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太贵
2014年1月7日清晨,邵逸夫先生在家人陪伴下安详离世,享年107岁。消息公布之后,不仅引得很多明星在微博上发文悼念,表达不舍之情,而且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人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悼念这位百岁老人。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1907年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镇,系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1977年,被英国女王册封为爵士。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他生于清末,去世时已是21世纪,他的一生是一个传奇。“娱乐大王”“传奇电影人”“电视国王”“全球最长寿上市公司CEO”等诸如此类的表述,出现在许多媒体的报道中。更有人指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邵氏电影和香港无线电视的节目”。邵逸夫一生对电视电影的贡献,相信没有人会提出异议。第8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进行了一个“缅怀离世影人”的单元,邵逸夫先生赫然在列,这也充分说明邵逸夫先生在国际影坛的地位。
但是,如果仅仅只是将邵逸夫一生的成就定格在“影视王国”,这就是对邵逸夫的“傲慢和偏见”了。“我们心中,提到邵逸夫,可能不会讲TVB(即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笔者注),但一定会讲到他的慈善。”香港人对邵逸夫的人生这样注解。而在中国内地,来自不同地域的年轻人则常常可以找到共同点——他们曾就读的某所小学、中学或者高校里有一座“逸夫楼”。
确实,邵逸夫先生不是世界顶级富豪,甚至也不是香港最有钱的人,但他却是世界级的大慈善家。据教育部提供的资料显示,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先生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截至2014年赠款金额已近47.5亿港元。捐款与项目单位资金相配套,建设各类项目6013个,涉及内地31个省份。邵逸夫先生仙逝后,一幅在网络上被网友争相转发的“逸夫地图”,则更为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邵逸夫先生的慈善之心。的确,相较于邵逸夫先生留下的“影视王国”,其拳拳的慈善之心更能令世人尊敬和敬仰。
当然,邵逸夫先生并不是天生的慈善家。早年他也和许多事业正在起步的商人一样,注重对财富的积累和占有,对财富的分配和使用也是小心翼翼的。有报道称,邵逸夫曾是著名的“守财奴”,最初一笔慈善捐款只是给了一所老人院100港币的支票,当时就被老人院退了回来,嫌他实在太过吝啬。但随着人生与财富观的变迁,此后数十年,邵逸夫逐渐从一个醉心于创造、占有财富的人,变成了一个懂得如何让财富更有意义的人。邵逸夫自己曾说过:“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而他自己的一生恰恰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事实上,没有哪一个人不渴望拥有财富。在法治的底线内,任何努力创造财富的行为,都是值得尊敬的,而且党和国家现行的政策也是“允许一部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究竟应该如何使用和支配自己的财富呢?是陶醉于别人对自己拥有巨额财富的“羡慕妒忌恨”中,或是用于粗俗的炫耀上,还是负有社会责任感的用于回馈社会呢?
对此,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选择。中国最大的慈善组织——中华慈善总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们所获捐赠的70%都是来自国外和港台,国内富豪的捐赠还不到15%。这个数据是不是令我们有些汗颜呢?!安德鲁·卡内基曾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似乎是对大陆富豪群体的某种批判。令人遗憾的是,大陆本土的富豪虽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是其社会形象似乎还不高。相当一部分大陆富豪一方面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另一方面对社会公益事业吝啬得如同葛朗台,乃至社会上出现了相当严重的仇富现象。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这些“先富起来”的中国富人,如果他们在慈善问题上不倾心、不热心,这只能说明其精神上是瘸腿。在这方面,邵逸夫先生“兼济天下”的财富情怀无疑为内地富豪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邵逸夫先生将著名爱国企业家和教育家陈嘉庚视为榜样,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为祖国富强发展教育,“国家要富强,一定要把教育搞好,一定要培养人才”。正是这种对财富、对教育的态度,才让一座座“大庇天下学子”的“逸夫楼”拔地而起。邵逸夫也因此构建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慈善文化,树立起中国教育慈善的丰碑,更成就一段善用财富的佳话。
当然,也许有些富人会为自己辩解,找出诸如“国内慈善大环境差”“慈善制度不健全”等一些理由。但一个是“做不做”的问题,一个是“能不能做得更好”的问题,并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而且,就“能不能做得更好”的问题,我们同样也可以从邵逸夫先生的慈善行动中得到一些反思和借鉴。当下国内的慈善究竟应该如何定位,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官方的角色?我们该怎样继承他的慈善事业?等等。搞清楚这些问题也许才是对邵逸夫先生最有价值的纪念。
对于政府来说,我们需要思考的是,邵逸夫的慈善捐助体系为何能够运行得如此顺畅?在慈善事业频遭质疑的当下环境中,这种独立操作的机制运作能给我们哪些启示?其实,翻检《香港邵逸夫基金向内地教育事业赠款项目管理办法》便不难发现,不管是其资助条件,还是其程序审批、项目建设与管理,抑或是项目验收等,都有着一套严格的申请、监督机制。这恐怕是保证慈善基金不被“注水”的前提。
对民间慈善来说,最好的纪念方式莫过于延续邵逸夫这种孜孜不倦的慈善精神。慈善本无大小,可贵之处在于坚持。这个坚持的过程,既磨炼自我,又考验着一个人怎样去理解慈善的意义。邵逸夫带给我们的,其实已在他的慈善情怀中给予了无尽的启示。
对于邵逸夫慈善事业的受益者来说,最好的纪念乃是用好这些资金浇筑成的一砖一瓦。比如在校学生要努力学习,用好那些来之不易的资源,并力求将来用类似的行动去回馈社会,让整个慈善事业得以薪火相传。
邵逸夫先生虽然走了,但其所代表的慈善精神还在。我们缅怀纪念邵逸夫先生,既要祝福他一路走好,同时更重要的是将他的慈善事业和慈善精神发扬光大。我们深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终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国家富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也最终必将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