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一)经济增长稳定性良好
总量稳步提高。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6.5亿元,比上年增加19.8亿元,是近年来经济总量增加最多的一年。
速度稳中趋快。2003年以来,全市经济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11.6%。2007年为11.5%。
行业支撑稳固。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4.2亿元,比重达到37%,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5.9%,拉动经济增长6.4个百分点,分别比上年提高5.3和0.3个百分点。
人均GDP上新台阶。2007年,全市人均GDP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1501元,增长11.0%。
(二)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85亿元,同比增长28.92%,产销率达到91.62%,实现利润总额3.6亿元,增长86.07%,实现利税7.64亿元,增长81.97%。工业综合效益指数167.49,同比提高23.32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完成一般预算收入4.74亿元,增长20.57%,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0.59亿元,增长33.95%,增速分别比全市经济快9.07和22.4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有效地保障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
金融平稳运行。截止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1.12亿元,比年初增长8.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6.13亿元,比年初增长1.4%。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2.62亿元,比年初增长15.3%。
(三)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的深入实施,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三次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30∶35.4∶34.6调整为30∶37∶33,二产业上升1.6个百分点。在二产业中,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总量不断扩张,农业“一头沉”的状况初步得到改善,工业主导地位凸现。2007年,工业占二产业的比重达到74%,提高4个百分点,对二产业的贡献率为96%,拉动二产业增长17.7个百分点,分别提高5.2和1.1个百分点,以工业为主导、二产业调优调快的经济格局已纳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农、林、牧结构调整为71∶3∶26,粮、经、饲种植结构由上年的66∶25∶9调整为67∶26∶7。
(四)民生保障日趋完善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95元,比上年增加600元,增长7.5%,其中人均工薪收入6188.65元,增长6.8%,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7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37元,比上年增加203元,增长5.2%。全市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14.87亿元,增长21.64%,从业人员平均工资16000元,增长19.88%。
社会事业投入增加,和谐社会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全市地方财政用于社会事业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2007年全市发放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6983万元,退牧还草饲料粮补助资金747万元;发放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7396万元,两项补贴比上年增长47.97%。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到位,落实资金3742万元,受益学生达到15.3万人;落实就业再就业资金3708万元,城市低保资金7406万元,有力促进了就业再就业和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工作。中央、省、市、县区各级财政预算资金3538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基本覆盖全市农村人口。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3908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471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农民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力度加大,参加人数达4.56万人,完成基金征缴3.29亿元;全社会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达79770人,比上年增长36.8%,发放最低生活保险金7695.2万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