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在此意义上,教学策略同义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问题是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原因,为此,高校应当构建社会化的实践教学策略。
一、树立社会化的实践教学理念
实践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不单指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高校要更新教学观念,确立“大实践观”,把加强社会化的实践教学工作提高到关系学校发展的认知高度,不断探索,开拓创新,应遵循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要求,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社会化的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动手动脑既是MIT的校训,也是他们的课程模式。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革新,实践与创新结合,动脑与动手并重。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相结合。建立社会化的实践教学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新体制。高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理念和意识,促使教师和管理人员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化的实践教学改革必须要实现四个转变:(1)从模拟型向实战型转变,即要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2)由限制性向自主性转变,即要逐步增加学生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由学生自主性选择研究课题,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案,解决新课题;(3)从验证性向创造性转变,社会化的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社会化的实践教学要走向多元化、多样化与综合化。
二、完善社会化的实践教学制度
社会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学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完善和健全社会化的实践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社会化的实践教学规范管理。院系要在学校有关社会化的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基础上,根据本系专业的特点制定本系的具体化的规章制度。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凸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社会化的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主动适应市场要求,深入分析相关专业就业或职业岗位发展要求,确定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要求。构建新的社会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高起点、有突破,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体现学校的学科特点和办学特色。在教学计划的修订中,要突出社会化的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逐步建立与理论教学联系紧密而又相对独立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我学习和训练为主的开放的社会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提炼社会化的实践教学内容,切实保证社会化的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必须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环节,将社会化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各环节组成一个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社会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以设计和综合为主线,以科学研究和能力训练为依托,构建新的社会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由“整合(学科综合实验)——分化(专业基础实验)—开放(研究性、创新性实验)”的实验教学模式,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加强教学、科研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丰富社会化的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实现实践课程多样化、设计化、科研化。社会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依据各学科各专业的特点,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明确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创新方面的目标,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素质结构;并且根据专业的要求,设计出训练的层次;实验技能单项训练、操作技能应用训练、职业技能训练、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创新等等。使得社会化的实践教学各环节前后衔接、相对独立、逐步提高。
三、加强社会化的实践教学管理
做到明确责任,分级管理。学校相应职能部门,要对社会化的实践教学以及社会化的实践教学基本建设进行统筹计划,制定和完善如何加强社会化的实践教学建设与管理的办法和措施。院系要成立实践(实习)教学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社会化的实践教学的建设、研究、组织与实施工作。加强社会化的实践教学计划管理,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应突出社会化的实践教学,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建立完备的各社会化的实践教学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从社会化的实践教学计划、社会化的实践教学大纲、社会化的实践教学用书、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实践课程考核实施细则等方面加强各主要教学环节的管理和监控。实践大纲对社会化的实践教学目标、内容、要求、形式、手段、学时以及考核方式、办法等每个主要环节安排作出明确规定,并适时进行修订。具体说来:(1)制定与完善以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制度氛围;(2)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现代化社会化的实践教学的网络管理平台;(3)完善社会化的实践教学的评价制度,对教师的评价要全面,既有理论教学的评价,也有社会化的实践教学的评价,建立激励机制形成竞争态势;(4)建立教务处、学生处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组织。
四、改进社会化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
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情况与实际,建立严格的社会化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有计划地安排实践教师和实验室技术人员外出脱产进修、短期培训、参观学习,以期造就高素质的实验队伍群体。同时,加强社会化的实践教学人员的考核与管理,建立起一套科学实用的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改革社会化的实践教学考试方法,严格考核管理,突出过程考核与综合能力考核,建立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评价体系。进行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考试效果分析为重点的社会化的实践教学考试改革,考试内容既有理论知识,又要有操作技能,更要有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能力考核。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注重过程考核与能力测评。通过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同行评教、干部听课制度、社会化的实践教学评估,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的社会化的实践教学检查以及期末社会化的实践教学课程考核分析总结等,掌握具体情况,及时解决具体问题。学校将制定或修订社会化的实践教学的出题,审题,评分标准,阅卷及成绩分析的考核制度,推行科学化的考试方式,并通过课程教学总结,对考试结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进行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采取先进的评价方式,提高技能培养的针对性与科学性。在社会化的实践教学改革中,各种训练采取开放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实行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相结合,课程形成性考试与总结性考试相结合,开卷考试与半开卷、开卷考试相结合,课堂考试与现场考试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
五、加大社会化的实践教学投入,改善社会化的实践教学条件
社会化的实践教学的落实要有社会化的实践教学的条件来保证,所以政府与学校应加强对社会化的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在此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外来资金,创造条件大力发展校内外社会化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增加投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试验教学环节,课外科研创新、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社会化的实践教学环节,切实保障社会化的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各环节的效果。建立稳定、高质量的教学实习基地是社会化的实践教学的需要。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外社会化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选择条件好,能满足实践需要且交通便利的基地,建立一批能够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校外社会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基地所在单位的合作共建与广泛交流,提高校外基地建设与管理水平。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目标,努力把校内社会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建成具有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的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社会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场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进行实验、实习的基本场所,保证学生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教学条件。加强校内社会化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实验实习的场所,让学生对所学专业建立感性认识,培养学生教育实习、专业实习、毕业的实验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参加论文(设计)等社会化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必要的条件。
高校要通过社会化的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通过社会化的实践教学来加快推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步伐,推动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
【注释】
[1]朱启臻、张春明:《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其应用》,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262。
[2]章志光等:《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