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这项伟大的工程中,教育担负着调节社会不同阶层利益、保证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的大任,起着基础性的推动作用,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而从事高等教育的高等院校,承担着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神圣使命,担负着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层次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的重大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质量和进程。
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对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新时期大学生的基本思想政治状况
在新时期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大学生作为一个思想活跃、个性多样的社会群体,其思想状况更是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据有关单位近年对全国30所普通高等院校2000多名本专科生、研究生的调查分析显示,从总体上看,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主流呈现出积极向上、务实进取、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与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导向是和谐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格格不入的,与新时期的思想政治主流是不和谐的。
(一)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的主流
1.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充分信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高度认同,对新时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新时期的大学生对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重大政策、方针持肯定态度,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认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当前我国最大的政治,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他们对近年来党中央的重大决策给予高度评价。新时期大学生的政治取向与我国当前的国家政治导向是基本一致的,是和谐的。
2.具有较高的政治成熟度,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参与意识,并向着务实化、理性化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激烈碰撞日渐加剧,使得广大大学生开始重新反思,主导价值理念逐步趋于理性,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渐趋提升,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并趋于务实化、理性化。
他们对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高度关注,在各种思想潮流面前,大多数大学生都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他们渴求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主张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
3.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注国家政治生活
当前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积极作用持肯定态度,他们认为在社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对党和国家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而出台的重大举措比较关注。同时,当代大学生对“党内腐败”、“党内民主”等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理性的认识,认为我们党正在以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相信随着党建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将会得到进一步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4.大学生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的,向上的
新时期的大学生既思考社会,也思考人生。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是当代大学生思想热点之一。他们注重人生价值的实现,并能把实现自身的价值与为社会作贡献和谐地结合起来。他们追求精神上的充实,渴望事业有成,对依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很有信心,同时,他们也认识到个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重要性,主张在现实环境中求得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脱离现实环境空谈个人的理想和奋斗。在对待个人、集体的利益关系上,他们认为应该兼顾社会、他人和自我,三者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
5.道德主流积极、道德观点正日趋成熟
品德高尚、健全人格是新时期大学生的人生追求,他们推崇诚实守信,敬业勤业的道德原则,希望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在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中,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理念仍然占有最大的比重。同时,他们对优良传统的审视和认同又不以简单的继承为满足,而是希望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对优良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创新,重塑优良道德传统的现代生命力。可以说,新时期大学生的道德认识是比较全面、正确和理性的,在现阶段整个社会群体范围内,大学生的道德水准是处于较高层面的。
(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部分大学生政治意识淡漠,政治选择上存在功利化倾向,政治觉悟有待提高
在新时期一些大学生爱国意识淡薄,缺乏应有的使命感、责任感,缺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他们在政治思想和政治观念上还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一是对国情的认识不透彻,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缺乏正确的分析判断。二是主要以自我发展为立足点来看待政治问题,不少大学生把入党、评优等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手段。三是对敏感性政治热点问题容易受煽动性宣传的干扰,虽然产生过激情绪和行为的可能性不大,但对其思想造成一定影响,情绪波动在所难免,表现出政治上的不成熟和稳定性差的一面。
2.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致、不和谐,在社会道德中强调自我,注重个人感受的倾向十分明显
在新时期很多大学生中更多的是从个人情感和利益的角度来理解道德行为,在理论上认同的道德规范,自己则不在行为上加以实施。在判断道德问题时,首先考虑的是是否损害自己的利益,其次才关注到是否损害公共利益,对周围同学的不道德行为,更多的人则是以旁观者、和事佬的角色和不闻不问的态度来对待。一些大学生在如何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关系上,理论上是清楚的,但在具体行动上,他们又往往顾及自己的多,表现出明显的个人本位倾向。在个人与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不能同时兼顾,必须作出选择的时候,思想上容易产生较强烈的矛盾冲突。可以看出,很多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标准具有较明显的偏离社会主导价值体系,转向注重个人情感和利益的趋势。
3.人生价值观出现偏差
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还不够成熟。因此当人生价值目标与现实利益发生矛盾时,一般就倾向于现实利益,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上的实惠性、功利性倾向明显。从价值主体看,大学生面对社会变化,利益调整,更加注重“自我”的分量,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实现”;在价值取向上,他们注重把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结合起来,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讲求奉献与索取并重。从注重知识的价值、理性的追求转向金钱、感官的享受,讲求知识、理想与金钱、物质并重;在价值评价上,与道德评价一样采取双重标准,用集体主义要求他人,自己则采取利己主义。理论上的认知与实践行为脱节,这种双重性充分反映了新时期社会变革形势下大学生的复杂心态。就价值观的内容来看,当前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所展示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在:一是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更偏向于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但在进行具体的价值选择时,这种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天平则发生了倾斜,他们更偏重于个人利益和个人发展,社会只是个人成长的条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观念还没有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二是在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上,一些大学生的理想追求更现实化、物质化。他们更多地注重个人的发展,偏重于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在实现理想的途径上,倾向于外力与自身的共同努力。三是经济因素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日益突出。一些大学生奉行“金钱至上”的原则,他们把同学关系,甚至师生关系看作了功利关系、金钱关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泛滥。有的大学生把金钱看成是地位和事业的象征,从而动摇了他们对政治信念的追求。
4.心理承受能力差,自律意识薄弱,自身的身心不和谐
当代大学生的生长环境比较优越,在父母的宠爱下长大,离开父母进入大学后,独立生活和自律意识不强,心理发育滞后,稍微碰上一点挫折就心灰意冷,不知所措,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过激行为。对自己没有信心,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合适工作,情绪低落,消极悲观。有些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容易产生嫉妒、自卑心理,性格抑郁偏执,不合群,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碍。
二、影响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原因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促进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给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随之出现的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和不和谐因素也给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负面消极影响,他们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一方面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特点和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的消极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另一方面社会上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唯利是图、假冒伪劣、钱权交易等社会丑恶现象对大学生的思想也产生了严重的腐蚀。
(二)国际大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影响
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西方敌对势力企图“西化”、“分化”我国的努力丝毫没有放弃。相反,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在全球化条件下也在不断变换手段,加深对我国的渗透、演变和分化。他们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诸多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向我们渗透和传播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及生活方式,手段更加多样,更加隐蔽。这些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产生着比较强烈的冲击,使他们在裹挟着全球化外衣、带有迷惑色彩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念面前产生迷茫,真伪难辨,最终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由单一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价值判断趋向实用化、功利化。加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跌宕曲折,暂时处于低潮,也在不同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基本观念,使得一部分政治基础理论与实践比较欠缺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发生动摇。
(三)自身特点的变化是其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内在因素
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确定性、不和谐性,以及自身存在明显的弱点,加之长期的安宁生活和繁重的学习压力,使他们产生了与现实社会之间的隔离感,对于社会的理解趋于表面、幻想或停留于理论,对社会的实质内涵理解不够,形成了追求虚荣、不尚务实的心理特征。同时,大学生由于其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以及在知识构造、社会阅历以及法律常识等方面的欠缺,在价值观念变化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某些错误观点的影响,造成一部分人政治上的迷惑,甚至造成少数人完全从个人私利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从而产生了一些错误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进而影响到了新时期大学生主流政治倾向与党和国家政治导向的和谐统一。
(四)互联网影响明显增强,负面因素继续凸现
方便快捷的互联网对追求时尚的大学生影响日益增加,这个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正在从各方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如今的大学生,除了上课,可能花费时间最多的就是上网。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给我们带来的好的、正面的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不好的、负面的东西,这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价值冲突。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价值冲突更加直接、更加剧烈,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价值选择困难。网络文化是开放的,超越民族和国家的,必然导致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交融,同时网络文化又是多维变化的,试图直接给出每一个问题的具体答案或者仅用一种价值观去评判是非几乎是不可能的。大学生在思维上易形成两个突出特点,其一是理解信息的多维化,他们很难再简单地按照教育者事先设计的思想和目标去理解和领会信息;其二是理解信息更加主动,他们会将各种信息观点摆在一起,运用自己的是非观、判断力,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而不像以往那样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与安排。二是文化渗透。网络文化对网民思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当前国际互联网的信息中,80%以上网上信息与95%以上的服务信息由美国提供,我国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和输出的流量中,仅仅占到0.1%和0.5%,这使得传统媒体的国际既存的不平等现象在网络中进一步强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事务副教授罗斯普科夫在美国《外交政策》上撰文指出:美国控制着全球信息与通讯的命脉,其音乐、电影、电视与软件几乎普及全球,他们影响着几乎所有国家的审美观、日常生活与思想。大学生由于好奇心强,求知欲强,接受新事务快、容易受到这种“西化”的影响。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够明显,相对滞后
面对新时期新形势的新要求,面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我国高等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够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教育思想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不牢。在当前我们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往往管理多服务少,说教多引导少,重理论灌输轻实践锻炼,造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客体错位,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脱节,不能有效地保证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和激发学生内在深层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愿望。二是在教育内容上,不能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教育内容上看,存在着与学生成长实际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两个方面:其一是高校“两课”教学往往雷同于一般的课程教学,仅仅注重单纯的理论知识的传授,不能有效地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而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单一。大学生的学习、成长成才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有着自身的成长规律,特别是当前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亟须得到有效的指导、帮助、咨询和心理疏导,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茁壮成才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服务。由于教育内容与大学生成长实际脱节,不能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必然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乏力。三是在教育方法上,没有完全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其主要表现为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多而引导、互动、参与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不够。如大学生中普遍盛行上网络,而我们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四是在教育环境上,没有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脱离整个教育而独立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要以大学生专业教育为载体,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有自己的专门队伍,更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全员负责,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可以脱离其他教学环节而独立存在,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业务学习、科学研究、学术探讨、专业实践以及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割裂开来,造成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他们的教育和工作领域,他们没有责任,导致高等院校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作用的局限和萎缩。
三、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在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下培育共同的理想和信念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使得整个社会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就业形势出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使得社会生活面貌呈现出全新的姿态,反映到思想领域,使得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片面性、多元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成员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也必然呈现多样化、多变化。多样化、多变化对于社会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来讲,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既有向积极健康方向变化的可能,也有向消极颓废方向变化的可能,关键在于怎样引导,怎样教育。在这种多样化、多变性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培育社会成员特别是大学生的共同社会理想和信念,引导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防止良知的麻木和精神的失落,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挑战。
(二)在追求科技知识的浓烈氛围中加强思想道德意识和民族精神建设
知识经济的发展强化了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意识,极大地激励了全社会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努力学习科技知识的积极性。但知识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现象、新问题。知识经济发展在强化科技意识的同时,弱化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知识经济的不懈追求,掩盖了对理想和道德建设的重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人们对科学的崇拜,淡漠了民族精神的培育。如何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浓烈氛围中推动人们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自觉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培育人们的民族精神,成为新时期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第二个挑战。
(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低潮时期坚定人们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当前,国际共产主义处于低潮,这给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如何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更多的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新时期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如何在与西方敌对势力思想文化渗透的激烈斗争中增强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信心,就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第三个挑战。
(四)在社会转型期增强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产生的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由于一些地方和单位“一手硬一手软”,导致某些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在党内滋长,某些丑恶现象在社会上蔓延,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加上改革探索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失误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中部分措施不配套、政策不落实,导致一些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下降。这种情绪蔓延到高校,冲击着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如何在社会转型期增加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第四个挑战。
(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发扬传统优势,又要顺应网络时代信息全球化的历史潮流
当今世界是一个数字化的网络时代,在互联网这个全球性信息交互的虚拟世界里,信息开放、丰富且容量大,这就使得网上各种信息滚滚而来,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较前卫的意识,无疑是受网络影响最深的一族。而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加强互联网这一新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由物理空间拓展到虚拟空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第五个挑战。
(六)大学生独生子女群的出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问题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至今,大部分家庭的孩子是独生子女,高校出现了独生子女群。他们从小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长大,一旦他们进入大学独立生活学习,就要实现由中学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变,即要使他们懂得如何掌握高校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如何培养自己独立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能力,如何适应学校乃至社会环境的变化,如何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如何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由依附型转向独立型等等。这就要求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捕捉他们的思想状况,对症下药,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第六个挑战。
四、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1.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决定于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根本任务。大学生只有具有远大的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事业追求,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动力,奋发成才、贡献社会。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责任,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兴衰。高校领导应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视野出发,切实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上,落到实处。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要坚定不移地进行科学理论教育。没有理论上的成熟,就不会有政治上的坚定和理想信念的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有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只有在理性阶段,才会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真正的科学,从而把对他的信仰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这样的信仰才靠得住。进行科学理论教育,就要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加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的力度,引导大学生认清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勤奋学习。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要坚持不懈地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就是使大学生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国家命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辩证分析的方法。这样,才能为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方法和认识逻辑,提高认识问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把握事物本质,进而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政治视野。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持之以恒地贴近大学生思想、情感的实际,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健康等,全方位、全过程地开展。首先,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关心大学生的利益需求结合起来。大学生们最大利益需求就是成长成才。理想信念教育既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深化改革中利益关系的调整,自觉把个人理想,前途、利益融进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之中,坚决反对个人利益至上的错误思想,又要十分重视他们的正当利益需要,千方百计地解决他们在校学习期间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让他们在深切感受中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其次,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与澄清大学生的模糊认识结合起来。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会有不少困惑和疑虑,甚至会产生一些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对这些问题,要联系实际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分析,用反映社会前进和发展的价值取向的事实说话,解疑释惑,达到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目的。第三,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与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大学生只有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多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才能树立起为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信念,才能逐步锻炼成为有用的人才。
2.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品质,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正如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5000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不断丰富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等,都是我们前进的重要力量源泉。这些精神对引导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发展和构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不仅仅在于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而且还在于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推动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进而以更高的能力素质来报效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核心。要粉碎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必须把大学生培养成坚定的爱国者。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还要注意培养他们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和现代素质。能够使大学生在学习民族精神的同时认识到,我们的民族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与时俱进的。这就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当前,世界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要求我们不断丰富和拓展民族精神,如,开拓创新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科学理性精神、民主法治精神、竞争精神等等,而这些精神的培育必将有利于大学生现代素质的培养。
3.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新形势、新变化,对尚处在逐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过程中的大学生们来说,受到的影响会很大。为激发广大青年学生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抵御社会丑恶现象在大学生中的滋生蔓延,要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积极吸收人类的文明成果,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生目的,是共产主义人生观的重要特点,也是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核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这是科学社会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根本要求。这些理论都是共产主义人生观的表现,都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依据。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把自己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
4.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长期以来,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知识与行为相分离的现象。新时期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应围绕公民道德教育来进行。一是要围绕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规范来进行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为着力点”。这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我们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面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的我国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要通过教育使这些基本道德规范真正深入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内心,并落实在具体的道德行为上。要重视大学生道德的养成,养成是一个过程,而过程则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完成的。大学生的道德养成,同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就可以让大学生在公民道德的养成中受到教育。同时,要从教育活动、学生生活、课外活动以及学生的生产劳动实践等方面有意识地对大学生道德养成加以引导,促进大学生道德养成。但也应该看到,大学生毕竟接受高等教育,社会和人民对大学生有着更高的道德期待。我们的社会更需要具有知识理性的人成为社会道德理想人格的资源,大学生应当在这方面起带头作用。
5.心理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德育人,将以和谐个性为目标的心理教育作为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利于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有利于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具体化、个别化、个性化,这正适合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特点,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价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理性为主导的理性与情感相融的内化性教育,内化离开学生主体积极性的作用则是完全不可能的。大学生主体性的增长,也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更好地发挥作用。以和谐个性为目标的心理教育,一方面,使得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强;另一方面,使得学生更准确地评价自我,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大学生面临的机会将更多,但同时成才、就业、交友乃至生活的压力会更大,竞争会随着学习和生活节奏加快而日益加剧,大学生心理受挫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多。他们心理的困惑与烦恼以及精神疾病只有通过心理教育来治疗、缓解和消除。一些高校深受大学生欢迎的心理咨询活动就是心理教育的一种有效的形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感情决定着思考的方向、理性决定着思考的结果。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都离不开面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现代媒体多么发达都不能代替人和人的交流;无论规章制度多么完善,都不能忽视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理念,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帮助人,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因素是根本的决定性因素,把培养、塑造、教育、引导人,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培养“四有”新人作为根本任务和要求,这也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在大学,就是要坚持以大学生为本。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大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从他们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意志、高度的责任意识、顽强的毅力、旺盛的斗志和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乐于奉献、追求真理的优秀品质,以此来满足新时期对大学生的政治素质的要求。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大学生对精神的需要越来越强烈。这就要求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培养人,要为大学生排忧解难,释疑解惑,消除不稳定因素,化解各种矛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促进学校发展的合力,这本身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举措。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还应考虑到大学生的个性差别和实际情况。大学生由于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素质的影响,其思想基础是不同的,是有差别和有层次的。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不同的思想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改变过去那种思想政治教育沿用一种标准的“一刀切”的做法,这样才能做到因势利导,提高效率。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坚持平等待人,以情动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去做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加强情感交流,以情动人。只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不会使大学生避而远之,他们才乐于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接近,才敢于讲真话,讲心里话,这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只有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情绪,才能推心置腹,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相结合的方法,善于发现各人的长处,切不可求全责备,过多指责,遇事应该主动承担责任,多作自我批评,这样才能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良好的形象,也更能赢得大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这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
(三)充分发挥“两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
“两课”是集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的主要途径。当前,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环境变革使大学生养成了强烈的求新意识,“两课”如果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使被灌输到大学生的头脑,他们也很难践行这些伟大理论。因此,改革“两课”教学内容和方式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目前,“两课”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学内容重复较多,部分内容陈旧。现在的“两课”教育教学内容还没有完全适应已经变化了的高等教育的现实,主要表现在高等学校“两课”教育教学内容层次性、针对性不强,政治性与知识性交融不够。二是教学实际效果不佳。由于“两课”的理论性比较强,再加上学生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学生无故缺课、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即使在课堂,大多数学生也做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情。三是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缺乏生机和活力。大多数学生反映老师讲述方式沿袭传统的“你讲我听,你说我记,你点我背”的单项“填鸭式”灌输方式,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充分发挥“两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必须做到:
1.必须明确“两课”教学的应有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旋律
“两课”教学是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必需的,是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所要求的。应该看到,“两课”教学是关系学校工作的大事,“两课”教学不仅是“两课”教师的事情,而应该是全校的事情,学校的党政领导应该管,学校的很多职能部门也应该管。只有这样,“两课”教学应有的地位才能得到真正落实。
2.保持“两课”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两课”教学内容稳定性的要求来自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需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作为“两课”教学内容,也就必须保持稳定。“两课”教学涉及内容多,如何使这些内容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是“两课”教师长期探索的课题。“两课”改革只有加强课程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研究,使教学内容更加密切联系实际,切实解决大学生遇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化解学生思想上的疑难困惑,才能真正提高他们学习“两课”的积极性。
3.坚持与时俱进,改进“两课”教学方法,增强“两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要在“两课”教师中大力提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鼓励“两课”教师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勇于创新。在“两课”教学领域,同样需要形成一种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生动活泼、心情舒畅的局面,才能真正焕发“两课”教师的创造性,增强“两课”教学的说服力。在“两课”教育教学的关系中,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不能引起主体的学习兴趣,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教学就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学中要树立大学生是主体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敢于表白自己对问题的真实看法,以便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同时这也是最好的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是有明显作用的。
4.提高“两课”教师素质,充分发挥“两课”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两课”的教学效果如何,能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水平,与“两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有直接关系。“两课”教学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两课”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扎实的理论和学术功底,还必须对教学方法和规律有深刻的把握,有投身“两课”教学的强烈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奉献的高贵品质。“两课”教师不仅要卓有成效地完成本职工作,还必须发扬勤学善思、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特别是面对新时期大学生的许多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需要“两课”教师从理论和现实的结合上客观地给予解释,还需要“两课”教师的理论辅导能够做到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因此,适应新形势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抓好“两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两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四)与时俱进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保证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高等院校必须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战斗力强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1.新时期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具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知识,懂得中国近代史和国情特点,具有国际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乐于奉献;准确把握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的脉搏和特点,能从整体和长远的利益出发,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思考问题;善于分析新情况,产生新思路,科学地制定政治思想政治工作的计划和方案;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严以律己,以自身的形象去感化学生。
必须具有良好的知识素质,具有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专业知识,掌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规律,学习和掌握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如,高等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和高等学校管理学等。
必须具有较高的能力素质。一是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善于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提出解决方案,并有效地付诸实施行动。二是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际活动的开展,调动一切积极手段来感染和影响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三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勇于实践,善于总结,能把实践的经验上升到理性,从中提炼出新思想、新观念,用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四是具有熟练运用现代教育设备的能力。现代校园信息数字化的特点要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设备,能够熟练运用网络技术占领网络这一重要的思想教育阵地。
2.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现状
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状况可以这样概括: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缺乏活力,整体素质不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一是数量不足。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人数不足,有的高校存在缺额较大的现象。由于对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责任重大,工作辛苦,加之职称、待遇等问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职人员缺编问题存在已久。二是结构不合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专兼职结构不合理,专职人员数量偏少;学历结构不合理,专、本科学历多,硕士、博士生很少;职称结构不合理,中初级职称偏多,高级职称偏少;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者居多,年长者偏少。三是队伍不稳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经常流失。一些教师为了职称评定,担任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并没有长期工作的思想准备。四是缺乏活力。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存在任务艰巨、待遇不高的状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竞争机制尚未健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并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工作只是按部就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五是整体素质不高。由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多为兼职的各学科的教学人员,其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政治工作业务和研究能力从整体上看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不相适应。整体素质不高,与不够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和管理,没有相应的培训和竞争机制有关。
3.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必须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首要条件。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必须做到,提高政治理论修养。思想政治工作的党性特点,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始终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良好的政治理论修养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领会并掌握其精神实质,才能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思想境界,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方法论,就会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在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把握局势,认清方向,开拓进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加强学习的重要性,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新问题的本领。
必须加强组织建设。加强组织建设包括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经受住各种诱惑和考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这样才能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保证。高校办学的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发展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只能走专兼职结合的道路,以少量的专职干部为主,专兼结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专职与兼职人员的选拔、使用、考核均应分别制定明确的制度。对专职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应该从使用和培养的角度,适当借鉴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对于兼职人员,应对其工作职责、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量和本身业务的工作量给予明确规定,尤其对于高校“双肩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干部,对其从事业务教学、科研的工作量要有明确的上限规定,以保证他们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必须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要围绕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和高效化,建立起一套严格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层层落实的责任制,制定措施,进一步严格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管理、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工作不利、表现不良者,给予批评教育;对于不适合继续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及时调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岗位。
必须加强作风建设。加强作风建设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关键。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创新。一是在工作内容上创新。针对学生的实际生活、文化需求、价值取向以及思想活动的新情况、新特点,实事求是地确定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二是在工作思路上创新。由单纯灌输向灌输与渗透相结合拓展,由偏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向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拓展。三是在方法上创新。注意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最新研究成果,努力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潜移默化,情理交融、润物无声。四是手段上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化传媒技术优势,加快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更新。五是在活动方式上创新。要发挥高校党、团组织的优势,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结合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活动的形式。
必须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管理和培养。一是制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干部学习、进修、培训制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对从事这项事业人员的政治理论、政策水平、业务能力等素质修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才能提高素质修养,适应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但是,由于日常工作的琐碎、繁忙,许多干部往往容易陷入事务性工作而挤占了学习时间。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干部学习、进修、培训制度,可以为他们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同时也可以从外力的约束方面促进他们学习提高。二是开展谈心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干部是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但他们也会遇到思想问题,也需要得到思想上、情感上的帮助与交流,高校有关领导要定期地和他们进行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情况,这对于他们客观了解自己的工作实际、正确评价自我、宣泄情感、放松情绪具有很大的帮助。三是正确处理责任与利益的关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管理中强调摆正责任与利益、奉献与索取、个人发展与组织需要之间的关系。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干部来说,既然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一个崇高的事业,本身就应当以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要求自己,以党的利益为重,以育人工作为重,以无私奉献为荣,不能在工作中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但是,作为高校各级领导也应该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干部也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也有他们的个人情感需要、利益需要和发展需要。应该切实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努力排除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四是在实际工作中落实精神鼓励与物质待遇相结合的原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干部同样是高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人才,同样需要各级领导以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聚才的方法去发现、去关心、去爱护。除了精神上的鼓励不可缺少外,相应的物质待遇也不可忽视。
(五)利用网络工具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利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交流直接和预警及时等优势,极大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有效性。网络传播还具有形象性、时效性和互动性等特点,这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无法比拟的。如何利用互联网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一个全新的、亟待解决的课题。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真正确立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观念,完成角色行为的转变
目前,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还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方法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能很好的利用互联网的特点,目前所进行的网上教育,只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简单“搬家”;在形式设计上,依然是单调刻板,没有突破单向灌输的模式;从角色上看,仍然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认识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已经不再是实施灌输教育内容的思想权威,而是在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兼有信息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身份。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再具有以往意义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层次性。从教育功能上说,教育者不再是提供“说服”,而是在向受教育者提供“影响”、选择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网上要“淡化”自己的教育者角色,要运用网的功能,从网上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实现平等基础上的互动教育。
2.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营造积极的网络舆论环境
网络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体具有多方面的功能,那种把网络建设当作单纯技术工作,主张网络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参与,走进网络,占领网络阵地去弘扬主旋律。目前,不少高校已经创办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自己的网站、网页。如网上党校、网上团校,设立理论学习园地、“两课”辅导与答疑、心理健康咨询、学生生活服务等网站、网页。通过这些途径把大学生的兴趣吸引到繁荣校园文化上来,给大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以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3.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建立网络道德规范
在技术环境越来越复杂的当今互联网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现代的网络伦理标准。要建立和完善有关网络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作,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阻止各种不良网络信息进入高校校园,真正建立起网络安全的“防火墙”。要使大学生明白,网络是一个自由与责任相统一的世界,是有其道德规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管理和网络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上网的法治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向深入、健康的方向发展。
4.探索更多在网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网络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网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便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应该利用多种形式,探索更多的方法在网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一,可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建立电子布告系统(BBS),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入其中。也可以在网络系统中建立讨论区,大学生用户可以在上面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并针对某些问题展开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讨论时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其二,在网络系统中建立聊天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聊天这种方式与大学生交流思想,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发表正确观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进社团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高校学分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传统的班级概念趋于淡化,以班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工作渠道的情况正在改变,公寓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同时,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步伐加快,学生公寓的环境氛围,公寓的文化设施和公寓管理服务的质量如何,以及公寓管理模式怎样,对传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高校稳定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因此,加强学生公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学生公寓建设成为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三位一体的育人阵地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是维护高等学校稳定的重要保证,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的与发展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的对策。一是成立学生公寓专职管理队伍。选拔一批政治思想好、作风过硬、工作能力强、身体素质好的干部,充实到管理队伍中去,加强对他们的岗位培训,使他们明确职责,有效地进行管理。二是实行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制度。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三是在学生公寓中建立党团组织,发挥党团组织领导人、团结人、凝聚人的作用。四是将学生在公寓的表现纳入德育考评范围,并把考评结果作为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五是在学生公寓内建立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努力把学生宿舍建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场所。六是积极开展公寓文化建设活动,如评定标兵宿舍、文明宿舍等,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和氛围。七是强化公寓文化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要把宿舍建设与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把宿舍文化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使他们在高雅、健康、融洽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社团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自发组织、自愿参加的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娱乐为目的的非正式组织,具有目的明确、凝聚力强、学生覆盖面广的特点,是开辟第二课堂和校园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自身特点紧密结合的有效手段,发挥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作用,对造就和培养新时期全面发展优秀的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依靠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促使思想政治工作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吸引人,以优良校风感染人、优美的环境熏陶人、以深刻的思想内涵教育人。其次,通过学生社团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促使思想教育工作由过去的封闭式教育方式向开放式教育方式转化。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一是要提高认识,把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和充分发挥社团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识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社团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依托学生社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适应新时期对思想政治工作新要求的新举措。因此,学校在规划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布局时,要充分认识学生社团的地位和作用,让他们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校园文明建设主力军的身份出现在校园生活中。二是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指导机制。在条件具备和必要时,要为学生社团指定思想政治素质高、有学生工作经验的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把握社团活动和发展的政治方向。三是要鼓励社团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拓展活动的空间与范围,实现社团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学校还应该积极创造条件,让社团有较多的机会走出校园,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来充分实现学生社团活动的内涵,使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认识和了解社会,为促进大学生与社会和谐统一创造条件。四是增强纪律意识,强化制度建设,规范社团运行。纪律约束和制度规范是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健康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社团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校纪校规范围内活动,政治性活动必须经过有关部门批准许可才能进行。学校要做好社团负责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他们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帮助他们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这对于促进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真正把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建设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和有效载体至为重要。
(七)优化校园环境,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校园是社会的特殊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这不但是以科学的发展观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只有受过和谐校园文化熏陶和教育的人,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和谐的意义与重要,才能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一是要优化校园环境。在校园规划和建设中要根据学校环境特点、专业性质、自然人文条件,体现大学生特点和学校的办学理念、治学风格,尽可能做到人与环境、自然的和谐。二是和谐教师与学生关系。要加强教师师德修养,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表率;还要引导学生尊重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互尊关系。三是丰富校园活动。多层次、多元化、多样性的和谐的校园文化格局,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性的外在表现。要发挥科技学术活动龙头作用和高雅文化艺术熏陶作用,引导大学生崇尚科学,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和校园文化品位。四是把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导向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为学校的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奋斗,团结协作,积极奉献,从而达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要把校园文化的激励凝聚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激励凝聚功能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要在发挥校园文化的审美娱乐、陶冶情操的功能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要不断探索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的新载体、新形式,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