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时间:2023-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要使传统文化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关系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必须进行创造性转化。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对家庭、对人际关系、对道德、对价值观念的要求,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文化基因是相契合的。我们道德重建的立足点不能是市场经济,而应该是社会主义制度。市场经济可以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方式,但不是社会制度的本质。我们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建立市场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_文化自信:做理想信念坚定的中国人

要使传统文化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关系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必须进行创造性转化。这种转变的社会背景是由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由重义轻利到追求经济利益的社会,由以信义为纽带到以货币为纽带的社会,由以道德为纽带到以契约为纽带的社会。

从历史发展来看,东方和西方都是如此。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面对这些问题,他们求助于宗教,把肉体交给市场,尽情消费;把灵魂交给上帝,虔诚忏悔。灵魂与肉体的分裂,往往导致社会焦虑,只有把灵魂交给上帝来补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某些人群中也出现了这种情况,也有不少人过着把肉体交给市场、把灵魂交给寺院的双重生活。信教属信仰自由,无可非议,但从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从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需要从理论上解答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传统的道德和文化适应市场经济现实。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回归传统的家庭伦理、婚姻伦理,回归非契约关系的人际关系,已不太可能;但又不能完全无视传统道德对我们的伦理底线和高尚道德的教化和涵养作用。这里的关键是要正确理解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对家庭、对人际关系、对道德、对价值观念的要求,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文化基因是相契合的。我们要剔除那些封建的东西,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基因凝结成为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关系的积极因素。

我们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保留农业社会的传统道德规范,而应该吸取其中有价值的东西。这种有价值就是相对稳定、不易变化的。道德中既有道又包括德。具体的道德规范和标准是可变的,农业社会中那种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晨昏定省,早晚问安、天天厮守已不可能,然而父母的孝道传统仍然有吸取的价值;婚姻关系中白头相守、从一而终的美德,虽然被高离婚率所冲击,然而倡导夫妻相互忠贞之道仍然有价值;经济往来的契约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必然的,然而朋友之间应该信守承诺、有困难尽力帮助的交友之道仍然有价值;农业社会中“隔篱呼取尽余杯”的邻居关系已不可能,然而同楼层单元房中的邻居,终年不通有无、老死不相往来并不正常,邻里相助的传统和观念仍然有价值。传统礼制的繁文缛节尤其是其中体现等级制的礼、体现家长制尊卑的所谓礼都应该改变,然而一个人仍然应该懂得文明礼貌。

如何评价传统道德,如何吸取中国传统道德的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我们道德重建的立足点不能是市场经济,而应该是社会主义制度。市场经济可以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方式,但不是社会制度的本质。我们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建立市场社会。不能把人与人的全部关系市场化。如果以货币作为中介的市场经济关系成为人与人全部关系的中介,人与人的关系为货币关系所主导,只能是道德的沦落和价值观的颠倒。只要读一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货币》就能知道。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能根据市场原则来构建我们的价值和道德规范,而是依据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来进行重建。只要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必然能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的关系,能起到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行为作用,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会淘汰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中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旧观念,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本质与传统道德并非不相容,只是需要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