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社会保障与人口年龄结构的一般理论分析
人口年龄结构也称人口年龄构成,即各个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或百分比。年龄是人口基本的自然属性,任何一个人口群体都是由许多具有不同年龄的人口所组成,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的人口总是从零岁组开始直到某个最高的年龄组为止。各个年龄组的人口在其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就构成该人口的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是长期以来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迁移变动的结果。社会保障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体现在医疗技术和公共卫生保障事业的发展使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同时,随着企业职工的福利待遇日益提高,劳动保险制度、退休养老制度等日益完善,解除了职工“养儿防老”的后顾之忧,人们普遍从多生转向少生,人口出生率下降,从而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改变,趋向成年型或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给社会保障事业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人口老龄化使抚养重心由婴幼儿、少年转向老年,国家和集体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使家庭结构向小型化发展,迫切要求实现养老保险的社会化。总之,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项目结构安排以及社会保障筹资方式的选择两方面。
一、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津贴项目的结构安排
根据反映人口年龄构成的一定指标,对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有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三种,其划分指标主要有老年系数、少年儿童系数、老少比和年龄中位数。区分时要确定这些指标的具体数值。1956年联合国划分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标准如表5-1所示。
表5-1 联合国划分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标准
资料来源:李永胜:《人口统计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0页。
以上各种不同指标的数值,在反映同一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时,一般是同步的,也有不同步的情况,大多处于过渡状态。如少年儿童系数为年轻型,而老年系数为成年型,或少年儿童系数为成年型,老年系数为老年型等。
不同类型的人口年龄结构,必然影响未来的人口再生产,产生不同的人口问题,制约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和影响社会保障津贴项目的结构安排。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大会通过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No.102)》,具体规定九项社会保障津贴,即:医疗、疾病津贴,失业津贴,老年津贴,就业津贴,就业伤害(工伤)津贴,家庭津贴,生育津贴,残疾津贴,遗属津贴。人口年龄结构对社会保障项目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老年、医疗、家庭津贴这三个主要保障项目方面。这三种津贴项目一旦设立,它们在整个保障制度中的相对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在老年人口比重较高的国家,老年津贴的开支规模相应就较大。据西方学者的统计研究表明,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人每增加1%,健康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0.12%。在那些人口年龄结构属于年轻型的国家,老年津贴的重要地位则让位于家庭津贴项目。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结构的巨大差异,造成了社会保障津贴项目在结构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不同。在西方发达国家,老年津贴一般是社会保障的核心项目,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家庭津贴却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另外,人口年龄结构差异对不同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中医疗项目的相对地位也有影响,同时造成年金规模上的差异。
二、人口年龄结构与社会保障筹资方式的选择
现代社会保障,按基金储备与否划分,常用的筹资方式主要有三种:现收现付式、完全积累式和部分积累式。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是社会保障制度启动并得以顺利运行的物质基础,足额的筹资数量,适当的筹资方式,可以使社会保障更好地发挥积极的作用,减少其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渐加快,国际社会关于社会保障筹资方式的选择问题成为了争论的焦点。立论的双方各执己见,甚至以极端个别事例作为论证的依据,缺乏普遍意义。以下从数理推断和保险精算的角度对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筹资方式的选择做些探讨,以期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启示意义。
实际上,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保险与其他保障内容筹资机制根本不同,社会保险基金由国家、雇主、雇员三方共同筹资,其他保障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因此,一般谈论社会保障的筹资方式主要是指社会保险的筹资方式,为研究方便,以下仅就养老保险展开分析。
(一)现收现付式与人口年龄结构类型
现收现付式是指根据当期支出需要组织收入,本期征收,本期使用,基本上不为以后时期提供储备基金。其收支关系如图5-1所示。
图5-1 现收现付式收支关系图
现收现付式在收支关系函数上,表现为:
Y=X 支付额等于收入额;
ΔY/ΔX=1 支付增量等于收入增量。
现收现付方式的计算公式为:社会保险基金提取比率=[(报告年度实际开支总额)+(计划年度预计增加额)]×(计划年度预计物价指数)×(1+合理节余的百分比)÷(计划年度所有能保人员的工资总额)×100%。(1)
现收现付式基本特点是收支相等。所有退休人员当年要支付的退休金由当年所有在职劳动者分摊,单位和个人缴纳保险费的比例,可以按当年或近期内的需要来确定或及时进行调整,容易测算,基本上没有养老基金存在(当然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应急性基金),管理方便,管理成本低廉,不存在基金保值增值的压力,单位和个人缴费按现行收入水平交纳,比较容易考虑物价和工资增长等因素的影响。在人口年龄构成轻的时期,由于受益者远少于在职缴费者,所以收费率较低,随着人口年龄构成转变,收费率将逐步提高,当人口严重老化时,出现劳动人口与赡养人口的较大反差,社会保障重负难以支撑。因此,从长期来看,经济波动和人口老龄化出现之后,青年人对老年人承担的责任较大,影响经济效益。
(二)完全积累式与人口年龄结构类型
完全积累式在精算学上又称完全精算式,是指对某些暂不支付但将来必然支付的保障费用,根据长时期收支总平衡的原则,确定收费率,在本期提取逐年累积形成基金,以备后用,其当期基金累积不等于当期支付额,其收支关系如图5-2所示。
图5-2 完全积累式收支关系图
完全积累式在收支关系函数上,表现为:
完全积累式的计算公式:
其中:C——在业或投保期保险费提取率;
Q——劳动者享受保险待遇期间预计开支的需求;
W——就业初始年劳动者工作年限;
i——银行利率;
k——在业期间工资平均增长率;
m——在业年限;
n——劳动者预计享受保险待遇的年限。
完全积累式在整个积累期间的积累率和提取率都是稳定的,如图5-3所示。在累积期间P1、P2、P3等时点上,积累率都是r0。
图5-3 完全积累式积累期与积累率关系图
完全积累式的基本特点是一般收入与支出不等,即累积与给付相对分离。在这种模式下,每个参与者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账户,逐年累积形成专门用于社会保障用途的基金,在保障需要时予以支付。当人口年龄构成轻时,支付额小于收入额,基金盈余,可用做投资以保值增值留待以后再用;当人口年龄构成老化时,支出额大于收入额,当期赤字,以前期账户基金结余弥补。只有在成熟阶段,当社会保障计划及其所含的每个人的全部生命周期保持不变,并且在该期间的人口特征(出生率、死亡率、退休年龄等)对所有人口的生命周期保持均衡状态,所有经济特征如工资增长、消费者价格指数变动、失业状况等,不发生显著波动时,社会保障基金支付额才等于收入额。这时,完全积累式与现收现付式等价,显然这只是一种特例,完全积累下的这些要求使社会保障基金收支额看起来永远也不会而且没有可能达到成熟阶段。因此,完全积累式的价值依赖于资产管理成效。在确保基金保值增值的情况下,可免除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
(三)部分积累式与人口年龄结构类型
部分积累筹资模式,是将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相结合,在满足一定时期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基金,据此确定收费率。部分积累式要求一部分基金采取现收现付式,以保证当前开支需要。一部分采取积累式,以满足未来不断增长的开支需要。基金积累额度随着经济状况的好坏作出调整,如图5-4所示。
图5-4 部分积累式积累期与积累率关系图
根据上述三种筹资方式的特点,在选择社会保障筹资方式时,除了需要考虑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的支出特点,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外,还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社会保障的对象是人,一般说来,老年人口主要依靠社会保障保证其老年生活,因此,老年人口的多少往往成为社会保障收支规模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在未达到人口老龄化之前,因老年人口少,社会保障支出规模不大,而采用现收现付式的筹资方式,那么,当进入人口老龄化严重时期,社会保障费用就会急剧增加,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用积累式的筹资方式就为时已晚。因为在收费率已很高的条件下,建立一定的储备基金,势必提高收费率,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难以承受。因此,在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以及社会保障收费率较低的时候,充分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对社会保障支出规模的影响,采用积累式的筹资方式,建立一定的储备基金,就可以对付未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做好物质准备,保证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地发展。这还可以从以下保险精算得到证明。
【例1】一个人口稳定增长的国家,人口增长率为r,对65岁及其以上的居民提供每年一个单位退休津贴,采用现收现付计划,年缴费额由20~65岁人支付,求其年缴额π,并与完全精算下保费π′比较(假定利率恒为δ)。
解:在稳定人口中,t时刻65岁及其以上人口为:
故在现收现付计划中,年缴费额:
在完全精算制下,每个人在20岁开始缴费π′,到65岁开始领取养老金,根据精算平衡方程,有:
比较π与π′,可知只有当利率δ与人口内在增长率ri相等时,现收现付计划与完全精算计划等价,亦即完全精算计划达到成熟阶段。
因此,对于一个年龄结构趋向于老年化的国家,采用现收现付制,年轻一代的负担将很重,而且造成了上一代与下一代在缴费上的不平衡,这些在完全精算计划下则可避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