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出现,给自由主义经济下的传统福利理论带来了巨大冲击。在此背景下,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创立的反危机理论应运而生。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提出有效需求理论体系和通过国家积极干预经济,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张。凯恩斯首次提出了经济随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全新观念,从而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新时代。在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思想中,社会保障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主张通过累进税和社会福利等办法重新调解国民收入的分配,国家对福利领域的干预有助于提高消费倾向,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凯恩斯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基本消费倾向原理
凯恩斯认为,由于所得增加致使消费增加,而消费增长比所得增长小,人们把必要消费的剩余进行了储蓄而非投资,这种消费倾向导致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从而引发经济危机和严重失业。
(二)有效需求原理
凯恩斯认为,当一个国家的商品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或者处于均衡状态时,就产生了一个国家的总需求和总购买力。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之间的变化决定社会的总就业量。当社会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企业就扩大生产,增加雇佣劳动力,社会就业总量就增加;反之,当社会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企业就减少或压缩生产,裁减劳动力,社会就业总量减少。这种社会的总的、合理的供求关系就是有效需求。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公式为:社会有效需求(Y)=投资需求(C)+消费需求(I)。凯恩斯认为,是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导致了社会有效需求的不足。而前二者的不足又是消费倾向原理、资本边际效率原理和流动性偏好原理三个因素决定的。正是这三个因素的作用引起了投资不足,从而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造成了失业。
凯恩斯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已经完全失灵,单纯依靠市场的自动调节已经难以应对资本主义的困境,必须实行国家干预主义,由政府对经济进行调节。主要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福利的建设,扩大投资、发展生产,从而提高资本的有效需求;另外,刺激人口出生率的上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居民的有效需求。凯恩斯主张,通过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以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为核心,通过财政赤字和举债的方法可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化解经济危机的目的。他把国家经济干预和调节的范围不仅扩大到再生产领域,而且扩大到再分配领域。例如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国民福利,特别是采取普遍福利政策,就是国家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表现。
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西方经济思潮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理论先驱和指导者,对20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