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解决好人民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在近年来探索推进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太仓形成的总体思路是: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主线;以实现社会现代化为目标;以坚持“多元普惠、和谐善治”举措为路径。其在社会建设方面的基本做法是:推进民生建设,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突破口,营造城乡一体、普惠共富、公平和谐氛围的社会“大家庭”;推进制度建设,以强化基层民主,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调网络为主体,建设与经济现代化相适应的社会现代化新格局;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以构建江南水乡特色的现代田园城市为终极目标,打造能提振“精气神”和宜业宜居的幸福新太仓。
近年来,太仓在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始终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突出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注重制度设计和创新,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齐头并进,构建了“多元普惠、和谐善治”的社会治理模式,许多创新做法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在公共服务方面,太仓实现了医疗、养老、低保三大城乡一体化,全国首创的“大病再保险”项目2012年被国家医保新政采纳;在城乡发展方面,太仓探索形成了“园区化、合作化、产业化、农场化”发展模式,实现了“三化同步”发展;在生态建设方面,太仓努力打造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田园城市;在社会治理方面,太仓探索形成了“政社互动”机制。太仓已形成了“城乡一体,新老融合;多元普惠,共同富裕;政社互动,善治和谐;民生优先,健康幸福”的社会现代化发展模式。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太仓全力推进的一项全局性重点工作。近些年,太仓切实把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纳入“两个率先”(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布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苏州市委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大决策部署,立足太仓实际率先创新、率先实践、率先发展,不断提升社会建设和管理科学化水平,形成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太仓特色”。
从2008年开始,太仓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要求,积极开展“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互动衔接机制”(以下简称“政社互动”)课题研究和探索实践。《人民日报》《法制日报》《苏州日报》《江苏法制报》等中央和省市媒体也对太仓的实践进行了专题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评价太仓的此项实践是我国行政改革的“第二次革命”。一个符合中央意图、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治理方式在太仓生根发芽。
近些年,太仓特别注重把握社会建设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对社会建设的战略设计、基层基础、主要任务、组织保障进行了全面部署,形成了“多元普惠、和谐善治”的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新局面。
“多元普惠”是指社会建设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还应该有市场、社会组织、家庭的多元发展和合作,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对户籍和非户籍人口广为覆盖。“多元普惠”的核心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可持续发展,其中,关键是社会服务提供者“多元”,通过发动社会组织、企业、家庭等其他社会主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各种各样的公共服务需求。太仓在全省率先普及了15年教育,教育的各项主要指标均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末的水平,“双元制”职业教育特色堪称“全国样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100%,被世界卫生组织授予健康城市优秀实践奖,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1.79岁,成为长三角首个富裕型中国长寿之乡。太仓还建立健全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重点、各类保障机制相互衔接、城乡一体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去年率先实现医疗、养老、低保三大保障城乡一体化。建立起完备的住房保障体系,实现了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保障全面覆盖。同时,在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太仓创出了不少全国领先的做法。比如在全国首创“大病再保险”项目,参保人员在不增加交费前提下,对享受基本医保报销后剩余的住院个人付费部分给予“二次补偿”,提高大病患者实际报销比例,有效解决了因病返贫的难题。这一做法被国家医保新政采纳,写入到全国《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中。
“和谐善治”是指社会治理以人为本、依法运行,使群众的权利得到尊重和保护,多元社会利益和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社会矛盾和社会纠纷得到有效化解,社会公平正义得以全面实现。“和谐善治”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政府和公众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促进权力由政府向社会回归,从传统的社会统治向公共治理转变。
正是由于太仓立足本地实际率先创新、率先实践、率先发展,不断提升社会建设和管理科学化水平,才形成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太仓特色”,这些“太仓特色”衔接互动,创出五大新路径,成为社会现代化的一个“活样本”。
1.创新“普惠均等”的公共服务新路径
太仓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始终把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基石,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近年来,太仓按照“学有优教、住有宜居、病有良医、老有善养”的要求,初步实现了各项公共服务城乡一样全、公共服务设施城乡一样优、公共服务城乡一样好、城乡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感受度一样满意,使公共服务公平地惠及最广大范围的人民群众,实现城乡居民低保、医保、养老保险“三大并轨”。目前,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医疗保险参保率在99%以上,城乡老人养老保险享受率达到100%,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政策体系覆盖所有人群。
2012年2月7日,家住双凤镇勤力村的姚宝林老汉来到太仓市人社局服务窗口,缴纳了17518元居民补充养老保险金。之后,他从3月起每个月就能领取515元养老金,领取水平与城镇居民养老金水平基本持平。而按照原来的农保办法,他的养老金每月只有205元左右。姚宝林这样的“退休农民”之所以可以拿到城镇养老金,得益于2012年1月份刚刚实施的《太仓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姚宝林只是太仓公共服务日益“普惠均等”后的众多受益者之一。
太仓还推出一系列在全国独创的“土地换保障”制度,使10多万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保的达95%,其中5.8万人享受了城镇养老保险待遇,月平均养老金665元;“农民补充养老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达356元;出台了医保待遇向基层、老人、低收入群体和特殊病人等“四个倾斜”制度,2009年以来已有21万余人得到了实惠;推出了“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制度”,灵活就业人员也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全国首创的“大病再保险”制度,利用基本医保良性结余的统筹基金,为所有参保人员购买大病补充保险,2011年补充医保筹资2168万元,惠及大病患者达2604人,有效减轻了病人的经济压力,这一做法已被纳入国家医改工作的顶层设计。
太仓成为长三角首个富裕型“中国长寿之乡”
2010年4月12日,江苏省太仓举行“中国长寿之乡”新闻发布会暨授牌仪式,中国老年学会为太仓授牌。太仓正式确定“中国长寿之乡”称号,成为中国第12个,也是长三角第一个富裕型中国长寿之乡。
近年来,随着太仓的发展,太仓老年人口逐渐增多。到目前为止,在太仓现有的46.5万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10.7万,占人口总数的23.07%;80岁以上老年人16762人;百岁以上老人37人。太仓人口平均寿命也高达81.07岁,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1.3岁。
针对太仓的长寿现象,太仓民政局在2008年开始向中国老年学会申请“中国长寿之乡”称号,中国老年学会通过专家评审组对太仓实地的考察、评审,于2009年12月1日,正式发函,确认太仓“中国长寿之乡”称号。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老年学会正式授予江苏太仓“中国长寿之乡”铜牌。
“中国长寿之乡”是中国老年学会为帮助地方更加注重环境建设、改善民生而设立的评审项目。评选中国长寿之乡共有15项考核评定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指标有3项:一是百岁老人数量占人口总数的十万分之七以上,二是80周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数的1.4%以上,三是区域人均寿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71.3岁)3岁以上。
在这三项必达指标中,太仓年满百岁以上老人数量占总人口数的7.93/10万,超过7/10万标准;8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数的3.59%,达到评定标准1.4%以上;2008年太仓人口平均寿命81.07岁,大大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71.3岁)。获评中国长寿之乡实至名归。
“中国长寿之乡”分为温饱型、小康型和富裕型三种类型。太仓经济发达,经济实力名列全国百强县前十位,专家评审组一致认为太仓属于富裕型“中国长寿之乡”。
中国老年学会会长李本公在接受采访时说:“太仓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越,经济发达,经济社会实现和谐发展,太仓的长寿现象是个人因素、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太仓获评中国长寿之乡对促进该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对丰富和发展中国的长寿理论和长寿文化都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来源:2010年4月29日中国新闻网)
2.创新“三化同步”的城乡发展新路径
太仓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紧扣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了农村和城市的逐步接轨,破解城乡二元难题。
作为太仓新型农村发展的典型,城厢镇拆迁安置小区东林佳苑内伫立着40幢漂亮的小洋楼,35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内,一站式服务大厅、农民喜事厅、亲子活动室、阅览室、保健室、老年人活动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2000平方米的室外活动场地,音乐喷泉广场、健身游园、网球场、拳操场合理布局在各个角落;2000平方米的商贸配套房,爱心超市、放心粮油店、美容理发室等便民配套应有尽有。57岁的村民周培英用一句话概括她的居住感受:“城里小区有的我们这里全都有!”每天早上,她都要来到小区广场,和邻居们一起练上一个小时太极拳,吃完早饭要到社区服务中心“上班”,晚上,她到杨林塘边、金仓湖畔散步慢跑,作为一名“失地农民”,她的生活过得充实快乐。东林佳苑的硬件设施和居民的幸福生活,让2012年4月前来参加全国“三化同步”发展经验暨太仓实践研讨会的代表们感慨不已。太仓坚持统筹推进“三化同步”,大力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连续8年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太仓在探索“三化同步”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了“三条路”:
第一条路:在发展现代农业上,走园区化、合作化、产业化、农场化的“四化”之路。目前,太仓高效农业占比67.7%,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25.25万亩,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全国首创发展合作农场,组建合作农场100个,经营面积15.6万亩,太仓的合作农场被誉为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第五种模式”。
第二条路:在体制机制上,走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投资富民合作、农村劳务合作“五大合作之路”。2011年底,太仓农村“五大合作”经济组织已累计发展至662个,加入“五大合作”农民达12.72万户次。2014年,太仓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37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9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5%和10.0%,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7∶1。
第三条路: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走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社会管理“六个一体”之路。比如,在基础设施方面,自来水实现了“村村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56.3%;在就业保障方面,太仓农村已经享受到与城市同样的服务,做到了获取就业信息、接受培训教育、办理社会保险、享受社会化服务等“四个不出村”。
作为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太仓大力推进“三集中”步伐,“三集中”是指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农村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村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目前54.7%的农民实现集中居住,85%以上农村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90%的农村土地进行了流转。太仓城乡一体化的典型经验在全国“三化同步”发展经验研讨会上得到了领导专家的一致肯定,并被国家主流媒体广泛宣传和报道。
3.创新“田园城市”的生态建设新路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太仓在社会建设中始终把生态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努力为人民群众打造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宜居环境。
2011年前,太仓浏河镇浏南村还曾是一个垃圾猪违法养殖的“重灾区”。村里猪棚遍布、蚊蝇乱舞,多条河流被污染,散发着阵阵恶臭。2012年,村里花100多万元,对境内几十条河流进行了全面疏浚,对影响环境的犄角旮旯全方位整治。格田成方,绿树成网,河水清清,鱼儿嬉戏的景象又回来了。这是太仓打造田园风光的宜居城市取得的最新成果之一。
2011年6月召开的太仓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要立足城乡统筹发展,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把太仓打造成既有现代城市功能、发达的工商业,又有永久基本农田、优美田园风光,并体现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形成“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城在田中、园在城中”的现代田园城市。现代田园城市该怎么来建?“一市双城三片区”的空间布局形态为人们展示了未来蓝图。按照市“十二五”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太仓将用3至5年时间,基本建成以主城区为核心,港城为副中心,沙溪、浏河、璜泾三个中心镇组团的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城市。
在城市,开展了滨水慢行系统建设、小游园建设、水环境整治和林荫路推广,构建网络化、立体化、林荫化、景观化的城市绿化系统;发挥了太仓“精、巧、雅、静”的城市特点,努力接续历史文脉,挖掘特色传统,融入德国文化元素,提升城市品质品位,打造别具一格的城市景观;近5年投入园林绿化资金近10亿元,目前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1.5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19平方米,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3%。
在农村,实施大型片林工程、城镇绿化工程、道路绿化工程、河道绿化工程、村庄绿化工程和绿色产业工程等,市陆地森林覆盖率达21.2%。2012年初,开展了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以创建省星级康居乡村和沿路沿线村庄整治为重点,对847个自然村庄环境进行整治,这项工作已经通过苏州市级验收。大力发展低碳环保产业,推动节能降耗工作,2013年单位GDP能耗仅为0.52吨标准煤/万元。城市与中心镇之间,以现代基本农田和生态绿地隔离,以快速交通相连接,形成设施完备、功能互补、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空间发展布局,形成“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城在田中、园在城中”的田园城市特色。太仓先后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等荣誉称号,不久前通过了中国人居环境奖现场检查。
太仓:现代田园城市提升幸福指数
五大特征凸显内在精华
现代田园城市究竟是个啥模样?“老百姓就盼吃得安心,住得舒心,购得放心,玩得开心。”家住东林佳苑的徐学海老人今年70岁了,身体看上去依然很硬朗。他说,自从前年从新横村9组搬到东林佳苑后,生活是越来越舒坦。“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有了,冰箱空调彩电洗衣机有了,自来水抽水马桶燃气灶网线有了,‘老保’医保都有了,只要不刮风下雨,几个老人凑到一块,到离家500多米外的金仓湖公园去走一走,赏赏如画风景,附带活络活络筋骨;吃好早饭到小区的商场、农贸市场兜兜,看看农场直供了什么好吃的绿色蔬菜和水果,或者到村里为每户居民提供的一分菜地上忙活一番;中午睡个午觉,再去阅览室、活动室看书、下棋、打球。遇个头疼脑热,碰到琐碎小事,社区的医务室、服务中心就在边上,办事特别方便。我们小老百姓的理解,生活条件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幸福指数增加,就是现代田园城市。”
太仓住建局长叶海生认为,现代田园城市应基本具备五大特征,即布局组团化,构建多中心、组团化、网络状的城市空间布局,中心城市和各组团城市均按高标准配套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注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集成发展;环境田园化,将“山、水、田、林、路”融为一体,形成“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城嵌田园”的整体风貌;产业高端化,以“低能耗、低污染、高效能”增长为内涵,构建以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新型工业为核心的高端产业体系,增强区域辐射能力;交通网络化,既注重快捷、立体、智能的机动化交通网络,又积极构建以自行车、步行为主的新型绿色低碳交通网络,实现贯通城乡、覆盖全域、配置均衡、功能完善的交通体系;生活人本化,重视“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景观,维护和弘扬城市的人本文化。
叶海生告诉记者,田园城市是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1898年提出来的,欧美国家近年来在实践“田园城市理论”上已取得重大成就。以德国为例,尽管德国是欧洲人口最为密集的国家之一,但人口超100万的城市仅有柏林等3个,10万左右人口的小城市星罗棋布,全国城乡发展均衡一体,居民生活便利有序,人文气息极其浓郁,现代都市景观与广袤的田园风光交相辉映,高楼大厦、蓝天白云、原野牧场、教堂古堡、乡村民居融为一体,令人流连忘返。而德国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实践和经验,正好可供“中国德企之乡”太仓借鉴。
四大要素展示厚重人文底蕴
时任太仓市长王剑锋对建设现代田园城市也有独特见解,他说,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到今天,有一个严峻的课题已经摆在了面前,那就是接下来的城市化道路应该怎么走?“三化同步”推进的最佳结合点又在哪里?
王剑锋认为,每个城市有自己的特色和品质,综合考虑太仓的城市特色,他的结论是太仓拥有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人文底蕴和历史积淀,太仓选择建设现代田园城市之路,无论是从历史基础还是现实条件来分析,都有着很深的渊源,归纳起来至少有四大要素。
其一,太仓具有丰富的耕地、湿地和绿地。相对而言,太仓“田多人少”,人均占有耕地2亩多,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太仓还拥有长江岸线38.8公里,境内河流众多、水网密布,湿地资源丰富。地处长江南岸中纬度地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和雨水充沛,十分有利于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
其二,太仓自古就有“锦绣江南金太仓”的美誉,吴王建仓屯粮,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600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选择在太仓港起锚,使太仓在东南沿海盛极一时。璀璨的娄东文化,孕育了太仓古典园林、千年古镇和众多文化遗迹,统治明清画坛三百多年的“娄东画派”,与“田园城市理论”所追求的“自然之美”,实有异曲同工之处。
其三,太仓已经具备良好的现代产业发展基础。“田园城市理论”产生于英国工业化后期,而按照城市化发展进程分析,太仓当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正在向着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近年来,太仓综合实力在全国百强县(市)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已建成相当规模的现代工业体系,农业产业规模经营和农业园区集中度已达70%以上,现代服务业增长迅猛。
其四,太仓城乡基础设施已基本成型。太仓已建成“六纵七横九连接”的干线公路网络,农村公路通达率为100%,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区域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和信息传输等城乡合一的市政网络工程,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均等化公共设施、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另一方面,与国内外城市发展相同,太仓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城乡差距等日积月累的“城市病”也不可避免地显现,市域主要河流水质下降,空气质量与欧洲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汽车拥有量已超过10万辆,目前仍以每年一万辆以上的速度递增,城乡居民之间在收入分配、功能服务等方面存在差距,这一切也在倒逼太仓,必须选择“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和城乡一体”的现代田园城市之路。现代田园城市怎么建?“一市双城三片区”勾画美好蓝图江南的城市美在哪,美就美在有青山绿水环抱。
时任太仓委书记陆留生说,建设现代田园城市,能让太仓的现代化内涵更丰富。既然太仓已经走到了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关键一步,既然太仓可借鉴德国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宝贵经验,我们就要从百姓更幸福、城乡更和谐这一角度考虑,坚定不移地往前走,聚精会神打造出一个富有太仓特色的现代田园城市来。
(来源:2012年5月29日《苏州日报》,记者:徐允上、高振华)
4.创新“精致和谐”的文明提升新路径
太仓把提高全民文明素质作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程。一方面,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实施“522”人才工程,优化完善创新创业环境,加速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了一批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人才、姑苏人才计划的高端领军人才,截至2014年底,太仓人才总量达12.86万人,同比增长12.7%。近年来,随着外来流动人口大量集聚,太仓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比例已达到1∶1。太仓主动顺应人口结构的新变化,通过对外来务工人员给予“物质层面的平等、精神层面的尊重、管理层面的关怀和服务层面的包容”等举措,较好解决了外来人口融入城市这一新矛盾,促进了新老太仓人的融合。另一方面,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题,提炼和弘扬了“精致和谐、务实创新”的太仓城市精神,形成了太仓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连续多年开展“文明太仓”市民大行动,全面推进文明素质教育、文明风尚弘扬、城乡一体文明建设、文明环境优化、文明创建示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等六大行动,涌现出一大批“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市民标兵”,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
精致太仓:共建共享文明城市 举城同奏和谐乐章
2009年8月,太仓委宣传部文明办负责人向来自十多家中央、省、市知名网络媒体参加“中国网络媒体太仓行”的记者介绍太仓开展文明创建的工作情况。
该负责人介绍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有7大类、30个内容、110项指标,其中很多都涉及市民的日常行为。例如行人是不是闯红灯,驾驶员是不是遵守交通规则,饮用水安全、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等,这些都是测评的一些指标,涉及每一个市民的切身利益,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我们大家都做好了,我们才能够经得起测评体系的测评。所以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我们全体市民共享共建的结果。”
“全民参与,是文明创建的动力之源;全民共建,是文明创建的生机所在。”基于此,太仓把创建的目标锁定在造福于民上,把创建的动力放在群众参与上。近年来,太仓大力开展文明素质教育行动、文明风尚弘扬行动、文明交通倡导行动、文明服务推广行动、文明环境建设行动和文明创建示范行动等六大行动,把文明城市对市民内在素质的要求渗透在群众参与的活动中,内化为群众自觉的行动,从而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城市文明是抽象的,更是具体的。普通市民的一张笑脸、一句话语、一个举止……见微知著地体现着太仓人的文明素质,由此表明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太仓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向太仓人民发出了“倡导文明行为,争做文明市民”的倡议书,号召全体市民人人参与,维护环境卫生,遵守公共秩序,保护生态环境,爱惜公共设施,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争做文明市民。
同时,组织和动员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和广大群众启动了“文明太仓”市民大行动。太仓领导表示,没有文明的市民,就没有文明的城市,市民的素质决定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生活因城市而美好,城市因文明而美丽。太仓开展“六大行动”全面推进太仓城乡文明程度,提升市民素质,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创建水平,营造社会风尚、塑造城市文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地发展。
太仓领导认为,城市文明是永无止境的追求,得牌和获奖与否,都改变不了我们继续深化文明创建的坚定信念、坚强决心和坚韧意志。他们感到欣慰的是,创建过程中得到市民高度认同,为太仓的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动力。
同时表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归根到底就是执政为民、创建惠民。我们要让文明市民造就文明城市,为这座城市创造文明的生活,提供宜居的环境,积累发展的财富,太仓的明天会更美好。
(来源:2009年8月6日中国新闻网,记者:崔佳明)
5.创新“政社互动”的社会治理新路径
2012年5月,投资1000多万元、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太仓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太仓义工联、心航社等10多个社会组织实现了“合署办公”。服务中心免费为各类社会组织提供场所和设施,定期开展能力培训,组织参观交流,每年为社会组织提供1万至2万元的行政开支。它打造的是一个集孵化培育、资源整合、提升能力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创新管理平台。
据太仓市民政局统计,截至2014年9月,已登记社会组织总数从2012年底的314家增长到目前的644家。每个社区都有1家以上登记的社会组织,最多的达到5家,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蓬勃发展,涌现了众多“公益服务类”“社会事务类”“情趣文体类”“慈善救助类”“法律维权类”等各类型社区社会组织,在满足居民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为社区服务带来便利。“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是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三个基本元素,”时任太仓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科科长顾群丰说,“太仓专门设立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正是为了激活这些基本元素的活力和动力,更加有效地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这也是太仓实施‘政社互动’的重要任务之一。”为培育社工和社会组织,专门制定了《太仓市“三社联动”实施计划》,2015年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要达10家以上。
加快社会建设过程中,太仓形成了以“政社互动”促进“和谐善治”的社会治理新路径。2008年,太仓开始探索“政社互动”机制,开展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通过理清“两份清单”、签订“一个协议”、开展“双向评估”,将政府和基层自治组织的关系变成一种平等、协商关系。为明确政府和自治组织的权责边界,2009年出台了《关于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互动衔接机制的意见》,理清了政府和基层自治组织的权责边界。为此,太仓废止了镇政府与基层自治组织签订行政责任书的做法,代之以《基层自治组织协助政府管理协议书》。这样,就使政府从不该管的事情中抽出手来,让村组织的自治功能发挥出来。《基层自治组织协助政府管理协议书》的签订,入选江苏首届“十大法治事件”。“政社互动”的创新举措也被学界誉为我国审批制度改革后行政改革的“第二次革命”,继我国村居干部“海选”后基层民主建设的“第二个里程碑”。
太仓按照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要求,以平安太仓、法治太仓和以“政社互动”为核心的基层民主建设为载体,着力加强理念创新、路径创新和机制创新,切实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深化平安太仓建设,化解矛盾和防控犯罪能力不断提升,矛盾纠纷化解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人民群众安全感达到92%,太仓已成为上级充分肯定、各界普遍认可、群众引以为豪的最安全地区之一,连续8年蝉联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2009年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大力推进法治太仓建设,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法治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2010年被评为首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2012年被确认为省级依法行政示范点。切实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太仓首创的村委会换届“一票直选”选举办法被写入了《村民委员会选举法》。村级事务实现“事前共决策、事中听意见、事后有监督”,获得“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创新奖”。农村“勤廉指数”测评作为太仓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创新做法,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和探索,已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并在苏州及全省推广。
和谐太仓再探管理创新 政社互动堪称“太仓模式”
“政社互动”创新实践成为太仓社会管理工作突出品牌,被誉为“太仓模式”;“勤廉指数”测评引起广泛关注,并面向全省推广;对社会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制定十大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任务,为社会事业发展绘就蓝图……
2011年,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课题,太仓的一项项创新举措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并引起各界高度关注和肯定,一个“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正在加速形成。
“政社互动”释放基层活力
“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各种检查、评比、考核应接不暇,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曾几何时,很多社区、村工作人员发出这样的感叹。随着“政社互动”在去年全面推进,这种局面加速改变,基层干部们工作起来越发得心应手。
党的十七大把“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作为发展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太仓以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全国率先探索并全面推进“政社互动”模式。“政社互动”后,51项原来由村、社区承担的任务被清理了,基层组织负担变轻了,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为民服务中;“政社”双方平等签订了《协助管理协议书》,政府与基层自治组织关系清晰了,政府变“领导”为“指导”,基层群众自治功能得到回归,活力得到激发;政府“行政责任书”变为“协助管理协议书”,基层组织工作人员工作去行政化,使得他们一心一意办好村、居难事、实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治;为民服务、群众自我服务成为自觉追求,基层呈现出和谐安详的崭新风貌……
这一“太仓模式”已引起广泛关注,被学界誉为继中国审批制度改革后行政改革的“第二次革命”。
“勤廉指数”测评群众说了算
2012年8月23日,省纪委在太仓召开现场会,推广“勤廉指数”测评工作,由太仓创新开展的这项工作在2011年结出硕果,开始面向全省推广。
“勤廉指数”测评工作是太仓在加强党的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开展的一项创新工作,这项工作将勤政与廉政、上级考核与群众评议、主观判断与量化评估有机结合起来,测评指标包含了经济发展、组织建设、社会和谐指标和教育预防、权力规范、廉洁从政等群众关注的方方面面,并细分为30项内容,最重要的是,普通村民的测评分值权重超过了60%。
开展“勤廉指数”测评后,村民有了更大的话语权,能更有效地行使监督权,而村干部有了“压力感”,不仅要富民,把村里的经济指标搞上去,还要为村民创造一个安居乐业、协调发展的环境;测评有结果的反馈,有整改的意见,还有整改结果的汇报和公示,既教育干部、锻炼干部、制约干部,也发现并解决大量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成为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的重要举措。
“十大任务”提升社会建设水平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成为备受关注的新课题。2011年太仓还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全面提升社会建设水平,增强社会管理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意见》对太仓今后几年的社会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十大任务,包括:实现居民收入倍增,推进公共服务均等,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三社”建设,营造美好城乡环境,提高社会服务信息化水平,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化平安太仓建设,全面推进“政社互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意见》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绘就了一幅“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蓝图。随着《意见》的出台和落实,社会建设管理的生动局面正在加速形成。
(来源:2012年1月5日《太仓日报》,记者:张立)
2010年8月,随着《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协助政府管理协议书》的集中签订,“政社互动”试点实践在城厢、双凤两镇率先启动,取得良好成效。“政社互动”为太仓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收益:
第一,“三大转变”走出“三被三越”怪圈。
鉴于市县两级政府在我国政权体系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国家把坚持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作为我国新时期实施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2008年11月,太仓在全国率先启动“政社互动”系统工程。近年来,太仓把政府协助管理社会事务、培育非政府组织,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基层自治能力的“减压器”与“推进器”;把倾听群众诉求、有效解决矛盾纠纷,作为了解社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的“听诊器”与“稳定器”,使政府与基层自治组织的关系从“领导”变成了“指导”、从“单向”变成了“双向”,基层自治组织的非法定义务劳动从“无偿”变成了“有偿”,逐步走出了群众只是在“被民主”“被服务”“被和谐”,政府越来越忙、官员越来越累、群众越来越不满意的怪圈,一个由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在太仓率先破题。
第二,缩短“长臂效应”,政府“放手还权”。
“政社互动”直指长期以来地方政府“管得太多,统得过死”“一竿子插到底”等积习和弊端,克服政府机关对基层自治组织“还权不忍心、放权不放心”的思想阻力以及基层自治组织对政府衔接互动“有心无力”的现象,大胆思考,勇于创新,从理清政府的权责界限、限制政府的权力入手,依照法律、法规,对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各自的职责和权限进行逐条梳理,理出了《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履行职责事项》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工作事项》“两份清单”,将过去“下达”给基层的78项工作任务进行确权勘界,“法无授权”的全部取缔,使协助政府工作事项的“瘦身率”达到了66%。
以这“两份清单”为基石,太仓废除原有的政府与基层自治组织所签订的行政责任状,推出了在我国前无范例、旁无参照的《基层自治组织协助政府管理协议书》,不仅向社会表达了“尊重自治权力,建设有限政府”的现代法治思想和“多元普惠、和谐善治”的现代管理理念,而且,遵循“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对需要自治组织协助的政府管理事项,推行“一揽子契约服务”运作机制,将“责、权、利”捆绑落实到基层自治组织,认真落实经费、设施和条件保障,不断完善政府事项准入、政府行政指导、协管事项协商、群众代表共决、双向履约评估、党组织监督保障、社会舆情汇集分析、矛盾排查化解、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以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为内核的各项机制,实现了权责对等、还权于民。
太仓市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葛为平说:“由于签署的是协议书,镇政府和村组织的关系是平等的。在这种情形下,干部的眼睛不能只‘向上’看,更应‘向下’看。”时任太仓市双凤镇双凤社区总支书记、社区主任顾雪芬对协议书的签订与执行有着深切的感触。他说:“这不仅摆正了自治组织的位置,还明确了我要服务1600多名社区群众的责任,这样的变化,激发了社区群众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时任太仓市城厢镇党委书记高扬说,现在有什么事,村(居)委会自己决定,政府提供服务,在群众那里,把“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他指着该镇金仓湖畔一排排现代化的农民公寓说:“这个小区从规划、拆迁到顺利建成,政府未出一人,没有一人上访,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这完全得益于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衔接互动机制’,得益于把决定权还给了群众。”
可以说,这份管理协议书,是太仓“政社互动”机制运行的“牛鼻子”。有了这份协议书,政府管理的“长臂效应”得到矫正,基层自治组织的“软肩现状”彻底改变。
第三,从源头上确保社会和谐。
太仓的实践证明,“政社互动”对规范政府行政管理、强化城乡自治功能,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起着基础性、源头性和根本性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一是政府自律,权力“瘦身”,基层减负。27项政府权力限制清单和10项自治组织履法清单的出台,使基层减负实至名归。
二是群众共决,法人签约,自治规范。“政社互动”的协议书条款必须通过全体村(居)民代表讨论并表决,从程序上保证了“村民自治”在轨运行,“村民自治”不再被扭曲为“村干部自治”。
三是费随事转,饷随费领,取向陡转。太仓各镇镇政府将自治组织协助政府管理事项的经费以“一揽子”形式直接拨付,村(居)干部的报酬演变成“饷随费领”。村(居)干部民主选举的“权把子”和领取报酬的“钱袋子”都握在村(居)民手上,村(居)干部的好坏留去、奖优罚劣是由村(居)民说了算,这便给村(居)干部带来了价值取向上的深刻转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对群众负责,便就有了机制性的保障。
四是权限清晰,“双向评估”,自治有力。“两份清单”和“履约双向评估”机制,明晰了政府与自治组织的权限,自治组织可以自信地对行政越界的“权力进村(居)”“政务进村(居)”等擅入事项,亮出“红牌”;对政府在履约中的行政指导、社会服务、行政干预等,基层自治组织将进行等级评估,保障了自治组织话语权、监督权的实质性运用。
五是转变角色,准确代理,社区和谐。过去,当社区群众与政府之间出现了矛盾,社区干部常常以“政府代理”角色出面,矛盾越调越难解;现在,按照自治要求,社区干部充当“群众代理”,出面与政府部门沟通,群众的利益诉求有了代表,自治能力大大加强。
为深入推进“政社互动”,2012年,太仓专门制定了《太仓“三社联动”实施计划》,力争经过35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形成政府调控同社会协调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具有太仓特色、社会认可、群众满意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