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其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每一社会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或曰社会行为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每一种文化,尤其是每一种民族,因其成员构成的复杂性,往往会拥有多种多样的价值观。西方人包括众多的民族,这些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当然存在不小的差异;不过,在许多主要观念上他们还是大抵一致的。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英语民族的西方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与形成原因。
一、“自助者天助”
崇尚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在西方早已深入人心。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在其著作中把个人主义具体化,指出“自助者天助”。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把个人主义描述为:“我们从我们父母那里得到的只有我们的名字而已,不是财产。我们必须寻找机会,我之特殊不是继承来的,而是我通过拼搏取得的。”可见,英美人士的个人主义观念individualism,准确地说应为个性主义、人本主义,是指十分尊崇个人价值、看重个人利益、强调个人作用、鼓励个性张扬乃至提倡个人奋斗、崇尚拼搏进取的观念。这种观念与汉语语境下的“个人主义”有天壤之别。
早期从欧洲来到新大陆的移民,希望摆脱当时欧洲社会的王权、神权和贵族政治,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的殖民地。经过漫长的历程,他们获得了成功。1776年,一个新的国家——美利坚合众国建立。他们摒弃了王权政治,宣布将权利交与人民。在1789年通过的宪法中,他们主张政教分离,限制教会对政府的干涉。同时,在宪法中规定,任何人不得拥有贵族头衔,从而杜绝贵族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些早期移民的决定对美国社会特性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对政府和教会权利的限制,以及取消贵族社会,他们创建了一个以个人为本位的自由社会,合众国的成立与个人自由的理念紧密相连。个人自由在所有的美国价值观中最为基本和重要,一些学者和外国的研究人员常常称之为“个人主义”,但美国人更愿意用“自由主义”这个词。以自由主义为本,美国人认为每个人均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受任何外部力量,包括政府、教会、贵族阶层或其他任何机构权威的控制。
这种崇尚自我依靠的理念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观一直延续到今天。大多数的美国人相信只有自我依靠才能获得个人自由。如果过多地依靠家庭、政府或任何机构,他们将失去自己所期望的自由。如果一个人想要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一有权力和受尊敬,他就必须是一个自立自强的人。尽管一个人从慈善机构、家庭或政府获得救助是允许的,但是他将很难获得人们的尊重。
二、“金钱永不眠”
欧洲学者在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竞争力比较中发现,国家竞争力取决于一国创造财富的能力。财富是价值观的外显行为。美国、英国等国家之所以拥有强大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其努力创造财富的价值观。
过于看重物质财富往往被称之为“物质主义”,但大多数的美国人认为这个词具有攻击性,说一个人是物质主义者是对该人的冒犯,就等于说该人崇拜物质财富而没有宗教信仰。我们应当承认美国人有其他的价值信仰和理念,然而,获得并维系相当的财富对大多数美国人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因为物质财富已经成为一个广泛接受的、衡量一个人所处社会阶层的标准。由于摒弃了王权、神权和贵族体制,金钱就成为评判人生成功、划分美国社会阶层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志。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对金钱的崇拜也就成为美国人的一个基本价值观。
追求物质财富必须付出代价,那就是努力工作。当早期移民来到北美大陆时,这块处女地丰富的自然资源都处在未开发的状态,只有勤奋地工作才能将其转变成可资利用的财富,获得舒适的生活。在美国人看来,物质财富是对努力工作的奖赏或回报。在某种程度上,物质财富可作为唯一可以感触的证明,来检定一个人是否努力工作。在18世纪晚期,美国的宪章之父詹姆斯•麦迪逊就声称物质财富的多少反映了个人能力的差别。直到今日,多数美国人仍然信奉努力工作的价值观。他们主张人们必须拥有正当的职业而不依赖政府的福利。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福利制度遭到严厉的批判,比如那些不结婚或不愿意找工作而只是生了许多孩子靠政府接济来生活的所谓“福利妈妈”,就招致了人们普遍的不满。
三、唯“理”是从
这里的“理”即理性、公理。西方理性精神孕育于古希腊文明,经过与古罗马文明的融合,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张扬,并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渐趋成熟。西方的理性精神与其他文明的理性精神有显著的不同,其突出特点就是数学理性的发达。数学理性的基本内涵是:在对自然界的研究中,应采取客观的、定量的、超验的、简单的思维趋向;追求确定性的知识;注重演绎推理。可以说,数学理性是西方理性精神的核心。人们常说:“公理必定战胜强权。”这句谤语就反映了数学文化对西方法律文化的影响。
早在古希腊,柏拉图就提出公理与强权的关系问题。启蒙运动时重提此问题,使这个古老问题在新的知识背景下重新展开。古希腊人偏爱演绎推理,他们认为通过演绎推理可以得到永恒的真理。在进行演绎推理时,古希腊人从不言自明的、无人怀疑的公理入手。柏拉图认为公理不需要实践,人在出世前有过精神的经历,通过回忆就可认识到公理的真理性。亚里士多德虽然不这么认为,但他坚定地认为公理是可以理解的原理,它符合人们的思维而无需怀疑;公理凭人们的直觉即可认识到其是真理。亚里士多德创立了三段论,奠定了公理化方法的基础。在人类史上,第一个创立公理化方法而建立整套严密理论体系的人是数学家欧几里得。随着《几何原本》的广泛流传,公理化方法得到普遍的应用,公理精神伴随着公理化方法的应用而得到了传播。由于西方数学处于文化体系的上层,所以,公理化方法很快越出数学领域,成为整个自然科学中各门学科进行体系建构的方法典范。在近代的西方,除了自然科学外,社会科学内的政治学、法学、经济学、论理学等学科,都曾运用公理化方法进行过学科体系建设。可以说,现代西方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些法律原则就是近代法学家受公理化方法的启迪而确立下来的“公理”。另外,公理化方法还使西方近代法典的体系更加严密。
《美国宪法》等西方近代著名法典,体系之所以极为严密,一改古代法典体系松散的特点,其原因就在于这些法典无一例外地都采用了公理化方法,有的法典虽然洋洋数千条,但并不显得拖沓、松散、累赘。可以说,公理精神已渗透到包括西方法律文化在内的整个西方文化中去了。
四、“人之初,性本恶”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的启蒙读本《三字经》的开篇,其基于孔孟之道的人性判定对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东方价值观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然而,西方人的观点却与之大相径庭。显然,他认为,人之初,不是性本善,而是性本恶。
五、“不自由,毋宁死”
《不自由,毋宁死》这篇脍炙人口的演说词在美国革命文献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不自由,毋宁死”的口号曾激励了千百万北美人为自由独立而战,这篇演说词也成为世界演说名篇。自由和自由主义一直是西方政治哲学的“主旋律”,它既是一种学说,一种意识形态,又是一种运动。它的理论内涵大体上由欧洲近代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个体主义、自由、平等、民主、社会契约理论等若干原则构成。
作者帕特里克•亨利和(Patrick Henry),美国革命时期杰出的演说家和政治家。其时,北美殖民地正面临历史性抉择——要么拿起武器,争取独立;要么妥协让步,甘受奴役。亨利以敏锐的政治家眼光,饱满的爱国激情,以铁的事实驳斥了主和派的种种谬误,阐述了武装斗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从学科划分和专业领域上讲,自由有思想家们所讲的人文科学意义上的抽象自由与政治学、法学领域所讲的作为权利应当享有的具体自由和与作为权利已经享有并付诸实施的行为自由之别。对于近代西方以来的人文科学层次上的抽象自由,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层次来理解:人类经过启蒙摆脱中世纪的神性霸权话语本身和话语霸权的传统而获得的独立个体意识。这种意义上的自由就是指个性的解放和个体性的获得,就是指“自由人的价值”,并从这里引申出后来作为一个文化人(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应当具有的“独立性和开放性”;是纯粹认识论范围内的自由。这种意义上的自由源自启蒙以来人类对外在世界进行探索的科学精神,自由就是对自然存在物所内含的自然因果性(自然必然性)的认识和把握,就是对自然规律和“自然科学化”了的所谓社会的规律的掌握。我们许多人对“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这一命题的误解,就是由于单纯停留在对这种意义上的自由的理解而造成的;从康德的“人作为实践理性存在”那里引申出来的意志自由,即对康德所说的“自由必然性”的认识。它涉及的是道德、法律等实践理性领域中的“必然性”法则;存在于人类理想中的,只有在未来的“大同世界”和“千年王国”中才可能付诸实现的、一种“至善”自由的状态或社会境界。至善的自由境界在一定意义上有点类似庄子所追求的另一种离世超凡的极高“境界”。只不过庄子言及的是一种人生境界,而西方的理想家们幻想的是一种人类社会境界而已。
与上述自由不同的是一种人们要求在现实政治和法律生活中应当享受的、人之为人天生就具有的、作为自然政治权利来享有的自由。这种自由在英语中是用不同于freedom的另外一个词liberty来表示的。这种意义上的自由,在逻辑上起源于启蒙思想家们所创设的自然权利(natural rights),而后者又植根于源远流长的自然法传统。
“天赋人权”遵循的逻辑是:正因为每个人都是人,他就应当具有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维持生命)的权利;正因为每个人是人,所以他就应当按照人的本性去发展,而人的本性就是“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做出思考,并力图寻找出一种较为妥当的方式去满足他们自身的需要、表达他们的思想与情感;也正因为每个人理应都具有生存的权利,具有按自己的方式进行思考和情感表达的权利,因此,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和自由的。
从以上对当代西方自由主义及其渊源的叙述可以看出,西方自由主义是一种讲求规则的学说,是一个动态开放的概念,西方自由主义的历史就是寻求用以很好地界定并维护个人与政府之间权利(力)关系的某种正当规则的历史。
在现代西方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个人主义或人本主义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让许多西方国家在较短的时间里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同时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问题。面对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深刻危机,现代西方许多学者已经开始在从哲学上反思历史,思考未来。其中包括重新审视西方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提出适应新世纪的新价值观。至于这种价值观的反省能否解决西方社会的根本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