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特殊环境影响发展,克服困境实施调整

特殊环境影响发展,克服困境实施调整

时间:2023-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五”计划的实施跨越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与60年代前半期,这一时期的前后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广大人民群众也存在急于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情绪。诸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二五”计划在动荡局势中起伏不稳。
特殊环境影响发展,克服困境实施调整_修史资政育人研究. 2015 年卷

1956年9月,党的八大通过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准了《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1959年,又提出:“保卫总路线,击退右倾机会主义的进攻,已经成为党的当前的主要战斗任务。”此后,由于指导方针的改变,各年度的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导致正式的“二五”计划并未形成,只提出了计划建议和编制了计划草案。

1.历史背景

“二五”计划的实施跨越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与60年代前半期,这一时期的前后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国际上,20世纪50年中后期,随着两极格局的逐渐稳固,国际形势日趋缓和,各国致力于经济建设,这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和平的国际环境。然而,进入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周边环境开始复杂化,其中美国侵越战争的升级、美国制造的两次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印度政府挑起的中印边境冲突和因中苏意识形态分歧导致的两国关系的紧张状态,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战略。由于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出现裂痕,社会主义阵营开始松动,这种国际现实使中国的领导人开始严肃思考战争爆发的可能性,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二五”计划开始时期,国内经济状况较好,重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得以建立,三大改造的相继完成使得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但随着计划的实施,一些领导人逐渐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过高估计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逐渐忽视对经济发展规律的尊重。同时,广大人民群众也存在急于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情绪。诸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二五”计划在动荡局势中起伏不稳。

2.指导方针

以既积极作为又稳妥可靠的步骤,推进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完成社会主义的改造,保证我国有可能经过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基本上建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使我国能够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

3.主要任务

(1)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2)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3)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商业。(4)努力培养建设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5)在工业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4.执行结果

由于实施过程中的巨大波动,“二五”计划实际上分成两个阶段:1958~1960年为“大跃进”阶段;1961~1962年进入调整时期。1958年的“大跃进”,是作为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之后要出现“经济建设高潮”提出来的,形成了一场包含着层层高压和层层虚报的政治运动。这段时期是我国经济波动幅度最大的时期,工业产值增长速度最高时达54.8%,最低时至-38.2%。1960年非但没有“跃进”,反而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负增长最严重、困难最大、人民生活最苦的一年。1960年9月,中央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2年年底,“二五”计划实际执行结果与原来提出的八大建议相比,除原煤、原油、发电量达到规定指标外,钢、水泥、粮食、棉花等都未达到;粮食、棉花的产量甚至低于1952年的水平。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情况不好,其主要原因是由于1956年以后,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提出“大跃进”,修改原定计划,提出脱离实际的建设任务和过高的奋斗目标。

5.重要意义

从“二五”计划开始,我国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开始拉大。由于工作失误,我国失去了一次有利的发展时机。反观“二五”计划给后世的教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决策要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不能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其次,计划指标必须要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既要反对保守又要反对冒进;第三,国民经济计划应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实现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人民生活与重工业建设应当兼顾;第四,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扩大对外经济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