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月
“十三五” 时期,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全面小康, 必须补齐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这个 “短板”。 吉林省在 “十二五” 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 “十三五” 时期面临扶贫攻坚工作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 省委、 省政府在国家 “十三五” 时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基础上, 制定了吉林省到2018年年末全面完成脱贫任务的目标。 当前, 全省农村贫困程度如何, 致贫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下阶段实现全面脱贫目标攻坚方向何在, 为此, 我们做以简要分析, 希望为党委、 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一、 当前全省农村人口贫困现状
(一) 贫困人口基数不小, 三年内完全脱贫任务艰巨
据全省住户收支调查和农村贫困监测调查数据显示, 截至2015年末, 按照国家划定的现行农村贫困标准, 人均收入2300元计算 (2010年不变价格) 全省尚有农村贫困人口69万人, 农村贫困发生率为4.6%; 其中, 全省农村贫困地区(8个国家扶贫重点县) 还有贫困人口12万人, 贫困发生率为10.8%。2015年全省贫困人口比2010年新的贫困标准确立时的216万人, 减少了147万人, 农村贫困发生率总计下降10.1个百分点; 全省贫困地区五年间贫困人口累计减少22万人, 贫困发生率下降20.7个百分点。
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全省到2018年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 依据现有贫困人口规模, 未来三年, 每年的脱贫人口要保持在23万人左右, 全省国家扶贫重点县需年均脱贫4万人左右。 从2013—2015年三年间累计脱贫34万人的趋势而言, 未来三年要实现全部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艰巨。 随着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 剩余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更重, 致贫原因也更为复杂,69万人口的整体脱贫, 是很大的考验。
(二)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与全省、 全国平均水平有拉大的趋势
前面讲过, 用三年时间实现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难度大,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势头放缓, 且与全省平均水平和全国贫困地区平均水平有拉大的趋势。 据全省居民收支调查和贫困监测调查数据显示, 从2010年至2015年, 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 五年间的增长情况请见下表(见表1)。
表1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与全省及全国贫困地区比较
通过图表的比较也可以看出, 吉林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可支配收入与全省及全国贫困地区平均水平的差距基本上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 随着整体经济形势发展步入新常态,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速同样放缓, 主要粮食产品价格面临下行态势, 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度加大, 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都面临一定的 “瓶颈”, 持续增收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受整体环境的影响, 实现全面脱贫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三) 低收入户收入水平低, 贫困程度重, 攻坚难度大
据全省贫困监测年报数据显示,2015年按照调查户五等分收入分组, 农村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355元、 中低收入户4790元、 中等收入户6431元、中高收入户8361元、 高收入户15 471元, 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的收入比11.4颐1,内部收入差距很大。 按可变价格测算,2015年的扶贫标准为人均可支配收入2855元,20%低收入户的收入水平仅仅相当于扶贫标准的47.5%。 这类家庭收入水平的提升往往面临极大难度, 属于 “顽固性贫困”, 农村低收入户是贫困帮扶的重中之重, 在短期内促其实现增收需得法。
图1 2015年全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组情况表
二、 贫困农户的致贫因素剖析
(一) 文化教育程度低
据2015年调查资料显示, 在全省贫困地区汇总的31.9万户农户中,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户是29.9万户, 占全部的93.7%; 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户仅2万户左右, 占比仅为6.3%。 文化水平偏低、 受教育程度不高直接影响农户脱贫的步伐。
(二) 产业结构单一
据调查资料显示, 在有生产经营能力的29.5万农户中, 只是单一从事农业的生产经营户是27.2万户, 占比92.2%; 而由非农生产经营或是兼营户只有2.3万户, 占比7.8%, 产业结构单一, 加之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有限成为阻碍脱贫步伐的 “瓶颈”。
(三) 家庭人口多、 负担重
根据贫困监测分组数据情况看, 低收入和中低收入户一个显著特点是家庭人口规模较大, 四人户、 五人户、 六人及以上户都有, 与之对应的是三代户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高收入分组。 家庭人口较多, 老人多、 精壮劳动力少, 家庭负担重是致贫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 重大生活事项影响大
据调查资料显示,2015年低收入农户用于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支出人均在617元和832元, 高出中等收入组人均600元和727元的水平, 重大生活事项消费占家庭全年生活消费比重近四分之一, 在收入偏少的前提下, “因病致贫” 和 “因学致贫” 的情况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 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的对策建议
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必须项目要准, 有较强的针对性; 必须注重知识、 技能的培养, 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必须保障兜底, 有实实在在的普惠性, 围绕以上几点, 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扶贫工作。
(一) 大力推进产业发展, 广开增收渠道
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 要通过谋划产业发展增强其自身 “造血” 机能带动脱贫, 这是实施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的最主要手段。 前文提到调查农户存在产业结构单一、 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为主是制约脱贫的原因。 对此, 一方面应加速农业产业化步伐, 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发展 “特色农业”, 例如, 西部地区县 (市) 依托草场发展特色养殖业, 东部山区县 (市) 依托山区林业资源发展林下种、 养业等; 另一方面, 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带动农户脱贫也是应有之意, 例如, 依托旅游资源, 东部延边地区朝鲜族的特色民俗游, 西部白城地区“鹤乡” 生态游, 都会成为发展非农产业的有益实践。
(二) 提升贫困人口知识技能水平, 适应就业创业需要
前文提到的农户致贫因素中, 文化教育程度低是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党和政府民生政策的逐年完善, 农村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都有了极大改善, 农村家庭基础教育阶段的负担有了很大缓解。 因此, 现阶段针对农村贫困人口素质提升,宣传引导显得十分重要。 借助舆论宣传提高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利用知识、 技能改变生活现状思想意识, 克服保守、 懒惰以及知识无用的旧有思想, 鼓励其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觉投身到知识、 技能的学习中。
此外, 要为贫困人口创造条件、 开拓渠道, 提供更多的就业、 创业的机会。如开辟更多的就业岗位促成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利用电商平台进行特色产品营销, 催生新的商机, 使掌握信息技术的贫困人口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脱贫致富。
(三) 强化社会保障力度, 为特殊人群编织 “安全网冶
“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是推进精准扶贫的 “最后底线”。 据全省贫困监测调查资料显示, 全部31.9万户调查户, 有2.4万户没有生产经营能力, 约占总量的7.5%。 这部分人群, 亟待社会保障来支撑。 要不断完善拓宽农村的 “低保”“五保” “老保” “医保” 等各类社保制度覆盖面, 针对失去劳动能力和缺少就业技能而无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特殊人群的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 以制度保障为特殊人群 “兜底”, 促成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目标的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