人。 校园工会作为党政机关与教师职工之间的联系纽带, 其仍具有政治职能或者说行政职能, 如S大学校工会在工作原则、 工作方针中对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强化工会参与与建设职能的重视与强调等。

(2) S大学工会组织的运作方式

S大学工会组织的运作方式可以从校园活动以及工作绩效考核机制两方面来看, 可以发现, 院系工会具有在校工会与教师群体之间的桥梁与纽带的沟通与调节功能, 同时也具有丰富教师职工休闲生活、 活跃工作氛围的社会职能。

①院系工会的主要职能在于上下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A郾 自上而下。 如举办的教师运动会等, 校工会布置工作, 将这一任务传达给院系工会主席, 由院系工会主席和工会工作人员落实, 如在院系内动员教师职工积极参加。 L说, “最近两三年内, 工会活动多姿多彩, 篮球比赛、 足球比赛什么的, 校工会也经常开会, 商讨买房子也就是团购什么的, 也会为老师谋福利。冶 B郾 自下而上, 院系工会主席将院系内教师职工的需求与意愿传达给校工会。 如, L所在学院购买乒乓球台的资金, 一部分源自于学院, 一部分为校工会赞助。 L所在学院曾经向校工会申请为女老师体检, 校工会当时为院系拨款1400元。 “校工会比较支持各院的活动, 对院里的申请一般都能批下来。冶 校工会以及院系工会的活动资金部分来源于工会成员的会费 (一般按级别, 如校长100元, 副教授70元)。

从L的叙述中, 可以发现, 院系工会在教师职工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活跃工作氛围的职能, 如举办教师运动会、 组织团购住房、为过生日的老师购买生日礼物等; 同时, 工会在院系教师职工与校工会之间具有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如L接受校工会的工作布置, 动员教师职工参加运动会, 代表教师职工向校工会提出为女老师体检的申请等。 在S大学工会充当桥梁与纽带、 活跃工作氛围的同时,亦可发现其具有丰富教工休闲生活的社会职能。 如关注并回应教工的意愿为其申请安置乒乓球台, 为过生日的教师购买生日礼物满足其情感需求等, 创造了教工对工会组织、 工作单位的归属感。

②负责工会工作绩效考核。 S大学校工会一般会在年末或者举办各项活动后, 开始评选 “先进工会冶 “优秀工会冶。 “先进工会冶“优秀工会冶 “工作标兵冶 等评选一般由各院系工会主席依据标准评价表, 在各个院系工会中匿名投票推选。 “工作标兵冶 则颁发给有特殊贡献的院系工会成员。 评选 “优秀工会冶 与 “先进工会冶,在各院系之间存在竞争。 被评选为 “优秀工会冶 “先进工会冶 的工会单位会获得校工会奖励, 如证书及纪念品。 另外, 各院系内部也对工会人员进行绩效考核, 如评选 “三八红旗手冶 “巾帼建功立业标兵冶 等。

作为S大学工作群体内成员的工会组织成员, 其日常生活也需要工会组织的关注。 S大学校工会通过评选 “优秀工会冶 “先进工会冶 等称号, 通过为未获得优秀称号的工会单位、 工会成员颁发纪念品, 在调节工会成员的工作氛围的同时, 也满足了工会成员对成就与自尊的社会性需求, 也加深了工会组织的凝聚力, 促进了组织整合。 S大学工会凭借其在教师职工日常生活领域中发挥社会性职能, 避免或减缓了发生社会冲突的可能性。

高校工会在工会成员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将是新时期政治社会学领域的新课题。 在学理上, 对工会与工人日常生活的研究肇始于马克思等人对市民社会的讨论。 马克思从经济视角出发, 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为切入点讨论市民社会, 将市民社会等同于资产阶级社会, 视之为国家权力机构的基础。 而产生于市民社会中的工会组织, 其建立目的即是保证处于无产阶级的利益与权利。 在马克思那里, 工会作用于生产领域, 其职能在于保障工人的基本生存权益。与马克思侧重于从经济关系探讨市民社会与工会组织不同, 葛兰西在肯定经济逻辑重要性的基础上, 更侧重于从文化领域解析市民社会, 在对市民社会进行文化解读的同时, 引入了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 在葛兰西看来, 国家等权力机构对市民的统治并不只是依靠暴力, 真正的统治在于文化领导权, 即获得人们的积极同意, 这种积极同意不是依靠暴力, 而是依靠诸如教育、 大众传媒等文化方面的努力, 以促使人们积极主动地认同政权的合法性, 自觉地接受统治与领导。 在葛兰西文化主导权的思想范围内, 工会组织若想切实保障工人权益则需要在文化方面占据主导权, 而这一努力则需要深入到工人的日常生活中。 哈贝马斯将人们所生存的世界称为由生活世界与系统世界共同构成的社会世界。 其中, 系统世界包括由市场与经济组织起来的经济系统与由法律、 规章制度等组织起来的政治系统。 生活世界则是人们借助交往行动而在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间不断转化的世界。 但是, 资产阶级经济与政治对公共领域的入侵促使私人领域逐渐消失, 生活世界被系统世界所控制。 工人日常生活领域日益复杂化, 为工会职能提出了新的课题。

在我们的调查中, S大学工会内部的组织运作方式、 人员构成及其运作机制表明, S大学工会不但具有政治职能, 即工会组织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同时, 需要在单位党委领导下输送国家的意识形态, 而且, S大学校工会与院系工会组织人员、 活动方式以及工作绩效评估机制表明, 作为具有科层组织特性的校园工会组织, 正是因为社会性职能的彰显, 使得其自身作为一种安全阀, 避免或减缓存在于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因利益诉求而引发的矛盾与冲突。

与相关研究着重强调工会在当下社会职能缺失与错位的观点不同, 我们发现, 高校工会作为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和纽带, 具有丰富教工休闲生活、 活跃工作氛围的社会职能。 与相关校园工会研究强调工会职能在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等不同, 我们发现, 高校工会的运作机制表明, 它的社会职能更集中于教师及职工的日常生活领域 (特别是休闲生活领域)。 鉴于时代背景的转换、 工会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同时并存这一事实,我们认为, 经济条件的改善以及文化素养的提高, 促使人们在满足生存型需要的基础上日益注重享受型需要, 其生活重心也从工作领域转向日常生活世界 (特别是对休闲生活的追求), 工会组织在人们日常生活特别是休闲生活中的社会职能将会越来越突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