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咨询中态度与行为的转变方法
心理咨询(counseling)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希望解决问题的求助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心理咨询的方法有精神分析疗法、生物反馈法、求助者中心疗法、行为主义疗法、认知疗法等。运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对于改变社会不赞许行为非常有效。针对社会不赞许行为,其中以下几种方法比较有效:
(1)厌恶疗法,又叫“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它是应用惩罚的厌恶性刺激,即通过直接或间接想象,以消除或减少某种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是一种帮助人们(包括患者)将所要戒除的靶行为(或症状)同某种使人厌恶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从而达到戒除或减少靶行为出现的目的。其特点是治疗期较短,效果较好。一般原理是: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如电击、催吐、语言责备、想象等,与求助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厌恶治疗的形式有下列三种:
第一种是电击。即将求助者习惯性的不良行为反应与电击连在一起,一旦这一行为反应在想象中出现就予以电击。电击一次后休息几分钟,然后进行第二次。每次治疗时间为20~30min,反复电击多次。治疗次数可从每日6次到每两个星期一次,电击强度的选择应征得求助者的同意。
第二种是药物。即在求助者出现贪恋的刺激时,让其服用呕吐药,产生呕吐反应,从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消失。药物多用于矫治与吃有关的行为障碍,如酗酒、饮食过度等,其缺点是耗时太长,且易弄脏环境。
第三种是想象。即将施治者口头描述的某些厌恶情境与求助者想象中的刺激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厌恶反应,以达到治疗目的。此法操作简便,适应性广,对各种行为障碍疗效较好。
使用厌恶治疗时应注意:①会给求助者带来非常不愉快的体验,施治者在决定采用此法之前,务必向求助者解释清楚,在征得求助者的同意后,方可进行治疗。并且,施治者一般应把厌恶治疗作为最后一种选择。②在使用的同时,应努力帮助求助者建立辨别性条件反应,防止呈现的厌恶刺激泛化。
(2)行为塑造法。目的在于通过强化(即奖励)而造成某种期望出现的良好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一般采用逐步晋级的作业,并在完成作业时按情况给予奖励(即强化),以促使增加出现期望获得的良好行为的次数。需要注意的方面有:①行为塑造法的各步骤之间的强化,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②每个步骤进行的速度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③选定合适的强化物。④随时注意增强强化物的力量。
(3)自我管理法。要通过确定目标、自我监察、自我强化等手段达到消除不良习惯性行为。传统的疗法是治疗者唱主角,求助者是被动的,而在自我管理这一治疗模式中,求助者在行为改变的各个环节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一种求助者参与的治疗模式。该法具有很多优点:第一,提高了求助者改变行为的动机水平;第二,直接在生活中改变行为;第三,对一些不易在治疗室里观察和处理的行为能够进行矫正,尤其对于戒烟、戒酒、戒毒瘾及治疗贪食症等行为非常有效。Williams和Long提出自我管理的行为模型:①选择目标;②检测靶行为;③改变情境因素;④获取有效的结果和巩固收获。操作步骤的关键在于是否坚持不懈地实施。
还有更多的心理咨询技术手段可以对社会不赞许行为进行修正,使求助者能够健康地学习生活,顺利地适应社会,过上美好的生活。除了咨询技术之外,要使得求助者的态度与行为发生改变,咨询师的素质、咨询设置和咨询关系也很重要。咨询师要提高自身修养,积累知识经验,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养成良好的职业信誉坚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对待每一个求助者,对求助者的信息保密。咨询师要具备专门的心理咨询知识,积极主动地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通过细致人微的观察,用心倾听,了解求助者的问题,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求助者的症结所在,能够通过巧妙的沟通方式,根据知识和经验提供具体有效的方法,缓解甚至解除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咨询师除了要有耐心、细心等心理品质外,仪表也要得体,行为举止落落大方,以增强自身气质和人格魅力。
心理咨询中的设置也就相当于心理咨询中的规矩。心理咨询的过程之所以能够起效,设置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心理咨询的基本设置,包括会面的时间、地点、频率、收费、休假的处理等,这就像是牧场的围栏,虽说给了羊群限制,但也保护羊群不跑到危险的地方去,所以设置本身,对咨询师和求助者都是具有保护意义的。要达到良好的咨询效果,必须自觉遵守设置。
咨询关系是指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是咨询的核心要素。只有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求助者才能畅所欲言,采纳咨询师的意见,咨询师才能发挥作用,使咨询顺利进行。建立良好关系的途径和方法是:①尊重。尊重是对求助者无条件的接纳,是没有任何条件的关爱,是对求助者不带任何企图和要求,能让求助者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尊重他是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人,是有潜能并可以改变的人。②热情。求助者初次来访时适当询问,表达关切;注意倾听求助者的叙述;咨询时耐心,认真,不厌其烦;咨询结束时,要使求助者感受到温暖。③真诚。真诚是指咨询师在咨询关系中是一个表里一致、真诚的人。咨询师既要真实地展现自己,又要真诚地对待求助者。④共情。又称同感、同理心,是指咨询师认识求助者内部世界的态度和能力,能设身处地从求助者的角度理解求助者的感受,并向求助者表达出来。⑤积极关注。咨询师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求助者,对求助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或长处有选择的关注,利用求助者自身的积极面促使自己发生积极的变化。在咨询过程中善于处理好双方的关系,防止关系过密,使求助者产生依赖,又要避免关系过疏,求助者对咨询师不信任而不愿说出心里的真实想法。
二、改变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外部环境因素
要使个体获得良好的发展,改善社会不赞许行为习惯,外部环境的力量也是不能忽视的。行为产生是复杂的,既受动机、情绪、认知等内部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Watson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他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甚至认为:“给我一些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Watson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极端强调后天环境的作用,引起了心理学的巨大变革。
新行为主义者Bandura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个人的和环境的因素并不能独立发挥作用,两者是相互决定的,而且人也不是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他把人的认知因素引人对行为的因果决定模式的分析中,提出三元交互决定理论,即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他认为行为、认知、环境三者彼此相互联结、相互决定,这一过程涉及三个因素的交互作用而不是两因素的结合或两因素之间的单向作用。行为和环境条件作为交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人的认知因素(即观念、信仰、自我知觉)和行为同样是彼此交互决定的因素。在Bandura看来,行为、认知和环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把某一个因素放在比其他因素重要的位置,尽管有时环境的影响对行为具有决定作用,有时行为也可能成为这三个交互决定因素中的主要成分。同样,认知因素也可能在这个交互决定链中起决定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三者是密切相连、互为因果的,这是三元交互理论的核心所在。但是环境依然是个体行为养成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Bronfenbrenner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即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强调在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Bronfenbrenner在其理论模型中将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环境称为行为系统。该系统分为四个层次,由小到大分别是微观系统(microsystem)、中间系统(mesosystem)、外部系统(exosystem)和宏观系统(macrosystem)。这四个层次是以行为系统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直接程度分界的,从微观系统到宏观系统,对儿童的影响也从直接到间接。微观系统是指与个体直接的、面对面水平上的交流系统。中间系统是个体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微观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外部系统是对个体有影响但个体不直接参与的系统,由父母工作单位、邻里社区、学校管理部门、网络类型四个环境系统构成,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间接影响人的发展。宏观系统是影响个体的思想和行为的社会文化价值系统,是一个涵盖社会宏观层面的文化系统,如价值取向、生产实践、风俗习惯、发展状况等。它通过生态系统中的微观、中观和外部系统影响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反映社会的道德标准。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和外部系统同属于宏观系统的子系统。Bronfenbrenner的模型还包括时间维度,或称作历时系统,把时间作为研究个体成长中心理变化的参照体系。他强调了个体的变化或者发展应将时间和环境相结合来考察,发展来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个理论也为我们改变行为提供了思路。
与个体成长密切相关的四个系统中,任何一个系统出问题,都会导致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发生。在宏观系统方面,社会环境的主流从整体上说是好的,应当肯定,但也存在不利于个体健康成长的一些消极因素。一是市场经济对青少年的人生价值取向具有一些消极方面的影响:①在价值观上,诱发价值取向功利化,很容易导致拜金主义的产生。这种拜金主义思想如果在学生群体中扩散,就会导致他们缺乏积极的人生信念和理想,只讲享受不思进取,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顾自己不考虑别人、集体和社会,甚至有的学生为贪图享受铤而走险。②在道德观念上,导致集体主义观念淡漠,社会责任不强。在生活方面,攀比享乐,追求高消费。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虽然法制逐步健全,外界条件有所好转,但一些腐朽文化的沉渣仍然腐蚀着青少年稚嫩的心灵。色情、盗窃、抢劫、凶杀、恐怖的影像、书刊时有出现,不健康网络、不规范网吧、电子游戏厅等毒害很大。二是坏人教唆,特别是离家在外求学的同学缺乏管教,在坏人教唆下,放弃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形成恶习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外部系统对个体心理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渐进式的,个体在心理发育成熟之前一直处于受环境制约的被动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是“环境决定人”。外系统是一个成人主宰,儿童被动接受的世界。对于父母所处的工作单位环境、社会中该种族的风俗习惯等,儿童都只是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无从选择。个体的发展可能会受到父母是否喜欢其工作的影响。父母整天抱怨工作,不思进取,消极怠工;邻里社区钩心斗角,人情冷漠,不关心公共环境卫生,打架凶杀四起;学校管理松散,学生拉帮结派,四处生事。个体被动地处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会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养成打架、抽烟、酗酒等社会不赞许行为。
从中间系统来说,微观系统间的非积极联系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儿童在家庭中与兄弟姐妹的相处模式会影响他在学校中与同学的相处模式。如果在家庭中儿童处于被溺爱的地位,在玩具和食物的分配上总是优先,那么一旦在学校中享受不到这种待遇,就会产生心理不平衡,就不易于与同学建立和谐、亲密的友谊关系,还会影响教师对其指导教育的方式。
从微观系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个体与他人直接交往的环境,最初只有家庭环境。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具有权威性的影响。家长行为不良,举止不雅,经常骂人和打人,孩子就学会骂人和打人。家长教育不当,引导不够,也是子女出现社会不赞许行为的重要原因。一是对子女过分宽严失度,或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不懂得对子女进行道德伦理的教育;二是忽视对子女与人相处过程中的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任由子女不良个性随意张扬,养成了专横跋扈的不良习气;三是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心理隔阂加深,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四是有的父母、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各弹各的曲,各唱各的调,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五是有的父母把子女当成“小皇帝”事事相依,要物给物,要钱给钱,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自私自利,不体谅尊敬父母,懒、馋、娇、散、狂等不良恶习。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活动范围不断扩展,幼儿园、学校和同伴关系不断纳人孩子的微系统中来。学校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由于有的学校教育措施不得力,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也会导致或助长学生的不良行为。个别学校对德育工作认识不到位,放松或忽视德育,只把分数视为学校的生命线,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个别教师个人修养不到位,不能为人师表。一是有的教师唯我至上,不尊重学生,对学习好的学生无原则地偏袒纵容,对学习差的或犯过错误的学生冷漠歧视,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二是一些教师出言不逊,行为不雅,追名逐利,给一些品行不良的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个别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或教育思想不成熟,缺乏处理问题的艺术,在处理学生不良行为或不良心理表现的时候,拿不出适当的处理办法,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社会不赞许行为。
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要减少社会不赞许行为,还必须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
(1)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父母相敬相爱,长幼相处有序,并能给子女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习惯。
①父母应有高雅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给子女树立榜样。父母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一方面拓展了和子女交流的层次,使子女从观望到服气到模仿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用各种高雅的兴趣爱好引导子女的成长发育。
②家庭和睦民主是子女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父母应尊重子女的人格尊严,体贴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爱好、交往等,筑起与子女平等交流的桥梁,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缩小代沟。对子女好的方面要予以激励,不良方面要及时引导矫正。
③社会、学校开办家长培训学校,共同研讨青少年教育问题。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或采取家长例会制度,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馈,实行教育联系卡,形成统一的教育网络,通过密切配合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家庭要做到“三多三少”:多一点勤学气氛,少一点懒惰习性;多一点关心理解,少一点泄愤责难;多一些正当兴趣爱好,少一点不良的言行举止。
(2)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有鲜明的针对性,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次的教育。
①学校的德育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立足于现实,就是从现实出发,承认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如果否认这些客观存在,德育工作就会无的放矢,显得苍白无力。承认现实,并不是说现实都是对的,而是要高于现实,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学生。
②要切实加强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尤其需要强调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教育青少年树立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③德育工作渠道要多样化,要分层次实施德育目标。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常规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品德;面向少先队员、广大团员和积极分子,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让少先队员、“团员群体”带动全体学生,共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抓住这部分积极向上的力量从正面带动影响其他同学;实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校外辅导员制,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一些社会上的英模人物、解放军官兵、公安干警、街道办事处人员、本校离退休教师,以及教子有方的一些家长等,来给学生做有教育意义的报告,促进德育工作。
④抓好起始教育和系列主题教育。起始教育对中小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在学生人学之初施教,从严要求,从严管理,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品质。同时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使之系列化、科学化、整体化、长期化、制度化,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活动之中,能有效地帮助中小学生克服各种不良品德行为。
⑤坚持对学生进行耐挫折能力教育。学校德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为将来进人社会迎接激烈的挑战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
(3)有关部门也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社会环境。
①舆论导向应多一点正面教育,少一点反面“教材”。正面教育的形式多了,灵活真实了,就能对学生耳濡目染,促使其从心中升起对时代英雄的敬仰之情、自豪之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荣辱观等。反之就给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提供模仿的反面“活教材”,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会起到不良的诱导作用。
②有关部门应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治理文化环境。要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取缔一些具有反面诱惑力的场所,为群众提供健康的文化娱乐场所。
③提高文化市场管理人员的素质,对各类文化作品流人市场要严格把关。
总之,在校学习阶段是个体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家庭、学校、社会要全方位抓紧这个时期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上下左右齐抓共管,共同控制、预防、纠正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或违法犯罪等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强大合力,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行为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同时,也要意识到,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长时间积累下来的,因此行为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要对正在转变的个体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改变其社会不赞许行为。
三、其他转变社会不赞许行为态度的干预措施
具体的态度转变策略有很多。其中,社会心理关于态度与行为转变的一些技术,如所谓的登门槛技术、低球技术、留面子技术等,在转变个体态度方面比较有效。
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旦接受了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更不合意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要让个体的态度发生大的转变,就要一步一步来,每次有一点转变,最终达到彻底转变。要让对方立即戒烟,可能他会不听劝,如果让对方每天少抽一根烟,那么他的行为很可能发生改变。
低球技术是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待别人接受后马上提出一个更大的要求。低球技术与登门槛效技术相似,都可以分为两步,只是在时间和要求的性质不一样。低球技术两步中间没有时间间隔,而登门槛技术有;低球技术在前后两步要求之间有直接联系,而登门槛技术没有。
留面子效应与前两个效应实施的步骤相反,要想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先提出一个更大的要求,待被拒绝后,再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这个要求被接受的概率就会大很多。之所以会产生留面子效应,是因为人们在拒绝了别人的请求后,担心损害自己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等正面的形象,同时会感到没能帮到别人而感到内疚。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使自己的内心得到一些安慰,会满足对方提出的较小的要求。
运用团体活动的方法,也可以促进态度与行为的转变。①参与活动。个体对吸烟喝酒危害意识不到位,可以让其参加一些戒烟戒酒活动。在帮助别人戒掉坏习惯的同时,自己也会支持戒烟戒酒。②增多接触。人与人心理或团体与团体心理之间有时对问题持不同态度主要在于互相不了解,只要创造条件让双方多接触,在共同的活动中增进了解,消除成见,对问题的看法就容易趋于一致。有社会不赞许行为的个体,不容易被群体接纳,身边的人要能够主动与其接触,放下成见,帮助其改变社会不赞许行为。③角色扮演。要使个体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可以使个体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使吸烟、吸毒者扮演病人角色,感受这些社会不赞许行为带来的巨大危害。④利用团体规范。个体加人新的团体时,个体的习惯容易发生改变。运用团体强有力的规范,逐渐改变个体的态度与行为。⑤团体讨论法。经过团体讨论和团体决定引导多数成员向一个新的态度转变。⑥劝说宣传的方法。借助电视、网络、报纸、杂志、广播等媒体传播信息,引领社会潮流,传播正确的社会态度取向,使大众的态度发生改变。
从态度的认知(理智)、情感、意向三因素来讲,态度改变的途径可以是以理制理、以情制情、以理制情、以情制理、以事实制理制情。实现上述途径的方式可以有:①宣传方式(如各种媒介宣传、报告等),宣传健康、正确的生活方式,改变社会不赞许行为。②正负榜样示范方式,宣传戒毒、戒烟等改变社会不赞许行为的榜样,但是不能神话榜样,让被宣传者感觉难以做到,也要宣传那些不听劝诫走上不归路的反面例子。③言语交流方式,言语交流往往更能打动对方,有技巧的交流更会促进态度的转变。④亲身实践体验方式,为了避免给对方纸上谈兵、危言耸听的感觉,只有让实施社会不赞许行为的个体亲身体会到自己行为的不当,才能改变其行为方式。⑤行为证明方式,技术好的驾驶员总以为喝酒不会影响开车,可以让其在喝酒前后做一些过障碍的项目,自己感受酒后犯错的时候,态度就会发生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