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大脑是思维的物质载体,思维是大脑的功能,思维是人类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产生于人类的感知但高于感知。换言之,思维是人类认识现实世界时动脑筋的过程,因此,就必须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推断。尽管全世界有几千个民族,但各民族不管使用什么样语言,他们的大脑在生理结构是相同的,所以人类的思维有共性可寻。之所以思维存在差异,只是由于使用的语言不同,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众所周知,英语国家的人与汉语使用者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加上使用这两种语言的人所处的国家有各自不同的发展历史、文化背景等。使得英汉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产生差异。
一、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模糊性与精确性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就是模糊性,这与西方传统思维追求精确性有明显的区别。从语言上看,语里的形容词不存在比较级,动词也无所谓“时态”“单复数形式”,其确切含义只能通过具体语言环境、语言前后内容来把握。
(二)悟性直觉与理性逻辑
中国传统思维重视经验悟性直觉思维,西方传统思维重视理性逻辑思维。中国的形容词、成语特别多,几乎每个词都有一个意象而抽象名词又特别少。这样使得优美、富有意境的汉语诗歌、散文译成西方语言往往失去了原来的韵味,而西方的科学论文译成中文,又很难找到相近的词语表达,以致近现代一些翻译家不得不大量创造新的词汇来适应西方科学著作。中国传统思维重内省顿悟,重类比推理。先直觉到某一真理然后再用多种具体比较和形象寓意阐述。西方重实验验证重归纳和演绎。
(三)有机性与机械性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另一重要区别是,中国传统思维注重整体有机性、辩证性突出而西方传统思维注重具体机械性、形而上学明显。
因此,翻译教学需要对英汉两种语的使用者的思维差异进行研究,尤其要对英汉语言使用者的思维进行研究。翻译活动是一项多层次的心理活动,大致可分为语义层次、文化层次、思维层次和美学层次。翻译教学研究必须将以上几个方面的层次纳入研究视野。不仅如此,还必须对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并将不同专业方向的翻译活动与一般的翻译教学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例如,对商务翻译、科技翻译、文学翻译进行对比研究。商务翻译中“专业层次”有明显的特点,它带有专业特征口国际商务各行业的专业语言与其他环境中的语言不一样。另一方面,“美学层次”通常在文学翻译学中有着重要的位置,而在商务翻译和科技翻译中就显得不那么重要。针对不同分支学科之间翻译教学的研究是当前翻译教学法的一个任务。
翻译的过程离不开思维。翻译思维更多的是抽象思维。但是翻译思维不是一般的心理活动。翻译思维的特点是:翻译者将所接收到的源语信息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转换、生成目的语信息,这是一种大脑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尽管翻译思维更多的是抽象思维,“但是,我们不应该忽视思维分类的相对性。我们肯定翻译从主体上说属于抽象思维。但不能排斥形象思维对翻译思维的验证或校正作用。”(刘必庆)。就如科技翻译,其翻译过程主要涉及抽象思维。所以科技翻译不像文学翻译需要译者使用形象思维进行再创作。
翻译活动研究的重点是翻译思维和翻译心理活动。翻译过程含有译者心理活动过程,并且与思维密切相关。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认识活动起主导作用,而这一切离不开思维。“实践证明:从翻译活动的需要来说,我们也必须深入探讨思维问题”。研究翻译心理活动就是研究译者翻译实践的认知活动和思维活动。
翻译心理活动系统涉及两大活动:动机和认知。动机主要涉及翻译者的态度与目标,在翻译过程中具体体现在译者翻译的价值取向。例如,对英汉科技互译有浓烈兴趣的人就不太愿意或没有时间去搞文学翻译。翻译者的动机主要是指在考虑翻译选择时,有自己要达到的目的;翻译者的认知活动主要涉及翻译过程的实质阶段,即从对原文的浅层次认识到高层次认识的过程。浅层次认识主要指译者对翻译活动的初步感觉,原文语言所承载的语义信息、文体风格信息、文化信息给译者的大脑皮层产生刺激后引起译者对原有的相关知识回忆。高层次认识是对源语言信息用目的语进行的忠实再现。译者是在进行了浅层次认识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结果。译者通过浅层次认识,对原文有所了解。然后,再进行思维活动。就科技翻译而言,形象思维不多,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占翻译思维的主导地位。译者经过抽象思维,对原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翻译心理活动是复杂的,翻译者本人不一定会感觉到这种复杂的翻译心理活动过程,但译者将自觉不自觉地在翻译过程中经历这种心理活动的全过程。当进入表达阶段时,译者通过创造性思维,用目的语将原文的信息表达出来,完成翻译心理活动过程。
此外,翻译心理活动过程中还涉及用原文语言进行思维和用译入语语言进行思维的问题。一般来说,译者通常用自己的母语进行思维。英语水平高的译者能用英语思维。在翻译心理活动过程中,我们认为,需要用英汉双语进行思维。译者在认识活动的初级认识阶段基本上是用原语进行思维,因为必须阅读原文。但是在理解原文后,译者心理中要有一个从原语思维向用译人语进行思维的转换过程。
将心理语言学运用到翻译理论研究的应首推英国语言学家罗杰•贝尔。他在1991年出版的专著《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中回答了信息是如何获得的,又如何组织和保存在记忆中这个问题,并逐一论述了感觉与知觉的关系,编码与解码的过程,记忆系统的本质和记忆中储存项目类的本质等。他的观点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翻译思维和心理现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客观反映都有一个思维的过程,即认知、理解、分析、判断等阶段。翻译的过程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是译者对原文的认知。最后判断阶段结束后,用译人语表达自己认知的结果:创作译文。
二、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正确处理思维与能力的关系
(一)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翻译策略
由于学生个体的不同和他们在学习目的、动机、情感、学习经历以及学习外语时的客观条件等方面的不同,他们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也截然不同。正是由于翻译者选择了不同的策略,他们的翻译效率和效果也大为不同。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人们对学习者和教师在学习中的作用的看法有了改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习者被看作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解释者和综合者更为合适。一个良好的学习者可以根据不同外语、不同学习任务、不同的外语翻译课堂教学类型而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他们能使用不同的策略去存储和提取信息,使用不同的策略去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的目标。因此,他们可以相对缩短语言习得的速度,较快地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翻译水平。
针对翻译策略的培养方法有两种观点:一是直接讲授,二是间接训练。直接讲授指教师告诉学生策略训练的目的和意义,然后进行训练;间接训练中,教师不告诉学生为什么练,练哪种策略,但是把学习策略安排在学习活动中或练习材料中,学生在练习中无意识地掌握学习策略。中外学者对成功的外语学习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他们的研究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我们应该在工作中发现那些成功的外语学习者并对他们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归纳他们学习的特点,这会有利于我们鼓励更多的学生向着成功的方向迈进,把英语学得更好。事实上,在教学中我们会碰到一些口头交际能力较强的学生,但他们的笔头功夫可能较差。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存在,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学习者所选用的学习策略不同。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
外语翻译教学应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语言符号层面。即通过一段时期的外语学习,学生掌握一定的语音、语法、词汇、修辞等知识,从而为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奠定基础。二是文化层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地植根于语言。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外语学习者不仅要学习一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符号,而且要面对和学习陌生的文化,包括各种制度规范、礼仪习俗、行为方式;更深一层还有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形态、价值观念、风土人情、审美情趣等。不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就不可能掌握所学的语言。因此,外语学习者如何面对与本民族文化相冲突的目的语文化,站在什么样的角度,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看待他们,即培养学生较强的文化意识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
外语翻译教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忽视语言使用与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尽管语法知识掌握得很好,词汇量很大,但却缺乏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的能力,有时甚至运用本族文化的言语交际准则来套用外语以至闹出笑话。其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忽视了语言交际活动要受到相应文化规则的制约。所以,要学生有效地掌握语言,必须同时向学生教授目标语的文化,即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并重。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类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首先应让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语言材料去理解母语和外语之间在语言单位上的差异,掌握外语的基本语音、词汇和语法,进而使学生的“语篇水平”“交际能力”“信息传递能力”“文化知识”等得到提高。对于外语学生来说,文学、语言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意识,是外语教学的核心内容。同时,由于我们的培养理念是“外语+方向”,因而对学生方向课的培养必不可少,对能力的要求就会更高,而且学校应适当开设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更好地提高其实际能力。
(三)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外语教学的跨文化性决定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外语教师应使学生在语言能力上从文化知识重现这一层面上升到文化理解、文化洞察与分析这一更抽象、理性的层面。因此,外语教学应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化交流的使者,具有对不同文化的一定的洞察力和分析比较能力。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课堂语言材料的讲解以及学生通过阅读目的语作品了解外族文化的重要性。比较法是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商务外语学生在未来的商务活动中增强实际应用能力,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然而,在外语教学中鼓励学生了解外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及意义。本民族文化可作为与外族文化对比的工具,更深刻地揭示外族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从而也加深对本民族文化本质特征的更深入的了解;同时,通过对学生本民族文化心理的调节,培养学生对外族文化和外语学习的积极的态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外语和外族文化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四)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种民族语言与该民族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语言的各种语义都作为集体的思维成果巩固在语言单位之中,语言和思维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思维是指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语言与思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一方面,从语言对思维的作用看,语言使思维物质化。另一方面,从思维对语言的作用看,思维是构成语言单位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大脑的反映活动,语言单位的形式方面才能与客观世界的事物、现象和关系发生联系。
语言具有民族特点,但思维的规律是全人类的。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所形成和表达的思想,另一个民族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形成和表达。语言可以表达任何思想,不论这个思想是属于哪一个民族,或者先用什么语言形成和表达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是一个常常被忽视的问题。外语翻译教学课程量大,技能操练多,没有给学生保留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拓宽知识的空间。但实质上,外语翻译教学过程始终贯穿思维的运用和发展,这是语言和思维的辩证关系决定的,合理的外语翻译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结合外语翻译教学的特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首先是翻译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择与合理运用。现在,我国现有的外语教材有很多种,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教育背景、学习动机、水平、目的、期望、语言技能的弱项、学习方法的偏好等,以及任课教师本人的专业基础、语言水平、教学经验、语言技能的强项、教学方法的偏好、对教学效果的期望等选择教材和安排教学内容。同时,不同性质的学习材料(文字材料、语音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等)会为各种类型思维的发展创造不同的可能性,外语教师应充分利用材料的内容和学习目标去锻炼学生的思维,并应给自己的单元教学规定思维培养方面的具体目标。
其次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法和教学模式。由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不应该固守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样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外语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的各种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结论的推理过程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高思维的深刻性与广阔性、独立性与批判性、逻辑性与灵活性,才真正学会如何去学习。
总之,外语翻译能力的培养是外语翻译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外语翻译教学活动应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一种教学法和教学模式的优劣,主要看它是否使学生的外语翻译能力有所提髙,即需要有正确的外语学习策略;良好的语言意识;正确的文化意识和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外语思维能力有所提高,才会真正提高学生的外语实际翻译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