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改革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20世纪80年代以后)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石油价格两次大幅度上升,国际金融体系瓦解,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放慢,此时,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都上升到大危机之后的最高水平。这就是所谓的70年代西方的“滞胀”现象。曾经使福利国家为之骄傲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于它的经济增长来说已是太昂贵的东西,变成了这些国家的负担,甚至是沉重的负担。在这种背景下,新自由主义批评和攻击社会保障制度,主张改革社会保障制度。[16]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主要包括当代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第三条道路的政策主张等。
2.3.1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盛行的西方经济思潮,它们信赖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福利国家是新自由主义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者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破坏了市场机制的功能,严重影响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他们把福利国家看成是一切罪恶的源泉,甚至认为,福利国家“给它所设想的受益者——被它界定为弱者、贫穷者和不幸者的人——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它削弱了个人的进取和自立精神,并且在我们这个自由社会的基础之下酝酿出某种一触即发的怨恨”[17]。主张社会保障的市场化、私有化、多元化。
新自由主义反对国家直接插手社会保障事业,认为那会束缚组织的手脚,不利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市场才是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的最有效途径。若以市场为导向,那么,人们在接受社会保障措施方面,不但会有更多的选择,而且自由程度也可更大地增加。新自由主义强调自助精神,认为人人都要建立自我保障的意识,家庭也必须对其成员的福利承担责任。它抨击把社会保障搞得过多过满的“福利国家”,因为国民对社会保障的要求是永无止境的。在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而获得保障权利的条件下,政府就会疲于奔命,并且永远满足不了对此项权利的要求。在新自由主义看来,社会保障应当采取选择性的推行方式,即只向社会上无自助能力的群体提供服务。即便是义务教育,也不主张对一切阶层实行免费,认为适当收费可以帮助家庭选择自己喜爱的学校。
此外,他们猛烈抨击欧美现存的规模庞大、人员过多的社会保障机构,认为这类机构及其工作者只顾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不重视服务接受者的需要,以致效率低下。因此,主张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公益举措,应当主要让私人去经营,让民营机构办理。在美国有人甚至提出不再搞什么“社会福利”,应当改为举办“工作福利”,把福利享受同劳动义务紧密联系起来。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消除躺在国家身上吃保障而有损效率的弊病。新自由主义的主要代表是现代货币主义学派和供给学派。
1.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2006),是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他认为国家干预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保护了自由,同时又对自由构成了威胁。他要求限制国家权力,缩小国家机构,主张推行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为特色的国内外经济政策。从新经济自由主义经济观点出发,弗里德曼提出了他的社会福利观点。
①他主张削减以至取消所有的社会保障计划。他认为福利计划降低了人们对工作、储蓄和革新的积极性,减少了资本积累,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实施负所得税,既帮助低收入者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又不至于挫伤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②反对甚至否定社会福利。弗里德曼之所以反对甚至否定社会福利,是因为他认为,自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社会福利项目激增,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和直接救济等计划不仅扩大到了新的集团,而且付款额也增加了;同时还增添了医疗照顾、医疗补助、食品券和其他许多计划,扩充了公共住房和城市复兴计划。社会福利项目的激增,一方面导致了财政上的灾难;另一方面,大量的社会福利项目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导致人们对福利的依赖。
③反对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的国家化。弗里德曼在《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中,对社会福利保险和养老金机构的国家化也提出了批评。他认为高度累进的所得税的人道主义和平均主义情绪促成了大批旨在增加特殊集团“福利”的其他措施,而这些措施被贴上了“社会保险”的标签。养老机构的国家化造就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并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向,其范围从我们生活的一个领域延伸到另一个领域。
2.供给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反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其主要倡导者有芒德尔、拉弗、万尼斯基、罗伯茨、吉尔德、费尔德斯坦和依万斯等。他们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经济、刺激需求的政策。主张通过大幅度减税来刺激供给,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由于他们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因此被经济学界称为供给学派。
①供给学派否定凯恩斯定律(需求创造供给),复活萨伊定律(供给创造自身的需求)。认为供给是实际需求得以维持的唯一源泉。经济学应当研究如何促进生产和扩张生产手段,而不应当着重分配和需求;要促进生产就应该着眼于对人们经济活动的刺激;税率是经济活动最有效的刺激,减税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减税能够刺激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刺激储蓄的增加和投资的扩大,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供给学派反对政府对经济的不必要的和不恰当的干预,提倡经济自由。他们主张大幅度降低税率和改革税制,尤其是要减少个人所得税,取消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税率的差别,着重减免资本收益税;削减社会福利支出,严格社会福利的领受条件,限制津贴金额;取消最低工资法的规定等。
②供给学派的核心观点是主张减税,特别是减少个人所得税,而且是减少边际税率。他们认为减税与“收入均等化”之间存在着一种彼此促进的关系,富人的储蓄能力比穷人大得多,多减富人的税就会增加储蓄。通过大幅度减税,刺激储蓄,增加产量,不仅可以增加就业,而且将使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增加,愿意加班加点地工作,这样一来,穷人的收入水平就会提高。由此供给学派得出结论:减税不会加剧贫富悬殊,减税可以使富人更富,但它同样能使穷人收入增加。
供给学派反对过高的社会福利开支,认为过多的社会福利削弱了个人储蓄和工作的积极性。在他们看来,高额失业保险津贴制度鼓励了失业者延长失业时间,并诱使雇主和雇员利用临时解雇和失业的方式来组织生产。如果考虑到税收的因素,领取福利救济的人所获得的收入有可能还高于许多工作者所获得的净收入。因为失业者不仅节省了工作时应缴纳的所得税,而且还节省了如果工作就必须支付的相关费用如交通费、儿童托人照管的费用等;同时,失业者还可以获得其他一些合法和非法的收入。可见,社会福利制度实际上是鼓励那些不工作的人,打击那些工作的人。
2.3.2 第三条道路的政策主张
20世纪后期西方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变化对第三条道路的兴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三条道路是西方社会阶级结构和政治结构新变化的产物,国际局势的变化也对第三条道路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带来诸如生态环境、饥饿与贫困、民族与种族分歧、国际金融危机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促使西方国家探索新的道路即第三条道路。所谓“第三条道路”,在当代是指一种适应科技、经济、社会、阶级和生存环境等各方面全球性变化的“中间偏左”的社会民主主义政治哲学或理论。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家伯恩斯坦那里。此后经常被社会民主党人和欧洲社会主义者所使用,以显示自己的观点与美国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和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差异。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与社会背景不同,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第三条道路划分为不同的模式,存在英国、美国、欧洲大陆三种模式;有的则认为可分为美国、英国、德国和荷兰四种类型等。第三条道路的主要特点如下。
①打破传统的左右两极化的政治思维方式,确立团结各种政治力量的政治理念。新的时代要求各种政治力量必须顺应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增强政策的包容性,反映更多集团利益的要求,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
②建立合作包容型的社会关系。在尊重个人价值的基础上,培养社会认同意识。
③建立新型混合型经济,谋求生态平衡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第三条道路所倡导的经济模式既非自由放任主义,亦非国家干涉主义,而是兼有两者优势的“混合经济”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④改革福利制度,建立积极的福利国家,主张建立一种能照顾到各阶层利益的福利制度,这种福利制度旨在确立“无责任即无权利”原则,强调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协调。
⑤由管理型政府向治理型政府转变。在实践上避免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两元对立”,建立政府与市民和社会组织之间的伙伴关系。主张“少一些管理,多一些治理”,政府要成为社会行动的牵头人而不是包办人。[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