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性别与年龄
一、性别结构
(一)总人口性别比持续减小
人口性别比是指人口中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之比,主要反映男性和女性人口之间的对比关系。我市“六普”常住人口中,男性为445.72万人,女性为424.32万人,人口性别比为105.04,比“五普”下降1.30,比“四普”下降2.13,人口性别比总体呈持续减小的趋势。
图1-2-1 历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性别比
(二)各年龄组性别比差异较大
从“六普”人口的分组数据来看,我市人口性别比起伏较大,各年龄组的差异也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一是少儿人口性别比持续上升;二是成年人口性别比有所减小;三是老年人口性别比基本稳定。
1.少儿人口性别比持续上升
“六普”资料显示,我市0-14岁少儿人口性别比为109.60,比总人口性别比高出4.56,较“五普”上升了2.19。其中7岁少儿性别比最高,达到111.18,3岁幼儿性别比最小,为107.52。
0-4岁组婴幼儿性别比为109.21,高出总人口性别比4.17,比“五普”上升了0.77。其中除3岁组外,组内各年龄性别比均大于“五普”数据。尤以0岁婴儿男女性别比最高,为110.01,比“五普”上升2.60。
表1-2-1 0—4岁婴幼儿年龄性别构成
2.成年人口性别比有所减小
全市15—64岁人口性别比为106.02,比“五普”减小1.85,但各年龄组人口性别比差异较大,其中20—24岁和25—29岁组的性别比最小,分别为103.23和103.26;而45—49岁、50—54岁组人口性别比最大,分别为110.10和109.59。
3.老年人口性别比基本稳定
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91.72,较“五普”微减0.82,各组性别比均低于100。随着各年龄组的增大,性别比呈现越来越小的趋势。我市老年人口在符合“女性平均寿命较长”这一自然现象的同时,男性已基本保持与女性同步增长。
表1-2-2 “六普”各年龄组性别比
二、年龄结构
根据杭州市“六普”与“五普”常住人口年龄分布对比曲线图(以下简称“对比曲线图”)分析,呈现少儿人口比重逐渐下降,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逐渐上升的趋势,尤以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最为明显。
表1-2-3 杭州市人口年龄结构情况
(一)少儿人口比重减小
全市少年儿童已不足百万,为99.11万人,分别比前三次普查减少14.02万人、18.66万人和29.32万人;0—14岁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1.39%,分别比前三次普查减小5.06、8.80和13.02个百分点。主要特点有:一是学龄前儿童微量缩减。全市现有4—6岁组儿童20.33万人,与“五普”和“四普”相比,仅减少0.9万人和1.3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34%,分别比“五普”和“四普”减小0.75和1.38个百分点。二是小学适龄人口大幅下降。全市7—12岁组儿童为36.6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4.21%,人口数分别比“五普”和“四普”减少11.71万人和7.6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分别比“五普”和“四普”减小2.82和3.38个百分点。
表1-2-4 杭州市特殊年龄组人口数情况
(二)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明显
全市成年人口为692.49万人,比“五普”增加了178.4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79.59%,较“五普”所占的比重加大4.87个百分点。但从各年龄段人口结构情况看,呈现出增减不一的态势。
1.人口年龄众数前移
全市人口年龄众数为20岁,而“五普”的众数为37岁,十年间前移了17岁。从“对比曲线图”可以看到,全市常住人口按年龄分布出现三个较为明显的峰值,分别是20岁、28岁和47岁。后两个峰值是“五普”峰值的平移形成的,而最高峰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十年来我市高等教育发展迅猛,在校学生数量有了极大增长。据教育部门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十年来各在杭高校的在校学生数净增约30万。另一方面是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全市外来人口中20—24岁组人口总量为53.23万人,比重高达22.61%,是外来人口所有年龄组中占比最高的。
2.人口年龄中位数后退
全市人口年龄中位数为35.98岁,比“五普”的34.21岁后退1.77岁。由于全市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少儿人口减少,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的增加,人口平均年龄增大,年龄中位数后退。虽然全市20—24岁组的绝对增量最大,净增了43.94万人,但40—64岁各组的总和增量更为惊人。全市40—64岁五个年龄组的总和增量达到108.65万人,占全市人口总增量的一半以上,因而全市人口年龄中位数有所增大。
表1-2-5 15—64岁各年龄组人口对比表
注:以上比重均指各年龄组人口数量占15—64岁人口数量的比重。
(三)人口老龄化加剧
“四普”时,杭州市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刚从成年型向老年型交替;到“五普”时,各项类型标准都已达到老年型标准;到“六普”,老年型结构已非常明显。同时,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推行,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杭州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处在老年型社会。
表1-2-6 杭州市人口年龄构成类型演变
1.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从“三普”以来的数据看,“三普”时我市老年人仅为30.50万人;“四普”时升至39.63万人,比“三普”增长29.93%,年均增长3.33%;至“五普”时老年人口上升到60.74万人,比“四普”又增长了53.27%,年均增长5.48%;至“六普”时,全市老年人口已经达到78.44万人,比“五普”增长29.14%,年均增长2.59%。
2.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快速攀升
资料显示,“四普”时,我市老年人口占比为6.79%,与“三普”相比仅上升0.99个百分点。“五普”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高达8.83%,较“四普”上升了2.04个百分点。到“六普”时老年人口所占比重突破9%大关,达到了9.02%,比“五普”又提高了0.19个百分点,十年中平均每年新增的老年人口为1.77万人。
3.高龄化趋势明显
随着生活水平、生活品质的提高以及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市城乡居民平均预期寿命普遍延长,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的比重也在日益上升。与“五普”相比,全市高龄人口从7.95万人上升到16.61万人,增长了1.09倍,高龄人口在老年人口中所占比重也从13.09%提高到21.18%。
(四)人口负担系数下降
我市人口负担系数变化明显,整体呈下降趋势。“六普”全市人口负担系数为25.64%,比前三次普查分别下降8.19、11.31和17.65个百分点。但从负担对象看,少儿负担系数明显减小,老人负担系数略有下滑。
1.少儿负担系数明显减小
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实施,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加之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的一代人都已步入生育期,少儿人口已呈逐年减少的态势,少儿负担系数从“三普”的34.98%、“四普”的27.65%、“五普”的22.02%,下降到“六普”的14.31%,分别较前三次普查下降了20.67、13.34和7.71个百分点。
2.老年负担系数略有下降
全市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为11.33%,较“五普”的11.82%微降0.49个百分点。其原因是外来人口年龄结构较为年轻,且以青壮年劳动人口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期,减弱了全市人口年龄结构的负面影响,趋缓了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据计算,全市外来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0.00岁,其中女性为29.59岁,男性为30.33岁。从分年龄段看,0—14岁人口17.42万人,占全部外来人口的7.40%,低于全市平均数3.99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215.64万人,占全部外来人口的91.59%,高于全市平均数12.00个百分点,其中年龄在20—44岁就有169.38万人,占全部外来人口的71.94%;65岁及以上2.38万人,占全部外来人口的1.01%,低于全市平均数8.01个百分点。
从我市人口年龄分布金字塔和“对比曲线图”分析,随着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文革”时期出生的人口逐步进入老年时期,老年负担系数会将有所增加,且老年负担系数和少儿负担系数越来越接近,预计不久的将来,社会老年负担将超过少儿负担。
表1-2-7 杭州市年龄构成指数情况
图1-2-2 杭州市“六普”与“五普”常住人口年龄分布对比曲线图
图1-2-3 杭州市人口年龄分布金字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