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自治区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深刻调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五年,是战胜各种风险、困难和挑战,我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各种困难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全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一、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国际环境波诡云谲,国内一些自然灾害和挑战接连不断,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宏观调控的艰巨性空前加剧。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和一系列挑战,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砥砺奋进,坚持科学发展,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发展战略举措,全区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2008~201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保持在11.9%~13.5%之间,特别是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2009年依然实现11.9%的增速,年均增长12.5%,高于全国同期增速2.9个百分点。经济总量跨越两个千亿元台阶,2008年突破1000亿元,2011年突破2000亿元,从1000亿元跃上2000亿元台阶仅用了3年时间。经济总量四年翻1.2番。201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02.21亿元,是2007年的2.3倍,翻1.2番,提前一年实现了自治区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翻番目标。五年经济总量是50年之和的1.4倍。预计2008~2012年全区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50亿元左右(初步预计2012年宁夏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2400亿元),是1958~2007年50年之和的1.4倍。
图1 2003~2011年宁夏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图2 2003~2011年宁夏人均生产总值
(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快速增加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四年翻番。2011年,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043元,按现价计算,是2007年的2.2倍,翻1.1番,按可比价格计算,4年年均增长11.2%,比2003~2007年年均增速快0.7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按汇率法计算,2011年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大关,达到5116美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相对差距四年缩小18.8个百分点。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绝对差距由2007年的5027元缩小为2011年的2138元,相对差距由2007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1%提高到2011年的93.9%,4年缩小18.8个百分点。2011年,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居第16位,比2007年前进了3位。
(三)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图3 2003~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及增长速度
随着全区经济总量的不断壮大和发展质量的提升,全区财政收入规模显著扩大。地方财政收入四年突破两个百亿元大关。2009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仅用两年时间,2011年又突破200亿元,达到220亿元,是2007年的2.7倍,翻1.46番,年均增长28.8%。2010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53.6亿元,提前两年实现自治区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到2012年超过150亿元的预期奋斗目标。五年地方财政收入相当于50年的1.7倍。预计2008~2012年(2012年地方财政收入按年度预期目标255亿元计算),5年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35亿元,是1958~2007年50年之和的1.7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与全国的相对差距四年缩小14.7个百分点。2011年,全区人均地方财政收入3458元,是2007年的2.6倍,翻1.4番,年均增长27.3%,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由2007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3.7%提高到2011年的88.4%,缩小14.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政府增强调节收入分配能力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财政支出中,仅用于教育、文化体育和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和交通运输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65.1%提高到2011年的70.9%,四年提高5.8个百分点。
二、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区域经济竞相发展
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始终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攻目标,全区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一)三次产业协同性增强
按照“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的思路,三次产业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2008~2011年,全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6.8%、15.6%、10.1%,均保持较快发展态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7年的10.7:49.5:39.8调整为2011年的8.8:50.2:41.0,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图4 2007年、2011年全区三次产业构成
(二)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在农业税减免、粮食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地推动下,农业经济总量呈现持续增长的好势头。初步预计,2012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0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是2007年的2.1倍,五年实现翻番。2008~2011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7.5%,比全国同期增速高2.7个百分点,在西部十二省(区、市)中增速居第1位,高于全国西部领先。2012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375万吨,实现了自2004年以来的“九连增”。设施农业面积从2007年的41.7万亩发展到2010年年底的105.8万亩,提前一年完成百万亩建设规划任务,农村居民户均超过1亩,2011年年末累计建设面积达到121万亩。2011年,全区优势特色产业总产值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83%。全区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5.3万吨、7.3万吨、96.1万吨,与2007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2.6%、6.3%、4.8%,水产品产量10.5万吨,年均增长10.6%。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2011年,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769万千瓦,比2007年增长22.1%,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58%,比2007年提高16个百分点,机械化水平高于全国3.5个百分点。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工能力有了新提高。2011年,全区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54.7%,比2007年提高9.7个百分点。生态造林再创佳绩。2011年年末,全区封山育林面积达到38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7年年末的9.8%上升至11.8%。
图5 2003~2011年全区粮食产量及增长速度
(三)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显示出发展最快、活力最强、贡献最大的主导地位。2011年,全区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816.8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07年的2.2倍,四年翻1.1番,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4.7%,提前一年实现了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翻番目标。2008~2011年,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487.2亿元,是1958~2007年50年之和的1.1倍。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201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42亿元,是2007年的2.9倍,4年翻了1.5番。国有经济继续壮大。2011年,我区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76.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221.8亿元,拥有资产2477.2亿元,职工人数13.05万人,分别是2007年的2.5倍、2.3倍、2.6倍、1.1倍,分别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51.2%、50.4%、61.3%、43.6%。优势特色产业贡献突出。能源、煤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及高新技术等“五优一新”特色优势产业得到发展壮大。2011年,“五优一新”产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2%,成为我区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宁夏已经成为全国无毛绒产品的集散地,还被国家确定为煤炭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重要的抗生素原料药和玉米淀粉发酵生产基地。宁东工业园区快速发展。2011年,宁东(灵武市境内)工业园区共有入园企业16户,实现产值388.8亿元,是2008年的134.5倍,成为全区工业经济大发展、快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
图6 2003~201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四)服务业加快发展
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来抓,服务业经济总量不断发展壮大。2011年,全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61.92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07年的2.4倍,翻1.2番,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0.1%,高于同期全国水平0.5个百分点。以交通运输邮电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等为主的服务业发展迅速,2011年实现增加值594.45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69%,比2007年提高4个百分点。
(五)区域经济竞相发展
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经济总量来看,五年来五个地级市中已有四个经济总量实现翻番。按现价计算,2011年银川市地区生产总值比2007年翻1.14番,石嘴山市翻1.08番,吴忠市翻0.92番,固原市翻1.05番,中卫市翻1.24番。从增长速度来看,五市呈现齐头并进、协同发展的格局。2008~2011年,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固原市和中卫市经济总量年均增速分别为13.3%、13.6%、12.9%、12.7%和13.7%。
(六)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
2011年,全区城镇化率为49.8%,比2007年提高5.8个百分点,与全国的差距四年缩小0.4个百分点。
图7 2003~2011年全区城市化率
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飞跃,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自治区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夯实发展基础,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后劲明显增强。
(一)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2007年,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621.8亿元,2009年突破千亿元,2012年有望突破两千亿元大关。五年投资总量是50年之和的1.9倍。2008~2012年,预计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51亿元(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按年初预期目标数计算),是1958~2007年50年投资之和的1.9倍,是2003~2007年五年投资之和的3.1倍。2008~2011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四年保持在30%以上的高位发展态势,投资规模之大、增速之快是宁夏历史上少有的。五年来,全区新建、扩建和改建了一大批工矿企业,建设了一大批铁路、公路、通信、水利等基础工程和商业、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服务设施,大大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2008~2011年,第三产业累计投资2299.37亿元,是前五年投资之和的2倍,年均增长32.6%。投资融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四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2008~2011年,全区非国有经济投资2222.74亿元,年均增长38.4%,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9个百分点。2011年,民间投资完成791.69亿元,是2007年的3.3倍,占全区投资比重的48%,比2007年提高了9.9个百分点。
图8 2003~2011年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长速度
(二)能源生产供应能力显著提高
能源生产持续快速发展。初步预计,2012年全区一次能源产量6639.6万吨标准煤(等价值,下同),比2007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18.3%。能源自给率由2007年的93.2%提高到2011年的137.3%,实现由能源调入转为能源输出。新能源建设快速发展。2011年,水电、风电及太阳能发电量40亿千瓦时,比2007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5.5%。2011年年末,全区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863万千瓦,其中火电1600万千瓦,水电42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51万千瓦,风电170万千瓦。2011年,全区人均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9千瓦,是2007年的2.1倍,居全国第一。
图9 2003~2011年全区能源生产和消费
(三)交通运输建设快速发展
全区立体交通综合运输体系已形成。形成了以银川为中心的“X”型公路主骨架和“三纵九横”干线网。2011年年末,全区公路通车里程2.45万公里(含村道),比2007年增长19.2%。全区的公路密度达到36.9公里/百平方公里,比2007年增长19.15%。京藏、青银、福银、定武等国家高速公路网宁夏境内段全部建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306公里,比2007年增长61.1%,跻身西部地区前列。铁路运输建设成绩显著。形成了包兰、宝中和太中银铁路三条对外交通干线,铁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2011年年末,全区国有铁路通车里程达1029公里,比2007年增长45.8%,100%实现电气化。民用航空运输快速发展。2011年,有15家国内航空公司开通运营了银川至北京、上海、广州等32个城市的38条航线,省会城市航线覆盖率达85%,国内通航里程达到5.24万公里,比2007年增长44.5%。2011年,全区完成货物周转量961.96亿吨公里,比2007年增长2.18倍,年均增长33.5%;旅客周转量133.94亿人公里,比2007年增长66.5%,年均增长13.6%。
(四)邮电通信业迅猛发展
2008~2011年,全区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23.4%,传统业务稳步发展,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发展迅猛。2011年,全区电话用户总数633.3万户,比2007年增长55.1%。其中,移动电话用户量524.8万户,比2007年增长95.7%。数字通信业务迅速崛起。2011年,全区互联网用户达到53.90万户,比2007年增长66.5%。
四、对外贸易规模实现新跨越,对外开放水平得到新提高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全区对外贸易规模扩大,利用外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步入新阶段。
(一)对外贸易规模实现新跨越
2011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22.86亿美元,是2007年的1.44倍,年均增长9.6%。其中,出口16亿美元,年均增长10.1%;进口6.86亿美元,年均增长8.5%。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显著优化
坚持科技创新,提升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2011年,全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01亿美元,是2007年的1.4倍,年均增长9.6%。机电产品进口3.18亿美元,是2007年的1.8倍,年均增长15.2%。
图10 2003~2011年全区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速
(三)利用外资规模快速扩大
2011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达3.42亿美元,比2007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9.2%。2008~2011年,全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8.37亿美元,占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40%。
(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迅速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区“走出去”战略取得了显著实效。2008~2011年,全区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累计新签合同额10912万美元,比2003~2007年累计翻1.9番,年均增长22.5%,完成营业额7026万美元,比2003~2007年累计翻1.2番,年均增速为22.8%。
(五)对外开放环境得到改善
全区“三大口岸”全部投运,“六大物流园区”建成使用,已搭建起中阿经贸交流合作的平台,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银川综合保税区获国家批准,为全区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更宽阔有力的发展平台。
五、人民生活持续获得新改善,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人民群众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图11 2003~2011年全区城乡居民收入
2011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79元,比2007年增长61.9%,年均增长12.8%,提前一年实现预期奋斗目标。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由2007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8.8%提高到2011年的80.6%,4年缩小1.8个百分点。2011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第24位,比2007年前进一位。2011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410元,比2007年增长70.1%,年均增长14.2%,高于全区2003~2007年年均增速3.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相对差距由2007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6.8%提高到2011年的77.5%,缩小0.7个百分点,在全国的位次由2007年的第25位前进到2011年的第24位。
(二)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显著扩大,四年实现翻番。2011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7.6亿元,是2007年的2倍,翻一番,年均增长19.6%,比全国同期年均增速高1.2个百分点,比全区2003~2007年年均增速高5.6个百分点。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2011年,全区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2.4辆,是2007年的7.8倍;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59.4台,是2007年的2倍;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97.1部,是2007年的1.3倍。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3平方米,比2007年增加3.2平方米。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7年的35.3%下降到2011年的34.8%。2011年,全区每百户农民家庭耐用物品拥有量彩电119.1台、洗衣机84.8台、电冰箱52.1台,分别比2007年增加11.3台、28.1台、37.4台;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抽油烟机7.5台、微波炉5.3台、热水器19.0台、移动电话225部、家用计算机11.8台。2011年年末,全区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4.38平方米,比2007年增加1.34平方米,其中,砖木结构面积占68%,提高10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7年的40.3%下降到2011年的37.3%,下降3个百分点。
(三)就业保持稳步增长
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拓宽就业渠道,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全区就业人员339.6万人,比2007年增加30.1万人,年均增加7.5万人,年均增长2.3%。2007~2011年,全区城镇累计新增就业33.8万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2011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4%,比2007年下降了0.04个百分点,低于4.5%的宏观调控目标,保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四)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和社会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2011年年末,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21.03万人、100.22万人、60.32万人、58.34万人、59.33万人,分别比2007年增长57.14%、76.1%、50.4%、91.1%和2.09倍。宁夏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医保统筹,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2008年,全区开启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11年年末,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58.8万人,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为370.25万人,参合率达到96.7%。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社会慈善事业蓬勃发展。自治区于2010年打造宁夏“黄河善谷”,把“黄河善谷”建设成为民族地区扶贫济困试验区和国家慈善事业创新发展区,成为慈善创新发展的政策洼地、全民慈善的道德高地和企业家投资兴业行善的理想福地。2011年,全区已建立了640个经常性捐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比2007年增加608个。
六、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和谐宁夏建设协调性增强
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各项社会事业呈现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一)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构建起了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办与民办协调发展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率先在西部省(区)实现“两基”目标。2011年,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8%。高中教育水平快速提升。2011年,每万人口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为232人,位居全国第四位。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2007年的68.45%攀升至86.84%,提高了18.39个百分点。职业教育异军突起,2011年,全区职业学校在校生11.25万人,比2007年增加4.54万人。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7年的21.45%提高到2011年的27.08%,提高了5.63个百分点。人口整体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全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7年的7.8年提高到2011年的8.84年。
(二)科技事业加速发展
科技投入快速增加,科技队伍发展壮大。2011年,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15.32亿元,比2007年翻一番,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0.73%。2008~2011年,全区R&D经费累计投入44.95亿元,是2003~2007年投入的2.11倍。2011年年末,全区科技活动人员达到2.56万人,是2007年的1.76倍;科技成果硕果累累,五年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898项。专利事业快速发展,2011年共受理国内专利申请1079件,发明专利申请442件,授权发明专利103件,分别是2007年的1.29倍、3.95倍、3.22倍。
(三)文化事业进一步加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2011年,全区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45个,拥有公共图书馆21个,文化馆27个、博物馆6个。全区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3.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6%,分别比2007年提高2.08、1.9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加快。2011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9.55亿元,比2007年增加19.79亿元,增长1倍。
(四)医疗卫生水平持续改善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11年,全区有卫生技术人员3.21万人,比2007年增加0.66万人,增长25.9%,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由2007年的4.18人增加到2011年的5.01人,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由2007年的2.7张增加到2011年的3.86张,增长42.96%。
(五)体育事业生机勃勃
社会体育组织遍布城乡,竞技体育再创辉煌。2011年,我区运动健儿在世界比赛中取得金牌1枚、银牌1枚。体育队伍不断壮大。2011年年末,全区有一级运动员54名,二级运动员250名,分别比2007年增长2倍和25.63%。
七、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不懈地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一)节能降耗取得显著成效
建立高效的节能降耗激励机制,制定节能减排“十大铁律”,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采取强有力措施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时期,全区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09%,节约能源766万吨标准煤,相当于节约原煤1070万吨。特别是2008~2010年,三年时间完成了“十一五”节能降耗总任务的80%,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任务作出了突出贡献。预计2012年,全区单位GDP能耗比2007年下降17.73%,节约能源722万吨标准煤,相当于节约原煤1010万吨,实现了经济增长和节能降耗的双赢。
(二)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
2010年,全区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削减9.4%和14.7%;2010年,全区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分别比2005年下降66.3%和68.2%,超额完成了“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
(三)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11年,黄河干流宁夏段良好以上断面比例达100%,5个地级城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均达到86%以上,平均优良天数为326天。全国环保重点城市银川市和石嘴山市环境空气质量提前两年达到国家“十一五”规划目标,银川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石嘴山市摘掉了全国十大空气严重污染城市的帽子,全区生态环境质量由“较差”跨进“一般”,改善幅度居全国前列。宁夏在西北率先成为县县建立污水处理厂的省区,5个地级市已全部建设中水厂,2011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为80.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67%。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7.5%,比2007年提高9.2个百分点。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自自治区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和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区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凝聚着全区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增强了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下再铸辉煌的信心。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描绘了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宁夏加快发展的新征程。跨入新的时期,肩负新的使命。当前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加快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既面临着重大机遇,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全区上下要坚决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